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信息化手段得到广泛应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互联网+”、大数据、新媒体等信息化手段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技术便利,丰富了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平台和途径,提高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效率。同时,数字化时代所呈现的海量信息、瞬时交互、广泛参与、价值多元等特征冲击着主流价值观及其话语权,尤其是网络世界的虚拟性,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因此,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牢牢掌握网络话语权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一环。
赢得网络话语权,话语创新是关键。信息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使得数字空间的范畴在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参与到网络活动,成为网民。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02亿,其中,未成年人网民高达1.69亿,互联网整体普及率达57.7%,网络世界已经成为人们意见表达、思想碰撞、话语交流不可或缺的新阵地。特别是对于普通人而言,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表达的意见可以在虚拟世界中予以宣泄,这就调动了大量普通民众参与到网络话题的讨论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因此,普通民众构成了广大网络民众群体,普通民众的意见建议及其话语表达支撑起了网络空间的话语交流并日益成长成为网络舆论场的中坚力量。然而,当前意识形态网络传播话语过于“生硬”,不太符合网络空间的话语需求和广大网民的话语习惯。赢得网络话语权,需要持续地话语创新。
二是树立“对话”理念。针对网络话语传播的特点,主流价值观应打破传统信息传播的单向灌输思维,在网络空间进行话语交流时坚持“对话”理念,把广大网民的需求摆在首要的位置。
三是使用柔和声线。在网络空间中,任何思想如果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和“盛气凌人”的语气去“说教”,只会适得其反。意识形态主流思想引导力作用在网络领域的发挥,需要遵循网络话语传播规律,用“随风潜入夜”的话语形式讲好故事,在“润物细无声”的柔和声线中培育网络世界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很多主流媒体等以音乐、图片、数字等多种视听元素予以呈现,创新原本严肃的“官方话语”为生动活泼的网络新词,走暖心路线,向世人展示了和蔼可亲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形象。当然,用生动活泼的网络话语创新赢得网络话语权,更要防止娱乐化、戏谑化、庸俗化、低俗化等倾向,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