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本土企业也遇到了这样的黄金时期。只要依靠简单引进,包括引进产品,引进生产线,就可以规模化量产量销,获取利润与财富。
可是好景不长,消费者越来越挑剔了,市场成熟了。他们追捧的不再是廉价的工业品,降价促销对他们来讲已经很麻木了,除非你不要钱,我会考虑考虑,要不要去用用你的产品。如果是386,486这样的电脑,白给我都不要,懒得去拿。免费送到家,我都嫌没地方放。
消费者需要的是生活方式,需要的是能够满足生活方式需要的产品与服务。
一句话,今非昔比,企业面对的是,成熟的市场和不成熟的产品。面对这种迅速逆转的环境,面对这种急转直下的形势,大部分企业是束手无策的。
专家学者在说什么市场导向,顾客是上帝,已经没用了,没人听得进去了。谁要斗胆跑去企业,讲科特勒那套东西,准被人哄出来。
其老板一定会说少废话,要不你来干干,我这大规模的生产线,怎么转向市场导向?
专家学者也得活下去啊,他们也得要挣钱养活呀!真有聪明的专家学者,脑子终于转过弯儿来了。发现小米干的不错,手机都卖爆了。这些专家学者,终于找到了这个历史时期的课程卖点,这就是“爆品”。
什么是“爆品”?就是可以大规模引爆市场的产品,就是可以继续量产量销的产品。
这是在大”量生产方式条件下,企业家们听得进去的话。对这些传统大叔来说,只要保持产品经济的思维,只要保持大量生产的方式,那么我们也来玩玩爆品吧!一时期爆品的概念甚嚣尘上。
中国人玩概念的能力很强,既然有人已经叫响了爆品,那么我就叫别的,宁为鸡头不为凤尾,我就来一个极致、尖叫、无敌,怎么样?反正在《康熙词典》中,有的是这类吸引人眼球的词儿。反正有人说过,互联网经济就是眼球经济嘛。把人思想搞乱,又不是我一个人造成的。
周鸿祎终于忍不住了,别把爆品说的天花乱坠,我告你们就三个概念,高频,刚需,痛点。按理说,爆品的故事应该结束了。所有传统大叔都应该认真去思考这三个概念。
这里不是你的出路,这里没有你通向未来的大门。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我已经从很多角度,在很多场合,讲了很多遍了。规模化的生产与多样化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已经深化,不可能在产品的表层概念上,予以有效的调和。必须在产业结构及其组织方式的深层次上,进行系统的调和或缓解。
世间事就是那么奇怪,一旦有人追捧爆品,别人,更多的人心里就痒痒。万一,万一呢?万一人家找到了爆品,那我不就亏了吗?
我现在手中就有两台手机,一台是苹果,一台是小米。我想通过本人实际使用,感知一下小米手机的功能,是否比苹果更为强大?感知一下,在产品的真善美三个维度上,是否有超越苹果的实质性的内涵?我可以诚实的告诉你,没有。相反,小米手机让我着急的次数更多一些。比如,在摄像的条件下,它会热得发烫。不过看在钱的份上,我觉得小米的手机似乎更划算一些。
周鸿祎是大师级人物,他所讲的是真知灼见,简约而不简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比起工业4.0来讲,利用互联网来连接广大消费者群体,似手更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售价。所谓“去中介化”。
这是两种并行不悖的正确的思维,至少比起爆品的概念来讲,它是正确的思维,代表了未来的方向。
连接或协调这两种并行不悖思维的概念,就是基于互联网的社区建设。我强调的观点是,利用互联网去构建与深化“供求一体化”的社区关系,去深化消费者社区的数字化生活内涵。从而促进新的产业组织方式的形成,以及产业价值链生态的形成。在这过程中,有的放矢的改进和提高我们的生产技术基础,逐渐地导入工业4.0的概念。从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去提高我们的产品品质和性能及使用价值,逐渐丰富或改善消费者社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体验。
而不是简单的利用互联网手段去中介化,停留在降低中介成本的水平上。我们知道,在那些竞争性行业中,中介的成本和费用或利益空间已经很小了。我担心,仅仅停留在去中介的概念上,会引发进一步的恶性竞争,其结果,要么利用资本市场烧钱圈用户。要么倒逼供应链,劣品驱逐良品。
当然,更不能利用互联网,去制造什么噱头或制造什么爆品。
我们必须彻底放弃产品的思维,学会利用互联网手段,去构建供求一体化的社区,走进需求链,走进顾客的生活方式。换言之,我们要把注意力转向经营社区,而不是经营产品。我们不要作贱了移动互联网的机会,作贱了老天爷赋予中国人千载难逢的机会。
可以说本土企业,在满足顾客需求方面,没有强烈的意愿和足够的能力。
有了互联网手段之后,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去弄清楚顾客的生活方式及需求。而是如何通过去中介化,来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到头来我们在产品的“善”这个维度上,还是得不到长足的进步。是谓背道。
互联网只是一种手段,任何手段,工具和方法都应该为目的和意图服务。在爆品的意图下利用互联网,不可能走出工业化的未来之路,也不可能使互联网变成人类美好的生活状态。
早在互联网问世以前,那些优秀公司及其成员就有强烈的愿望,去了解消费者是怎么使用产品的,是如何利用他们的产品构筑生活方式的。
他们知道,目标消费人群是怎么消费土豆脆片的,知道有多少人是先吃完整的,有多少人是先吃碎片的。
他们知道,有多少人喝可乐是放冰块的,有多少人是不放冰块的。
他们知道,大部分人一把牙膏用几个月以后才会更换。有多少家庭牙膏盖是找不着的。
他们比你更知道,你有多少双袜子,有多少双袜子穿了多久,有多少双袜子是配不上对的。
他们知道自己是专业公司,是专业人士必须拥有专业的知识,必须在组织形态上,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努力去积累专业知识。这样才有可能使企业与消费者共同成长。
这些公司所掌握的需求知识,以及有关消费者生活方式方面的知识与专业程度,超出我们想象。相比之下,本土企业有关需求知识的贫乏与专业程度的低下,也是超出我们想象的。讲个故事就明白了。
我可以大胆的推断,即便有了互联网这种有效的工具,这类公司也不会有意识的去提高对市场的认知,提高对需求的专注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
自然的结果就是,利用互联网去中介化,降低或省去中间成本费用,然后,继续进行规模化量产量产。
五、“美”的迷失
“美”指的是美观设计。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里,我们真的不知道什么叫美。我曾经见过一老哥,五大三粗的身材,居然穿着一件短款的貂皮大衣,而且还是咖啡色的。就像白云大小姐说的那样,有钱。不买好的就买贵的,有钱就是任性。
有钱人炫富,没钱人追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也就随之改变,导致审美上西风东渐。当一些西方人羡慕中国姑娘的时候,一些中国姑娘却刻意模仿“洋妞”。
改革开放之初,打一块小牌子,打着“上海服装”,“上海裁缝”就能做生意。现在你要不写草尼玛,不弄一点寒潮和风,无人问津。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我们在美学领域都已经迷失了自我。
看看外国人在干什么?他们处心竭虑地对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施加影响。从概念车,卡通人物,到T型舞台,再到各种奖项的评判。让中国的消费者趋之若鹜,让中国的设计师乐此不疲。
他们会花重金选拔和培养模特,再花重金选拔和包装设计师。然后在T型舞台上闪亮登场,并且借助于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在这一联串的动作背后,存在一个庞大的利益联盟。
谁都明白,这是一个圈,进圈等于进账,出圈就是出局。这就是西方公司擅长干的事情。
绝大多数中国人是没有读过《西方美术史》的,骨子里也没这种基因,只能跟风。可谓一犬吠影十犬吠声。每当家里人看电视,看T型舞台表演,我就紧张。劝她们不要看。她们会轻描淡写的说,看看又不要钱,急什么呀!
假如我说,你们能不能看看明清家具,看看水墨画,中国书法呢?她们一定会瞥我一眼,不予理睬。心想,这家伙老土了,十足的土鳖。
于是乎,为了避免被人蔑视和挨骂,我只能说,求你们了,别看了,看看确实不要钱,但是你们的审美情趣一旦改变,那是要花大价钱的。
而且这个过程一旦开始,就没有结束,没完没了。衣服多了就得买柜子,柜子多了就得买房子。房子柜子有了就得买车子。岂止五子登科?
这就让我想起古人子产说过的一个故事,一个人会不知不觉地掉进一个圈里,出不来。开始的时候,只是换一副象牙筷子。后来呢,就要配上玉碗,配上美酒佳肴,最后就是色声犬马。
我有时候很佩服西方人的思维。他们的推销策略可谓深谋远虑,谋定而后动。先是组成一个圈,形成策略联盟,用系列的策略,持续而连贯地对一个市场进行渗透。有时候半夜惊醒,静观前后左右,似有一种莫名的感觉,我,这是在哪儿?好在有笛卡尔一句话让我清醒,我思故我在。
感谢张明敏,让我学会了如何处世,无论我走到哪里,我始终拥有一颗中国的心。我相信,大多数中国人,都怀着一颗中国心,欣赏着T型舞台及其时装秀,欣赏着外国人评选出来的建筑奖项,欣赏着香车美女。
据说有一家生产鞋的企业,一度他们设计的鞋非常畅销。有领导考察这家企业,问产品研发部门的经理,你们怎么能够设计出那么好看或畅销的鞋?
经理回答说,大胆起用年轻人。他们设计的东西,一旦非常中我的意,当场撕毁。反之,我看了以后很生气。别着急,到门口抽支烟,让激动的心情平静下来。返回办公室,签上字,准予生产,准畅销。
“美”这个产品的要素,已经被西方公司纳入到策略形态之中去了。他们对目标消费群施加的策略,是连续的,不是离散的。
他们不会图一时的痛快,去追求爆发性的增长。他们不会暴殄天物,并企图把一款产品卖爆了,卖到天上去。
他们会小心翼翼的在一个点上进行渗透,这个点,可以是技术(真),需求(善)或艺术(美)。一旦得手就开始延展,通过产品的迭代进行延展。扬弃一些元素,增加一些元素。不断跟进消费者生活方式及其演变趋势。同时不断培育自身的能力,包括核心竞争能力,保持企业与消费者同步成长。并努力维持三者的平衡,即企业的成长,消费者的满意和竞争者的超越。
他们会在与顾客的互动中,逐渐培育自己的能力,逐渐提高对消费者的满意度,逐渐超越对手。所谓企业与顾客同步成长。这就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一样,当你在影响一个人的时候,那个人也在影响着你。
当企业变得越来越适合目标消费者的时候,其实,目标消费者也变得越来越适合于企业了,越来越适合于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能力了。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所以我们不能用爆品的思维,去思考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至少那个不是互联网时代或社区商务时代的思维。而是产品经济时代的思维,是工业化早期的思维,比如福特的t型汽车。甚至是农耕时代的思维,比如一招鲜吃遍天。
宜家的做法就是,通过独特设计的能力,一步一步把顾客套牢。只要你一不小心买了宜家的一件家具,比方说,沙发。你就跑不了了,你就被套牢了。你走遍了,所有,家具商店,你都配不到茶几,茶几下的地毯。
你只能乖乖的回到宜家,配上他们给你设计的茶几和地毯。
这时候你就很纠结了,要么扔掉新买的宜家沙发、茶几和地毯,要么就下狠心,把那些不协调的旧东西扔掉,换上宜家的角柜,厅室柜,电视柜,还有窗帘和摆件。
几年以后,从客厅到厨房,从书房到卫生间,都是宜家家居了。
六、互联网时代的产品
绕了这么大一个弯子,我只是想说中国人不缺爆品意识,本土企业老板做梦都在想如何把产品卖爆了。中国人缺少的是开发爆品的能力,包括爆品专家在内,都不知道如何弄出一款爆品。其中的理由很简单,我要是知道怎么弄出一款爆品,何必讲课挣钱呢?我认为,爆品之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小概率事件可以忽略不计,不值得大肆宣扬。
即便如此,其中暗含一个必要条件,这就是手机供应链是开放的。没有这个条件,雷军要想打造一款中国品牌的手机谈何容易?这也是董明珠特别不服气的地方。你一个干互联网的小伙子,凭什么能干过我们做实业的?要不你开发一款空调爆品试试?
直到小米手机上市这一刻,雷军都不敢奢想他的产品会卖爆。还一直为定价纠结,是2999元还是1999元?事成之后,他自己都觉得很诧异。曾对人表白过当时的心境,说是从未想过要在手机上挣钱,真没想到现在挣钱了。
雷军可能自己都没想到他做对了,花大力气,连接用户,构建关系。这才是互联网时代的真正玩法。只有当你真正看懂了如何用产品去连接用户的时候,只有当你真正学会了如何用互联网社区的手段,吸引用户参与到产品开发中来的时候,才算是把握住了互联网时代的脉搏。
百年工业化的历史,给我们每个人牢固地树立了一种思维,一种产品思维。即努力开发出产品原型,借助于标准化的手段,进行工业化的大量生产。并依靠看不见的手,完成对陌生人的大量销售,获取货币并带来利润。从本质上说,产品是一个纽带,连接着供求之间的劳动关系和利益关系。供应者与需求者通过产品的交换,实现了彼此的劳动交换和利益交换。
互联网给了我们一个机会,使供应者和需求者可以直接连接起来,并不一定需要通过产品及其产品的流通与交换,实现供求一体化或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的连接。供应者完全可以运用自己所掌控的资源、关系和条件,直接为需求者及其需求做贡献。也可以就产品开发这件事情与需求者进行合作,并在共创共享的原则下,不断深化彼此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直至永远。是谓互联网时代的产品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