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教育聚焦于培养能够驾驭复杂挑战的现场工程师,它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在高技术技能上精益求精,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双重提升。随着制造业智能升级加速,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这些人才需具备洞悉客户需求、精准方案选型、现场编程调试及售后维护等综合能力。
智能制造作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对人才的需求愈发凸显高素质与多技能的特性。然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这一新趋势,特别是在当前职业本科教育中,课程体系还存在主线模糊、衔接不畅且创新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实践教学离散化严重。迫切需要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以培养更多符合智能制造发展需要的高水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
Figure1.Thecurriculumsystemofthe“Platformization,Directionality,andExpansion”intelligentmanufacturingspecialtygroup
图1.“平台化、方向性、拓展式”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
3.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方法
3.1.平台化
3.2.方向性
Table1.Thesignificanceofofferingpublicbasiccourses
表1.公共基础课开设意义
公共基础课
课程开设意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述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理论和政策,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体育与职业体能
注重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职业体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职业素养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行为,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
计算机应用基础和人工智能导论
为学生提供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Table2.Thesignificanceofofferingprofessionalfoundationcourses
表2.专业基础课开设意义
专业基础课
电工原理、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制图
为学生提供了智能制造领域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自动控制原理
深入探讨了智能制造中的关键技术和应用,帮助学生掌握智能制造的核心技术
Python程序设计
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
Table3.Directionofindustrialrobotics
表3.工业机器人方向
专业核心课
工业机器人编程与仿真
教授学生如何为工业机器人编写程序和进行仿真模拟,使学生掌握工业机器人的基本编程知识和操作技能。仿真实验可以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真实场景,从而深入理解工业机器人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方法。
工业机器人视觉技术
学习如何应用视觉技术来增强工业机器人的感知能力和作业精度,实现自动化生产线的智能化和柔性化。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
教授学生如何根据生产需求进行工业机器人系统的设计和集成,以及如何进行系统的调试和优化。
过程控制系统
学习如何设计和实现过程控制系统,以及如何进行系统的优化和维护。
Table4.Thesignificanceofofferingprofessionalfoundationcourses
表4.智能控制技术方向
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
教授学生如何应用可编程控制器(PLC)进行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编程。
变频器与伺服驱动应用
学生将学习如何选用、安装、调试和维护变频器与伺服驱动系统,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实际的工业自动化系统中。
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
学生将学习如何应用智能控制技术实现工业机器人的高精度、高效率作业,包括工业机器人的编程、调试、优化和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机器视觉与机器学习应用
学生将学习如何应用机器视觉技术进行目标检测、识别、跟踪等任务,以及如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3.3.扩展性
在智能制造专业群的教育体系中,职称证书、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的扩展性都具有重要意义,满足学生大赛、就业、创业、职称证书等个性化需求。
Table5.Directionofartificialintelligenceengineering
表5.人工智能工程方向
数据采集与处理
机器学习技术与应用
学生将学习各种机器学习算法的原理、应用和评估方法,了解如何应用机器学习技术解决智能制造中的实际问题。
深度学习技术与应用
学生将学习深度学习的基本原理、神经网络的结构和训练方法,以及深度学习在智能制造中的应用案例。
人工智能应用系统开发
学生将学习如何设计系统架构、选择算法和工具、进行系统集成和测试,以及如何部署和维护人工智能系统。
(1)职称证书需求
针对职称证书的需求,如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等证书,帮助学生具备获得证书所需的全面能力,并提升他们的职业竞争力。
(2)大赛需求
(3)创业需求
对于有志于创业的学生,可以提供创业指导和支持,如开设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认证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工程师、系统项目集成管理等课程,学生将能够更好地规划和管理自己的创业项目,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4.结束语
基于“平台化、方向性、拓展式”的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思路,可以有效提高智能制造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对人才的需求。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等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完善智能制造专业群课程体系,为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基金项目
本文得到江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XJG-22-87-1,JXJG-22-87-6)、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23YB365)的资助。
参考文献[1]蒋爱荣,黄杏.基于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机械,2023(18):108-111.[2]廖耀青.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3,52(6):219-221.[3]范红铭,樊棠怀,蒋淦华.职业本科智能控制工程类专业群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J].教育进展,2022,12(9):3305-3310.[4]雷红华,雷俊峰.智能制造专业群“岗课赛证”融通的探索与实践——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3,52(2):216-218.[5]袁俊,彭宽栋,胡冬生,等.基于技术创新的高职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路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9):72-76.[6]蒋淦华,李志翔,樊棠怀,等.“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下单片机课程“三教”改革实施路径[J].职业教育,2022,11(4):437-442.[7]郭纪斌.“三高四新”战略背景下高职智能制造专业群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现代农机,2023(3):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