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青几个问题的思辩与感悟网友杂谈

从1962年全国有计划地开展知青上山下乡算起,直到1979年间,全国大约有一千七百多万知青上山下乡。当年懵懂轻狂、少不经事的男女知青,至今都己年过花甲。回首往事,不禁感慨唏嘘。

我是1976年从西安到延安地区洛川县插队的知青。当年,在陕西各地知青早几年已陆续招工返城,同时每年的应届毕业生继续上山下乡的背景下,我们那几届知青有200余人,选择自愿赴延安这个条件相对艰苦一些地方插队的,分布在延安县、宜川县、洛川县。

一、关于对知青命运及“伤痕论”的思辩

有关幼稚、盲目甚或上当、被利用之说具有一定的市场和影响。还有更糊涂的,认为知青上山下乡是“文革”的产物,不应当颂扬。更有甚者,污蔑知青上山下乡阻碍了社会的文明进步。我对这些奇谈怪论,持不同的看法。至少我们这个群体的大多数人也不予认同。

我的看法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时代,年少的青年都是不成熟的。但是他们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种向上的精神,与当时社会主流趋势相对接,就是青年人从不成熟,成长为老练的土壤和生长剂。知青上山下乡不是“文革”的产物,知青上山下乡与“文革”是性质截然不同的两码事。“文革”是两条路线的政治斗争,属于政治范畴。而知青上山下乡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解决城市就业压力等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属于经济范畴。况且,知青上山下乡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就已实施的政策,是国家统筹经济发展的大局,统一制定的国家经济决策。“文革”前的十几年,每年都有大批知青下乡、支边去农村,到1966年之前的那几年,每年下乡的知青达到百万之众,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许多知青历史和知青政策的专家学者,经过长期大量深入系统地研究,充分论证了这些事实。

我插队的村子,就有许多当年的青年,有些都在城市工作了,又被精简返回了农村。因为解放后,我国的教育大发展,受教育者激增,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开始的经济建设,无法立即安排所有的受教育者。而满足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又严重缺乏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因此需要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推动农业的发展,进而加快工业发展。1968年前后的知青,之所以人数多规模大,是因为当时工业发展受制于多方面的困难,老三届积压在一起,没有升学就业的出路,加上城市供应的压力以及战备等种种因素,国家采取的发展工农业的经济措施。

可以说,没有“文革”,照样会有知青政策的实施。那些借否定“文革”,企图否定知青政策的人,是别有用心的。我们不能因为“文革”,就否定“文革”期间的一切,两弹一星、长江铁路大桥、工业升级、农业进步、中苏交战、乒乓外交,包括工业体系科研军工等等所有成就,也包括知青上山下乡,是否定不了的。历史虚无主义,不得人心。

马云曾问道,我们要青春做什么?这就直击了问题的要害。如果不趁年轻多努力,你有青春又如何?都说年轻就是资本,我想补充的是,只有奋斗,你的年轻资本才有价值,只有拼命,你的芳华岁月才值得骄傲。反过来看,任何社会在当时发展阶段中的主流趋势,都会引导青年们的选择,而非我们这一辈所独有。因此“盲目说”“上当说”等等一些观点,不能成立。知青当中存在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从总体而论,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尤其对促进农业进步、农村发展,意义重大。那些局部的问题,不能成为以偏概全的论据。

至于知青的结局,个体之间差异较大。但对于整体而言,则取决于社会发展的方向趋势,以及社会整体的价值取向等等深层的宏观因素,青年们整体的奋斗努力,绝非个体的、局部的、浅层的表象所能概括。我们群体中大量的人和事都能充分说明这个问题。

其实,在当年,对待上山下乡的态度上的不同,就已经开始把知青们的不同命运拉开了。积极的与消极的,到农村艰苦的环境中,自然会有不同的状态和走向。其中,绝大部分的知青通过在农村的历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经受了考验,为以后人生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洛川县后子头公社作善知青李凯斌说,自强不息,何等重要!自己走路,自己吃饭,自己......我对此言,感悟颇深。

有人归纳,在不同年代,年轻人的追求:上世纪20年代,到南昌去,到广州去,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地方去!30年代,到延安去,到太行去,到敌人的后方去!40年代,到辽沈去,到平津去,到长江的对岸去!50年代,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60年代,到山上去,到乡下去,到贫下中农当中去!70年代,到城市去,到部队去,到生活条件好的地方去!80年代,到大学去,到夜校去,到能拿文凭的地方去!90年代,到美国去,到欧洲去,到不说国语的地方去!等等,改革开放后,上亿的农村青年进城打工,进入新世纪,年轻一代人逐渐躺平。从这些说法中,我们大致可以看清时代发展的脉络。

从现象上看,上千万知青,在农村时的表现是不同的,回城后逐渐拉开的差距也很大。有人归结为是上山下乡造成的,尤其一些命运不济的知青。依我个人的看法,那些否定知青政策的少数人,其思想根源,是一种贪图安逸、坐享其成、不思进取、不愿奉献的世界观在作崇。在任何时代,除非特殊人才,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从学校毕业后,到了社会上,就一帆风顺地、不经努力奋斗,就轻易拥有了理想的工作岗位、走上幸福美好的人生之路的,相反,大多数人都会历经坎坷的。也许到了大同社会,这个愿望可以顺理成规,可是要达到人类的这个宏愿,不正是需要我们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奋斗吗?当然,对知青群体的认知,目前社会上的确有“横看成岭侧成峰,高低远近各不同”之评说和感慨!“伤痕论”“悲剧说”“苦难经”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大量的事实证明,这样的结论是错误的。我们看到,大批知青在农村以及在回城后不断地努力拼搏,当然也是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好转,社会发展的需要,许许多多的知青乘势而上,经过曲折、探索、发奋,陆陆续续地成为整个社会及各行业的栋梁、精英、骨干。而知青一代人的整体,与全国人民一道,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这一代人应有的平凡又伟大的贡献。

仅仅在我本人的身边,就有大量的人和事,足以说明这一点。

1977年恢复高考,在当时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由此,一些知青的命运改变了。我清楚地记得,在那个历史背景下,自己心中的纠结。当初抱着扎根农村的志向而来,现在要背弃自己的誓言吗?由于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以及对文科理科选择上的失误,我与高考失之交臂。可在当时,许多知青是清醒的。宝塔区姚店下童沟知青组是另一番情景,组长吴金光在知青小组内展开了“要不要参加高考?”的讨论,他们把从家长、报纸以及社会各个渠道得来的消息,加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一定要认真复习参加高考,只有学到为人民服务的真本事,才能更好地建设国家,为发展经济服务。洛川县京兆活乐村的知青们,在组长于梅的引导下,也开展了充分地讨论,把思想上的迷惑和困扰,以辩证的思维和发展的眼光,得到了澄清和纾解。他们成功了。尤其吴金光小组,15位知青,竟然有10位考取了不同的大学,这在延安地区,乃至全省都是很突出的。

高考对于知青而言,是一次重大的机遇,是人生命运较大的一次分化。当然,由于数量的限制,大多数知青是无缘上大学的。但这绝非是知青命运落差的理由。例如,姚店下童沟知青组未考上大学的其他5位知青,返城工作后,也未停止奋斗,而是分别以自学、上函大等形式完成了大学学业,以后又不断努力,均成长为高级工程师以及单位的领导等。

二、关于知青精神的概括与感悟

什么是知青精神?依据对上述问题的理解,我认为,知青精神就是我们那个时代,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的反映。我们当时所处的时代,是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艰苦奋斗的时代,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为农业社会转型为工业社会做积累,同时也是为现在高速发展打基础的时代。

知青精神,是知青们心底珍藏的坚定理想,是知青们在艰难困苦中顽强忍耐的坚韧决心,是不断与时俱进拼搏奋斗的坚强意志。

知青精神,其实是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建设时期的革命精神的延续和传承,同时也在改革时期演化为改革精神。所有的这些精神,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不断奋斗的精神。

知青上山下乡的道路,与到工厂就业一样,其实质就是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这条道路,对于青年的教育培养历练,在过去的年代不可或缺,今后的时代,同样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其方式方法的演变,只会随着社会的前进步伐,不断与时俱进而更新。

返城后,知青们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继续探索与拼搏,努力与时代合拍,跟上时代的节奏与步伐。在下岗的风浪里,有多少知青自己创业,重振雄风;在下海的大潮中,有多少知青拼杀于市场,笑傲江湖。

洛川县京兆坷涝知青刘巍,30多岁去英国读博士及40多岁考取香港和英国律师资格的过程中,由于白天要兼职工作积攒学费和生活费,所以经常要晚上才赶回学校,在图书馆学习并经常通宵不归。往往是太困了,就拿几本书当枕头,在地板上和衣而睡。最终成为新中国建立后首位获英国剑桥大学法学博士的中国内地留学生,并先后获得中国(大陆)、香港(中国)、英国的律师资格。这样的奋斗历程,当今的年轻人,特别是富二代、官二代留学生是吃不消的,也很难有这种面对困难的坚持、乐观和韧性!

洛川县京兆知青刘南杰,在美国获取博士学位后,回国到华为任高级战略策划师,打拼多年后,毅然以50多岁的年龄,创办自己的公司,如今成为中国物联网界的精英翘楚,事业做得风生水起,轰轰烈烈。这些至今已年过花甲的老知青们,仍在奋斗不息。

毛泽东主席是奋斗者的化身和典范。他向来一贯地推崇为民族为人民而奋斗。他在青年学生时代就展现出奋斗者的风采。他在日记里写下了后来十分著名的话:“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即便在中国革命胜利之后,毛主席仍然一如既往地强调奋斗精神。在他看来,艰苦奋斗不仅是事业成败的关键,还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在毛主席眼中,奋斗是一个方法,更是一种姿态,必须坚定不移、始终如一。1939年,他在西北青年救国会举行的模范青年授奖大会上指出,永久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革命传统,模范青年必须是永久奋斗的模范。他语重心长地说:“永久奋斗,就是要奋斗到死。”他号召大家,不仅自己要永久奋斗,还要教育后代永久奋斗,一代一代传下去,“不达目的不止。”

与艰苦卓绝的长征相比,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相比,知青们经受的那点劳苦,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我们这一代知青们,与那些前辈们所处的生活环境相比,好了不止多少倍。与那些牺牲的先烈们相比,知青们受得那点苦,不值一提,根本不算什么。

三、关于对知青历史作用的认知

宜川县知青张人民认为,我们曾经的知青首先自己要清醒,即就是,要充分认识我们自己曾有过的这段珍贵经历,要充分认识我们自己曾焕发出的正能量,要充分认识我们自己曾践行过的重要历史作用。

我们这些在陕北在延安插队的知青,有了在陕北地区艰苦条件下生活的磨炼,有了把青春留在陕北的精神和思想,有了在陕北山沟梁峁与农民一起劳作的情缘,造就了我们这些知青人生无悔的美好经历!

我们的青春留在了延安,我们的付出是有价值的,值得终身回忆永不忘怀。

其实,早在1978年底,中央召开的“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之后,中共中央就下发了【中发】1978(74)号文件,文件指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同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联系在一起的”;“全国1700多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农村‘三大革命’斗争中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提高了觉悟,做出了贡献……”。这是迄今为止,中央关于知青工作唯一的一份正式文件。因此,可以视为中央对知青上山下乡这一历史的结论性文件。从上述史料中可以看到,中央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大方向,从性质上看总体是肯定的。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再一次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提出的知识分子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正确性。《决议》还特别对上山下乡的知青表示赞扬。《决议》对知青历史作用的表述,是得出了肯定性的定论的。

党的十八大后,当年的知青逐渐进入高层政治舞台,有知青经历的一代精英全面进入决策层。2017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知青话题继续成为全国热点,全国各地知青活动,也持续活跃。

我所认识的许多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等各地老三届知青们都认为,我们知青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我们知青是毛主席在世时,紧随伟人的教导,艰苦奋斗努力打拼的一代人。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响应了党和领袖的号召,铁流滚滚,千里迢迢,上山下乡,为国分忧,使我们国家获得喘息和调整的良好时机,从中也锻炼培养了至少几百万政治、军事、经济、科技、学术、社会诸多方面的各个层次的人才和骨干。

历史证明,知青的历史作用,大到转变了千年的思想观念,稳定了国家政局,维护了体制完善,巩固了边疆国防,发展了国民经济,促进了城乡一体,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等等方面;小到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农技、风俗、语言、观念、眼界,等等领域。

在我插队的洛川县,大约有2300余名北京知青,仅他们为当地所做的贡献,方方面面就足以汇编成一本书,其中洛川拓家河水库的修建,梅岐线铁路的民工队,各乡镇的民办教师队伍,洛川苹果的栽种到产业化等等,他们都是发挥作用做出奉献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现在全国各地的知青都已年过花甲,但依然是中国今天与未来的重要力量。知青一代是共和国的长子,是祖国的骄傲,历史不会忘记!

的确,知青从整体上来看,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在那个历史时期,知青们与全国的工人农民一道,艰苦奋斗,苦苦地支撑着共和国大厦的根基,为现在的工业化体系及科研、军工的发展,为现在的经济腾飞,做积累,做铺垫,做努力,做贡献。

洛川县京兆坷磱知青张杰在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当年知青苦,可当年的农民同样苦,当年的国家同样经历着艰难困苦。知青是与国家、与人民一道,同呼吸共命运的。

可以这样说,没有当年知青对于国家困难的分担,与全国人民共同的奋斗,哪会有今天GDP的赶超,哪会有贸易大国、工业大国、制造大国的地位,哪会有航母、潜艇、战机、导弹的赶超,哪会有核电站、高铁、量子卫星、5G通讯的发达,以及我们目前甚为幸福安康的生活。"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正是知青一代人的奉献,促进了农业发展,保证了工业基础的发展壮大。甚至可以说,我们这一辈和下一两代人的美好生活,是我们继承父辈传统,用我们的双手和血汗亲自打造而来的。

青春的价值是什么,是享受吗?

青春的价值在哪里,在温室吗?

我们知青的青春在农村,所以我们无怨,

我们知青的芳华在奋斗,所以我们无悔,

我们知青的命运在奉献,所以我们难以忘怀。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努力,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所以我们仍然不能松懈,还要坚守。

知青是时代的骄子、祖国的栋梁。知青经过下乡的磨砺,返城后在各行各业,又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知青一代人推动了历史的车轮,历史也给知青一代人的身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十几岁是年轻的知青,几十岁是拼搏的知青,现在是坚守的老年知青。

「支持红色网站!」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您的打赏将用于红歌会网日常运行与维护。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传播正能量,促进公平正义!

THE END
1.72岁北京老知青晚年孤独,回陕北寻旧情,竟有意外收获72岁北京老知青晚年孤独,回陕北寻旧情,竟有意外收获2024-12-19 15:32:12 户外钓鱼哥阿旱 湖北 举报 0 分享至 0:00 / 0:00 速度 洗脑循环 Error: Hls is not supported. 视频加载失败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鉴别 户外钓鱼哥阿旱 5396粉丝 分享钓鱼日常,钓鱼小知识,传播正能量 06:07 地暖“退场”,https://www.163.com/v/video/VSIRO0ECL.html
2.北京知青插队到寡妇家,50年后再回下乡村庄,却发现已经四世同堂不过呢,天无绝人之路啊。乔玉峰是从北京来的知青,看着文质彬彬的,跟村里那些粗手粗脚的汉子可一点都不一样。小伙子不但自己老老实实的,而且对柳如月特别照顾呢。这不,瞅见院墙不牢固,就拿黏土来加固;种地的时候呢,老是挑离柳如月近的地儿干活,时不时还能使个眼神关照一下。柳如月心里也觉得暖乎乎的,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848379203925750&wfr=spider&for=pc
3.延安日报●2014年10月,北京知青赵新平重回黄陵县隆坊镇强村 ●2014年10月,北京知青吴芝庭(左)与李唯(右)回黄陵祭祖 ● 2014年10月,知青丁淑敏 (左一)滑玉珍 (左二)、郑丽军(右一)回黄陵祭祖 ● 2015年3月17日,北京知青贺乃欣在黄龙三岔塬留守知青 唐荣琴承租的果园里劳动https://paper.yanews.cn/yarb/20230108/mhtml/page_02_content_20230108003001.htm
4.新知青(精选十篇)上午11点多,我们来到北京石景山区,迎接我们的是一位满面笑容的延安知青—尚淑敏。 尚淑敏是延安知青,65岁,1969年下乡到陕西。如今住在宝钢单位楼下面的地下室,面积只有10来平米,里面除了一张床以外,几乎没有任何的家具,也没有任何地方放下其它家具。进屋后,我们无处下脚,大部分人都在门口处站着,现在这么小的住所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uy6n6rd.html
5.北京知青网2023年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30周年,也是“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指示发表的55周年。为缅怀那段难忘的激情年代,北京知青网再次精心设计与制作了极富时代精神意义的55周年知青纪念章,以供全国知青共同追忆青春年华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查看全文] 西安喜聚会 泉州欣重逢 http://www.bjzqw.com/
6.拾年陈徒手:北京知青插队下乡部署运作内情海淀区提出到延安专区的知识青年要在元月5日争取走第一列车。山西晋东南来京接知识青年的干部们听到最新指示发表后,当夜打电话请示专区,要求多接收北京青年,他们原任务接2000人,结果他们接走了3000人。北京胶印厂工人连夜赶印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印出六万五千张,准备赠送下乡知青。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634737971353158283
7.精选知青文章(950篇)《知青岁月》漫画故事66篇 永远走不出北大荒的“知青” 留在陕北:两个知青的“冷暖人生” 留在陕北的北京知青 我是知青:北京人的延安娃 《记忆青春》陕北插队到返城北京(续) 《记忆青春》从陕北插队到返城北京 《我是知青》五位普通知青的人生 我的连环画:知青年代的故事 国之脊梁——老知青李兰娟 老知青汪建http://www.zqbwg.wang/zqbwg/vip_doc/19058481.html
8.再见北京电影再见北京(2009)中国大陆 / 纪录片 / 2009-10-15上映 / 片长74分钟 想看 看过 剧情简介 1949年出生的龚凤海,是一名留守在延安地区的北京知青。他在黄陵县孤身一人呆了四十年,无儿无女。他始终认为毛主席领导时期是新中国最美展开 演职员 张天辉 导演 张天辉 摄影 张天辉 剪辑 短评 打开App写短评 https://wap.douban.com/movie/subject/4090525/
9.《北大荒知青风采》系列(四)——中国大学的掌门人随笔漫谈刘川生,女,1950年12月出生北京知青,1968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全面主持学校党委http://www.hrbbdhzq.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4402
10.北大荒知青网北大荒知青网官方网站,可实现家校互动、在线办公、智能组卷、在线备课、成绩查询、资源下载、学籍管理、论坛交流、班级管理、教务管理等。http://bdhzqw.30edu.com.cn/
11.我的美篇记得在上世纪的一九六八年春,曾经有二万八千多名北京的知识青年到延安插队。但张家河公社离延川城远,交通不便,没有分派到北京知青,没有早期接触知青。但不到半年时间,便有知青不分韭菜麦苗,不会走山路、不会做饭、知青打群架、偷吃鸡等传闻充耳,知青在人们心中没有留下好的印象。 https://www.meipian.cn/1zx7hnx1
12.陕西致公党侨联不仅是侨联,还是桥梁,架起了北京、延安、延川的三地,使我们今天团聚在一起,共同取长,共同进步。第二,我们之所以能来到延川,是八一学校与延川有不解的缘分,今天我们来到这里更是对这种缘分进行了深度解读。在六十年代末,我们八一学校的毕业生作为北京知青,大部分插队都来到了延川,陕北人民以质朴的热情,虽然微薄http://shxzg.org.cn/pod.jsp?id=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