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4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通知》(教基二【2014】914号)精神,为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我市教育教学质量,经研究决定在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并制定实施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精神,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为基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通过组织实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以下简称“活动”),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快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总体目标
通过活动,进一步增强教师对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各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位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至少上好一堂课;建设一支善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骨干教师队伍,使每堂课至少有一位优秀教师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讲授;创新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形成一套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各年级各学科各版本的生成性资源体系,推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合理有效应用和深度融合。
三、任务计划
活动面向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幼儿园),历时三年。具备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条件的学校可优先开展,条件不具备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全市所有中小学校(幼儿园)的一线教师均应参加。各地2014年度参与活动的教师人数比例不低于辖区内一线教师总人数的35%,2015年度参与活动的教师人数不低于一线教师总人数的45%,至2016年度,参与人数比例达到100%。
活动主要包括教师网上“晒课”与评选“优课”两个阶段。
(一)网上“晒课”。
各地2014年度网上“晒课”活动与2015年4月5日前全部完成。市教育局定期通报各地活动开展情况(主要是网上动态信息,包括各地“晒课”进展、各类人员“晒课”表现、县区和学校表现等)。
(二)评选“优课”。
在网上“晒课”的基础上,采取县、市、省和国家分级评选的方式,对各年级各学科各版本的课例开展逐级推荐评选。为发挥教师创新教学的积极性,鼓励教师挖掘现行教材潜力,让更多教师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活动要尽量覆盖到各学科、各学段、各版本教材,尽可能使每堂课都有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研究和探索。参加“优课”评选的课例应包含“晒课”完整内容。原则上每堂课只能有1个“优课”推荐参与上一级评选;同一教师原则上只推荐1个“优课”参加上一级评选(晒课数量不限)。
各县(市、区)按照参加“晒课”节数的适应比例评出县级“优课”,原则上参加上一级“优课”评选的数量不超过“晒课”总数的三分之一。各地要扎实做好网上“晒课”和“优课”评选与推荐工作。
四、保障措施
(二)经费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落实开展活动所需的各项经费(包括“优课”评选及录制、必要的摄录编设备投入等),为“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五、应用推广
活动评选出的“优课”涵盖各级各类学校多种版本,可以为教师课前备课、课中上课、课后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提供示范和参考。
七、活动联系
(一)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
(二)市中小学教研室
(三)市电化教育馆
(四)市系统管理员
附件:
1.洛阳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领导小组名单
2.洛阳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联系表
3.河南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课”评价标准
4.系统管理员职责和要求
附件1
洛阳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洛阳市教育局局长侯超英
副组长:洛阳市教育局副局长韩经权
成员:基础教育科科长刘红卫
人事科科长王波
师训科科长余汉珍
计财科科长陈江华
人才办公室刘锋
职成高科科长张平安
民办中心主任李姗红
中小学教研室主任王志奎
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室主任闫新波
体育卫生保健站站长陈刚
装备与实验管理中心主任李九红
电化教育馆馆长魏韶军
附件2
洛阳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联系表
单位名称单位学科教师数:
附件3
河南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课”评价标准
附件4
系统管理员职责和要求
在本次活动中,管理员涉及国家、省、市、县、学校五个层级。学校管理员负责校级的组织管理工作,需要及时对教师身份和“晒课”进行审核;区域管理员(省、市、县各级)的工作内容主要是对区域内专家进行认证、统筹活动进度、查看数据统计、推荐优课等,并督促所辖管理员的工作进展等。
1.基本要求
必须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工作积极、有责任心。通过参加培训等方式,熟悉平台操作,能完成管理员的工作任务。
2.沟通能力
本次活动需基础教育科、人事科、师训科、计财科、人才办、职成高科、民办中心、中小学教研室、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室、体育艺术卫生保健站、装备与实验管理中心、电化教育馆等多部门联动,要及时做好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工作。
3.服务精神
在本次活动中,除了参加“晒课”的教师、各级管理员、还需要一个专家团队负责对本地所晒的课进行评审。系统管理员要协助本地专家团队做好注册与“优课”评审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做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宣传工作,及时发现典型,总结经验,区域推广,确保所辖区内的教师都能及时了解活动进展情况。
4.注意事项
附件5
河南省中小学“优课”视频孩子做技术标准
(试行)
根据“优课”活动的需要,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主要包括“优课”的音视频录制、后期制作和文件交付等基本技术规范。
一、前期录制要求
(一)课程时长。每课时长以30—45分钟。
(三)课程形式。成片统一采用数字音视频形式。
(四)录制方式及设备。
1.拍摄方式:根据课程内容,采用多机位拍摄(至少3机位)机位设置应满足完整记录课堂全部教学活动的要求。
2.录像设备:摄像机要求不低于专业级数字设备,推荐使用高清及以上数字设备。
3.录音设备:使用若干个专业级话筒,保证教师讲课和学生发言的录音质量。
4.录制方式:最要采用现场切换录制。现场导播镜头调度要求:环境交代清楚,主体人物突出,主题内容表达充分;景别大小适当,细节表现清晰,镜头切换流畅、组接合理。
(五)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录制。教师在录制前应认真检查授课过程中使用的多媒体课件(ppt、音视频、动画等),确保其文字、格式规范,字号大小适当,能让学生看清,色彩简洁明快,符合拍摄要求。
在拍摄时应针对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拍摄方式,确保成片中的多媒体演示及板书完整、清晰。对于有老师讲授互动性课件时,可以用摄像机拍摄,以便把老师的讲解完整记录;对于单纯的展示性课件,可以对屏幕拍摄,也可以将课件转换为一路视频,直接切换插入;对于网页等字号特小的画面,要给出特写镜头。
二、后期制作要求
(二)删除与教学无关的内容。
(三)技术指标。
1.视频信号源:(1)稳定性:全片图像同步、稳定,无抖动跳跃,色彩无突变,编辑点处图像稳定。(2)信噪比:图像信噪比不低于55dB,无明显杂波。(3)色调:白平衡正确,无明显偏色,且多机白平衡一致。(4)视频电平:视频全信号幅度为1Vp-p,最大不超过1.1vp-p
2.音频信号源:(1)立体声双声道录制。包括:课堂教师讲解、学生发言等现场声音,多媒体课件的音频,及片头片尾音乐等音频。教学现场使用的多媒体课件的声音可以通过教师喇叭播放作为现场声音拾取,也可以通过调音台混音录音,混音比例要适当。(2)电平指标:音量电平适中,声音应无明显失真、过冲、过弱。(3)音频信噪比:不低于48db。(4)声音和画面,口型要求同步,无交流声、无环境噪音或其他杂音。(5)伴音(音乐)清晰、饱满、圆润,无失真、噪声杂音干扰、音量忽大忽小现象。
三、视、音频文件要求
(一)视频压缩格式及技术参数。
1.视频压缩采用H.246/AVC(MPEG-4Part10)编码、使用二次编码、不包含字幕的MP4格式。
2.视频码流率:动态码流0.5—1Mbps。
3.视频分辨率:(1)采用标清4:3拍摄时,分辨率设定为720×576。(2)采用高清16:9拍摄时,分辨率设定为1024×576。推荐使用高清16:9拍摄。
4.视频画幅宽高比:(1)分辨率设定为720×576的,请选定4:3。(2)分辨率设定为1024×576的,请选定16:9。
5.视频帧率为25帧/秒。
6.扫描方式采用逐行扫描。
(二)音频压缩格式及技术参数。
1.音频压缩采用AAC(MPEG4Part3)格式。
2.采样率48KHz。
3.音频码流率128Kbps(恒定)。
4.必须是双声道,必须做混音处理。
(三)封装。采用MP4封装。
(四)外挂字幕文件。不要带外挂字幕。
注:本标准完善、维护单位:河南省电化教育馆(网络资源部),如有任何问题、意见和建议,请反馈至:刘新超、苏晨,0371-66329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