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

(一)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1)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问题、新情况,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2)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更丰富的资料、准备更充足的条件。

(二)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和意义

1、文化创新的必要性: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文化创新的重要性:

(1)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是一个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社会实践服务。文化源于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1、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3、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要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一)根本途径: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二)基本途径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1)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2)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

(1)原因:①各民族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②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2)要求:

①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

②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③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克服不利于文化创新的各种错误倾向:

(1)克服一味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和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封闭主义”的错误倾向。

(2)克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四)文化创新要运用先进科技手段,促进科技与文化相融合。

★知识整合

(一)文化创新原因和要求

1、为什么要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引导、制约社会实践的发展。

(3)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在时代的新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2、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要坚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和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

(5)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虚心向群众学习。

(6)在时代的新起点上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

(二)四对关系

1.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社会实践和文化创新的关系: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2)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3.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4.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规律,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的等多种因素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综合探究建设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是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城南校区:泉州市鲤城区天后路40号金山校区:新华南路金山南区江南校区:金龙街道高山社区

THE END
1.自我导向学习理论及其对学习型社会的意义学习型社会是一个标志着人类文明与进步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是一个新型的社会发展模式。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社会发展的一大热点问题之一。各国对建立终身学习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所采取的举措大都围绕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扩大人们对终身学习的参与展开的,而其忽视了影响其进程的重要内在因素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2008038434.nh.html
2.学习型社会建设(精选十篇)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矛盾迫切需要我们通过建设学习型社会来迅速增强全民的综合素质, 提高整个社会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来加以解决。学习型社会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 是为适应时代发展和竞争需要而进行的“管理创新”。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举措, 它要解决的是如何发展得更快更好的时代主题, 它要实践的是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9hllt1v.html
3.关于开展构建学习型社会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当前,我省已进入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构建学习型社会、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不断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http://www.zjce.edu.cn/info/1035/4482.htm
4.教育社会学“社会学”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社会”和希腊文的“言论、学说”的结合,就其一般的意义而言,它是一门关于社会的科学。1838年,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西方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首先使用“社会学”这个概念的,目的是要表明一种新的不同于以前那种思辩的社会哲学或历史哲学的实证社会学说。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2Fnote%2F15266823%3F%26
5.学习社会范文12篇(全文)建构主义在认知主义的基础上,强调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交往能力、迁移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是学习能力的内涵。这些见解,整体上反映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和学习、学习能力内涵的不断丰富与演进历程,也折射出学习能力内涵的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和发展性。 二、学习型社会的主要特征及其能力价值诉求https://www.99xueshu.com/w/ikeytn7n9e96.html
6.关于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点汇总(1)含义:人们通过一定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重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3)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2.文化交流 (1)意义: 利己: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https://www.jy135.com/shenghuo/251338.html
7.社区教育工作实施方案以党为指导,围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形成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创新社区教育培训的模式和工作机制,完善镇、村(社区)培训网络,加快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和盛作出更大贡献。 二、工作目标 1、加强村(社区)社区教育工作站基础能力建设,新建社区教育工作站2个,创建市、区社区教育示范工作站各1个。 https://www.wenshubang.com/fangan/3337636.html
8.图书馆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天府智库学习型社会的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最终目的“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提出了“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战略主张,并将构建学习型社会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其意义深远【1」。 构建学习型社会,是一项社会知识资源整合的系统工程,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成果的文化机构,具有其他社会组织无法替代的优势。http://www.sass.cn/911064/4480.aspx
9.郝贵生:谈谈毛主席《改造我们的学习》2002年我党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未来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七大延续了这一思想。且党中央又提出把党建设成“学习型政党”。十八大再次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从这个意义上说,毛主席的“五七指示”以及我们党提出和阐发的“学习型社会”http://www.kunlunce.com/jczc/mzdsx/2022-11-03/165075.html
10.浅议法院文化建设(六)学习功能 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各种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特别是法律,每年都有许多新法颁布,要是不学习,就不能适应现代化的司法审判工作。先进的法院文化需要具有学习能力,使学习成为建立先进法院文化的动力源泉。在法院文化形成一定的氛围后,让每个司法审判人员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学习不但是法院的需要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09/06/id/360453.shtml
11.朱永新:全面实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国家与民族,都是最热爱阅读、最善于阅读的国家与民族。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是全民阅读的先遣和基石,可以助力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 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面向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各学段学生,能够通过举办以读书为主题的校内外活动加强教育系统内外各部门、各单位的联系,共同为青少https://chuzhong.eol.cn/focus/202405/t20240508_2603227.shtml
12.自学考试在构建学习型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摘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建立,完善了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很大贡献。成熟的自学考试制度、开放灵活的学习形式、完善的助学体系、以及自学考试的教育功能,在构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中,将凸显其优势地位,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自学考试学习型社会 https://www.jseea.cn/webfile/research_result/2016-08-05/6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