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春平:历史的见证者,探访留守延安的北京知青

“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你的地方去!”慷慨激昂的旋律鼓舞着每一位70年代的青少年。1969年,先后有四批合计约28000名北京知识青年,从首都乘坐知青专列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各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当时,延安约4万多平方公里,有14个县203个公社3188个大队10556个生产队。除吴旗、子长两县条件较差外,其他12个县129个公社1284个大队2667个生产队,都安置了北京知青。如今仍在延安的北京知情已不足300人。

46年前到延安插队的知青基本都是初中和高中的学生。年纪大致在16-25岁之间,当初和倪道中陈汉池一起插队7人中,有3人留在了延安,其余1人去世、1人失踪、另外2人都已回了北京。

开车那一刻就觉得自己不再是北京人了

65岁的倪道中年仍然清晰的记得那是1968年,他17岁,住在北京宣武区,父亲和哥哥都是工人,他在北京二中上学,后来学校停课了,工厂也停工了。家里生活极其困难,为了减轻家里一部分负担。他于同年10月在街道注销了自己的北京户口,拿到了他的新身份——下乡知青。当时课本里对延安是革命圣地、南泥湾是陕北的“小江南”等描绘的令他心驰神往。

1969年2月初,北京火车站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一趟趟列车满载着北京孩子将他们陆续送往各地农村。每当一辆火车起动时站台上哭成一片。有些家长在看到载着自己孩子的火车开动时,当时就晕倒在站台上。

当时每个人的心态都不一样,有些人抱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样一腔热血立志建设新农村,有些则为当时形势所迫,还有一些则是随波逐流……倪道中带着家里给他买的一个箱子、一双胶鞋和一套棉袄棉裤。就跟随知青洪流前往陕北,道忠说他当时太年轻,没有往长远考虑。在做上火车的那一刻,倪道忠就已经觉得自己不在是北京人了。

临走时带了家里最好的东西

知青陈汉池曾经住在北京朝阳。16岁与倪道中一起来到延安黄陵插队。40多个年头过去了,今年64岁的他一口地道北京腔至今未改。让他想不通的是,在延安,人们一听他说话就说他是北京人;当他去北京的时候,走在大街上不说话当地人都说他是外地的。

当年他通过查地图看见黄陵这块地方在地图上的标识是绿色的,陈汉池认为绿色的地方至少比不是绿色的好。所以就满怀期待地选择了黄陵。

陈汉池说,当初走的时候他把家里最好的东西都带来了。包括家里头惟一的大衣(父亲的)、惟一的棉袄(母亲的)、卖了家里的一辆自行车。以至于每次回想起当年父亲站在车站柱子底下在送他走的时候,还穿着很单薄的衣服,陈汉池至今仍无法释怀。

1969年2月5号,他们坐了30多个小时的知青专列来到陕北,在铜川泥沽村小学下了车,第二天又坐卡车到黄陵县,最后和另外5个知青被分配到王村。当时距新年还有一个礼拜。,这里跟他们课本上的描绘和脑海中想象的青山绿水有着天壤之别。山是光秃秃的,到处都是土黄色。眼前的贫瘠与荒凉与他们觉得不太真实。

当队长带着他们都已经到村子跟前了,陈汉池问队长,我们的村子在哪儿呢?队长回答,我们已经到了,脚底下就是。

倪道中笑道刚来时一些人表现的很兴奋,刚下车就往山上爬。在窑洞的第一晚,他们三男四女一行7个人,往一个黑布隆咚的小窑洞里一坐,带着初来乍到的惊奇与茫然,迷迷糊糊睡到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旁边一位叫白湘勇的小知青忽然跳起来哇哇大哭,一问才知道,他身上粘上了太多虱子,不知所措地一边哭一边抖虱子。

刚开始不会使用农村做饭的灶,村里派人专门给他们做饭,倪道中说,那时吃的最多的就是土豆,尽管都是些粗粮,但可以填饱肚子,这一点比在家里强。最让他受不了的是睡窑洞,一到晚上就被虱子、臭虫咬的无法入睡。

随后这些在京城里长大的孩子们,开始与当地村民们一起劳动。倪道中说,第一次用镢头锄地没一会儿就浑身骨节疼,手上也起了水泡,往山上搬玉米筐也搬不动……就是这样一点点的适应,到后来社员割多少行麦子,他们就割多少行麦子。每天干活可以挣到2分公分,在当时约合2毛2分钱,2毛钱在当时是一包盐的价格。半年下来陈汉池一共攒了7、8块钱。

倪道中说,尽管他们干了同样的活,但他们和当地村民的关系并不融洽。主要原因是:

与其在城市的生活相比较,知青们普遍感觉在农村生活很艰苦,刚来时的那股新鲜劲,也逐渐被繁重的体力活消耗殆尽。他们在贫困的农村地区无法继续接受正常的知识教育,文化生活也几乎没有,每天过着和农民一样的生活。这让正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发起了牢骚。

在“上山下乡”的“知青”当中,大部份是到农村“插队落户”,但还有一部份虽然也是务农,过的却是“生产建设兵团”的准军事化生活。其中在建设兵团和国营农场的知青每月可以拿到几十元的工资、每年还有探亲假,类似于职工。而他们插队落户的知青和社员一样只能挣公分,同时也是最艰苦、最无助的。这让插队知青的心理很不平衡。

还有方言上的差异,导致不能有效沟通。陈汉池说,刚来时他们根本听不懂陕北方言,说惯了北京俚语的他也让一些村民很容易产生误会。有些社员则认为这些学生娃啥也不会、不听话、说话还挺冲,村里还要拿出一部分粮食来接济知青,导致他们晚上回家只能喝点稀饭。

如果说生活上的困难可以克服,那么来自死亡的威胁让他们很没有安全感。由于来的知青都非常年轻,生活经验不足,有些在从事劳动过程中未能很好的保护自己,以至伤病在身,甚至英年早逝。这些都是导致知青没能融入当地农村的原因。

半年后的1970年,国家逐步恢复招工、招生、招干、征兵。一些有背景、有关系的知青开始陆续返城。这让像倪道中与陈汉池这样的普通工人家庭的知青们心里既羡慕又失落。他们认为自己只是给农村增加了劳动力,至于知情的特长——知识,则未能体现,因为他们每天做的事情完全和农民一样。经过积极争取,3年后,陈汉池与倪道中进入黄陵县下属的店头煤矿,成为煤矿工人。一年后倪道中调往延安红旗化肥厂干车工,陈汉池则两年后调往某国营炼油厂工作。

1978年10月,又一次席卷的大潮让他们骚动起来,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会议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允许知识青年以招工、考试、病退等名义逐步返回城市,大规模的返城潮自此拉开了序幕。

当时北京对于知青的返城政策是,只解决知青本人的回城指标,对与知青的家属却没有。当时有在陕北已经结了婚的知青,为了回城而不惜离婚。由于无法联系到接受单位,加之不忍心抛家弃子,2万余名知青中有300名左右留守了下来。倪道中与陈汉池就是这大概300名中的2位。

“北京的节奏太快了”

陈汉池则是因为当时他所在工作单位在山沟子里,交通和通讯都非常不便,他直到1994年后才得知大返城的消息。此后经过多次奔走,一年后他终于调回了北京。然而在陕北已经生活了10多年的他,家乡已变的陌生和遥远。陈汉池找到年轻时住过的地方,转了一天也没找见一个朋友和熟人。对于每天六点钟以前起床赶公交上班,晚上八点钟以后才回家,也让他心力不济。用他的话来说,北京的节奏太快了。一年后,陈汉池带着妻儿黯然返回陕北。

此后他们在陕北彻底安定了下来,1982年倪道忠所在的延安红旗化肥厂停工,他靠摆地摊做小买卖维持生计。后来政府出台优待知青政策,对与在农村结了婚的留守知青给予安置户口和安排工作,并且知青的一名子女可获得在京户籍。在此政策惠及下,倪道中分配到了一份安保工作,直到退休。根据政策,倪道中把大女儿送到了北京的哥哥家抚养,并把她的户口安置在了北京,小女儿在延安市某政府单位工作。陈汉池则于5年年前从某炼油厂退了休,子女大学毕业后都去了北京工作。

回想当年的插队生活,倪道中说:“在农村虽然吃了苦,但是锻炼了吃苦耐劳的精神”。

要找到这些留守知情并不容易。记者找以前比较出名的,一家北京知情开的“北京娃饺子馆”也未能如愿,询问当地老年人才得知,早在4、5年前饺子馆就已经关门了。

最后的知青部落

在南泥湾的桃宝峪有一片“北京风华知青林”,这里被称为“最后的知青部落”。是由北京知情们合作创办一个农场,农场就在革命旧址——延安炮校前。记者去的时候农场空无一人,只见到知青林里堆放的三垛玉米,可能现在是冬季,农场显得一片萧条。

当地的一位负责照看的村民说,该农场一名叫周福生的老知青于2002年初领头创建的,知青林共4座山头,面积280亩,另有300多亩玉米地。他们曾经在这里养了100多头秦川牛,后来都卖了。知青林的人现在都回老家过年,要等到正月十五之后才能过来。每年都会有各地的知青前来住上几天,一起聚会、唠嗑。

知青林所在地包括八路军炮兵学校旧址,由于年久失修如今也是一片破败。只有五七干校旧址的60多孔窑洞已经整修出来,建成了能接待100多人的客房,如今这里成为延安干部学院的培训基地,每年都有许多单位的人来到这里参观、学习。

在炮校前方,一座通体朱红的两层欧式小洋楼与这里的荒凉环境格格不入、引人瞩目。记者走进一看,房前碑文上写着“中央管理局干部休养所旧址”。据负责看管村民说,当地村民把它叫“红楼”,他称朱德和金日成都曾在此生活过。如今这栋红色小楼虽保存完整,但亟需修缮。

将来我也会在这里长眠

在“改天换日,大有作为”的浪潮退却后,他们中少数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昙花一现,如路遥、史铁生、孙立哲……大多数人都已悄然间落叶归根,仅有一小部分处于各种原因留守在当地。他们如同遗留在沙滩上的贝壳,珍藏着珍珠般的记忆。

在延安市北郊有一座名为“仙鹤岭”的人文公园,倪道中和陈汉池在2013年4月,送别一名叫陈立胜的北京知青,此人曾是倪道中的邻居。因车祸结束了自己在陕北40多年的生活。当时有100多位从各地赶来的知青参加了葬礼。对于这些知青来说,每去世一位,就意味着他们这个特殊的群体就缩小了一分。

“仙鹤岭”人文公园,是由宝塔政协委员宣永红创建的公益性墓园。在2009年为纪念北京知青到达延安四十周年之际,开辟了一片专门集中安葬已故老知青园区——北京知青园。目的是为了让历史永久记录下知青这一代人。

知青园前有一座被环形玻璃包围的半截纪念碑,寓意他们本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但却英年早逝、折戟沉沙。玻璃上蚀刻着在延安插队十年间死亡的76位知青的名字、性别、年龄、学校及插队时所在的县、乡等信息。据资料,这76人中有32人是在劳动中牺牲,非正常死亡和因病等死亡40余人,平均年龄18岁。

陈汉池对记者说,当时他们都非常年轻,缺乏生活技能和常识。在山里发水时有人顺着山沟跑被水冲走了,有的是修水坝时塌方了,这里安葬一位叫秦润烜的知青就是因为箍窑时塌方,去世时年仅21岁。加上陈立胜,“仙鹤岭”墓园已经安葬了7名知青。临行时陈汉池说:“将来我也会在这里长眠”。

THE END
1.72岁北京老知青晚年孤独,回陕北寻旧情,竟有意外收获72岁北京老知青晚年孤独,回陕北寻旧情,竟有意外收获2024-12-19 15:32:12 户外钓鱼哥阿旱 湖北 举报 0 分享至 0:00 / 0:00 速度 洗脑循环 Error: Hls is not supported. 视频加载失败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鉴别 户外钓鱼哥阿旱 5396粉丝 分享钓鱼日常,钓鱼小知识,传播正能量 06:07 地暖“退场”,https://www.163.com/v/video/VSIRO0ECL.html
2.北京知青插队到寡妇家,50年后再回下乡村庄,却发现已经四世同堂不过呢,天无绝人之路啊。乔玉峰是从北京来的知青,看着文质彬彬的,跟村里那些粗手粗脚的汉子可一点都不一样。小伙子不但自己老老实实的,而且对柳如月特别照顾呢。这不,瞅见院墙不牢固,就拿黏土来加固;种地的时候呢,老是挑离柳如月近的地儿干活,时不时还能使个眼神关照一下。柳如月心里也觉得暖乎乎的,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848379203925750&wfr=spider&for=pc
3.延安日报●2014年10月,北京知青赵新平重回黄陵县隆坊镇强村 ●2014年10月,北京知青吴芝庭(左)与李唯(右)回黄陵祭祖 ● 2014年10月,知青丁淑敏 (左一)滑玉珍 (左二)、郑丽军(右一)回黄陵祭祖 ● 2015年3月17日,北京知青贺乃欣在黄龙三岔塬留守知青 唐荣琴承租的果园里劳动https://paper.yanews.cn/yarb/20230108/mhtml/page_02_content_20230108003001.htm
4.新知青(精选十篇)上午11点多,我们来到北京石景山区,迎接我们的是一位满面笑容的延安知青—尚淑敏。 尚淑敏是延安知青,65岁,1969年下乡到陕西。如今住在宝钢单位楼下面的地下室,面积只有10来平米,里面除了一张床以外,几乎没有任何的家具,也没有任何地方放下其它家具。进屋后,我们无处下脚,大部分人都在门口处站着,现在这么小的住所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uy6n6rd.html
5.北京知青网2023年是毛泽东主席诞辰130周年,也是“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指示发表的55周年。为缅怀那段难忘的激情年代,北京知青网再次精心设计与制作了极富时代精神意义的55周年知青纪念章,以供全国知青共同追忆青春年华艰苦奋斗的峥嵘岁月。[查看全文] 西安喜聚会 泉州欣重逢 http://www.bjzqw.com/
6.拾年陈徒手:北京知青插队下乡部署运作内情海淀区提出到延安专区的知识青年要在元月5日争取走第一列车。山西晋东南来京接知识青年的干部们听到最新指示发表后,当夜打电话请示专区,要求多接收北京青年,他们原任务接2000人,结果他们接走了3000人。北京胶印厂工人连夜赶印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印出六万五千张,准备赠送下乡知青。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634737971353158283
7.精选知青文章(950篇)《知青岁月》漫画故事66篇 永远走不出北大荒的“知青” 留在陕北:两个知青的“冷暖人生” 留在陕北的北京知青 我是知青:北京人的延安娃 《记忆青春》陕北插队到返城北京(续) 《记忆青春》从陕北插队到返城北京 《我是知青》五位普通知青的人生 我的连环画:知青年代的故事 国之脊梁——老知青李兰娟 老知青汪建http://www.zqbwg.wang/zqbwg/vip_doc/19058481.html
8.再见北京电影再见北京(2009)中国大陆 / 纪录片 / 2009-10-15上映 / 片长74分钟 想看 看过 剧情简介 1949年出生的龚凤海,是一名留守在延安地区的北京知青。他在黄陵县孤身一人呆了四十年,无儿无女。他始终认为毛主席领导时期是新中国最美展开 演职员 张天辉 导演 张天辉 摄影 张天辉 剪辑 短评 打开App写短评 https://wap.douban.com/movie/subject/4090525/
9.《北大荒知青风采》系列(四)——中国大学的掌门人随笔漫谈刘川生,女,1950年12月出生北京知青,1968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全面主持学校党委http://www.hrbbdhzq.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04402
10.北大荒知青网北大荒知青网官方网站,可实现家校互动、在线办公、智能组卷、在线备课、成绩查询、资源下载、学籍管理、论坛交流、班级管理、教务管理等。http://bdhzqw.30edu.com.cn/
11.我的美篇记得在上世纪的一九六八年春,曾经有二万八千多名北京的知识青年到延安插队。但张家河公社离延川城远,交通不便,没有分派到北京知青,没有早期接触知青。但不到半年时间,便有知青不分韭菜麦苗,不会走山路、不会做饭、知青打群架、偷吃鸡等传闻充耳,知青在人们心中没有留下好的印象。 https://www.meipian.cn/1zx7hnx1
12.陕西致公党侨联不仅是侨联,还是桥梁,架起了北京、延安、延川的三地,使我们今天团聚在一起,共同取长,共同进步。第二,我们之所以能来到延川,是八一学校与延川有不解的缘分,今天我们来到这里更是对这种缘分进行了深度解读。在六十年代末,我们八一学校的毕业生作为北京知青,大部分插队都来到了延川,陕北人民以质朴的热情,虽然微薄http://shxzg.org.cn/pod.jsp?id=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