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完善制度。出台《荣昌区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创建工作计划》,按照“抓建设、强管理、重应用、促发展”的思路,打造荣昌区教育信息化升级版。主动对接融入“智慧荣昌”建设,实现“教育云”与“智慧荣昌”大数据中心共建共享、互通互联。
二是健全平台。采取增添数字教育资源接收播放设备、无线网络设备、建设远程同步课堂等方式,着力在基础环境、应用服务、师生发展、保障措施、特色创新和示范引领等方面加快人工智能与信息化建设。
三是优化资源。荣昌区在万灵中心小学、吴家镇中心小学等非城区的镇(街道)学校,开展远程互动课堂建设,建设录播室,实现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对优质信息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与区外科技教育基地的合作,引进区外人工智能资源,增强办学力量。发挥人工智能领域优质创新资源的溢出效应,通过与能力风暴、中鸣科技、上海鲸鱼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重庆渝鼎宏泰科技、重庆梦知骥教育科技等人工智能科技企业开展教企合作,在机器人、编程、航模等人工智能领域进行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促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人工智能智慧赋能基础教育工作。
(二)优化一套育“智”体系
一是以提升教学水平质量为导向打造人工智能课程师资队伍。组织开展“国培计划”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区实施推进项目,开展学校编程教育、教育城域网系统的建设管理与维护等培训。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抓手,推动智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组织教师参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策略》专题培训,在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五个方面进行指导实战,全区培育起一支能够胜任教授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师资队伍,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多领域发展能力。构建了以10名专职科技教师和91名兼职科技班主任为团队的棠香小学科技教育教师队伍。
(三)打造一批范“智”校园。
二是“以赛促学”促进人工智能教学互补。棠香小学等示范学校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棠香小学智力运动会”等科技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积木搭建和编程设计,打造战队机器人并完成系列模拟任务等活动形式,提升学生技术素养和智能科技知识、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构建具有语音、图像等多模态感知的智慧空间。组织学生参加“世界教育机器人大赛”“重庆市青少年智能科技航模大赛”等赛事活动,让学生们在比赛中练兵,不断加深自然语言处理、机械设计、传感器、自动控制、人机智能交互、物联网控制、数字人助理等技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三是营造人工智能校园氛围。棠香小学等示范学校定期优选一批人工智能课程项目及产品,在课堂内外向学生展示展览。为比赛获奖学生搭建平台,向其他学生演示人工智能课程成果,带领更多学生爱好人工智能,在“点带面,面促点”的良性循环中,增加全校学生体验人工智能的主动性。每年定期开展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搭建互动体验专区,借助人工智能、VR、AR、模拟场景体验等技术,让学生直观体验到网络安全风险,在现场互动中了解网络安全知识。
关于应用效果
(一)探索形成编程教育体系。荣昌中学编程教育以培养学生系统计算思维和逻辑思维为基础,从初中到高中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的,开展了flash动画编程、python程序设计和C++程序设计。在课程的框架下,逐步形成了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科技创新比赛和机器人比赛三位一体的竞赛体系。并与双河中学、宝城中学、荣昌初级中学和盘龙中学展开合作,送课到各合作学校,带动地区学校编程教育发展从无到有。
下一步,荣昌区将进一步推动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促进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学习方式、学习评价创新,实现教学模式转变。加强师资培训,打造一批较为稳定的人工智能辅导员队伍,以保证学校人工智能教育工作的持续开展。丰富智慧课程内容,开设趣味编程、编程无人机、编程积木等人工智能教育项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加快中职学校产教融合教学环境建设,运用VR、AR等虚拟现实技术开展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常规应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探索形成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深度融合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案例报送单位来自重庆市荣昌区教育委员会,上文为部分节选,如需全文请联系项目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