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无人零售的两个最重要落地场景——社区与办公室,所展现出来的实际情况可谓天壤之别。相较于社区无人货柜的火热,办公室场景之下的无人货柜多半则处于停摆状态。在被迫按下暂停键之后,究竟何时能够重新启动?
01
消失的货柜配送员
在3月2日公司开始复工之后,回到办公室的黄伟(化名)发现,位于公司角落的无人货柜便利蜂,都已经停止使用。在无人货柜通电之后,黄伟试着购买部分商品,结果发现货柜中部分保质期较短的商品已经过期,但是并没有工作人员来补充商品。
黄伟原本以为只是暂时性停运,可是直到三月中旬,公司已经基本恢复正常的状态,仍然没有工作人员上门补充无人货柜。对于已经习惯了依靠无人货柜解决早饭和下午茶的黄伟来说,突然感觉很不适应。
笔者从便利蜂了解到,受到疫情的影响,北京某些区域在此期间配送车辆无法正常进入营业网点,造成了配送员无法上门补货清理的情况出现,全国其他区域也是如此。而至于什么时候可以正常补货,便利蜂智能货柜方面透露目前官方也没有下达通知。
“我们办公室里,一个月前就有人来补货了。”丽辉所在的公司,位于北京二环内。她表示,公司所使用的无人货柜是每日优鲜,在二月中旬复工轮班期间,曾见到每日优鲜的工作人员前来补货,只是相较于以前,补货频率降低了。
02
上门补货有何难处?
从调查结果和官方客服的反馈来看,目前无人货柜、无人货架暂停供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配送员无法进入办公地点
目前,无人货柜零售商“在楼下”就在部分写字楼的门口遭到了阻力。其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正在与写字楼物业一个个地做工作,员工登记、14天不出北京,司机和车牌号等条件都要满足,此外,即便满足这些条件,可以进入写字楼后,也要保证货柜每天消毒。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次疫情事件导致办公室货柜停摆,在另一方面也会倒逼企业从供应链、产品、渠道等各方面提高自身应急处理能力;从收货、存储、出库、上架各环节都应该设置标准的消毒流程,确保商品无菌安全;从订货、收货、上架、销售等各流程都应该建立数字化运营体系,进行全方位系统管控。
03
社区场景更具吸引力?
从消费场景的匹配度来看,办公室是最适合无人货架、无人货柜投放运营的消费场景。办公室相比社区,具有更封闭、消费距离更近、用户接受度更高等优势。然而,从消费市场规模来看,无人货架、无人货柜在社区场景中的消费市场规模是数万亿,远远高于办公室消费场景下的百亿规模。
在运营成本方面,采用社区货柜的形式,配送员只需把车辆停到路边就可以补货了,但是在办公室场景下,工作人员还需要先把车辆停到停车场,接着来回上下楼进行补货。在疫情环境下,社区货柜还以较少的运营流程、开放式环境带给消费者更为安全的消费场景。
“我们目前已经把80%的业务都集中在社区自助货柜,只有20%的点位还在写字楼、学校和部分商圈”某无人零售商工作人员这样说道。
在笔者看来,疫情环境下,办公室场景中无人货柜的冷淡和社区场景中无人货柜的火爆所形成的对冲局面,是两种业态在疫情冲击下所形成的一个缩影。办公室场景下固然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始终无法抵挡社区场景下多样的消费者,开放式环境,较低的客单价,更多的人流量所带来的诱惑力。
04
无人零售业态的三个未来走向
根据艾瑞咨询统计报告显示,2017年无人零售(包含无人便利店)市场交易规模保守估计近200亿元,2020年将突破650亿,三年复合增长率在50%左右。
无人零售市场业态未来将呈现以下特点:
零售终端智能化技术化
毫无科技含量的无人货架,只是阶段内用于快速抢占市场的过渡性零售产品,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用无人货柜代替无人货架。而开门式货柜相比传统密闭式货柜更增加了商品的盗损率。
目前,RFID、图像识别、称重、位移这四项技术是解决开门式无人货柜盗损率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但技术成本偏高。如何在保证低成本的前提下,保证零盗损率也是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课题。
全渠道多场景覆盖
在未来,伴随着消费升级,市场需求更加多样化,无人零售将拓展至更多的销售渠道,实现工作、生活、学习等多场景覆盖、全方位布局。与此同时,尤其在社区场景下的无人零售竞争也会更加激烈。
精细化运营与优化供应链
未来无人零售若想实现规模化落地,还需要提高自身数字化、精细化运营能力,这其中包括根据数据反馈绘制更为精准的用户画像、进行业务延伸、创新产品种类,研发自有品牌商品、增加用户粘性等。
此外,无论是无人货架还是无人货柜,虽然将碎片化零售成为可能,但始终离不开供应链问题,尤其是社区零售场景下,对商品种类的要求更加多样化,除了零食以外,还要涉及到水果,蔬菜等生鲜食品,对运营能力和供应能力也是一项大的挑战。
写在最后:
此次疫情对于无人零售行业来说,更多起到的是市场催化的作用,消费者对于无人零售的市场接受度有了大幅提高。无人零售是否能够迎来另一个增长的春天,还是取决于商业的本质,消费者的需求,而在下一个春天到来之前,还有不少问题等待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