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东营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综述东营文明网

东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营市各级关工委组织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和青少年成长需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团结带领全市广大“五老”志愿者以关心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守正出新、主动作为,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撑起了一片蓝天。

关工委组织建设、五老队伍建设、青少年法治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家庭家教家风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等工作成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靓丽品牌,走在了全省前列;“春苗营养厨房”建设的经验和做法,被中国关工委广泛宣传和推广。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三次到我市调研指导工作,对东营市关心下一代工作作出批示、给予充分肯定。在东营大地上,1万余名老同志通过关工委组织,奔走在校园内外、活跃在社区乡村,把支持和帮助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任扛在肩上,全市关心下一代事业迸发出蓬勃力量。

东营市关工委在纪念中国关工委成立25、30周年暨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表彰大会上,两次被表彰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赵幂、王玉清、钟景训、孙学孟等5名同志被表彰为“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

“五老”志愿者在为孩子们讲红色故事

培根铸魂,大力培育时代新人

“利津县地处黄河尾闾、渤海湾畔,是一片神奇的沃土。在县城东北2.1公里处,一个小村子叫庄科,这里诞生了李长之、酆云鹤、李竹如三位历史名人……”在利津县第二实验学校,孩子们平日里总爱围坐在68岁的“五老”志愿者崔乃华身边,听她讲红色故事。这样的场景不只是出现在利津县,在东营市各县区、村社、学校、少年宫都会时常出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抓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作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坚实阵地,东营市各级关工委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广大“五老”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大力推动培育时代新人。

——以“讲红色故事、晒红色印迹、悟红色精神、亮红色行动”为抓手,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大力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实行“菜单”式宣讲,激发广大青少年增强爱党、爱国、爱家乡情怀,不断推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走深走实。目前,东营市230余名骨干宣讲成员活跃在学校、社区、企业,累计作报告2846场,受教育青少年达42万余人次。

——高度重视关心下一代教育基地建设,努力打造青少年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二课堂”。目前,东营市市级教育基地达到56处,省级教育基地12处,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1处。

——联合公检法司等部门主动与各学校对接,选派优秀干警担任学校法治副校长,开展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有效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对加强青少年保护和预防青少年犯罪起到重要作用。

……

在东营市各级关工委和广大“五老”的共同努力下,青少年茁壮成长、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在他们心中扎根筑牢。

精准关爱,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

2020年12月16日,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家庭教育改革创新研讨暨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东营市获批为全国“家校共育”数字化项目试验区。今年,东营市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再传喜讯,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进社区首次列入2021年度东营市12件民生实事……

近年来,东营市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联合市妇联、市教育局等部门启动“全国家庭教育示范基地”项目创建工作,建设社区家长学校示范点50处,培训“家庭教育指导师”500余名、“家庭教育咨询师”450余名,开展家庭教育宣讲9000余场次,参与群众19余万人次,努力推动了家庭教育事业创新发展,帮助家长更好地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东营市积极发挥关工委组织和“五老”独特优势,用好用活多方资源,大力开展了传承红色基因、家庭家风教育、“春苗营养厨房”义务监督、精准关爱帮扶等方面工作,服务青少年全面成长成才。目前,“不忘初心”特色党课巡讲巡演已开展11场,77个“春苗营养厨房”实现“五老”监督巡视全覆盖。

在对于特殊家庭和困难青少年的指导帮助上,市关工委联合团市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启动全市2020“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借助“五老”群体,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发放助学金、募捐希望小屋、开展心理辅导等方式,积极帮助困难青少年解决实际问题,营造起了全社会捐资助学和扶贫帮困的浓厚氛围。

强基固本,凝聚关心下一代工作合力

“非常敬佩这些老人,只要看着他们站在校门口,我们就放心了。”

每天上学放学期间,在河口区实验小学的周围,总能看到王玉清和蔡森昌的身影,他们是河口街道五老志愿者“护教岗”的成员。从2010年9月开始,这支队伍坚持用爱心“护航”学生,寒来暑往,风雨无阻,十年间执勤人次达到2万人次,安全护送学生2200万人次,校园路口未发生一起涉及学生的交通事故。

河口街道五老志愿者“护教岗”和王玉清是关心下一代工作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之一。

汇聚一股力,拧成一根绳。东营市坚持以党建为统领,牢牢抓住党建带动关工委工作不放松,通过建立完善联动共建机制,依托完善的基层党组织网络,不断强化基层关工委组织建设;不断扩大组织覆盖面,按照“哪里有党组织、哪里有老同志、有青少年,哪里就有关工委组织的要求”,以消除“空白点”、破除“空壳子”为工作重点,积极强化和推进关工委组织建设;着力提升组织凝聚力,推行基层党组织和关工委组织负责人“交叉任职”模式,强化“领头雁”效应,增强关工委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目前,东营市按照离“退休干部党组织+关工委组织+志愿服务组织”模式,着力加强基层关工委组织网络建设,城市社区基层关工委实现了组织、工作双覆盖。市直及各县区直部门单位、40个乡镇(街道)、186个城市社区全部建立关工委组织,村级关工委组织已建率达到80%.全市基层关工委交叉任职率已达80%以上。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满怀希冀和期盼,东营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广大老同志们将以满腔的赤诚、执着的爱心投入到关心下一代事业。他们在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的同时,也为自己的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爱东营记者关晨歆)

东营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办投稿信箱:2339875351@qq.com

THE END
1.青少年身心降共筑良好成长环境的调研报告按照市政协年度工作安排,**月**日至**日,**带领调研组,紧紧围绕“关注青少年身心健康 共筑良好成长环境”主题,深入到**县政法部门、部分学校、乡镇和街道社区开展调研。通过实地查看、现场介绍、查阅资料、座谈交流等方式,全面调研掌握我市青少年成长环境现状、青少年身心健康等工作开展情况。其余六个县(区)自行开展https://www.wm114.cn/wen/243/484109.html
2.为儿童茁壮成长营造更好环境一直以来,儿童群体是党和国家重点关注的对象,社会各界也始终努力为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仍面临肥胖、近视、焦虑、社交障碍等身心问题。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由于缺乏家庭足够的关爱和陪伴,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儿童在互联网环境中面临诸多风险,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保护。针http://m.jyb.cn/rmtzgjyb/202406/t20240605_2111205153_wap.html
3.市教育局大力营造青少年降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2023年,全市教育系统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主题,多措并举,大力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一是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列入局党组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部署,成http://cjb.hanzhong.gov.cn/hzcjbs/cjdt/202403/fa1772a013874896ac0222d19583baea.shtml
4.顾秀莲: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中国青年网顾秀莲: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中国青年网宁波6月1日电(记者 韩玉)“防止不良信息侵蚀,预防网络沉迷,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6月1日,在浙江宁波举办的“E路护航·赋能成长”2021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研讨会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介绍了互联网和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news.youth.cn/gn/202106/t20210601_12988963.htm
5.助力青少年降成长的几点建议澎湃号·政务澎湃新闻(三)要优化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我们要在全社会创设宽松的成长环境,尊重青少年个体特点和发展需求,以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1.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 要形成一个良好机制,激励大众文化的制作者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位和人文精神,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形式承载起扬善抑恶、赞美贬丑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98266
6.顶层布局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当然,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不能仅仅止于教育。必须强调的重点是,对于行为或心理已经开始出现偏差的青少年,应当加强教育矫治、服务管理,防止其堕入犯罪的深渊;对于已涉罪未成年人,则应强化“再犯预防”,防止其走上重新犯罪道路。而进一步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则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根本保障。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6/26/c_129090226.htm
7.为了保障青少年的降成长11篇(全文)摘要: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 青少年健康成长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第4篇 [热点追踪] 截至2009年2月10日,根据公众举报,并经有关部门核实,1911家网站刊登色情和低俗内容,违反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https://www.99xueshu.com/w/filegtmzn4js.html
8.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总结8篇由于学校团队组织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高度重视,各校透过建立一批青少年法制实践教育基地、配备法制副校长等措施,切实增强了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提高了他们的法律素质,有效的减少和遏制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状况的发生,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教育成果。 五、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实施中小学“校园净化工程”http://www.quzhishi.com/fanwendaquan/zhuanti/AhJriylcjADiab4NV2sl.html
9.安徽六安:优化服务青年成长引领青年建功立业一年多来,舒城县构建青年人才工作体系,优化青年人才成长环境,青年友好商圈只是其中品牌之一。为吸引优秀青年人才前来就业创业,舒城县委人才工作局、团县委、县人社局联合打造舒城县青年人才驿站,为青年人才提供就业指导、政策宣讲、城市融入等一站式服务。此外,首批5家合作酒店服务站则为青年人才提供最长3天的免费住宿。https://m.hf365.com/article/404239
10.2024学校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总结(通用14篇)由于学校团队组织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高度重视,各校通过建立一批青少年法制实践教育基地、配备法制副校长等措施,切实增强了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提高了他们的法律素质,有效的减少和遏制了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发生,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教育成果。 五、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实施中小学“校园净化工程”https://www.360wenmi.com/f/filerkzr14u7.html
11.中共深圳市委办公厅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二、持续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5. 优化法治环境。建立关工委、公安、司法、法院、检察院等协作机制,开展预防、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和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工作以及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和维护青少年权益岗等活动。开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等禁毒宣传教育,提高青少年识毒、防毒、拒毒能力。持续开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https://www.sznews.com/news/content/mb/2023-07/12/content_30332084.htm
12.营造青少年降成长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15页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为全面了解我市青少年成长环境状况,进一步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促进青少年成长成才。5月下旬至6月,市关工委、市教育局开展了全市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专题调研,通过座谈、实地察看,我们基本摸清了青少年成长环境情况,发现了一些好的经验典型,同时,也了解到一些新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0/0821/8060074010002135.shtm
13.关于共青团工作总结(通用14篇)由于学校团队组织对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高度重视,各校通过建立一批青少年法制实践教育基地、配备法制副校长等措施,切实增强了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提高了他们的法律素质,有效的减少和遏制了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发生,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教育成果。 五、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实施中小学“校园净化工程”https://www.ruiwen.com/gongwen/gongzuozongjie/199245.html
14.立德树人关爱不辍薪火相传续写华章——西安市关工委成立35周年普法宣讲 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市关工委发挥“五老”优势,大力开展普法宣传系列活动,预防青少年犯罪。1999年,市关工委成立法治报告团,以学习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为重点,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宣教模式,从普法、立法、守法方面教育青少年守规矩,知敬畏,报告团已累计走过100多个区县https://www.xiancn.com/content/2021-12/14/content_6429628.htm
15.关于开展“为了明天——青少年法制教育宣传周”活动的通知为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党中央、国务院批转的“四五”普法规划精神,大力推进“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共青团中央https://www.gqt.org.cn/documents/zqlf/200705/t20070510_259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