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人工智能教学(精选5篇)

【关键词】人文学科大学教育价值功能

一、现代大学教育中应强化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是当代社会被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标准,当然也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最根本的价值追求。“人是大学课程实践的主体,‘人的尺度’是根本的,‘物的尺度’必须服从‘人的尺度’。大学课程实践目标要以培养完整的人为价值取向,因为人类实践的最终目的是每一个人的自由充分发展。”[1]“以人为本”的目标应贯穿于现代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因此,现代大学教育中需强化人文精神。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要对人文价值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我与你)的对话和敞亮……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2]

社会是人的社会,而人又是一定社会中的人,良好发展的人和良好的社会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人的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和保障。在大学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强化人文精神,就是要使大学生在科学知识、文化素养、思想品质、操作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完善的和全面的发展。近代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出了著名的大学教学理念: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二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是“由科学而达至修养”。显然,科学性智能素质和人文性精神追求,这二者要在当代大学生的头脑中和谐统一,大学生仅有科学理性的追求是不够的,还要有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境界,大学生的自我完善与社会的进步也应该是和谐统一的。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学教育之目的,不仅在于科学研究和专门人才的培养,还在于文化传统之保持,以及人格之铸就和人性之完善。”[3]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必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己任,教人求真,教人求善、求美,追求科学与人文的和谐共生,完善知识,完善思想,完善个性,从而造就许许多多有灵魂、有头脑、有专长的现代知识分子,使他们成为民族的脊梁,成为国家的栋梁。教育家潘光旦先生明确指出:“教育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每一个人的人格的培养”,“只有可以陶冶品格的教育才是完全的教育”[4]。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绝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的传授,而要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整体进步的高度,正确认识人文教育的重大意义,大学教育应该从全面塑造人出发,以创新教育为立足点,把知识的传授与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造就大批富有创造性、素质全面的高标准人才。

二、高校人文学科肩负着完善大学人文教育的重任

高校人文学科具有双重职能,作为社会科学,人文学科肩负着使高校学生获得社会科学知识和智能的重任,此外,人文学科还有一项潜在的,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独特的职能,即从人文精神方面铸造大学生爱美向善和求真的灵魂。人文学科对社会进步的促进作用不可忽视,它能够在善与美方面正确引导自然科学服务于社会。高校人文学科的意义归结于一点,即直接指向人的生命意义,以完善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为教育的目标,从整体上提升大学生的生命状态,使他们的生命价值趋于完善。

高校人文学科在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价值的选择,以及促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和智能素养不断完善方面,肩负着无可取代的重任。此外,人文精神还可从非智力因素方面激发大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潜能,使他们获得更多对社会有益的科技知识。人文学科对人才培养的贡献,以及人文科学研究的价值性,正如法国著名学者丹纳在论述德国人为人类现代文明的进步作出巨大贡献时所言:“在精神文明方面出的力,谁也比不上德国人:渊博的考据,哲理的探究,对最难懂的文字的钻研,版本的校订,字典的编纂,材料的收集与分类,实验室中的研究,在一切学问的领域内,凡是艰苦沉闷,但属于基础性质而必不可少的劳动,都是他们的专长;他们以了不起的耐性与牺牲精神,替现代大厦把所有的石头凿好。”[5]

当前的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依然是不容忽视的现象,当前的大学教育应强化人文精神,人文学科的改革和完善便可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在德、智、体、美、情各方面健康成长。人文精神不仅是在美的和善的方面,而且也从真的方面改造及完善人们的精神世界,引导人们的知识生产和传播,使人们在科学进步的同时,也完善了自身。“大学要实现自己的本真理想,就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何以为生’的知识技能教育,而且要对其进行‘为何而生’的人生理想教育,使之将‘为学’与‘为人’有机地融合起来。……正如先生所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6]大学者,社会进步之发动机,大学生者,促使国家和民族兴旺之栋梁人才。大学教育应在教育的各种领域、各个层面、各个阶段,实现智能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使大学生具备造福于社会的技能和人生追求。高校人文学科应根据社会发展现状,积极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得高校的人文学科能够不断优化大学生的精神素质,使其具备健康和优质的知识素养、心理素质、情感意向、价值追求和发展潜力。

三、大学的科学教育应与人文教育谐调发展

传播知识和科学理念,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无疑是大学的重要职责。但知识与科学无法解决自身存在的意义问题,只有在人文精神的规范和引导下,知识和科学才可能被赋予善的目的。[7]“科学探索如果脱离了人文精神的制约,就可能沦为唯科学主义的俘虏。唯科学主义将道德理想、终极关怀、文化价值、情感体验和人生意义等人文因素排斥在大学教育的维度之外,从而助长了工具理性和技术功利的倾向。”[8]失去了人文教育,大学教育可能会沦落为唯科学主义和唯技术功利,大学教育便会退化为一种物化活动,结果只能导致科学精神的扭曲。因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应和谐发展,二者相互渗透,优势互补。在大力发展科学教育的同时,应注意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同步发展,要避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失衡状态,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则要注意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协调发展,以及二者的互相促进。

我国高等教育长期沿袭的“重理轻文”“文理有别”的思想观念,加深了学科之间的隔膜,其危害是,大学生所学知识圄于专业领域,不能够眼界开阔和触类旁通,这便造成了他们狭窄的知识面和保守的思维模式。为了顺应当前社会的科技、学术、文化的快速发展,大学教育必须彻底消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隔膜,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而且要将二者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叶信治.大学课程的“实践观点”[J].南京:江苏高教,2003(1):33-36.

[2]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2-3.

[3]刘晓虹.大学与人文教育[J].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5).

[4]潘光旦.寻求中国人位育之道――潘光旦文选[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7.

[5]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53-154.

[6]高平叔.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关键词】高职高专物理教学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编号:ZJYJY12011);山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J12WH64)。

1.引言

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对工作岗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生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是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物理作为系统工程中的一门基础课,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医药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医药卫生用人单位对技能型人才要求越来越高,教学中如何适应现代医药岗位需求,强化大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改革课题。

2.高职高专院校物理教学中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对策

当前,我国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中还存在着薄弱环节,职业教育理念不够深化,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晰;职业特点不够突出,教学过程中能够体现高职特色的的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没有凸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不够深化。物理教学时总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只重视基本理论的掌握,轻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作为医药卫生高职院校的一名物理教师,针对目前高职高专教学现状,就如何结合医药卫生专业知识,培养合格技能型人才作了深入的思考,并在医药物理教学过程中进行了探析,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1更新教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学理念上教师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改变传统的教学定式,转换育人模式:由灌注知识模式向知识与能力并举模式转换,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由单纯专业知识教学模式向专业知识学习与综合素质提高并重模式转换,强化全面发展理念;由以教师为中心模式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模式转换,强化个性发展和学习能力培养;由过多强调课程系统性模式向理论教学与能力训练兼顾模式转换,强化实践技能培养;由单一型人才培养模式向能医能药、能中能西、能治能防的全科人才培养模式转换,突出宽口径强能力毕业生培养。

2.2强调物理学在医药类专业中的应用,增强学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主动性

物理学和医药学联系密切,物理学的方法、技术和成果为医药卫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1660年,物理学家胡克设计制造了复式显微镜,用它第一次观察了栎木的细胞组织;1867年,医生奥尔巴特研究制作了水银体温计;1889年,沃勒提出了心脏电偶极子,为心电图提供了理论依据;1895年,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新的未知射线――X射线,伦琴用X射线照射了自己夫人手掌,拍摄了第一张X光照片;1896年,医生里瓦罗基发明只做了了腕环式血压计。1972年,亨斯菲尔德用物理学家马克的影像重建理论体系,发明了X-CT,曼斯菲尔德和劳特伯乐为研发MRI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成果都是物理学家和医药工作者的研究实践,已成为医药卫生领域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重要手段,许多光、电仪器已成为药物研究和分析的重要技术,成为药物生产制备的重要设备,促进了医药学科的现代化[1]。

2.3结合医药应用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习光、电仪器原理时,可带领学生观摩X射线诊断室、B超室、CT室、彩色多谱勒室、化验室、药厂质检室等光电仪器室,使学生对物理学与医药学的关系获得感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兴趣。毕业生就业到各医院、医药研究所、制药企业等岗位,会遇到一些现代化光电设备和实验方法,教师要多到临床接触光电仪器设备,比如用传感器测量脉搏波、心音等,利用原子光谱仪分析药物成分和结构,可结合细胞流变性测定、血液黏滞系数测定、药物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等实验来说明物理学原理、技术应用于医药实践,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课的兴趣,对其后续课程内容的理解及今后的工作都是十分有益的,对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帮助很大[2][3]。

2.4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实践直观性

教学手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例如药剂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为改革教学模式,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拉近课堂与生产企业的距离,我校教师把参加制药设备广交会和深入药企生产车间拍摄的视频资料,进行梳理加工编辑,制作了《中药制药技术视听教材》,用图片展示设备,设备由技术工人实际操作示范,用动画展示工作原理,利用视频图片动画等多种形式,展示制药设备的构造工作原理与操作方法,把难以理解的原理,复杂的结构,课堂上看不到的操作过程,通过播放视听教材呈现出来,直观易懂,学生在教室就能看到现代药企生产流水线,使学习内容由抽象变直观、由静变动、由枯燥变有趣,增强了教学直观性和趣味性[4]。

3.结语

随着我国创新型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重要任务。物理学作为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应成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在实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潘志达.医学物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曾庆光,王艺,朱慧群.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物理教学改革[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5):106-107

[3]姜京荣.探讨职业院校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J].科技风,2011(20):239

[4]徐华玲等.中药制药技术视听教材在中药制剂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13):40-41

“新增专业弥补了我省有关专业的布点空白,进一步优化了专业结构。”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王国银介绍,此次省属高校新增专业主要围绕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万亿产业开设,这些专业瞄准国家战略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急需,进行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储备。

夯实基础

新文科、新农科未来可期

作为近年来高等教育中最时髦的词汇之一,新工科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已经不陌生了,但如果说起新文科、新农科,很多人可能就要打个问号。

去年10月,教育部等部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中,首次增加了心理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新文科”概念浮出水面。今年4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正式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新文科“新”在何处打破旧壁垒,跨界寻方法,归纳真规律,新文科意味着对传统基础学科的一次重新整合。

“相对于传统文科,新文科有两个特色。”南开大学传播学系主任陈鹏说。其一,新文科是问题导向的,新文科面对的是社会发展变化中的新现象、新问题、新变化,有些现象和问题是人类历从未遇到过的,如大数据、区块链、5G、人工智能等,需要突破传统文科的框架,采用新方法、新视野去探索新理论、新规律。其二,新文科为了寻求对社会和人类自身的研究,需要通过“跨界”方式进行革新,这种“跨界”不仅仅发生在文科的各学科之间,甚至出现在文科和理科、工科、医科等学科之间,需要多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深度融合。

当前,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开设的人文科学实验班,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的学院式教学模式,都被视为我国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经验。一位资深文科研究专家表示,当前,文科与其他学科有一些结合,比如考古学和技术结合,就形成了科技考古;信息技术和艺术结合,就形成了艺术设计的网络化等,但还远远无法满足现在社会的需求。新文科就是一种有效路径。

2018年4月,浙江大学召开文科大会,提出面向2035年发展目标和“文科十条”,进一步推进文科发展强主流、上一流。省内其他高校也纷纷积极为新文科创建搭建平台。浙江工商大学整合资源打造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打造跨学科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浙江农林大学推出新文科求真实验班,帮助学生打牢知识储备金字塔的稳固塔基,再渐次进入专业学习,形成坚实塔身和更高耸的塔尖……

在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邵培仁看来,建设新文科,其实也是对传统文科的反思。他指出,新文科有利于构建立足中国文化土壤、具有中国特色,具备整体性、包容性、互动性、共享性特质的面向全球、面向全人类的大文科。

除了新文科,新技术的出现也让一些专业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比如新农科。

“浙江是‘两山’理论诞生地,‘农’字头的专业发展空间很大。”浙江农林大学主要负责人表示,“新农科”建设是乡村振兴实践、高等教育改革、人才需求变化和社会经济进步的必然选择,原先注重高度专业化、技术化的教育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农林高等教育的新需求,亟需探索实现农科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农科”建设之路。

顺应趋势

大数据、人工智能纷纷开班

今年,我省有湖州师范学院、宁波工程学院、宁波财经学院、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9所高校新增备案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一位专业课老师表示,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现在的一些“新专业”也许尚无足够的办学经验,但可能恰恰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所在。

浙江大学今年新增机器人工程和人工智能两个专业,还将在竺可桢学院新设图灵班。入选图灵班的学生可以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信息安全三个专业中确认专业。从入学开始,每位学生可从学院的优选导师库中选择一名学业导师,还将有国外顶尖大学的教学大师和科研领军人物到浙大给图灵班学生单独授课。

除了浙大以外,省内其他高校也在结合各自特色专业,构建人工智能专业的课程体系。比如,浙理工把专业发展方向和学校的优势结合起来,重点在智能穿戴等领域取得突破,还专门成立纺织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浙工大结合了安防产业、智慧交通、“城市大脑”等浙江省的优势领域,与企业合作,开拓专业方向。

“打造新专业特色成了各高校的当务之急和立足之道。”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吕强说,针对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带来的新挑战,杭电人工智能学院提出了多方协同育人的理念,并将其作为教学改革项目进行探索,“人工智能对数理基础要求较高,我们在数学课程中增加了矩阵论、离散数学等原来研究生学习阶段才会有的课程内容,努力帮学生打好基础,在暑假,我们还计划举办夏令营,邀请企业名师进校园培训,共同开发专业课程等。”吕强说。

紧盯儿童

医教类专业持续扩招

当下,伴随着“全面二孩”政策施行,各大医院产科分娩量走高,目前助产人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社会需求,临床急需本科层次助产人才。助产学专业于2016年首次开设,当时仅有4所高校获批开办此专业,2017年有20多所高校新增此专业。

近两年,我省先后有浙江中医药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杭州医学院等3所高校新增了助产学专业。温州医科大学的助产学专业设在护理学院,目标是培养掌握护理学和助产学的基础理论和护理技能,具有基本的临床护理和临床助产能力,在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中能够从事临床助产、围产期护理,以及母婴保健工作的高级助产人才。今年,台州学院、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也开设了助产学专业。

一位从事医学教育多年的教授表示,当前社会大众对医疗的需求,不仅体现在量上,更体现在质上。虽然现在医疗行业整体水平保持着上升态势,但人们对优质医疗的需求增长更快,所以仍然感觉医疗资源紧缺。

不久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担任院长的浙江树人大学树兰国际医学院揭牌成立。作为树兰国际医学院首个设置的重点专业,临床医学专业面向全国招生100人。学院拥有国际医学专家、博士生导师等组成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以及一批高水平的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实验平台。

同样,面对强烈的社会需求,温州医科大学今年增加了普通本科计划数。临床医学(定向培养)从30人增加到60人,面向萧山区等30个县(市、区)招生;麻醉学专业从61人增加到93人,其中省内普招增加16人。

今年,杭州师范大学增加小学全科教师、中学紧缺学科教师定向培养招生计划。杭师大教务处副处长、招生办副主任顾海春介绍,今年,学校将继续面向杭州、宁波、温州、绍兴、金华、衢州、丽水、台州、舟山等地区定向招生255名,提前录取,补学费,包就业。同时,复建音乐学院,增加音乐学(师范)、舞蹈学(师范)专业招生计划。

第一部分总体思路

2020-2021第一学期我校教学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在学校党总支的坚强领导下,紧密围绕市县教育部门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思路,继续落实推进“向班级管理要质量、向年级调控要质量、向规范教学要质量、向教研活动要质量、向归纳总结要质量、向三段学习要质量、向信息化教学要质量”总思路,努力完成本学期既定教学任务。

第二部分主要任务

一、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核心,实施五育并举,以全力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全面侧重毕业年级教学,总结2020年中考备考经验,扬长避短,优化整合九年级教学师资队伍,以2021年中考新目标为基准,全面提前教学规划和阶段检测训练,全力做好新年度教学及中考备考工作,实现中考上线32%,上线人数360人。

二、持续推进“互联网+教育”工作,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教学发展”工作,

三、继续强化备课组实效;全面停止纸质教案设计,推进导学案、预学案,抓实课前课中课后三段,落实教学导学案研究和学生合作学习模式;整合改进教师教学教研模式,积极参加贺兰一中“互联网+教育”联盟各项教研活动,提升教研实效;

四、实施骨干教师考核管理,提升和发挥各级骨干教师教学示范及教学指导作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向好发展。

五、全面开展人身安全教育、预防教育、消防避险等综合安全教育,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质有效。

第三部分工作重点

一、持续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严抓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严格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不准”;严格落实师德师风考核要求,推动师德师风建设上台阶。加强学校思政史教师队伍建设,召开思政课教学工作专题会议,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国家观念、民族理念教育,开展人身安全教育、预防教育、消防避险等综合安全教育。

二是运用考核机制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结合全县骨干教师工作实效考核,严格执行骨干教师考核方案,以骨干教师示范课、教研讲座、试题命题、教学指导、课题研究等活动考核进行量化绩效,按效取酬,规范教师队伍管理,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引领示范作用。

三是开展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根据各年级教学特点,开展各类教学新技术支持下的示范课、汇报课、评比课;举行第二期互联网技术背景下虚拟现实技术培训和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推进“微课制作”、腾讯课堂等线上技术培训交流学习;促进年青教师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技能掌握和教学能力再提升。

四是继续推进青年教师培养。在已经开展的“互联网+教学”教学助手运用系列活动基础上,继续推进青年教师的培养,在新技术下集体备课、班级管理、教学技术运用、家校合作等方面开展培训,力求出成效,见效果。

五是树立风清气正教育风气。坚持教学成绩和教学实效与绩效考核与评优评先挂钩,突出教学实效,尊崇奉献精神;倡导争先创优,积极进取,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共同进步的良好教学竞争风气。

二、强化常规管理促规范

一是强化教学管理。根据自治区教研室新制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增强课堂责任意识,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杜绝私自调课、旷课、迟到、早退、中途离堂等现象;敢管敢抓,坚持谁的课堂谁负责,谁的问题谁解决;坚持提前候课制,教师提前1分钟进教室,不迟到,不拖堂。坚决杜绝教师讲课的随意性和课堂组织失控现象,确保各项教学工作科学、有序进行。

二是加强听课指导。主管教学的教学副校长学期听课总数不少于30节,教务主任、教科室主任听课不少于20节;骨干教师、备课组长听课15节;其他行政领导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普通教师听课不少于10节,青年教师听课不少于20节,其中一师一优课部级、省级优课15节。

三是加强检查力度。坚持教务处、年级部检查双轨并行,将每天检查早自习、下午辅导课、晚自习教师到岗情况并与教师考核挂钩;采取当天通报,一周一汇总,一月一核算的方式,督促教师加强课堂管理。

四是坚持教学研究。定时提请学校党总支、校委会定时召开教学工作、年级管理、成绩分析专题会议,推进七八九年级教学、管理、成绩、学情等信息互联互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补足短板,改进工作,提升实效。

三、推进教学教研出实效

一是提升教研质量。继续推进和加强备课组建设,推进备课组由教科室、年级部并行管理模式,教科室监督指导引领教研,年级部侧重教学质量的统筹实施,行政领导参与联系指导,名师骨干示范带动,多措并举,协同提升、多维一体提升教学教研实效。

二是提升教学实效。抓实课前课中课后三段,落实课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实行主要学科教学导案、学案制,进行教师课前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上练习,当堂复习小结测试,形成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课堂里面能消化,课后复习能巩固,单元测试来提高有效体系。七年级主要抓好入学新生学习习惯养成,实现小初衔接适应;养成各学科学习习惯;持续推进“互联网+教育”工作,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教学发展”试点,推进智慧教学实验;抓实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推进导学案、预(自)学案教学,借助“洋葱数学”“一起中学”“智学阅读”、语文诗词学习视频等教学平台开展课前预习及巩固,全面提升学生学习实效,夯实学科基础。

三是抓好检测备考。加大八年级中考检测生物、地理课目教学,强化训练,适时调整课时,全力抓好教学,为结课测试打好基础。抓好各学科的阶段检测、训练,及时了解、掌握、总结教学情况;严把单元检测、期中、期末等考试试卷命制和质量分析关,试卷必须由年级学科市县骨干教师命制或审阅;重视考的质量分析,测试成绩必须进行年级分析,找差距,寻根源。

四是开展导学案教学。践行翻转课堂教学理念,抓实教学三段实效。抓实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推进信息化条件下导学案、预学案教学,抓实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学习实效,有目的的开展各学科比学习、比进步、赛成绩,促提升活动。

五是落实联系制度。将行政领导参与指导备课组活动纳入考核;树立行政领导是联系指导的学科成绩提升责任人的理念,牢固树立全校上下人人关心教学,人人参与教学,人人服务教学理念。改变行政领导联系指导学科教研空挂名,不到位,无实效、两层皮,考好考坏与己无关系的怪现象;

六是遵循实际原则。遵循“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勤反馈”的原则,围绕“教什么,考什么;学什么,讲什么;讲透、学透、练透、巩固好”的思路,狠抓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紧扣课本教材不放松,推行高效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语文、英语学科大声诵读,主要学科记录学习笔记的习惯;抓实抓好阶段小测反馈,查漏补缺;教师要主动多做标准试题,把握重难点检测的题型、广度和走向,以试题有效指导练习,已达到巩固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八是发挥信息化教学平台积极辅助作用。借助“洋葱数学”“一起中学”语文诗词学习视频等教学平台开展课前预习及巩固,安排晚自习课堂后20分钟进行“洋葱数学”视频预复习,扎扎实实夯实语数英学科基础。

九是拓展学生时事新闻视野。晚自习6:50-7:30集体收看《新闻联播》,提升学生了解知晓时事能力,拓展学生时事新闻视野。

十是推行“五育并举”,实施素质教育。加大体教融合,分年级分场地分内容开展劳动清单教育。配合开展“七比七赛”德育系列活动。

四、推进互联网运用有创新

一是推进教学新技术迁移。将“停课不停学、离校不离教”空中课堂、网络教学中实践成熟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迁移到实际教学中,在七八年级走读班级,借用疫情防疫期间“腾讯课堂”线上教学成功平台,开展走读生在家自习辅导活动。进行“智慧课堂”AR、MR虚拟、半实教学技术前期培训,为“智慧教室”创客教室建设使用做好师资储备。

三是持续开展成绩测评数据分析。继续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企业平台,开展成绩测评数据分析。抓实抓好成绩分析工作,考必分析,从试卷质量、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等方面进行精准到位、数据到人,树立大数据分析,信息化助推教师能力提升理念。

五、实现教学成绩有提升

一是明确责任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牢牢扭住中考升学360人目标,签订目标责任书,将中考指标分解到班主任、备课组、责任领导,促使九年级全体教师“心中有目标,眼里有学生,脑中有方法,脚下有行动”,努力完成2021年中考目标任务。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教研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我们要树立敬畏心、责任心、进取心、诚信心和感恩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守护良知,敢于担当,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以攻坚克难的态度,严格有力的管理,扎实过硬的教学,精益求精的作风,努力实现本学年教育教学工作整体提升。

关键词:教育技术发展误区未来思路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教育技术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教育的发展。但我国的教育技术工作确实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的问题还很严重,如果不重视、不解决,势必会阻碍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

一、教育技术发展中的误区

(一)硬件、软件建设不同步

(二)重效应轻效果

这反映在多个方面:其一,重技术轻理论。教师热衷于学习技术,而对教育技术理论则持怀疑、否定甚至拒绝的态度。其二,重制作轻应用。人们在制作教育教学软件时,认为“只要运用了教育技术,就一定能够促进教学”,而不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的反馈和评价,致使真正优质的教育教学软件稀缺。其三,重评奖轻实用。许多教师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只是为了获得参加各种比赛、公开课的机会。

(三)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一方面,教育技术的研究人员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另一方面,教育技术的实际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学人员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教育技术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实践是理论的先导,同时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改理论。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教育技术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各有优势和不足,如果能够协力合作、交流沟通、优势互补,将会促进教育技术在理论和实践领域的更快发展。

二、教育技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一)实践领域的管理体制欠完善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一般都设有专门的教育技术机构,比如电教中心、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中心等,但相应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教育技术机构应有的功能得不到发挥。管理体制疏漏的根源在于人们对教育技术机构的功能没有形成清晰、正确的认识。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于教育技术的看法各异,比如认为它就是拍摄和播放电视录像、管理配有电教设备教室、搞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等。正是这些不尽全面甚至错误的认识,使得教育技术机构的地位得不到足够重视,很多电教人员常常只是维修工,或者课件制作人员、网络维护人员等,而他们的专业背景往往被人们所忽视。此外,电教人员与学校其他教学人员之间不能实现良好的沟通与协作,也是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二)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

(三)照搬国外的理论和经验而忽视中国国情

上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进入美国的中、小学,我国也纷纷在中、小学引进计算机。而美国全国教育政策规划及组织协会对全国中、小学微机使用调查后发现,计算机技术在学校中的开发及应用状况,使那些原指望靠这种新技术给教育带来一场革命的人们大失所望,许多教师拒绝使用由软件公司提供的教学程序,理由是这些软件的使用效果不尽如人意。中国也因此面临着同样的情况。

三、教育技术未来的发展思路

(一)强化理论研究,注重实践环节

(二)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现代教育媒体技术的发展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现代教育技术,以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为核心。我国的教育技术经历了无线电技术、音视频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三个发展阶段。随着教育媒体的发展,音视频媒体技术向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过程将会加速,数字化将是必然的趋势。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卫星通讯技术将成为主体性技术在教育领域被广泛推广应用。其中,多媒体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已成为核心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技术将在实践应用领域中崭露头角。教育技术正不断将新科技吸取转化为适合教育技术的新观念、新媒体,进而促使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模式产生更大的改变,使现代教育技术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一中心,为创造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进一步完善教育技术学科体系

目前,教育技术领域的学者和专家,就教育技术的本质和特点以及教育技术的学科体系,教育技术发展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新的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教育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等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对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是一件好事。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为大家所公认的教育技术专业人才标准和培养方案。因此,教育技术学科的人才标准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也是完善教育技术学科建设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四)调整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

培养目标是育人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培养什么样的人不仅是课程结构设计的依据,也制约着学科体系的建设,决定着专业发展的方向。许多院校在确定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时,过于注重就业的适应面,而忽视了精品人才的打造。培养目标模糊笼统,导致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总想面面俱到,结果顾此失彼,造成课程设置庞杂,毕业生样样都知道却都不精。所以,确定适合于本校情况的人才培养目标,精心设计校本课程,是教育技术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培养目标应该具体明了。建议将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为:中等学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教育媒体编制人员、教育技术和管理人员。

四、结语

[1]毛祖桓.教育学科体系的结构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THE END
1.教育部部署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通知,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通知明确,要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实施常态化教学与评价。进一步完善相关课程中人工智能教育要求,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高中阶段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鼓励各地各校将https://paper.dzwww.com/ncdz/content/20241216/Articel03005MT.htm
2.2024年度“人工智能+教育”典型案例发布为发掘一批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应用的典型案例,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发展,中国互联网协会智慧教育工作委员会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人民日报《平安校园》杂志,面向社会开展了2024年度“人工智能+教育”典型案例征集活动。http://www.cww.net.cn/article?id=596253
3.树典立新!2024中小学教育数字化优秀案例征集中……教育数字化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满足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以人工智能引领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生态,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提升数字素养与数字技能。 今年,广东遴选20个中小学校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实验区,开展“人工智能+教育”的试验,目标是将有益经验http://k.sina.com.cn/article_5787187353_158f1789902001sujm.html
4.AI技术赋能,智慧教育智慧成长教学科学教师学校ai技术立德树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人工智能(AI)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教育领域也不例外。AI技术赋能教育,推动了教育方式的深刻变革,促进了个性化学习的深入发展。本文将深入探讨AI如何推动智慧教育和智慧成长,分析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场景、技术优势及发展前景。 近年来,AI技术已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涉及内容涵盖智能辅导、个性化教学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G8RN6V05561Z58.html
5.发挥示范共建作用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普及2017年以来,湖北省百余所中小学校开设了人工智能校本课程,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在其中发挥了示范、服务作用。2019年,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牵头申报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获批立项,围绕“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普及、普适、普惠”的目标,共同体成员单位同心协力、积极开展活动,聚https://www.edu.cn/info/zt/gtt/202111/t20211104_2171740.shtml
6.示范高中8个教学案例入选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优秀教学案例示范高中8个教学案例入选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优秀教学案例 日前,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公布福建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优秀教学案例名单,示范高中入选8个优秀教学案例,分别来自福州一中、福州八中、厦门外国语学校、厦门六中、厦门二中、晋江养正中学、泉州一中、莆田二中。https://www.fjedusr.cn/jianshechengxiao/6185.aspx
7.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人工智能实验室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装备广州飞瑞敖15年口碑,全国1000多所高校实验室建设案例,专注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核心技术研发、销售及服务,打造“六位一体”人工智能课程服务体系,为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高校人工智能实验室建设及师资培训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人工智能教育城市合伙人、培训机构转型课https://www.frotech.com/
8.重磅!“2023年度济南教育大事”评选结果来啦!澎湃号·政务7.高新区人工智能教育示范中心落成 8.章丘区成功实现校车公司化改革 9.市中区东西部教育协作擦亮“新样本” 10.平阴县优化城乡教育资源推进教育公平 2023年度济南教育大事事迹展示 市域层面 入选事件1 济南市关爱激励中小学 (幼儿园)教师成长“出实招”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864545
9.最新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学校申报材料1、最新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学校申报材料1.创建目标(在现有基础,提出新的创建目标,300字以内)第一,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人工智能课程的开发设计,推进人工智能课程在学校的实践。第二,进一步组织更多专业教研力量,积极开展人工智能课程的师资培养、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模式创新、技术平台开发等专业问题的研究和实践,积累有效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08555113.html
10.广东启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其中,将在全省建设2个省教育数字化示范区,每个示范区各建设20所示范校;并在全省建设20个“人工智能+教育”试验区。 将建设20个“人工智能+教育”试验区 今年3月,教育部启动国家中小学平台全域应用试点工作,以数字化助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广东成为全域应用试点之一,建设全域智慧教育示范区。 https://news.southcn.com/node_35b24e100d/570e257241.shtml
11.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官网青少年挑战赛官网1 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 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首页 2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NOC) 3 世界机器人大会青少年机器人设计与信息素养大赛 http://www.worldrobotconference.com 4 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展示大赛 https://blog.csdn.net/dllglvzhenfeng/article/details/127315860
12.新时代中小学教师发展中以《艺术课程标准》为导向的人工智能课堂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和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教体艺[2014]1 号】对学校艺术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加强人工智能与传统绘画技巧及美术教学的融合,针对北京市中小学美术学科智能性教学进行深入研究,解决当前中小学美术教师在一线创新https://www.eol.cn/news/hot/hangye/202401/t20240124_255636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