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陕北的北京知青

30年前,落户陕西延安的2.8万名北京知识青年开始返城,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的高玉珍期盼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回到家乡。高玉珍的愿望最终随着“肝癌晚期”的宣判而烟消云散。2006年9月19日,58岁的高玉珍在自己插队的延安市黄陵县店头镇长墙村的家中与世长辞。

她的离去,使至今还留守延安的北京知青人数又减少了一个,变为320人。

高玉珍曾是毛泽东在首都接见的第一批红卫兵之一。

高玉珍的葬礼显得十分冷清。北京老家没有来人,五名前来送葬的留守知青被当作娘家人,受到最高礼节的迎接。这些“娘家人”送来的花圈的挽联上,将高玉珍称为战友。

接受再教育期间,这位刚烈女子的命运,因为一个玩笑而再次改变。

那是寒冬腊月的一个深夜,同宿舍的三名女知青让高玉珍去外面拿尿壶。光着身子的高玉珍刚出了门,便被恶作剧地关到了门外。随后,女知青们大喊抓贼,同院住着的男知青纷纷开门出来。慌乱之下,高玉珍跑出院门,钻进对面的院子里,院子里住的是贫协主席。

贫协主席家徒四壁,早年丧妻的他带着一个7岁的孩子。面对深夜闯进家门的高玉珍,善良的贫协主席急忙取来破棉被将她裹起来。

半年后,高玉珍怀孕了。县上以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罪名将贫协主席五花大绑,初定20年刑期。批斗会那天,高玉珍跑到会场,解开绑在贫协主席身上的绳子,告诉政法组的人,“要判就连我一起判,是我先找的他。”

这件事情被汇报至中央,在有关部门的批准下,高玉珍成为当时全国第一位和当地人结婚的北京知青。

高玉珍的墓地位于黄陵县的桥山之下。桥山是渭北黄土高原向南延伸的一脉,《史记》中“黄帝崩,葬桥山”的记载让这个地方名扬天下。

前来送葬的留守知青龚凤海泪流满面。37年前,龚凤海和高玉珍同乘一列火车来到延安,“我倒没觉得她可怜,只是她把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这里,没想到,她最终还是埋在了这里。”

龚庄村的真正主人

龚凤海插队的地方叫黄陵县侯庄公社龚庄村,让龚凤海感到稀奇的是,龚庄村并没有一名姓龚的,“看来我才是这个村的真正主人。”

一语成谶。

刚来时,队长发给他一条鞭子和30只羊。两年多后,羊群壮大到80多只。

1972年,龚凤海被招入位于黄陵县店头镇的某劳改农场工作,当过保管、看过大门、做过收发,但是始终没穿上制服。龚凤海曾要求开汽车,领导说汽车太贵重,出了事损失太大,结果派他去开拖拉机。

龚凤海认为,自己没被转干的原因是存在不正之风,“我绝不会做请客送礼的事情,不能惯他们的坏毛病。”

1979年4月,30岁的龚凤海因落实政策调回北京某公司当司机。然而仅仅一年后,由于生活上的不适应,他出人意料地要求调回黄陵原单位。1983年,35岁的龚凤海和一位当地人结婚,三年后离婚。

对于返京,龚凤海已不再想了,他没法面对自己的哥哥嫂嫂们,“就我目前的窘境,回去不是寒碜他们吗?哪里的黄土都埋人,何况我姓龚,龚庄村才注定是我最后的家园”

单身多年的龚凤海性格有些孩子气,同为留守知青的于广云是他最要好的朋友,没事的时候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喝酒,边喝酒边抬杠。

龚凤海认为自己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让他感到烦的是,家门口的大街上,按摩院越来越多,他为此准备写一幅标语,“预防艾滋病,路边的野花不要采。”

假离婚事件

在留守知青里面,于广云的年龄最小,54岁,但看起来比其他人都要老许多,一口牙掉得所剩无几。于广云认为是酒喝多了的缘故。1986年,于广云进入店头酒厂工作。

于广云有一个绰号,猴儿。

1979年来插队时,于广云只有16岁。插队第一天吃饭时,给知青做饭的一位当地人看他最小,叫他“碎猴儿”,并且先给他盛了一碗饭。再给其他人盛饭时,窑顶的一块泥皮掉在了锅里。做饭的问大家怎么办,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那就让‘碎猴儿’一个人吃吧。”

1998年,延安地区为照顾留守知青的生活,将他们统一调入事业单位,于广云因此被调到黄陵县图书馆。报到第一天,领导看他身体欠佳,让他回去休息,于广云便一直休息到现在。

于广云于1975年和当地人刘百琴结婚,婚后两人回过两次北京。于广云在北京有六个兄弟,但他回去从不住兄弟家里,而是住在昔日的知青哥们家。在自己的兄弟家里,于广云总感觉憋得慌,“连烟灰都不知道该往哪里弹。”

为了能调回北京工作,在1986年,于广云曾和老婆准备办理假离婚,他告诉老婆,等他回了北京,再想办法把她调去过。按当时的政策,夫妻双方都是知青的,可以同时调回北京工作,但一方是当地户口的,只接受知青本人的调动要求。

在于广云苦口婆心的劝导下,老婆终于同意了他的想法。但在办理手续时,有人对他老婆说,于广云这个说法不太可靠。老婆立即反悔。

提起那次未能如愿的假离婚事件,于广云不知该哭还是该笑。

回到北京,我们还是外地人

假离婚未遂后,于广云再也没有提过回北京的事。他觉得,北京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北京是汽车,我们是架子车,架子车跟着汽车跑,非得散架了不可。”

几乎所有的留守知青都有同样的感受。

喝到微醉的时候,陈志显得有些悲伤,“其实我们这些留守的知青,谁不想回去呀?叶落归根,但我们是没有能力回去呀!”这句话让其他在座的知青唏嘘不已,顿时有人泪流满面。

陈志认为,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外,他们这一批人和北京的家人感情已经非常疏远,父母都不在世了,其他亲属对他们回京并不欢迎。

“父母不在了,就没有根了。”陈志认为,“所以,我们这一批人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北京去工作重新扎根。等我们走不动的时候,可以到孩子家里养老。”

陈志28岁的大儿子大学毕业后留京工作,已升任一家电脑公司的副经理,并且有了北京市户口。这一点让陈志感到十分欣慰,因为他的孙子一出生,就会是北京人。

人和人不能比

历史没有结束

龚凤海和于广云在一起就抬杠。龚凤海觉得,他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还没有结束。于广云则说,早就结束了。他们经常为此争论不休,争论不休的时候两人就喝酒。喝多了,他们就一起唱那首让人斗志昂扬的歌,歌的名字叫《延安窑洞住上北京娃》:山丹丹开花赛朝霞/延安窑洞住上了北京娃/漫天的朝霞山坡上落/北京青年在延河畔上安下家/毛主席身边长成人/出发在天安门红旗下/接过革命的接力棒/红色土地上把根扎……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THE END
1.72岁北京老知青晚年孤独,回陕北寻旧情,竟有意外收获72岁北京老知青晚年孤独,回陕北寻旧情,竟有意外收获2024-12-19 15:32:12 户外钓鱼哥阿旱 湖北 举报 0 分享至 0:00 / 0:00 速度 洗脑循环 Error: Hls is not supported. 视频加载失败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鉴别 户外钓鱼哥阿旱 5396粉丝 分享钓鱼日常,钓鱼小知识,传播正能量 06:07 地暖“退场”,https://www.163.com/v/video/VSIRO0ECL.html
2.北京知青插队到寡妇家,50年后再回下乡村庄,却发现已经四世同堂不过呢,天无绝人之路啊。乔玉峰是从北京来的知青,看着文质彬彬的,跟村里那些粗手粗脚的汉子可一点都不一样。小伙子不但自己老老实实的,而且对柳如月特别照顾呢。这不,瞅见院墙不牢固,就拿黏土来加固;种地的时候呢,老是挑离柳如月近的地儿干活,时不时还能使个眼神关照一下。柳如月心里也觉得暖乎乎的,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848379203925750&wfr=spider&for=pc
3.延安日报●2014年10月,北京知青赵新平重回黄陵县隆坊镇强村 ●2014年10月,北京知青吴芝庭(左)与李唯(右)回黄陵祭祖 ● 2014年10月,知青丁淑敏 (左一)滑玉珍 (左二)、郑丽军(右一)回黄陵祭祖 ● 2015年3月17日,北京知青贺乃欣在黄龙三岔塬留守知青 唐荣琴承租的果园里劳动https://paper.yanews.cn/yarb/20230108/mhtml/page_02_content_20230108003001.htm
4.新知青(精选十篇)上午11点多,我们来到北京石景山区,迎接我们的是一位满面笑容的延安知青—尚淑敏。 尚淑敏是延安知青,65岁,1969年下乡到陕西。如今住在宝钢单位楼下面的地下室,面积只有10来平米,里面除了一张床以外,几乎没有任何的家具,也没有任何地方放下其它家具。进屋后,我们无处下脚,大部分人都在门口处站着,现在这么小的住所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uy6n6rd.html
5.北京知青网2023年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30周年,也是“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指示发表的55周年。为缅怀那段难忘的激情年代,北京知青网再次精心设计与制作了极富时代精神意义的55周年知青纪念章,以供全国知青共同追忆青春年华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查看全文] 西安喜聚会 泉州欣重逢 http://www.bjzqw.com/
6.拾年陈徒手:北京知青插队下乡部署运作内情海淀区提出到延安专区的知识青年要在元月5日争取走第一列车。山西晋东南来京接知识青年的干部们听到最新指示发表后,当夜打电话请示专区,要求多接收北京青年,他们原任务接2000人,结果他们接走了3000人。北京胶印厂工人连夜赶印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印出六万五千张,准备赠送下乡知青。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634737971353158283
7.精选知青文章(950篇)《知青岁月》漫画故事66篇 永远走不出北大荒的“知青” 留在陕北:两个知青的“冷暖人生” 留在陕北的北京知青 我是知青:北京人的延安娃 《记忆青春》陕北插队到返城北京(续) 《记忆青春》从陕北插队到返城北京 《我是知青》五位普通知青的人生 我的连环画:知青年代的故事 国之脊梁——老知青李兰娟 老知青汪建http://www.zqbwg.wang/zqbwg/vip_doc/19058481.html
8.再见北京电影再见北京(2009)中国大陆 / 纪录片 / 2009-10-15上映 / 片长74分钟 想看 看过 剧情简介 1949年出生的龚凤海,是一名留守在延安地区的北京知青。他在黄陵县孤身一人呆了四十年,无儿无女。他始终认为毛主席领导时期是新中国最美展开 演职员 张天辉 导演 张天辉 摄影 张天辉 剪辑 短评 打开App写短评 https://wap.douban.com/movie/subject/4090525/
9.《北大荒知青风采》系列(四)——中国大学的掌门人随笔漫谈刘川生,女,1950年12月出生北京知青,1968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全面主持学校党委http://www.hrbbdhzq.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4402
10.北大荒知青网北大荒知青网官方网站,可实现家校互动、在线办公、智能组卷、在线备课、成绩查询、资源下载、学籍管理、论坛交流、班级管理、教务管理等。http://bdhzqw.30edu.com.cn/
11.我的美篇记得在上世纪的一九六八年春,曾经有二万八千多名北京的知识青年到延安插队。但张家河公社离延川城远,交通不便,没有分派到北京知青,没有早期接触知青。但不到半年时间,便有知青不分韭菜麦苗,不会走山路、不会做饭、知青打群架、偷吃鸡等传闻充耳,知青在人们心中没有留下好的印象。 https://www.meipian.cn/1zx7hnx1
12.陕西致公党侨联不仅是侨联,还是桥梁,架起了北京、延安、延川的三地,使我们今天团聚在一起,共同取长,共同进步。第二,我们之所以能来到延川,是八一学校与延川有不解的缘分,今天我们来到这里更是对这种缘分进行了深度解读。在六十年代末,我们八一学校的毕业生作为北京知青,大部分插队都来到了延川,陕北人民以质朴的热情,虽然微薄http://shxzg.org.cn/pod.jsp?id=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