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三条路径中医漫话

中医药博物馆、博览园作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今后如果能够博采众长,着力建设规模宏大、内涵丰富、特色突出的国家级中医药博物馆,将是宣扬祖国医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中医药学理论基于道法自然而生,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交叉而形成的综合性、系统性知识体系,是我国科技优势领域之一。为应对中医药受众群体日益庞大的趋势,探索走出一条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特色发展之路,是中医人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

开发现代中医药产品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实施,国家更加鼓励、支持、加强、发展中医药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运用中医药理念和术语来阐述治国理政的思想和观点,如“树立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思路”“改革也要辨证施治,既要养血润燥、化痰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不断提升工作精气神”“作风建设是立破并举、扶正祛邪的过程”“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禁微者易,就末者难”等等,由此可见,中医药文化大道至简,有其深刻的内在哲理。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我们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

建设国家级中医药博物馆

中医学的产生、发展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间具有同步演进的规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精神家园。按照《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说法,文化知识总体上分为两大类,形上性哲学的价值在于认识宇宙、提升智慧、安排人生,充实人类的精神生活;形下性科学的价值在于剖析自在、获取材料、制造器具,丰富人类的物质需要。由此可见,中医属前者,而西医属后者。

中医药博物馆、博览园作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发展较快。大部分由中医药院校自身牵头建设,且独具特色。例如广东中医药博物馆是直属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的综合性高校博物馆,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陕西中医药大学的国医文化博览园,是国内著名的中医药学专业科技博览园,由中药标本馆、人体生命科学馆、校史馆、中医药文化苑、会议中心等合并组建,全面对外开放,是中医药文化宣传交流的服务平台。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过程中,载体的作用熠熠发光,今后如果能够博采众长,着力建设规模宏大、内涵丰富、特色突出的国家级中医药博物馆,将是宣扬祖国医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精耕中医药教育试验田

培养国际化人才是中医药走向国际的必经之路。中医药法中“国家发展中医药教育,建立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规模适宜、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培养中医药人才”,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就是要培育“引进来”的土壤,构建“走出去”的框架。

“引进来”包括引进留学生、来访交流、行业专家等。其中,做好中医药留学生教育工作是重点。帮助留学生更快更好学习中医药学是我们精耕中医药教育试验田的内容之一。

留学生没有本土学生的中国传统思维与文化的熏陶,学中医思维跃度比较大,接受程度低,尤其是中医经典理论等对于留学生来说将是跨度最大的文化课程,把学校本科的课程体系给留学生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应为其量身定做适合的短、平、快的专题经典课程。例如辽宁中医药大学留学生教学就存在古汉语传达给学生出现理解困难的现实问题,学校为此采取了在预科中开设中国文化、古汉语基础、解剖基础、医学入门等中文课程的措施。

THE END
1.敦煌研究院举办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线上活动精彩纷呈 创新博物馆表现力 今年的国际博物馆日,敦煌研究院继续发挥数字化传播优势,积极参与抖音推出的云端博物馆系列活动,打造敦煌研究院“抖音云端博物馆第一屏”;并在抖音平台发布视频,带领网友线上看展、普及文博知识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走“近”与走“进”博物馆。在微信端,敦煌研究院与新华社积极https://www.dha.ac.cn/info/1019/1128.htm
2.黄埔有故事之魏峻由他主编、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尼罗河畔的回响:古埃及文明特展》《纳新:广东省博物馆新增藏品选粹(丙申卷)》等多部图书先后与广大读者见面,这些图书既是学术体系的梳理勾勒,也是中外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宣讲。 《尼罗河畔的回响:古埃及文明特展》书写了在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的哺育下,埃及大地上孕育了古老而灿烂https://www.gzhplib.cn/hpstorydetail.html?Id=145
3.博物馆品牌形象传播实战分享馆产品,缺乏对博物馆自身品牌形象的设计与传播。 然而,迈入新时代的博物馆行业处于蓬勃发展的“黄金期”,为在博物馆竞争中避免“千馆一面”,品牌形象的塑造和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年来,博物馆在打造品牌形象传播产品上涌现了不少经典案例,“国博专列”便是其中之一。 https://www.d-arts.cn/article/article_info/key/MTIwMzE2NjM4MTWDz5tnr4akcw.html
4.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区域国别学院)2023年学术活动概览2023年4月6日上午,2023年浙江省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智库联盟(以下简称“联盟”)举行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主题的沙龙活动。29家联盟单位负责人、丛书编委、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方式参加了活动,浙江省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联盟首席专家、联盟牵头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区域国别学院)https://ias.zjnu.edu.cn/2024/0102/c6186a456889/page.htm
5.广州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1. 做好创新文化发掘整理,推动创新文化研究与传播 2. 加强文化科技融合创新,促进科创成就数字化展示 3. 推动文化和旅游休闲融合集聚,培育文化和旅游融合创新2. 持续推进“图书馆之城”建设,打造完善一流服务体系 3. 扎实推进广州“博物馆之城”建设,彰显广州历史文化 4. 繁荣发展群众文化活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https://www.gz.gov.cn/zwgk/ghjh/fzgh/ssw/content/mpost_7845329.html
6.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科学家精神传播路径探索有学者认为,科技场馆的科普工作存在过度强调科学要素而忽略人文精神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科学与人文要素的传播断层[10]。 四、科学家精神传播路径探索 博物馆应根据自身特色和展览内容,充分发挥本馆藏品、展品、设施、空间等资源优势,以科学家精神为引领开展系列科学教育活动。如图1所示,路径设计为:重视挖掘本馆https://www.ccc.org.cn/art/2024/9/11/art_52_226168.html
7.博物馆展览的阐释与叙事:背景路径与方法由此,我们看到,博物馆化拓展的进程为博物馆的使命、功能、技术与方法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连带引发了组织机构、建筑与设施条件、伦理等的一系列变化。 这一系列的变化中影响最直接的是展览建设。一方面,由于收藏动机主要是服务于科学研究与知识普及,大量为认知而收藏的物品,其传播的途径、给观众带来的满意度与传统https://www.chinaclzl.com/jtzx_1/851.html
8.博物馆如何实现数字化同时,国内学者结合智慧博物馆的实践运营,从不同维度进行现状研究,将演绎博物馆学与新技术时代背景相结合,提出新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公众的体验感受度,并以虚拟复原为例,通过操作设备的辅助,参观者与展览物品的“交互性”得以进一步提高。 ▲“数字敦煌”线上博物馆 以3D全景展示10个朝代、30个洞窟 http://www.sanyamuseum.com/a/chenliexuanjiao/2024/0407/6315.html
9.从博物馆语音导览系统发展谈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智慧导览系统建设2014年,金沙开始建设智慧导览系统,建成后的导览系统包含微信导览、基于定位推送的导览应用程序和导览终端机、后台管理系统和团队讲解服务系统等,以期形成线上线下参观相结合,不同群体可自由选择的导览服务体系,从而提升公众的参观感受和知识可获得性,让公众与博物馆间的交流更加顺畅。 https://www.depthlink.com/news_236
10.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发展脉络与路径探索产业资讯此外,法国文化部既设立“法国文化遗产开放平台”(POP,la plateforme ouverte du patrimoine),面向公众开放并提供法国文化遗产相关的知识和服务,又设立“法国文化数据平台”(data.culture.gouv.fr),免费向公众提供档案、遗产、图书、阅读、博物馆、演出、电影、艺术、音乐、建筑等公共文化信息。无论是参与公共数据开放http://www.ordoswh.com/article/Info/index/id-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