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峰会·2019”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落幕。本次会议以“A.I.+教育跨界融合与创新发展”为主题,1场峰会,6场论坛,汇聚行业大咖与专家学者,聚焦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结合,以跨界融合推动教育创新发展。
人工智能大势所趋因材施教正在成为现实
8月1日峰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陈肇雄以及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等政府部门领导先后表示,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正在加速发展,准确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律,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已经被写入国家战略。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正是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学情数据价值,并据此制定教学方案,实现因材施教。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也可以将优质教学资源输送到偏远地区,助力教育均衡。
科大讯飞执行总裁吴晓如进一步阐述了如何通过教育超脑实现因材施教。他以安徽金寨智慧课堂和黄冈中学广州学校为例,介绍了教育超脑是如何在课堂上和课下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构建智慧教学环境,帮助孩子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短板,让个性发展和因材施教成为现实。
大数据技术助力人才培养智能教学驱动个性发展
“提升教育公平,实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以及教育公共服务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这是基础教育改革当前面临的三大难题,”陈丽表示,“而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破解这三大难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左)和科大讯飞教育事业群综合解决方案部总经理张少华(右)
景丽萍强调,希望在线教育未来融入更多的个性化信息,帮助用户定制学习规划,提升学习效果。
科技进步赋能教育评价伦理教育保障健康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
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教育质量评估”分论坛上,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宋乃庆、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副主、李凌艳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人类发展与定量方法学系测量统计与评估副教授焦红、圣母大学心理学系定量心理学副教授张志勇等专家介绍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的飞速发展给教育质量监测带来了怎样的革新。
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便捷的同时,也衍生出了复杂的伦理、法律和安全问题。在“人工智能教育的制度、政策与伦理”分论坛上,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李志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熊璋、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樊磊、科大讯飞教育事业群副总裁王卓等专家献言献策,探讨当前人工智能在教育制度、政策以及伦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建议。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李志民(左)和科大讯飞教育事业群副总裁王卓(右)
此外,在“脑科学与语言教育”分论坛上,天津师范大学教授白学军、浙江大学教授徐琴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舒华、科大讯飞研究院李鑫博士等专家聚焦脑科学与教学领域,母语/二语的学习与教育、正常儿童/阅读困难儿童的语言学习与教育、智能技术在儿童脑智测评中的应用等角度,探讨脑科学对语言学习与教育的启示以及转化应用,并展开了一场脑科学专家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跨界对话。
因A.I.而能共创智能教育新未来
8月2日下午,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联合主办第二届智能教育论坛,同期举办智能教育应用成果展。
科大讯飞总裁吴晓如在致辞中表示,大数据技术将赋能教育,为社会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的新型人才。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社社长、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郭绍青、北京十二中校长李有毅等嘉宾先后探讨了智能时代教育的新模式。
科大讯飞执行总裁吴晓如
“教育信息化2.0的核心标志是智能化,在智能时代,全面开展智能教育势在必行。”讯飞教育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刘邦奇教授发布了《智能教育发展蓝皮书》,蓝皮书对智能教育体系架构、关键技术、环境建设、应用场景及行业趋势进行了探讨和实例分析,为我国推进智能教育创新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讯飞教育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刘邦奇教授
本届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峰会已经落幕,两天的议程承载有限,带给与会嘉宾的启迪与思考却没有止境。正如科大讯飞刘庆峰所说,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应用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站在人工智能的肩膀上,如何让每个孩子更好地适应未来,科大讯飞还将携手更多的教育机构与专家学者一同探索,开启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