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在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冲得上、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到接班人的培养,关系到国家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党的长期执政地位。1因此,掌握网络领域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与话语权就成为新形势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2
在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即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属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范畴。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就是指党通过发挥自身优势,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理论、价值立场和观点方法,在网络领域实现控制、引导、规范、主导舆论的权力与权威。随着以自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网络领域的信息传播与传统媒体领域的信息传播有明显的不同,即“受众本位”。3也就是说,接收何种信息、如何接受信息、如何使用信息,很多情况下取决于个体自身的选择。个体选择有时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张力和矛盾,特别是在文化生产机构的利益追求与文化受众的利益需求发生冲突时更是如此。
因此,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必须特别关照主流意识形态与差异化个体意识的统一,努力缓解乃至消除二者的紧张关系,在把握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同时尊重和满足个体合理需求,渐以引导他们树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那么,应该如何认识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基础要素有哪些,这些要素又是如何相互联系的?在此基础上如何提升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本文试图通过讨论以上问题,逐步探求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逻辑及其提升策略。
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逻辑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是话语主体间沟通互动的结果。话语互动即话语主体间相互表达的过程,是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起点,话语内容即话语主体间相互表达的理论或者主张,是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载体,话语模式即话语主体间相互表达所采用的具体形式,是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手段,话语情境即话语主体间表达过程及其结果的框架与场景,是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结构。
(一)话语互动: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起点
话语权的建构有赖于话语主体间的不断互动、不断沟通。网络领域中,话语主体之间的知识水平、价值理念、职业角色等方面多元而复杂,直接影响信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沟通效果。而且,这种沟通互动往往促使话语主体间的身份发生转换、位移,即传统意义上的话语主体和话语客体关系转换为话语主体间关系——话语客体也可以成为话语主体,这样就使得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有效性和方向性有可能受到根本影响,主要表现在话语主体与客体间的“灌输—接受”关系变为话语主体与主体间的“表达—沟通”关系、话语表达方向由传统的单向性传导转变为双向性甚至复杂性融合等。
(二)话语内容: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载体
其次,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要做到话语内容紧跟网络发展步伐,特别是要及时适应新的传播技术和交流平台的不断涌现和更迭,及时更新话语表达的内容与形式,以适应和主导网络领域中的新兴社会群体心理需求。同时,应该对网络领域的技术更迭保持足够的理性,依靠网络而不依赖网络,使网络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建构服务,而不是使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为网络服务,因为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其本质上仍然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符合一般意义的意识形态话语权特性。也就是说,要在话语内容上秉持相对稳定的内核,通过灵活运用话语载体,在话语内容的表达技术上根据不同事件不同对象进行转换,从而保持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主导性。
(三)话语模式: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手段
话语内容是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载体,仍然需要表达技术的灵活转换,话语表达技术的组合构成话语模式,即如何说、用哪种方式说、依靠什么说,是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手段。事实上,不单意识形态话语权需要建构,话语模式本身也需要建构。前文论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需要秉持话语主体间性,充分发挥话语主体间的能动性、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让话语主体根据话语传播的过程和表现作出具有自我判断意识的传播行为,这正是话语模式从传统话语传播框架中得以转换的一个前提。话语模式转换创新的第二个前提,就是话语表达对象必须是客观存在的。网络领域意识形态话语,其所指向和描述的对象一定是真实的社会存在,不是自我编制的虚假世界,它是在尊重客观世界的基础之上生成的主观表达。
(四)话语情境: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结构
在哈贝马斯看来,话语沟通的前提和基础是理想话语情境,即话语沟通的参与主体间必须具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主体间都能够相互发问和辩论,不受任何权力不对等结构的压制或者约束。这是一种苛刻的和理想化的话语语境,7在现实世界中一般无法完全实现。但是,网络领域里的话语主体间,由于主体身份的隐匿性、交往的非人格化和人格虚拟化,使网络空间的话语主体权力相对平等,主体间能够轻易发问辩驳,已接近于理想话语情境。但是相对于理想话语情境的静态稳定结构来说,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语境是一种动态稳定结构,其内部议题设置、事态认知扩散、话语传播过程等都是随着参与主体的认识水平、能力、动机、情绪的组合结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既要考虑一般意义上的理想话语情境,也要考虑网络空间特殊的话语情境,还要考虑现实生活话语情境,毕竟多数情况下是伴随着话语主体间的权力约束而无法构建一种话语主体间性的场景。
那么,对不同话语情境进行话语互动方式、话语内容设置、话语表达模式的优化更新组合,是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生成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一要及时跟进网络技术的运用。众所周知,网络发展初期,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更多地处于接近于现实生活话语情境,这种情境一方面有着传统话语权建构中的权力约束关系,另一方面有着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方式的单向性特征,话语主体间缺乏互动性,话语结构关系是一种主客体关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运用,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逐渐具有主体间性,话语传播甚至出现碎片化、解构化、泛在化的现象。二是要跟进现实生活情境。全民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现实生活情境。在现实生活情境中设置生成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其在网络领域不再那么有效;在网络领域设置生成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在现实生活情境中也遇到些许障碍,所以必须将网络领域的话语情境与现实生活话语情境相结合,让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在线上与线下都能获得话语资源。
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提升策略
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生成逻辑表明,话语互动方式、话语内容设置、话语表达模式、话语情境适应等是支撑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结构要素,四者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从实践来看,全民网络时代为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参与平台和社会支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在国内国际的广泛传播与有效建构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但同时应该注意到,目前网络领域意识形态话语权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正如前文所述,网络领域的话语情境与现实生活话语情境相互交织,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有时并不能很好跟进话语情境的复杂形势,特别是国内话语情境与国际话语情境需要持续深入融合的情况下。因此,有必要通过增强话语主体能力、创新话语议题设置、拓展话语表达载体、推进话语情境融合等四个方面,提升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一)增强话语主体能力,提升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支持力
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建构,从根本上说是由话语权的支持力决定的。而话语权的支持力提升,有赖于话语主体的有效参与,缺乏话语主体的有效参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支持力就会下降。因此,网络领域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需要摒弃“控制思维”转为“治理思维”。8也就是说,在强调党作为治理实践的领导主体的同时,广泛吸纳话语参与主体,扩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支持力量。就当前来说,网络领域的话语主体复杂多元,基于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类型。比如,从技术水平来说,有专业型网络话语主体和业余型网络话语主体;从网络心理来说,有忠实型网络话语主体和临时型网络话语主体;从议题类型来说,可以分为军事型网络话语主体、文化型网络话语主体、经济型网络话语主体等;从话语影响来说,有特殊型网络话语主体和普通型网络话语主体。话语主体的能力,是提升网络领域意识形态话语权支持力的关键。
(二)创新话语议题设置,提升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引领力
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落脚点在话语内容。没有实质话语内容的话语就没有话语权。有声胜无声,该发声时必有声,因为只有通过话语内容的表达和创新,才能有效展示话语主体的思想意识、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之所以影响深远,特别是在人类面临重大社会问题时会不自觉地向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方法、要办法,原因在于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创新性,也正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才持之有声、持之有效。当然,文字式的话语、声音式的话语、视频式的话语,都能够使人感受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引领作用。因此,要善于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创新话语议题设置,在观念碰撞中有效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引领力。
(三)拓展话语表达载体,提升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
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建构的最终体现是影响到了更多的群众,并争取到了他们的广泛支持,即提高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认同度和支持率。在传统领域中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多呈现出单向度的话语传播状态,这势必影响话语权的影响力和受众范围。而在网络领域,话语表达载体的多样性能够促使话语影响范围更广、力度更强。特别是网络领域的宣传思想工作,需要面对更为复杂多变的思想意识形态斗争局面,就必须拓展话语表达载体,多途径、多面向、多角度、多层次推进提升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
(四)推进话语情境融合,提升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感染力
提升网络领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适应力,就必须让意识形态理论根据具体话语情境转换表达方式,在不断的话语表达转换中,推进话语情境融合,最终完成话语情境与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统一性,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理论”在很多时候表现出晦涩难懂的样态,但并不意味着理论永远就是这一种样态。理论不是为了理论而理论,它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因此,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达一定要结合具体话语情境和具体话语对象的实际需求与接受能力,才能发挥其话语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