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的“鲁迅自传”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金道中学姓名:肖颖华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1、学习目标描述
(1)理清课文思路,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鲁迅是怎样一步一步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从而认识鲁迅为民族为真理的奋斗精神。
(2)要体会鲁迅独特的语言风格,从而认识鲁迅性格中生动鲜活的另一面。
(3)学会制作、上传和展示电子作品。
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
学习内容:课文《鲁迅自传》
学习任务:
探究一:
(1)通读全文,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列表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间的主要活动。
(2)鲁迅幼年家庭生活遭遇了怎样的变化鲁迅的母亲后来为什么送他外出求学表现了鲁迅怎样的性格
(4)作者对自己的坎坷持什么态度,说明了什么鲁迅有哪些创作成果?
探究二:
(1)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破折号用在这里起什么作用?鲁迅为什么一方面说自己“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另一方面又强调“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2)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
(加粗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棋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这本来是一件重大事件,作者为什么用轻描淡写的语气表达?)
(这句话中的“不好”一词表达的语义与语气上与上一句中的“不好”是否相同?)
探究三:
(1)创作一首诗歌、歌曲或一个故事来表现书中的人物、冲突或主题等。
(2)想象着对鲁迅进行采访,你可以问他有关书中的内容,也可以对他问任何问题。用你自己的语气提问,然后用鲁迅的语气进行回答。那么你会问什么、鲁迅又会怎么样回答?请写好采访记录。
(3)将下面这个句子填写完整:“我喜欢(或不喜欢)鲁迅……的……,因为……”(注意:字数在250~300字)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说明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学习交往特点等)
2、初三(1)班学生已经建立了长期的学习小组,具备小组协作活动习惯。
3、据观察,本班学生属于“具体-序列”型。
三、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选择(打√)
(1)Web教室√
(2)局域网
(3)城域网
(4)校园网
(5)Internet√
(6)其它
2、学习资源类型(打√)
(1)课件(网络课件)
(2)工具
(3)专题学习网站√
(4)多媒体资源库
(5)案例库
(6)题库
(7)网络课程
(8)其它
3、学习资源内容简要说明
“爱恨鲁迅”专题十字交叉策略研究网站:keti/luxun/indexfive.asp
鲁迅自传:keti/luxun/lxzz/index.htm
四、学习情境创设
1、学习情境类型(打√)
(1)真实情境
(2)问题性情境√
(3)虚拟情境
(4)其它
2、学习情境设计
设置的问题分别从分析思想内容、品味语言、综合运用知识的角度出发,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设计开放性问题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学习活动组织
类型
相应内容
使用资源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抛锚式
(2)支架式
(3)随机进入式√
分析思想内容
品味语言
知识综合运用
“爱恨鲁迅”专题学习网站
自主选择探究任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设计问题,引导解决问题
分组情况
(1)竞争
(2)伙伴
(3)协同√
选择任务,明确分工,讨论问题,交流意见
长期固定学习小组
每组每人任务不同,共同解决探究问题
随时答疑,点评作品,引导方向
(4)辩论
(5)角色扮演
3、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
图符说明
六、学习评价设计
1、测试形式与工具(打√)
(1)堂上提问√
(2)书面练习
(3)达标测试
(4)学生自主网上测试√
(5)合作完成作品√
2、测试内容
《鲁迅自传》→A卷→第一关(满分100,每小题10分)
一、选出注音有错的一项:
A、[筹]办(chóu)[衰]落(shuāi)[乞]食(qì)B、亲[戚](qi)[呐]喊(nà)[彷徨](páng)(huáng)C、[编]定(biān)[遭]遇(zhāo)[拒]绝(jù)D、[厦]门(xiàn)[捕]拿(bǔ)[辞]职(cí)
二、选词填空:
①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_____________。
A.学历B.学力C.阅历D.经历
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材的要求越来越高,没有大学_____________的人,很难找到工作。
③他_____________了数次人生道路的选择,阅历非常丰富。
三、“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棋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为什么作者只用简单的几句描述这一件事?请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A.这只是小事一桩,不值得详细叙述。B这本来就是“我”的错,因而也不好多说什么。C.这只是“几个学者”和“段棋瑞政府”的诡计而已。D.一方面是为了说明后来“我”为什么到了厦门大学当教授,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作者对所谓的“学者”和“段祺瑞政府”的蔑视。
四、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传记是记载人物兴趣爱好的实用文体,可分为两类:一是自述生平,叫“自传”;一是由别人撰写的,称“传”。对错(2)传记的内容要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对错(3)鲁迅初写小说是1918年,登在《新青年》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阿Q正传》,其时第一次使用“鲁迅”笔名。对错(4)1930年前,鲁迅的作品汇集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回忆录《朝花夕拾》,一本散文诗《野草人》。对错(5)〈〈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都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对错
《鲁迅自传》→A卷→第二关(满分100,每小题10分)
①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物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②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③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④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的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1.本段文字可分为三层,选择正确的一项。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
2.文中画直线的语句写出了鲁迅处境不如人意,为寻求一个适合自己理想的职业而辗转奔波,表现了他不得已的无可奈何、失落、惆怅之感。对错
3.红色画线的句子含蓄的交代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事件?
A、含蓄地交待了1926年的“9·18”惨案。
B、含蓄地交待了1926年的“3·18”惨案。
4、红色画线的句子作者用什么样的语气表达的?
A、作者用悲愤的语气来表述自己的经历。
B、作者用轻描淡写的语气来表述自己的经历。
C、作者用婉转的语气来表述自己的经历。
5、红色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对段祺瑞政府及其反动文人的蔑视,也透出无声的控诉。对错
6.鲁迅到广东后,“四月辞职”,这中间也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它是什么?
A、它暗含了1926年的“3·18”惨案。
B、它暗含了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告密的事件。
C、它暗含了蒋介石发动的“4·12”反革命政变。
7、鲁迅为什么要辞职?
是因为鲁迅不想与反动文人同流合污,因此决定“辞职”。对错
8.从本段看,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体现了全文的一个什么特点?
A、本段在语言表达上体现了本文语言简洁,感情含蓄深刻的特点。
B、本段在语言表达上体现了本文语言生动,感情丰富深刻的特点。
C、本段在语言表达上体现了本文语言简洁,感情尖锐深刻的特点。
(二)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奋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oi)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9、鲁迅为什么要选择学医,又为什么决定弃医从文的?
学医原因:知道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希望学医以挽救中国。弃医从文原因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被斩。对错
10、从鲁迅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时刻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青年。对错
《鲁迅自传》→A卷→第三关(满分100,每小题10分)
(一)老舍小传
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
老舍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家境贫寒,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7岁入塾,后转读小学。1913年进北京师范学校学习。毕业后,曾先后在北京、天津等地中小学任教。“五四”时期开始用白话练习写作。1924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系任讲师。此间,先后在《小说月报》上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这些作品在嬉笑怒骂的笔墨中,有其正义感和对祖国的热爱,虽然在艺术表现上有些流于浮泛和枝蔓,但已显示了作家讽刺、幽默的才能。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大学教授。此间创作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及短篇小说《月牙儿》等。1937年发表了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说明老舍的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该作品描写了一个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寄寓着作家对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具有深沉的控诉力量和批判精神。小说中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厚的地方色彩,在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
抗日战争爆发后,老舍由济南到武汉,曾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主持者之一,在周恩来的直接指导下,从事抗战文学运动。此间创作《四世同堂》(前两部)这部长篇小说,引起强烈反响。小说以沦陷后的北平为背景,以一家祖孙四代为线索,表现了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历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在解放后的创作中,他把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和对新社会的热情歌颂紧密结合起来,使自己的作品与现实的发展取得完美的统一。话剧《龙须沟》、《女店员》、《茶馆》,儿童剧《宝船》等,均为这一时期最优秀的作品。老舍一生创作勤奋,作品多取材于自己所熟悉的城市下层居民生活,塑造的人物形象极为生动,于“平常”中透出深刻的社会意义,又善于准确运用北京话,使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形成一种通俗而又诙谐幽默的独特风格,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人民艺术家。1966年,老舍被迫害致死。打倒“四人帮”后,得以平反昭雪。著作除单行本外,有《老舍文集》、《老舍剧作选》等行世。
1.阅读本文,说说小传与自传的异同之处。
①.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要写出一个人经历的全貌,真实、简练,突出重点。对错
3.本文重点介绍了老舍的几部代表作品。对错
4、《鲁迅自传》则重点介绍了鲁迅的求学经历和辗转奔波的生活历程。对错
5.说明老舍创作进入新的阶段的作品是《骆驼样子》,抗日战争爆发后,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品是《四世同堂》。对错
6.老舍的艺术成就体现在:从“作品多取材于自己所熟悉的城市下层居民”到“形成一种通俗而又诙谐幽默的独特风格”。对错
7.请用文中一个最精练的短语评价老舍。
A、人民艺术家
B、作家劳动模范
C、话剧作家
(二)
由于营养不良,我们几个孩子都很瘦弱。15岁时,我在一家小商店里当学徒工,那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尝到苹果的味道,尽管它又小又绿没有成熟,上面还尽是洞,可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感觉到当初第一次吃苹果时那种“甘甜的滋味。
那天,爷爷外出时遇到一次铁路事故,当时很多人都不管三七二十一地爬在地上呻吟,等待医生和求援人员。爷爷自己折了一根树枝做拐杖,一瘸一拐地整整走了三个小时才回到家。
我很难描述爷爷刚刚踏入家门时,奶奶那复杂的脸色和心情。先是担心和心疼,而后突然一阵暴怒……爷爷错过了一个难得的良机!
一个孩子将一位随访病人的铁路医生带进家里,医生仔仔细细地为爷爷作了检查,然后对他说:“恭贺你,老人家,你的健康状况良好。”这时,我母亲来了,她坚决地说爷爷至少是脑震荡。爷爷的表情却未置可否。他又一次轻易地放弃了难得的机会。
医生走后,奶奶和妈妈在床边又开始教爷爷如何应付医生和有关调查人员,爷爷只是机械地点头。
铁路出事故的消息传到村里以后,几乎全村人都在等待着调查人员最后的善后处理结果.当铁路上终于又来了时,爷爷似乎早巳忘记家人的叮咛,面含微笑在迎接来访者,又不失时机地大谈天气和收成等。当来访者终于问到他哪里受伤时,妈妈急忙指着头向他暗示。谁知爷爷却不紧不慢地说:“我一切很好。,,说罢脸上浮现出天使般的微笑,又说:“我如果有病,就是有十几万元也治不好。”,妈妈愣住了,奶奶尖叫着失望地从房子里跑了出去,来访者也发出一阵莫名其妙的笑声、叹息声。
当一切又复归平静时,他们发给爷爷5000元钱一一他成了全村最富的人。但是爷爷直到死也没明白为什么人家要给他这么多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