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中国教育专用网络!《“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发布,教育内容速览

近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网站发布《“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我国“十四五”时期信息化发展作出安排部署。

《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国家信息化总体发展目标。到2025年,数字中国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信息化发展水平大幅跃升,数字基础设施全面夯实,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数据要素价值充分发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治理效能整体提升。

围绕发展目标,《规划》部署了10项重大任务,明确了任务涉及的17项重点工程。同时《规划》还提出了10项优先行动,公布了各行动目标及具体内容。

《规划》重点提出了开展终身数字教育、开展“互联网教育”云网一体化建设、加快建设中国教育专用网络和“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实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等,文件全篇多处涉及教育。重点内容一起来看——

10项重大任务第八项“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民生保障体系”

首先要求“开展终身数字教育”。

具体内容包括:

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完善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推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教育教学变革。发挥在线教育、虚拟仿真实训等优势,深化教育领域大数据分析应用,不断拓展优化各级各类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探索扩大学分银行试点及成果积累、认证和转化,建设终身学习经历公共服务体系。

其次提出“丰富数字文旅和体育服务”。

要求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加快推进文化馆、博物馆、文化教育基地等文化资源数字化,提供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全国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服务。

任务对应涉及的重点工程“数字公共服务优化升级工程”

重点提出开展“互联网教育”云网一体化建设。

加快建设中国教育专用网络和“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构建泛在的网络学习空间,支撑各类创新型教学的常态化应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实现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10项优先行动的第一项为“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

行动目标:

到2023年,全民数字技能教育教学资源体系初步形成,信息弱势群体数字素养与技能明显提升;到2025年,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培训广泛普及,让人民群众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

搭建全民数字技能教育资源体系。统筹制定全民数字技能教育推进方案,充分调动教育机构、公共图书馆、运营商、企业等社会资源,优化和拓展数字技能教育资源和获取渠道,分级分类推进线上线下数字技能教育培训试点示范。加强融媒体平台建设,更好满足各类社会群体学习需要。

开展数字技能教育培训。面向公众开展智能终端使用、就业、就医、消费、商务、金融、网络安全等多样化数字技能培训项目,推广和普及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在大中小学设臵常态化、场景化数字技能课程,激发数字创新潜能。将优质传统文化道德规范与数字礼仪教育相互结合,厚植数字公民责任意识,优化数字生活环境,提升数字生活品质。

精准帮扶信息弱势群体。充分调动社会各方资源,开展面向低收入群体、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以及革命老区、偏远地区、民族地区、脱贫地区居民等重点人群的常态化数字技能帮扶,有效提升信息弱势群体在数字设备使用、在线服务获取、数字消费、网络欺诈防范等方面的素养水平。注重线上线下服务方式柔性融合,提供无感帮扶,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支持民族语言语音、视频、搜索技术和软件研发,加强民族地区数字化教育内容建设和文化产品供给。

《“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二、总体部署

(三)发展目标

数字民生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无障碍信息化设施持续建设优化,公共服务体系更加便捷惠民,信息化对基本民生保障、基本社会服务的支撑作用有效发挥,教育、医疗、就业、社保、民政、文化等领域数字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

三、主攻方向

深化创新驱动,引领更高质量发展。

深化基础研究,构建信息技术产业生态体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高校、院所、企业等开展高效合作,建立线上线下开放式、协同化、网络化平台,形成基于创新链共享、供应链协同、数据链联动、产业链协作的融通发展模式,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四、重大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建设泛在智联的数字基础设施体系

建设泛在智能的网络连接设施。

统筹推进全国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IPv6改造,深化商业应用IPv6部署,提升终端IPv6支持能力,实现网络、应用、终端向下一代互联网平滑演进升级。

专栏15G创新应用工程

2.培育5G技术应用生态。

加快基于5G网络音视频传输能力建设,丰富教育、体育、传媒、娱乐等领域的4K/8K、虚拟/增强现实(VR/AR)等新型多媒体内容源。

构建云网融合的新型算力设施。

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

统筹部署医疗、教育、广电、科研等公共服务和重要领域云数据中心,加强区域优化布局、集约建设和节能增效。

推进云网一体化建设发展,实现云计算资源和网络设施有机融合。统筹建设面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的算力和算法中心,构建具备周边环境感应能力和反馈回应能力的边缘计算节点,提供低时延、高可靠、强安全边缘计算服务。加强国家超级计算设施体系统筹布局,探索大型机对外开放服务的市场化培育机制。开展“中国科技云”应用创新示范,提升科研创新服务支撑能力。

专栏3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工程

2.建设完善一体化算力服务。加强云资源接入和一体化调度,推动政务、科学、教育、医疗等公共算力服务资源整合开放,构建低成本、广覆盖、可靠安全的公共算力服务,促进算力的普及应用。

(二)建立高效利用的数据要素资源体系

提升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加快各行业各领域数据全过程应用。支持构建农业、工业、商业、教育、医疗、安防、自然资源、水利、城市管理、公共资源交易、审判执行等领域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的场景,提升数据资源价值。

(五)构建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体系

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专栏11信息消费扩容提质工程

1.加快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

鼓励数字创意产业与生产制造、文化教育、旅游体育、健康医疗和养老、智慧农业等领域融合发展。

2.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拓展区域互动合作,推进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深化数字技术应用,加快电子商务、旅游、教育、普惠金融服务等发展。

(六)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社会治理体系

打造一体化智慧化公共安全体系。

专栏13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工程

5.开展教育社会实验。研究人工智能对教育模式和教育对象的影响,探索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八)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民生保障体系

开展终身数字教育。

丰富数字文旅和体育服务。

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加快推进文化馆、博物馆、文化教育基地等文化资源数字化,提供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全国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服务。

专栏16数字公共服务优化升级工程

1.开展“互联网教育”云网一体化建设。加快建设中国教育专用网络和“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构建泛在的网络学习空间,支撑各类创新型教学的常态化应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实现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五、优先行动

(一)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

行动目标:到2023年,全民数字技能教育教学资源体系初步形成,信息弱势群体数字素养与技能明显提升;到2025年,全民数字技能教育培训广泛普及,让人民群众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

(七)数字乡村发展行动

提升信息惠农服务水平。

推进乡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帮助乡村学校开足开好开齐国家课程。

六、组织实施

(三)强化队伍建设

持续开展各类专项创业技能教育与培训计划,健全完善职称制度、职业资格制度、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等体系,提高人才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加强领导干部网信教育培训,大力推动领导干部学网、懂网、用网,提升各级领导干部获取数据、分析数据、运用数据的能力,不断提高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

(五)强化战略研究

鼓励和推动科研院所成立数字中国、数字社会高端智库和研究教育基地。

THE END
1.我校入选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典型案例学校以《教师数字素养》为依据,构建了基于教师线上线下双空间、教学全过程多模态数据的数字素养分析模型,开发了教师数字素养智能化测评系统,实现了数据驱动的教师数字素养监测与评价,已为全国200余万名中小学教师开展数字素养测评与分析服务,形成《教师数字素养研究报告》,同时构建了全套课程资源体系,服务千万人次教师研修https://www.ccnu.edu.cn/info/1073/39201.htm
2.柯清超等: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助力学校构建数字教育新生态建强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是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举措,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以智能技术为骨骼,以优质数字资源为主体,以精准化教育服务为灵魂,目前已形成“三横(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纵(德育、智育、体美劳育)”的“明横暗纵”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体系,建成了世界第一大教育教学资源库http://www.jyb.cn/rmtzcg/xwy/wzxw/202404/t20240419_2111183329_wap.html
3.服务体系管理平台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由各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各类资源,按照统一标准规范,通过体系的枢纽环境连接而成。 公共服务体系的枢纽环境由遵照统一标准规范构建的实名用户信息库、资源信息库、监测与分析数据库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实名制用户认证与校验中心、资源信息交换中心、监测与评价中心组成,是承载公共服务体系内部https://www.scedu.com.cn/ThirdPortalService/link/link!systemIntro.ac
4.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东莞市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十四五建成统一身份认证、电子证照、空天地一体化感知基础服务平台等公共支撑平台,支撑全市共性应用服务。 3.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十三五”时期,我市全面落实国家“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和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工作部署,建成覆盖市、镇街(园区)、村(社区)的“1+35+596”政务服务体系,让市民和企业享受高效便捷的线https://www.echinagov.com/policy/322896.htm
5.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管理首页 备案查询 投诉举报 帮助中心 登录 应用提供者注册 登录入口 提供者 使用者 管理员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网站运维: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 技术支持:4001910910 ?2024 app.eduyun.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9059518号-3 https://app.eduyun.cn/
6.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方案(通用10篇)构建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高畅通的校园网;实现“班班通”,各功能室配备信息技术设备;配备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计算机,使生机比、师机比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构建浓厚的校园数字文化氛围。 ②教学教研网络化 将校本教研与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结合起来,逐步建成校本资源体系,实现共建共享;积极推进网络教研,在每位教师建设教育教学https://www.ruiwen.com/fangan/5312564.html
7.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修订后的规范名称改为《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旨在促进职业院校数字校园从建设转向应用。《规范》共分为11个部分:引言、总体要求、师生发展、数字资源、教育教学、管理服务、支撑条件、网络安全、组织体系、评价指标和附录。 ——第1部分:引言。该部分说明了《规范》的适用范围、数字校园的内涵以及https://www.nbcc.cn/2020/1029/c1114a34386/page.htm
8.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升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特制定《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现予发布,请参照执行。 https://www.sszss.com/zcfg/13693.htm
9.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第四章 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第五章 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 第六章 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七章 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第八章 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https://www.cnsaes.org.cn/homepage/html/resource/res19/res19_1/6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