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其对策

内容摘要青少年犯罪是当今社会最常见的一个问题,不但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自己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同时也极大的威胁着国家和社会的安定与可持续发展,在对家庭暴力的定义及其影响介绍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会。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成因对策

一、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

现代社会,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呈现出行为严重、团伙作案和流动性大三个方面。

(一)青少年犯罪行为严重,暴力性犯罪占很大比例,社会危害性极大。据统计,青少年涉及的故意杀人、抢劫案件各占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以上,故意伤害、绑架等犯罪也有一定的比例,且近一二年呈上升趋势,犯罪时不计后果,手段残忍,社会危害极大。

(二)团伙犯罪案件较多,甚至有的还形成犯罪集团。他们相信“一人胆小,二人胆大、三人什么都不怕”的信条。他们年轻具有体力优势,但思想还不是太成熟,缺乏作案经验,心理压力大,且觉得个人作案势单力薄,所以他们经常纠集几人去共同作案形成犯罪团伙甚至犯罪集团。

(三)外来人口流窜作案较多。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再加上对流动人口管理上的漏洞,暂住、录用外来人员不申报等原因,使得外来人口管理上很混乱,给一些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且作案后逃之夭夭,不留踪迹,给侦破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2]。

认识了当代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采取相应的对策,最大限度的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和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

2006年夏天,联合国发布了一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报告内容是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所面对的暴力问题,该报告的一个方面着重讨论了发生在家庭内部的暴力行为极其带给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家庭是所有国家的基本单位,家庭应该为所有成员的健康成长提供环境,对于儿童更应该如此。尽管家庭最有可能好好保护青少年并且为他们提供无论是身体还是情感方面的安全,但不幸的是,也是在家庭里面,一些儿童有可能遭受最严重的伤害。发生在家庭中的暴力我们通常叫做家庭暴力。根据最新的联合国报告,估计每年全世界大概有2.75亿青少年目睹了家庭暴力。青少年经常性地目睹了母亲被其男性伴侣的殴打会严重影响一个孩子的行为。个人发展以及他在成年后的社会交往。关系亲密的伴侣之间的暴力也增加了在家庭中针对儿童暴力的风险,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研究显示,针对妇女的暴力和针对青少年的暴力往往有很强的关系。而另外一个来自于印度的研究表明,家庭暴力使得针对儿童的暴力行为的危险性增加了两成。

从宏观方面来说,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因素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的第一因素;青少年长大以后即进入学校;走出校门步入社会。

(一)不当家庭教育和不良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客观因素

家庭教育伴随着家庭的出现而产生,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始,它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基础。家庭社会化的结果将对个人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在各种社会环境中,家庭所可能给予个人的感情交流和爱的体验是最多的。因而说:家庭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国家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越来越多的家庭呈现出4—2—1模式(即祖父母4人父母2人个孩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的核心,父母将最好的都给了他们,甚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知道挫折为何物,只想自己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一些原本能在教育过程中,将其控制在萌芽状态的小毛病,因为没有引起父母的重视,最终发展成大问题。另一方面,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日益繁荣,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导致离婚率也有所升高。在濒临破裂的家庭或是单亲家庭之中,子女长期夹杂于冲突之中,脆弱的心灵受到摧残,行为出现偏差。

那么是不是在健全家庭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就不存在犯罪行为呢?并非如此,在健全家庭里,父母对子女的监管力度及两代之间的亲疏关系对他们的行为同样有影响。,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与社会联结的关系为基础的,而对父母的依恋和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这种关系的重要方面,一但这种关系减弱,很容易出现犯罪行为。实际上,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是对父母不良监管方式和冷淡亲子关系的一种不合理反应。

1、缺少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

有调查显示,犯罪青少年出自父母缺损家庭的分别占8.1%和28.3%,出自父母失职对子女放任不管的家庭分别占10.2%和22.7%,出自父母教育不管的家庭分别占26.7%和30%,出自父母作为不佳占9.3%和21.3%,许多犯罪青少年或是父母双亡,无人抚养,而走上犯罪道路;或有父无母,有母无父;或是继父继母,无人管教,放纵自流而走向犯罪道路,父母离婚或再婚,子女被遗弃,也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某少管所中近10%的青少年犯罪是因父母离婚、再婚、关系恶化所致。根据不完全统计,离婚家庭中37%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20%不遵守纪律,9%离家出走,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还不能完全归结于家庭在可见形态上的破裂,离婚前父母的争吵,紧张和对峙,离婚后父母对子女不负责任的排斥,放任以及家长的劣迹带给孩子的影响更大,问卷调查显示,不健全,缺损型家庭青少年犯罪是正常家庭的8倍以上,有些家庭的父母,兄姐行为不轨,直接影响或教唆纵容子女、弟妹犯罪。[3]

2、不当家庭教育

由于忍受不了家长错误的态度和教育——离家出走——跟上坏朋友或到社会上闲游——犯罪。根据这一轨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走上犯罪道路的孩子,其父母望子成龙,成凤心切,大多重视学科成绩而忽视其全面发展,有的是被家长的压力“压”坏的,有的是被家长娇惯坏,放纵坏,不良言行影响坏的。家庭的不当教育例如溺爱,要求过严或者放任不管,侮辱人格,体罚等,孩子“叛逆”或任性,成为青少年犯罪并在社会化中偏离的重要因素。

3、教育水平低劣或不平衡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早期开发作用、长期感染作用、环境熏陶作用都是学校和社会代替不了的。培养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因此,家庭应该担当和强化对青少年的管教责任。

(二)学校教育的偏差和不良学校环境是妨碍青少年正确社会化的关键

对于进入学校的青少年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社会化方面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作用逐渐超过了家庭和家长的教育作用,而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有着特定的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学校老师教给系统的文化知识,以独特的组织方式帮助个人为先进入成人世界做准备,包括参与更广阔的世界,接触家庭以外的文化、角色、价值标准以及意识和礼节等,培养其组织纪律性,学习与人交往以及如何克制自己,接受社会控制等。学校在使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不仅具有培养教育作用,而且还起筛选作用,学校不仅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职业生涯[5]。然而,当前学校教育、管理依然存在种种偏差和不足。

1、填鸭式的体制

2、以高考为中心

3、思想教育课的形式主义

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缺乏贴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教育除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情感,目前的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教书和育人相脱节,往往造成学生道德品质不健全,据调查,尽管中小学普遍开有思想品德教育课,但因为学校“重主科轻副科”,思想教育课课时较少,老师讲课时存在形式主义和成人化等不良倾向,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深思的问题。

4、个性化性格的不认同

学生老师有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倾向,“不要长刺的玫瑰,只要温顺的绵羊”,这是教育管理存在的又一误区,学习好,听话的学生,哪怕即使干了坏事,在老师眼里也是优秀的,学习差的学生,哪怕思想品德再好,往往被打入“另类”,部分老师采取歧视性的言行,甚至赶出教室、校门,部分老师人文素质不够好,对学生态度冷淡,动辄就骂学生,时学生身心蒙受伤害,结果很容易导致部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游离于集体之外而陷入犯罪的泥潭。

5、物质利益的至上

部分老师忙于“外授”,使师生情谊淡漠,有学生说,如今部分老师忙于校外授课,哪里收入高就往哪跑,对学生关心不够,导致师生关系与情谊疏远、淡漠,对此,一些退休老师也有同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师生之间互帮互助,关爱体谅,情谊深厚,如今却淡漠如水,由于物质利益的变形扭曲,少数教师因此无法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

6、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

7、校内外教育脱节

对于进入学校的青少年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社会化方面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作用逐渐超过了家庭和家长的作用,而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教育有着特定的育人环境和文化氛围,学校老师和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学校不仅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然而当前学校教育、管理仍然存在着种种偏差和不足。

(三)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影响是青少年犯罪的“催化剂”

众所周知,在一个人的成长中,不仅受到自身的遗传因素而且还和社会大环境有着更密切的联系。作为经验不足的他们很难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做出正确的反映和判断。

1、不良交往

社会交往对青少年社会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绝大多数的犯罪青少年开始时并无明显犯罪动机,而是在社会交往中受到坏朋友的影响,引诱产生犯罪动机和参与犯罪的,这在偷窃、抢劫、流氓、斗殴犯罪案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对犯罪青少年的动机调查表明,26%作案的时候无明显动机,32%是由于朋友的怂恿、“激将”而“犯罪”,不良朋友间的影响、感染、怂恿不仅可以形成犯罪的直接动机,还往往对犯罪动机起着强化作用,若几个犯罪青少年纠集在一起活动,就会互相壮胆,增强犯罪的安全感,减轻罪恶感,认为许多人一起干犯罪活动就安全得多,不良交往不仅导致青少年犯罪数量的增加,而且促使犯罪情节、手段和后果变得更加复杂、严重使一些人从犯罪的“单面手”转变成“多面手”,从单干发展到结伙,打手和扒手配合、男流氓和女流氓鬼混、赌博和保镖搭档等,这些犯罪分子互相传授犯罪知识、交流犯罪经验,使犯罪手段越来越高明,呈现犯罪的团体化和智能化趋势,后果越来越严重,导致许多恶性案件的发生。

2、校园周边环境恶劣

许多中小学分布在城乡结合处,也有许多高校分布在“城中村”周边;随着这些学校学生校外租房的逐渐增多,逐渐形成了以学生租住为主的村子,人们形象地称为“学生村”,这些地方,周边社会治安环境复杂、交通秩序混乱、人员素质不一、流氓强盗横行、矛盾纠纷不断,以大欺小、强行勒索、抢劫等犯罪行为时有发生,加之违规摊点、发廊、台球室、游戏厅、网吧、歌舞厅等盘踞周围,对学生是一种诱惑,更是一种威胁,严重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更是成了诱发青少年犯罪的“温床”。另外,学生在校外租房约束不够,容易放松自己,看录像、玩游戏、喝酒、彻夜不归,交友不良,很容易走上邪路。

3、社会上各种封建迷信和恶劣风气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建议

青少年担负着振兴民族、繁荣祖国的历史重任,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我们针对不同的原因深入分析,采取相应的措施,切实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的犯罪。

(一)开展深入广泛的综合预防与教化工作,形成防治网络

(二)加大普法教育的学习和宣传力度

(三)优化家庭教育

首先要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使孩子在民主氛围中健康成长。通过多种途径让家长自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巨大作用,从思想上深刻体会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发展的深远影响,从而促使家长自觉承担起家庭教育第一课堂的重任。其次要抓好家长素质教育工程,办好家长学校,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子女成才观,以良好、正确的方式影响和教育孩子。在教育方式上,以长辈和朋友的身份理解、宽容、尊重子女以及下一代,使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系和爱护,形成和谐而民主的家庭氛围;在学习上,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鼓励他们积极学习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广泛的爱好兴趣;在生活上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勤俭节约、自强不息的精神;在思想品德上,引导他们树立诚实守信、乐于助人、遵纪守法、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把学校教育作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主要阵地

学校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大学校思想教育的工作力度,综合运用各种措施,从各个方面向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社会主义理想道德教育,从而为学生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充分发挥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作用。要切实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沟通、协调和配合,建立学校和家庭联系制度,诸如通过建立‘家长学校’的形式,形成家、校联系的桥梁,使家长和学校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行为及各方面的变化,形成一种多方联系、多方互动的良好局面,全方位、有针对性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五)优化社区环境,净化社会空气

社区是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第三监护人”,它不仅能够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还具有对家庭教育和学习教育进行监督的功能.有关部门应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努力营造和优化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切实加大对违法接纳未成年人成长的场所和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整顿和处罚力度,打防并举,实施有效监督,社区警务要体现“以人为本”、从青少年立场出发的人性化服务。改善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营造和谐氛围,这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具有重大意义。

全面打击和重点打击相结合,打击犯罪与纠正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相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形成多方互助、协调管理的良好局面。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向青少年推销、出租、展示或以其他方式传播非法音像制品、电子产品和软件产品。同时加强国际国内网站的监督与管理,针对青少年喜爱看的电影、影视和网络游戏,影视出版部门要充分考虑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需要,对其进行有益的过滤不能为了追求经济价值,盲目引进色情、暴力、凶杀、毒品、赌博等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文化垃圾”。对于营业性舞厅、歌厅等不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场所要加大管理力度。影视、出版部门应更多地播放和出版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广播电视节目、书籍报刊。要加大投入、多方面配合,建立和完善对青少年成长有益的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文化中心等活动场所和设施。培养青少年健康的审美观念,引导青少年追求高尚的情操,使他们在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中茁壮成长。

(七)有针对性地开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研究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它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心和协同治理,这样才能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大环境,以积极、乐观、创新、博爱的精神感染、熏陶青少年,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结语

参考文献:

[1]郑珠仙,吕军绿.伦理学基础[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72.

[2]吕铮.青春脱轨——青少年犯罪启示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65.

[3]张明.走向歧途的心灵——犯罪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43~45.

[4]郭卫东,赵家燕.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原因及预防[J].文教资料.2006,2.15.

[5]张必清,陈李芬.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分析与对策建议[J].昆明大学学报,2007,18.19.

[6]贺永萍.暴力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5,8.12~14.

[7]刘姗,刘江.教育环境与青少年犯罪——审视青少年犯罪的背后[J].时代教育,2006,12.24.

[8]李延军.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因素及干预政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5.26.

THE END
1.青少年身心降共筑良好成长环境的调研报告按照市政协年度工作安排,**月**日至**日,**带领调研组,紧紧围绕“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 共筑良好成长环境”主题,深入到**县政法部门、部分学校、乡镇和街道社区开展调研。通过实地查看、现场介绍、查阅资料、座谈交流等方式,全面调研掌握我市青少年成长环境现状、青少年身心健康等工作开展情况。其余六个县(区)自行开展https://www.wm114.cn/wen/243/484109.html
2.为儿童茁壮成长营造更好环境一直以来,儿童群体是党和国家重点关注的对象,社会各界也始终努力为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仍面临肥胖、近视、焦虑、社交障碍等身心问题。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由于缺乏家庭足够的关爱和陪伴,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儿童在互联网环境中面临诸多风险,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保护。针http://m.jyb.cn/rmtzgjyb/202406/t20240605_2111205153_wap.html
3.市教育局大力营造青少年降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2023年,全市教育系统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主题,多措并举,大力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是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列入局党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部署,成http://cjb.hanzhong.gov.cn/hzcjbs/cjdt/202403/fa1772a013874896ac0222d19583baea.shtml
4.顾秀莲: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中国青年网顾秀莲: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中国青年网宁波6月1日电(记者 韩玉)“防止不良信息侵蚀,预防网络沉迷,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6月1日,在浙江宁波举办的“E路护航·赋能成长”2021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研讨会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介绍了互联网和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news.youth.cn/gn/202106/t20210601_12988963.htm
5.助力青少年降成长的几点建议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三)要优化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我们要在全社会创设宽松的成长环境,尊重青少年个体特点和发展需求,以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1.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 要形成一个良好机制,激励大众文化的制作者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位和人文精神,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形式承载起扬善抑恶、赞美贬丑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98266
6.顶层布局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当然,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不能仅仅止于教育。必须强调的重点是,对于行为或心理已经开始出现偏差的青少年,应当加强教育矫治、服务管理,防止其堕入犯罪的深渊;对于已涉罪未成年人,则应强化“再犯预防”,防止其走上重新犯罪道路。而进一步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则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根本保障。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6/26/c_129090226.htm
7.为了保障青少年的降成长11篇(全文)摘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 青少年健康成长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第4篇 [热点追踪] 截至2009年2月10日,根据公众举报,并经有关部门核实,1911家网站刊登色情和低俗内容,违反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https://www.99xueshu.com/w/filegtmzn4js.html
8.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总结8篇由于学校团队组织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高度重视,各校透过建立一批青少年法制实践教育基地、配备法制副校长等措施,切实增强了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提高了他们的法律素质,有效的减少和遏制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状况的发生,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教育成果。 五、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实施中小学“校园净化工程”http://www.quzhishi.com/fanwendaquan/zhuanti/AhJriylcjADiab4NV2sl.html
9.安徽六安:优化服务青年成长引领青年建功立业一年多来,舒城县构建青年人才工作体系,优化青年人才成长环境,青年友好商圈只是其中品牌之一。为吸引优秀青年人才前来就业创业,舒城县委人才工作局、团县委、县人社局联合打造舒城县青年人才驿站,为青年人才提供就业指导、政策宣讲、城市融入等一站式服务。此外,首批5家合作酒店服务站则为青年人才提供最长3天的免费住宿。https://m.hf365.com/article/404239
10.2024学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总结(通用14篇)由于学校团队组织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高度重视,各校通过建立一批青少年法制实践教育基地、配备法制副校长等措施,切实增强了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提高了他们的法律素质,有效的减少和遏制了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发生,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教育成果。 五、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实施中小学“校园净化工程”https://www.360wenmi.com/f/filerkzr14u7.html
11.中共深圳市委办公厅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二、持续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5. 优化法治环境。建立关工委、公安、司法、法院、检察院等协作机制,开展预防、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和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以及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和维护青少年权益岗等活动。开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等禁毒宣传教育,提高青少年识毒、防毒、拒毒能力。持续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https://www.sznews.com/news/content/mb/2023-07/12/content_30332084.htm
12.营造青少年降成长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15页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为全面了解我市青少年成长环境状况,进一步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5月下旬至6月,市关工委、市教育局开展了全市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专题调研,通过座谈、实地察看,我们基本摸清了青少年成长环境情况,发现了一些好的经验典型,同时,也了解到一些新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0821/8060074010002135.shtm
13.关于共青团工作总结(通用14篇)由于学校团队组织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高度重视,各校通过建立一批青少年法制实践教育基地、配备法制副校长等措施,切实增强了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提高了他们的法律素质,有效的减少和遏制了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发生,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教育成果。 五、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实施中小学“校园净化工程”https://www.ruiwen.com/gongwen/gongzuozongjie/199245.html
14.立德树人关爱不辍薪火相传续写华章——西安市关工委成立35周年普法宣讲 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市关工委发挥“五老”优势,大力开展普法宣传系列活动,预防青少年犯罪。1999年,市关工委成立法治报告团,以学习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重点,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宣教模式,从普法、立法、守法方面教育青少年守规矩,知敬畏,报告团已累计走过100多个区县https://www.xiancn.com/content/2021-12/14/content_6429628.htm
15.关于开展“为了明天——青少年法制教育宣传周”活动的通知为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党中央、国务院批转的“四五”普法规划精神,大力推进“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共青团中央https://www.gqt.org.cn/documents/zqlf/200705/t20070510_259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