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28年,从0到10.32亿,中国互联网从中科院起步!中国科技网计算机ncfc

说到中国互联网的历史,你会想到什么?是门户网站、搜索引擎还是社交网络、大数据?

历经近30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网络大国,正在向网络强国迈进。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互联网推动着商业和经济模式的创新,给个人、组织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带来深远的影响。这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起点究竟在何处?

1994年4月20日,一条64K的国际专线从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中心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互联网,实现了中国与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从此中国正式成为国际上第77个真正拥有全功能互联网的国家。

今天,让我们把时钟回拨,一起去看看那段尘封的历史。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接入互联网的探索

谈起互联网的历史,就不得不提到几个名词:ARPANET、NSFNET、WWW……

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的ARPANET(阿帕网)投入使用,主要用于军事研究。起初,ARPANET只有四个节点,分布在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斯坦福大学、犹他大学四所大学的4台大型计算机上,到1981年发展到94个。同时,最大的信息检索系统DIALOG也接入了ARPANET。

1984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决定组建NSFNET(美国科研与教育骨干网),将美国6个超级计算机中心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并与ARPANET连接。后来,NSFNET所覆盖的范围逐渐扩大到全美的大学和科研机构。NSFNET和ARPANET就是美国乃至世界互联网的基础。

1989年英国科学家蒂姆·伯纳斯-李(TimBerners-Lee)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Web服务器和第一个Web客户机,标志着万维网(WWW)诞生,为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做好了准备,之后www站点迅速发展。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就开始了建设互联网的努力。到了1987年,中国已经成功设立了国际在线信息检索终端、向世界发出了电子邮件,可以说,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大门已经打开,但不是全功能接入。

我国科研人员不得不通过传统邮政和邮电服务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无法及时获取国际科技资料和最新成果,信息手段和时效短板严重影响着科技人员的研究视野、研究选题、计算效率和知识更新,严重制约了国家科技发展。在科研教育单位密集的中关村地区建设高性能的科学计算环境和高速计算机网络,并与国际互联网互联的需求十分迫切。

这个项目产生了“计划外”的重大成果

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发展互联网并非易事。中国成功地全功能接入世界互联网这一历史性跨越,源自一个名为NCFC的工程。

NCFC: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共同实施的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项目——世界银行命名为NationalComputingandNetworkingFacilityofChina,简称NCFC。

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和我国科技与教育工作者对建设计算机网络的迫切需求形势下,NCFC诞生了。1989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简称“国家计委”)确定由中国科学院负责承担工程项目的建设任务。1989年10月,中国科学院组建了NCFC管理委员会,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胡启恒同志担任管委会主任,国家计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简称“国家教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选派有关领导担任管委会成员,于1990年4月完成了工程建设的各项准备工作。

世界银行对NCFC工程内容界定为主干网,不包括大学和研究机构内部的园区网络,其建设目的是在中关村地区建立一个示范性的超级计算中心,并用高速网络将该地区的中国科学院院网(CASnet)、清华大学校园网、北京大学校园网与NCFC互联,使该地区的科技网人员能使用高速网络并通过网络使用超级计算机资源。

在世界银行、国家计委的支持下,该建设项目完成了NCFC主干网建设和三个单位园区网络建设,覆盖了中国科学院中关村地区附近的40多个研究所;部署和运行了64亿次浮点计算能力的超级计算机资源。

更重要的是,NCFC工程衍生了计划外的重大成果——在国家计委的补助资金支持下,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现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中心)到美国加州64Kbps卫星专线的开通,首次实现了我国与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全面开启了我国的互联网时代。

当时想把网络“互联”有多难?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NCFC工程解决了若干技术问题和政策问题,为后来的互联网络环境建设奠定了基础。

NCFC工程确定了以TCP/IP协议为主的技术路线。当时我国的计算机,较为常见的网络协议体系有TCP/IP、DECnet和OSI。要把使用不同网络协议体系的计算机互联,必须在网络通信协议上达成共识才能实现计算机间的信息互通。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中心总体组坚持实用、开放的原则,明确了以TCP/IP协议为主,以OSI为发展方向,兼顾现有的其他协议的技术路线。这一设计思路,为NCFC网络顺利接入互联网做好了水到渠成的技术准备。

NCFC工程首次使用光纤线路建设计算机主干网络,通过网桥将中国科学院院网、清华大学校园网和北京大学校园网进行联网。综合多样性的技术手段和装备解决网络接入问题,对于校园和城域网络分别采用光纤和微波手段解决;对于长途网络采用X.25、卫星通信等通信手段接入;对于个人用户采用拨号方式接入,为用户接入工作提出了技术先进、综合、全面的解决方案。

技术人员很快发现,NCFC工程采用的网桥技术解决了和三个单位园区之间的光纤联网,但是无法解决网络中广播风暴的影响,路由器的引入和部署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由于当时巴黎统筹委员会的限制使我国无法进口路由器,因此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中心组织了技术人员自行开发路由器,并在NCFC主干网和中科院院网中部署应用,为提升网络可靠性发挥出关键作用,从而使NCFC与当时国外先进的网络同样可以高可靠性运行。

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路由器

突破壁垒,实现与国际互联网全功能接入

NCFC要接入国际互联网,联网的对象就是美国最大的学术网NSFNET。此事面临一系列的障碍,中美间政治问题、我国电信法规问题、经费问题、技术问题等等。

互联网对当时的中国来说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和传统的电信业务有很大的不同。为了取得国家电信部门在国际专线租用方面的批准和支持,NCFC管委会和邮电部进行了多次的沟通,终于取得了国际专线资源支持。

当然,最难以突破的还是国际政治方面的障碍。管委会主任胡启恒、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中心网络专家钱华林等利用一切和国际学术接触的机会开展游说工作,宣讲中国接入互联网的必要性,希望借助学术专家的力量说服美国政府。

1992年6月,钱华林参加在旧金山召开的Interne年会,并继续参加了会后的国际网络协调委员会的会议(CCIRN),提出关于中国联入互联网的专门议题,获得大部分到会人员的支持。这次会议对中国能够最终真正连入Internet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1994年3月,国际卫星专线开通,4月中美两侧路由器开通,同时,在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中心建立了代表互联网中国顶级域名的.CN服务器、邮件服务器、文件服务器等一系列网络服务器。

1994年中国第一代.CN域名服务器

对此,参与了NCFC建设的钱华林说:

“我们1994年4月20号开通中国与国际Internet的连接,运行TCP/IP协议,当时互联网上的所有功能就都能用了,所以我们叫做全功能连接。国际互联网协会每季度出版一期杂志,叫Newsletter,最后一页的封三是一张彩色的世界地图,有互联网全功能连接的国家,颜色是红的;只能通电子邮件的国家,颜色是黄的;没有任何网络功能的,用白色充填。4月20日以后出版的所有Newsletter,都把中国标成红色了。”

随后,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中心进一步完成了在InterNIC的注册,建立了与国际IneterNIC和APNIC规范的业务联系,并于1994年10月建成了NIC(网络信息中心)和NOC(网络运行中心),对国内外用户服务。自此,中国互联网系统地、整体地展现于世界。

从NCFC到中国科技网

NCFC工程圆满完成了网络建设目标和超级计算机建设目标,并实现了与互联网联网,吹响了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号角。作为一个示范性网络,NCFC建设在中国掀起了一个发展互联网的热潮,国内先后建设成了中国科技网(CSTNET)、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和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也就是早期的中国四大互联网络。

其中,中国科技网是中国科学院在NCFC和CASnet的基础上,以服务科研信息化为定位和发展方向建成的。经过不断的建设,中国科技网已成为承载国家超级计算资源、科学数据资源、服务国家科技创新的科研信息化技术设施。

中国科技网已为遍布全国100多家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国家气象局、国家地震局、林科院、农科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提供信息化支撑与服务,已服务于科技创新2030、先导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FAST、LAMOST、LHAASO等30多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国家超级计算中心、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和国家野外台站等,有力支撑ITER、LHC、SKA、SDG等国际大科学计划的跨洲际海量科学数据传输。

结语

今天,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我们重新梳理28年前的历史,不仅要向当时的建设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更要有同样的勇气和智慧迎接互联网时代的新挑战。作为中国互联网发源地的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现今已经承担起了历史赋予的新使命:致力于建设和运行国际先进、国内领先、高效安全的新一代科研信息化基础设施与业务系统,服务基于新型科研范式的科技创新和新时期管理创新,为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创新事业提供信息化支撑保障,推动国家以数据与计算驱动的创新能力建设及开放科学为基础的国际合作。

在现在的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不仅可以看到当初接入互联网的机房,也可看到我国第一台路由器、第一台CN域名服务器。面对这些历史物件,再转身看看中科院信息化基础设施机房里成排的服务器、大型的高性能计算机,我们无法不慨叹信息时代发展的“火箭速度”,我们不得发出这样的感叹:信息时代发展的“火箭速度”让信息社会“一切皆有可能”。

THE END
1.江小涓:新中国对外开放70年——国情改革及全球化【编者按】2019年12月20日晚,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国情讲坛』第45讲在公共管理学院报告厅开讲。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江小涓就“新中国对外开放70年——国情、改革及全球化”主题发表演讲。讲坛由清华大学国情研究https://www.iccs.tsinghua.edu.cn/announce_info/512.html
2.近11亿人!你是其中之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天(29日)发布了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10.9967亿人),较2023年12月增长7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0%。上半年,我国互联网行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互联网基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MjE5NzMxNg==&mid=2651893895&idx=1&sn=7258bdab1fe2558633afa254f967fff0&chksm=f3481316fe1da7553a6ca0f7a939354c72681f9960acc8d0a856c2207d37b3adcffc8408af36&scene=27
3.知乎在中国网络的地位是如何发展这么快的?这时的知乎无疑是封闭的,但是知乎并没有大家想象那么封闭,它在制造孔洞,在未开放注册的早期,知乎也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157976/answer/47288316
4.美国是世界网络中心,如果美国切断服务器,我国网络会瘫痪吗在03年的时候,美国动用这这种根服务器,让伊拉克停止了域名的解析让伊拉克的人无法访问网络。那如果美国把中国的网络断开我国的网络会瘫痪吗?答案肯定是不会了。 美国断开网络对于中国来说是不会有多大的影响的,只是不能访问国外的网站罢了。中国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镜像全球的根服务器,就是将根服务器上的东西复制到https://cloud.tencent.com/developer/news/381970
5.互联网专条的是与非——多角度评议《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草案送审这一阶段,中国网络普及率整体较低,互联网从“门户入口”开始转向“搜索入口”。在用户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中,搜索引擎的比例达到了62.7%。搜索引擎掌控流量的主要入口,并引发了一些列不正当竞争案例。典型的是赤裸裸地通过软件干扰争夺装机量和广告位的行为。例如在百度诉“3721网络实名”阻止“百度搜霸”下载案中,为了https://www.tisi.org/4689
6.2021年中国网络与数字法治领域十大事件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这一年我国网络与数字法治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行动持续发力,成绩可圈可点。 由网络空间治理与数字经济(长三角)研究基地、中国行为法学会网络与数字法治研究院和中国通信学会网络空间安全战略与法律委员会发起,联合中国网络与数据安http://m.cnhubei.com/content/2022-01/01/content_14373156.html
7.中国移动研究院SDN项目经理王瑞雪:中国移动数据中心网络规划和王瑞雪: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国移动研究院的王瑞雪,主要负责公有云、私有云组网建设,分享一下我们在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实践经验。 中国移动在网络转型的时候提出来了NovoNet的想法,希望资源能灵活调度、网络灵活调整、业务可以开放的未来网络架构,所以我们提出来了NovoNet愿景。我们实际上是通过WNFV/SDN实现的,建立全网的http://www.caict.ac.cn/pphd/zb/2018ODCS/17/3/201810/t20181016_187068.htm
8.中国网络电视台央视网央视网(www.cctv.com)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是以视频为特色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是央视的融合传播平台,是拥有全牌照业务资质的大型互联网文化企业。秉承“融合创新、一体发展”的理念,以新闻为龙头,以视频为重点,以用户为中心,建成“一网一端多平台多渠道”融媒体https://www.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