艺术理论的知识学问题:从西方学术语境来考察美学网

关键词:艺术理论美学艺术哲学知识学艺术概念

引言

何为艺术理论?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在中国,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调整后的新的学科目录中,“艺术学”升格为第十三个学科门类。其中,“艺术学理论”为下属五个一级学科之首。“艺术学理论”这个有点特别的学科称谓,其实它的合法性和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就好像教育学有“教育学理论”、历史学有“历史学理论”一样,艺术学当有自己的理论——艺术学理论。然而,在学术界,人们更常用的概念是“艺术理论”,这个“学”字在这里并不重要。但接着问题就来了,这里的艺术是指什么?在艺术学内部,除了艺术学理论外,另有音乐舞蹈学、戏剧电影学、美术学、设计学四个一级学科。照此构架推断,艺术学理论当然是包含了艺术门下诸多艺术门类的总体理论。接踵而至的另一个问题是,各门艺术均有自己的理论,音乐有音乐理论,戏剧有戏剧理论,美术有美术理论,艺术学理论可以统领各门艺术吗?它与这些门类艺术理论关系何在?这就涉及艺术理论的知识学问题。

在争议中,反对设立艺术学理论的主要学理依据是,每门艺术都有自己的理论,因此,既不存在也无需设立统领各门艺术的总体理论;赞成设立艺术学理论的主要学理依据是,各门艺术虽有不同,但存在着共性,所以,需要某种总体性的理论来为各门艺术理论提供观念、方法和范畴。由此,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艺术理论与美学或艺术哲学如何区分?美学或艺术哲学就是对各门艺术的抽象的哲学层面上的解释,如果叠床架屋地再设一个艺术学理论,有这样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吗?

一、分分合合中的艺术理论

自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的现代知识系统一直处在分分合合的不断运动中。

今天,在大的学科分类中,艺术理论显然是人文学科的一部分,有别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其他大的学科门类。根据《牛津英语词典》的界定,人文学科(humanities)是“有关人类文化的知识,特别是关于文学、历史、美术、音乐和哲学”。按照这一解释,在人文学科系统内,除了“历史”之外,所列举的其他四个领域都与艺术理论错综纠结;即使是“哲学”,作为其分支之一的美学也与艺术理论相互纠缠。

尽管有所交叉,但艺术理论仍是一个有着自己知识学特性的独立领域,这种独立性可以从人文学科内部的学科关系方面来解释。第一,艺术理论不是文学理论、美术理论或音乐理论,而是关于各门艺术共同性、原则和价值标准的总体性理论。在艺术研究领域,理论具有不同的层次性,至少可以区分出总体性与地方(局部)性理论两个层次。总体性艺术理论意味着它具有广泛的涵盖性,其解释的有效性足以涵盖各门艺术。而地方性艺术理论则是指具体门类的艺术理论,比如文学、美术、音乐的具体理论等。总体性与地方性的区分是艺术理论与其下一级理论的差别,它确立了艺术理论的解释范围及其功能。

第二,艺术理论还有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就是它与上一级理论——美学——的复杂关系。虽然关于美学的说法也有很多,晚近艺术哲学的说法也很流行,似有取代美学的势头,但艺术理论与美学或艺术哲学的重要区分在于它不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不是在哲学层面讨论艺术问题,而是直接聚焦于艺术问题,更加具体地讨论艺术问题。如果追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语国家的艺术史研究,就会发现有一种显著的倾向,那就是强调艺术(史)研究要与美学分道扬镳。比如,德国艺术理论家费德勒(K.Fiedler,1841—1895)坚持认为,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的研究要集中于视觉形式的分析,而审美价值或审美趣味这些美学的核心问题都不属于艺术理论的思考范围。到了20世纪初,这种认识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另一位德国艺术理论家温德(E.Wind,1900—1971)进一步指出了艺术理论与美学的差异,他认为美学由于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心理学特征,所以与客观的艺术理论研究相去甚远。他甚至引用艺术史维也纳学派创始人李格尔(A.Riegl,1858—1905)的一句名言来左证:“伟大的艺术史是没有个人趣味的。”他写道:

这些艺术理论的纲要表明,艺术规则并非指向准则,而是提供条件——也就是说,艺术规定并非范畴,而是假定。艺术理论并非断言:艺术家必须这样或那样做。它仅是陈述:如果艺术家以某种方式决定一个问题,那么他必须得以相应的方式决定其他问题。它只说明了艺术家自由抉择的结论,而且它能够证明它们,因为它分析了使其决定成为必然的东西。

艺术史和艺术批评都以艺术理论为基础,艺术史家的主要兴趣集中于发现诸如此类的艺术决定;因为他想要将其作为历史事件加以解释。艺术批评家的主要兴趣集中于研究这种决定的意旨是否得到了传达,因为他想要判断作品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从艺术理论的总体性与下一级部门艺术理论地方性的区分,到艺术理论与上一级作为哲学分支的美学或艺术哲学的区分,至少说明了两个重要的问题。其一,艺术理论具有某种居间性,介于具体的门类艺术理论与抽象思辨的美学(或艺术哲学)之间。这种居间性,决定了两方面的关系:一是向上与哲学的关联。尽管不少人强调艺术理论必须与美学分道扬镳,但它与美学总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关联。二是向下与门类美学的关联。艺术理论并不是自给自足的知识系统,它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艺术门类及艺术现象上来。这种居间性,决定了艺术理论边界的模糊性和交叉性,有时很难界划出一个清晰的艺术理论的边界。更进一步,居间性使得艺术理论与上下两个不同领域均有所交集:一方面,艺术理论与美学或艺术哲学的一部分有交叉,尤其是与美学中关于艺术基本问题或一般原理的部分;另一方面,艺术理论又与各个部门艺术的特定理论有所纠结,特别是部门艺术理论中关于艺术普遍性或共同性问题的部分。

艺术的这种分化趋势既提出了建构艺术理论知识系统的必要性,又给艺术理论的合法化带来挑战。从必要性上说,“美的艺术”需要一种与之相应的总体性理论来阐释和分析,以往曾经由美学或艺术哲学承担了部分功能。但是,囿于美学的哲学思辨性和主观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很好地阐释各门艺术一些更加具体和专门的问题,所以,艺术理论作为一个知识系统存在着必然性和合理性。另一方面,各门艺术相互区分,各自强调自己有别于其他艺术的特性,这又使得建构一门统领各门艺术的总体性艺术理论变得十分艰难。

从艺术及其知识系统的发展来看,建构艺术理论的必然性还可以从另外两个层面来论证。在艺术的现代性分化进程中,也有相反的要求整合和统一的呼声。在欧洲浪漫主义时代,各门艺术之间的关联和统一始终是一个强有力的主题。波德莱尔(C.P.Baudelaire,1821—1867)在《应和》一诗中,对世间万物以及各感官间的整体和谐做了诗意的探讨,他坚信万物统一性。到了德国音乐家瓦格纳(W.R.Wagner,1813—1883)那里,有感于古希腊艺术的整合和现代艺术的分化,因而在具体的音乐剧实践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总体艺术品”(Gesamtkunstwerk),意在弥合各门艺术越来越分道扬镳的困境。对他来说,就是要创造一种将文学、戏剧、音乐、舞美、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的新的艺术类型。他把这样的整合性艺术视为艺术应努力追求的理想类型,并以“总体艺术品”来命名。瓦格纳以后,总体艺术品的观念产生了一些影响,在各门艺术中均有不少人身体力行地践履这一观念。但是,在现代性分化的大趋势面前,总体艺术品观念毕竟未能成为现代主义的主流。直到后现代主义的登场,消解各门艺术的边界,将不同艺术整合贯通,成为某种新的时尚。

二、谁是艺术理论的生产主体?

在西方知识界,一种代表性的看法是,艺术理论就是艺术家谈论的理论,所以许多名为“艺术理论”的著作,作者往往是艺术家。比如,一本名为《1945—1970年的美国艺术理论》,作者这样界说了艺术理论:

艺术理论就是艺术家关于他们作品所总结出来的诸多观念之整体……

相对于从哲学上探究艺术与美的美学,艺术理论考察的是艺术家的观念,这些观念就蕴涵在艺术家对其艺术生涯和艺术作品的复杂现象的努力说明中,它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某个艺术家或一群艺术家。所以,美学和艺术理论的差异几乎完全有赖于所关涉的个体职业。如果他是一个哲学家,其探究领域就是美学。如果他是一个艺术家,那么艺术家关于创造过程各方面所作的种种陈述就是本书中我所说的艺术理论。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而且历史上艺术家们关于艺术的言论,的确是艺术理论知识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问题在于,这样狭隘地界定艺术理论知识生产者的角色,只把艺术家作为艺术理论的生产主体,明显限制了人们对艺术理论的理解。所以,比较合理的做法是,把这种看法当作是艺术理论的狭义界定,还需要寻找内涵更丰富的广义界定。

如果我们把这四个分支看作是当代艺术理论知识体系的四个亚领域,它们是由四类不同的知识生产主体所创造,那么,这些新的认识就反映了现代性的知识分化之后新的整合,尤其是一些跨学科和超学科知识融合的趋势。假如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转换角度来看,即从现代性的“分化”向后现代的“去分化”的发展来看,艺术理论的知识生产主体的多元性异常明显。正像卡斯特罗、维克利所言,艺术理论是由一些思考艺术的思想家们所建构,这些思想家来自与艺术有关的不同领域或学科,他们都对如何理解和解释艺术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如果有可能谈论一下内在一致的‘艺术话语’的话,那么,这是一种混杂的话语,除了学术话语之外,它还包括展览和陈列的惯例,各种传统的和反传统的艺术家实践,艺术批评和文学批评的修辞学,不用说还包括这些批评所依赖的同类话语。”

这一状况也反映出艺术理论知识生产的复杂性和多元化。较之于美学和艺术史研究,艺术理论更具包容性和边界的模糊性;尤其是在当下跨学科研究盛行的时代,很多相邻学科对艺术理论的知识生产都有所贡献。因此,要确定一个艺术理论学科的明确边界几乎是不可能的。正是由于艺术理论有这样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它不断地从其他学科中获取资源,成为当代人文学科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也云集了来自许多不同学科的理论家。

三、艺术理论与美学的交集

四、大艺术与小艺术:问题结构的差异

在当代西方语境中,“艺术”概念的界定与应用有一个总体性概念还是地方性概念的差别。这一差别,也是导致对艺术理论知识系统有所质疑的原因之一。

也许正是由于“艺术”概念在西语语境中的这个矛盾性或内在张力,所谓的艺术理论就有了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指向大艺术即总体性艺术的艺术理论,一种是聚焦小艺术即造型艺术的艺术理论。不仅“艺术理论”,甚至在“艺术史”“艺术批评”的概念使用上,也存在着这样的差异。如果我们对冠以“艺术理论”的英文著述稍加整理翻检,便会发现,这两种不同意涵所指称的是完全不同的艺术理论知识,其中大小艺术理论的差别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下选择几本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英文著述来予以说明。

从这六本在英语世界比较流行的著作来看,左栏三本都是讨论艺术中的一般问题,属于总体性的艺术理论;尤其是第一本,“艺术”采用的是复数形式。但是,由于这些作者或编者往往有哲学背景或擅长艺术哲学的研究,所以他们不可能只就一门或一类艺术来讨论,从总体性上界定和阐释艺术便成为这类著述的基本理论取向,所讨论的问题大都是艺术定义、艺术功能、艺术品、意义及其阐释、艺术体制等等。右栏三本是从小艺术概念来界定的,局限于地方性的造型艺术理论。以最后一本为例,该书编者将艺术理论区分为四个主要领域,分别是传统与学院派、以现代主义为中心、批评理论与后现代主义、阐释与艺术体制。值得注意的是第二本,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艺术理论”这个概念,而是用了“理论中的艺术”,但这里的“艺术”显然是特指造型艺术。该书的德文版便被直接翻译成《20世纪艺术理论》。这本书的一个优点是,其理论资源不限于造型艺术本身,而是包括了哲学、心理学、社会理论等其他有关学科的理论,但始终围绕着造型艺术的当代问题来编排。

这个问题结构区分为本体论、视觉现象和方法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有特殊的问题,由此构成了造型艺术特定的问题结构。虽说帕诺夫斯基的看法是一家之言,其问题结构和同时代的其他德语区的艺术史家有不少共同之处(如李格尔或沃尔夫林等),然而有一点很清楚,“体”“形”的二元范畴是针对造型艺术的视觉形式,不可能成为总体性艺术的基本概念。所以,从帕诺夫斯基的理论出发,我们必须进一步上升到艺术理论的一般范畴来考虑。

结论

编者注:此文是作者主持的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美学经典及其在中国传播接受的比较文献学研究”(17ZDA021)的阶段性成果,发表于《南国学术》2019年第1期第76—88页。

THE END
1.关于建设中国特色博物馆学的思索——“中国国家博物馆国际博物馆学译丛“译丛”主题涉及博物馆工作的方方面面,既有关于博物馆学理论基础的,也有关于策展实践的;既有关于展览设计的,也有关于文物保护的;既有关于博物馆运维管理、藏品保护的,也有关于博物馆数字化、公共教育等领域研究成果的,同时凸显博物馆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在研究方法上,“译丛”兼顾当代博物馆学发展的规范性、https://www.chnmuseum.cn/yj/kydt/202403/t20240322_266161.shtml
2.博物致知习言道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博物致知】习言道|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博物馆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论述,强调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4/0518/c1001-40238527.html
3.博物馆进化论:从聚焦“藏品”到聚焦“观众”在采访的最后,方晓琪表示:“好的博物馆‘公共教育’应在满足基础性知识普及与可持续性教育需求的情况下,拓展多样化、通俗易懂、启发性强的互动型教育活动。好的博物馆公共教育可以使观众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不仅能了解某项具体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能促进他们主动学习、探索未知,进而增强中华文明的自豪感。” https://wap.eastmoney.com/a/202405183080585992.html
4.张昱博物馆建构国家认同的角色定位和实现路径2022年8月,在国际博物馆协会布拉格大会上通过了博物馆的新定义,强调了博物馆“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具体执行维度,涉及“可及性” “包容性”“多样性”“可持续性” “社区” “参与” “反思”等关键点,回应了时代变革的新需求。由于博物馆具备实物性、科学性、体验性、系统性和自主性等资源优势,其社会服务https://wxs.sass.org.cn/2024/0902/c6913a573036/page.htm
5.贵州博物馆概况(二)鸟居龙藏的中国西南调查对近代中国民族建构的影响 鸟居龙藏的中国西南调查不仅在中国人类学学术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同时他的这次调查也共时性地影响了当时正在兴起的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也就是说,他对中国西南进行人类学调查时间,正好和中国知识分子掀起的“排满兴汉”的民族主义运动重叠在一起。这时期,以https://www.gzmuseum.com/gbjt/202204/254.html
6.后现代主义方式12篇(全文)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20世纪末以来,在欧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现代科技与信息化迅速发展,从而使资本主义开始从工业经济步入知识经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呈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新特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特点,说明它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它正处在向更加高级的社会https://www.99xueshu.com/w/ikey4c1ugm5u.html
7.旅行文化与知识建构:以王韬(182897)为例.ppt都在现代游记中得到了真实而准确的反映…。」 旅行、文化与知识建构:以王韬(1828-97)为例 演讲纲要 一、前言 (一)旅行 (二)中国的游记 1. 中国近代(《随录?巴黎胜概》,页61) ──大英博物馆 院建于一千七百五十三年,其地广袤数百亩,构屋千楹,高敞巩固,铁作间架,铅代陶瓦,砖石为壁,皆以防火患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2/0517/1909139.shtm
8.大英博物馆:一个帝国文化空间的建构(18001857)大英博物馆:一个帝国文化空间的建构(1800-1857),大英博物馆,英帝国,文化霸权,文化空间,民族性,大英博物馆是英国第一座国家博物馆,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博物馆。19世纪上半叶,第一次工业革命进行并完成,英国凭借优越的政治民主https://wap.cnki.net/lunwen-1011126379.html
9.山东省第三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暨2016年度(第十届23.道德选择与道德教育的现代性危机 作者:张夫伟(鲁东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年4月 商务印书馆 2014年11月 推荐单位:山东大学 26.萧梁政治制度考论稿 作者:杨恩玉(山东社会科学院) 48.子公司动态竞争能力维度建构与培育机制——基于集团内部资本配置的视角 作者:徐鹏(山东财经大学) 徐向艺https://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60918/Articel06002MT.htm
10.术CAADesignWeek2021分论坛:实践的设计批评回顾包括美学、哲学的文化意义,对建构“设计共同体”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设计类的策展不断深耕内容,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设计巨匠-——陈之佛特展”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举办的“新文化运动与设计启蒙展”的设计文化与叙事,都包含着了设计批评方面的价值。从“民艺地生活——中国民艺研究展https://www.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IwMDYwMDI2NjaDuYFnsXawcw.html
11.深度奇文:软绵绵的音乐,恰恰是权力斗争的一把利器【导读】现代社会,人们处于一个由各种隐蔽权力构成的世界中,各种正式的、非正式的或显性的、隐性的支配力量无处不在。本文发问:作为社会文化产物,像音乐这样的艺术形式,只是单纯的审美活动,还是隐含政治意义、体现某种社会政治关系? 事实上,在全球社会中,音乐表现着权力,权力建构着音乐。本文聚焦国际关系中的音乐与权https://i.ifeng.com/c/8RefQfY4zv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