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课程体系(精选5篇)

模块化课程体系是将某个专业的整个课程结构按照模块化的形式进行构建,首先,把几门课程组成一个大的模块;然后根据整个大模块进行制定专业课程计划。模块化课程体系结构并不是课程的简单重组,而是在全面掌握本专业职业岗位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的科学规划。

在整个模块化体系结构中,核心课程相对稳定、能体现专业特征,就业性课程灵活多变、体现就业方向特征。在每个模块的教学中,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因材施教,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牢固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4.横块化课程设计的依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1]李海涛,模块化教学条件下课程体系的构建[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2]钟启泉、张华主编,《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白建明等,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6,(2)

关键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化设计

根据教育部于2012年9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计算机类本科专业(0809)有6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计算机类普通高职高专专业(5901)有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系统维护、计算机硬件与外设、计算机信息管理、网络系统管理、软件技术、图形图像制作等19个专业。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现有5个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还有3个与计算机关联程度较高的本科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各专业都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都要求学生掌握当前主流的软件开发平台与工具,具有在各专业领域从事应用软件开发的能力。根据这些专业能力培养的共性要求,我们把这些专业泛称为信息类专业。

1.根据行业需求设计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2012年12月7日,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分析会(湖北省经信委)了以下数据:2012年1-10月,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为1812亿元,同比增长21.17%,成为湖北省9大千亿产业中增速超过20%的产业之一;且每个月同比增长20%以上,最高增长33.25%。其中,软件业收入217亿元,同比增长34.51%。软件业还将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利润和利税的增长都高于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是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目前,武汉市正在积极创建“中国软件名城”。预计到十二五末,湖北省软件业的规模有望达到1200亿元,将占电子信息产业的“半壁江山”。从高校应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要求来看,信息类专业应着重根据软件业的人才需求设计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块结构。

根据我们与IT企业多年合作的认识,IT行业对毕业生当前主要的能力需求是:毕业生应掌握IT行业当前主流的软件开发平台与工具,一是c语言和Vc++;二是JAVA语言和基于JSP或SSH的Web应用开发技术,或者是基于.NET的Web应用开发技术;三是近二年需求比较旺盛的手机软件开发技术;对掌握嵌入式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技术与工具的毕业生也有一定的需求。另外,IT行业也十分看重毕业生是否具有软件项目开发的经历,从而来认定是否具有软件开发能力。而且对毕业生的外语水平和人际交往能力也比较看重。

2.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化设计的实施方式

根据“顶层设计”的方式,我们先确定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块化结构及各模块的课程,各专业再对共有的学科(专业)平台课程模块中的课程进行选择,对专业差异化课程模块的课程可进行增补,然后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信息类专业模块化设计的实施方式如下:

(1)根据软件业的人才需求,设计信息类专业共享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块和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模块的课程。

(2)按专业之间的学科(专业)关联程度,为关联程度较高的专业设计学科(专业)平台课程模块。专业之间的关联度计算如下:

如果专业之间的关联度>0.6,表明专业之间的关联程度高于差异程度,可以设计共有的学科(专业)平台课程模块。

(3)按专业之间的差异化要求,为各专业设计专业差异化课程模块,突出各专业的专业特色。

3.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化结构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信息类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化结构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共有6个模块,分别由以下课程或独立的课程设计组成。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如表1所示,显示了所包含的课程和独立的课程设计。

2)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如表2所示,显示了所包含的课程和独立的课程设计。

3)学科平台课程模块。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现有5个属于计算机学科的计算机类专业,还有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3个专业,虽然与计算机类专业关联程度较高,但并不是同一学科的专业。按学科平台课程划分的模块有3个,其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共享同一学科平台课程模块。

计算机类专业学科平台课程模块与实践教学模块如表3所示,显示了所包含的课程和独立的课程设计。

4)专业差异化课程模块。

各专业差异化课程模块包含各不相同的课程和课程设计,以体现各专业相互区别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

4.各专业各模块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实施要求

(1)列入不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模块和信息技术应用课程模块的课程和实践教学,将按统一的要求(学时、教材和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课程设计大纲)进行教学和考核。

(2)列入本科和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同一门课程和课程设计将按不同的要求进行教学和考核。不同的要求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大纲、不同的考核方式、不同的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不同的课程设计(实训)大纲和课程设计(实训)指导书等。这样可以反映本科和专科两个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

5.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模块化设计的优势

(1)根据“顶层设计”要求,先设计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模块结构,再制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信息类专业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掌握当前主流的软件开发平台与工具,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应用软件开发能力和面向软件业的就业质量。

(2)同步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教学模块,同步设计学科(专业)平台课程实践教学模块,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学时学分要求,有效地促进应用型信息类专业培养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1]余正红,尹朝庆,独立学院校企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2(8):8-11.

[2]余正红,尹朝庆,JSP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8):17-21.

[3]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学科教程(2009)[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54.

关键词:机电专业群;模块化课程;课程体系

收稿日期:2013-10-03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立项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群“机电技术专业群”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刘峻(1970-),男,工程师、硕士,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讲师,研究方向:数控技术、高职教育理论。

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指以学习某一职业技能,不断提高从业技术水平,培养技能型、工艺型、应用型、实用型高级人才为目的的一类教育,它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级阶段,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对设计、规划、决策、智能操作等任务进行创造性实施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全面的职业技能、较强的适应与发展能力、一定的创造性能力和积极的职业态度。高职的培养目标,其一是对社会人才类型的定位,培养的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其二是对人才社会功能的定位,“实施”二字是其社会功能的核心和特征。高职毕业生一般不进行工程设计,也不对工程项目进行规划和决策,主要是对已有的设计、规划、决策等任务进行实施,把它们转化成为产品,同时对于一些高技术或高智能的职业岗位进行直接的操作,完成产品制造任务。[1]

二、机电技术专业群

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机电行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过窄的专业口径、过细的专业划分,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机电技术领域,有许多不同名称的专业,尽管其培养目标不同,但是它们却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

专业群建设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活动。专业群建设有利于形成高职院校专业的集群优势,从整体上提升学院在行业和区域内技能型人才的配置水平和能力;有利于形成实践教学优势,将分散的实验资源整合为专业化的实训基地(或工业中心),降低实训基地建设成本,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形成师资队伍优势,形成专业教师团队,增强专业办学实力;有利于形成学院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提高学院知名度。

为适应机电技术不断发展及机电职业群不断扩大的需要,高职机电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达到此目的,就要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促进课程结构体系整体优化,确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前提,以能力为本位,以技能为主线,构建专业集群式模块化课程体系。[2]

三、模块化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指设计教学过程的原则与流程框架。模块化教学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根据就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在职业领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解构教学内容,按认知规律和能力本位导向重构课程,形成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并对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改革和创新的一种教学模式。[3]

模块化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课程的模块化。首先进行模块的搭建。课程模块是一个个项目化的学习单元,它把实践知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用情景有机结合起来,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一门模块课程可以设计为若干个模块,一个模块又可以分为若干项目,项目之间、模块之间,依据工作逻辑和工作任务不同而有差异,可以通过多条路径来选择。然后进行模块组合。模块内容通过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学习单元和任务的组合,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模块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平行的,也可以是递进的。针对职业工作岗位过程所需要的单位任务,对需要采取的动作和行为进行描述,明确训练的项目名称、工具、材料、场地及操作步骤,通过动态学习方式完成阶段性学习目标,形成综合职业能力。

四、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体系的结构

专业群内的专业由于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反映在课程内容上有相当一部分共同的理论、技术、技能基础。因此,基于专业群建设的课程体系,适合采用“平台+方向”式的模式构建。“平台”根据专业群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各专业技术的共性发展和学科特征要求而设置。按照培养社会人的要求,突出培养现代社会对人所要求的最基本素质。按行业内职业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开设专业群内各专业共同必需的生产技术知识、产品技术知识、材料技术知识和职业基本技能等课程,是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学生在修完“平台”课程后,获得专业群共同的职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训练,具备在行业内从事专业群所包含岗位的基本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方向”根据不同的专业而设置,由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组成。每一个模块都以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依据,是围绕某一工作过程必需、够用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综合,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训练的综合。

通过对机电技术专业群的必备职业能力分析,专业群的课程体系结构应该是Y型结构,即专业分枝型结构。Y型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该结构的课程体系建立了两个平台:即公共基础课平台和机电类技术基础课平台。平台课程是多个专业的共同基础。

图1Y型课程体系结构图

公共基础课平台包括高职工科类各类专业学生都需要学习的文化基础课程。它们包括公共课程(如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外语等)、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人文类课程等)、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等)。该课程平台为各专业学生奠定了进行后续专业学习的基础,也为今后接受终身教育奠定了可持续学习的基础。

各专业必修课程是在机电类技术基础课平台上根据职业岗位群中各个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要求而开设的课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它是在大类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的基础上,满足“就业市场细化”而建立的一种课程,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高职机电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的Y型结构从整体优化的角度出发,既能满足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要求,体现适应性;又能满足职业岗位群中某一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体现针对性。

(二)“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

“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中,采用面向职业群集的方式;在课程内容上,采用模块化的组合方式。[4]

“宽基础”是指所学内容并不针对某一工种,而是一个职业群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后劲”,为学生继续学习和在某一类职业范围内转岗打下基础,强调通用技能的训练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活模块”是指所学内容针对某一特定职业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着眼于强化从业能力。

表1模块化课程体系

M4模块,即专业必修模块,该模块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相求相衔接,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M5模块,即专业选修模块,该模块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一专多能,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再学习打下基础。M6模块,即综合实践模块,该模块通过实验、操作技能实训、综合技术训练、岗位实践以及毕业设计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后三个模块是在职业基础教育后分流进行不同职业的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根据职业和专业开设必要的课程和进行职业技能的实训,并能够使学生考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张家寰,郭扬.全国高职院校专业布局结构与调整策略

研究[J].职教论坛,2006,(12):37-39.

[2]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0.

[3]曾.论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

育与职业,2007,(7):42-45.

[4]蒋乃平.集群式模块课程属于多元整合型课程——“宽

基础、活模块”的再思考之八[J].教育与职业,1999,

(8):64-66.

TheConstructionofElectricalandMechanicalProfessionalGroupof

ModularCurriculumSysteminHigherVocationalCollege

LIUJun

【关键词】能力本位应用化工技术课程体系模块化设计

一、高职课程体系整合的原则

1.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原则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整合主要体现在对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模式设计及课程评价等方面。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的整合必须在深入了解市场,准确把握市场对高技能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后,从传统的学科式课程模式框架中走出来,真正做到从行业实际需求出发,达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2.课程知识和技术多元整合的原则

3.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

实现整体优化首先要明确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比例关系。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找到三者之间最佳的结构平衡点,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协调发展。协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课程对培养目标所起的作用不同,要明确核心课程、支持课程、基础课程、特色课程之间的关系,并体现在课程体系中。

4.理论教学“必须、够用”的原则

5.重视特色课程的原则

高职的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课程体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与区域经济的结合上。区域经济结构不同,产业布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人才的类型要求、专业要求也不同。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特定要求,创建特色课程,构建产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是值得探索的主要途径。

6.适应职业结构与岗位的变化的原则

高职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的调节机制,能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科技的发展与市场需要做出快速反映,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在内容上吐故纳新、在结构上调整组合、在评价上动态反应。知识经济促进了科技的进步和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造成了职业结构和劳动岗位内容的不断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的速度愈来愈快。高职课程体系及时反映这种变化,具有自我调整自我更新的能力。

二、通过社会需求分析确定能力本位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结构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从2005年开始筹建,2006年招生。专业设立之初我们对山东省及周边地区多家企业进行调研,发现电池行业由于能源危机的影响焕然一新,它集技术、资金、劳动密集于一身发展迅速。

三、课程体系整合方案

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设置与体系的整合问题。因此,我们以高职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依据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构建了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宽基础、活模块”结构的高职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由职业公共课模块、职业能力课模块、集中实践模块、人文选修模块组成。

1.职业公共课模块

主要为大学生提供必备的科学、人文、身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重视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职业高校区别职业中专的重要标志之一。主要包括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等课程。该模块以“必须、够用”为原则。

2.职业能力课模块

(1)专业技术模块

各专业除了核心层以外需要开设的专业技术课。这是对核心技术课程所需专业知识的强化、拓宽和补充,以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本专业的核心技术课,强化技术操作,以熟练和丰富技术操作经验。

(2)职业考证模块

(3)职业方向模块

职业方向课模块以当前职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每个专业设立3个左右的专业方向,在第四学期按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基础对他们进行分流。此模块侧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以适应多层次岗位的需要。

3.集中实践模块

这一模块的课程强调实训、职训等实用性操作训练,以满足第一线应用技术人才的实际需要。

4.人文选修模块

以人文课程为主,兼有科技、管理、文体类等课程,为学生多方面个性发展提供帮助。

四、“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的特点与应用效果

“宽基础、活模块”结构的课程体系特点是:这种课程结构模式灵活性大、针对性强,可以通过调整不同模块的组合,及时实现专业方向的调整,满足各种教学计划需要,并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与稳定性,灵活地实现教学内容的新陈代谢,使教学要求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基本上保持同步。各模块均紧紧围绕职业技能这个核心,体现出:“职业技术核心”、“动手能力优先”和“注重人文和科技素养”的高职课程的设计原则,贯彻了从高职学生发展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新的课程体系是在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按照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技能要求,设计合理的岗位技能或行业技能的培养目标。这一目标由一组相近的专业岗位综合技能课程或若干个相应的岗位证书课程所组成,这些课程包括相应的实训课,以及参与实际生产或社会服务、实际运作的实战训练,从而使学生在毕业后实现与企业零对接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歧奖.课程结构与教学模式整合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2,(4).

[2]张尧学.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晓明.整体性课程结构观与优化课程结构的新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5).

[4]黄尧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05,(5).

[5]郑晓梅.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3,(19).

[6]卢学红.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与思路[J].职教论坛,2004,(1).

关键词:协同创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模块化;课程体系

一、引言

目前,国内外对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已有了一定的研究,探索出了一些校企协同的新路子和新方法。在研究校企协同的文献中,绝大多侧重于研究校企协同的意义、校企协同的原则、校企协同的困境(问题)、校企协同的政策建议等等。这些极大地推动了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实践,但是对于更深层次的课程体系协同以及如何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协同的良性循环等,都缺乏更多的系统性探讨,对具体某个专业基于协同创新的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方面的探索尚不多见。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思路就是按专业设置职业基础课程模块和职业方向课程群模块,并根据技术变化和市场对各职业方向人才的需求情况,动态修改、增加或减少部分职业方向课程群模块。模块化课程体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开发理念,适应学生因个体差异性、自主性对课程的要求,满足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专业方向的选择,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的现实意义

1.协同创新是当前高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选择。2011年4月24日,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启动了“高等院校创新能力计划(2011计划)”。作为高等教育生力军的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因此,协同创新成了当前高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选择。

2.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研究,是落实“五个对接”,提升专业服务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能力的客观要求。“十二五”时期,国家“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据调查,目前东莞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中端人才需求量大,低端人才需求在萎缩,高端人才需求在逐渐增加的趋势。未来几年,随着东莞电子信息产业升级与高端化发展的需要,对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符合这一要求,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需要进行改革,但改革不是孤立的改革,需要学校同行业企业等主体协同创新进行改革。因此,必须依靠协同创新,引领多方合作,通过对专业课程体系的深入研究和具体落实,才能真实提高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经济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

三、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主要工作集中在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方向课程群模块的校企协同建设方面,其主要建设步骤如下。

1.校企协同成立校企协同及专业指导委员会。在校企协同及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平台中,深入研讨获得人才市场、学生就业和行业企业现状,并总结出表1所示的东莞市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就业所对应的主要职业方向,每个职业方向典型的工作任务以及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2.设计职业方向模块。确定每个职业方向模块所开课程,确定职业方向模块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制定出表2所示的职业方向模块、开设课程和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3.构建课程体系。将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模块、职业基础课程模块、职业方向课程群模块组合起来就形成了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

四、结束语

基于校企协同创新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符合当前高职院校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理念,体现了高职的办学特色,吻合了国家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中提出的“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精神,是对多年来教学改革实践工作的提炼,是传承中的创新,为高职课程体系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1]肖炎根.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三元学分制”模块化课程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2007,(17):20-21.

[2]李昌,包新华.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宽基础、活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08,(5):94-95.

[3]刘继平.高职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8,(1):46-49.

[4]刘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技术路线[J].职业技术教育,2005,26(34):45-48.

THE END
1.艺术学院全面推进“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为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艺术学院不断深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建立结构清晰、功能明确、稳定性和适应性相结合“平台+模块” 的专业课程体系,为推动学院的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下了基础,注入了新的活力。 据了解,艺术学院“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中的“平台”是指专业必须且基本稳定的课程,共分为全http://jwc.cjxy.edu.cn/info/1017/1108.htm
2.中职建筑工程专业“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构建摘要: 文章提出从工作岗位对建筑工程施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出发,打破传统学科型课程体系,通过目标岗位的工作任务转换成系统的教学任务,根据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价值观、“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实践观,遵循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原则,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平台+模块”的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https://www.fx361.com/page/2015/0910/9678394.shtml
3.“三平台三模块”课程体系“三平台、三模块”课程体系 当前位置:首页领先发展工程“双元育人”品牌工程项目六:六大专业群“多元选择”课程体系“三平台、三模块”课程体系https://lh.szjsjt.com/2827/list.htm
4.平台+模块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源文件可编辑).pptx平台+模块、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源文件可编辑).pptx 11页内容提供方:sdpsg 大小:374.82 KB 字数:约3.18千字 发布时间:2022-12-08发布于山东 浏览人气:77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平台+模块、课证融通课程体系(源文件可编辑).pptx 关闭预览 想https://m.book118.com/html/2022/1205/5102023231010030.shtm
5.基于“平台+模块”构建通专融合的高水平专业群课程体系基于“平台+模块”构建通专融合的高水平专业群课程体系,平台+模块,通专融合,高水平专业群,课程体系,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其在专业群内呈现网状结构,同时应具备共享、融合、跨界等高水平柔性和弹性https://wap.cnki.net/touch/web/Journal/Article/CAIZ202109033.html
6.构建“平台+模块”推行“教学做一体化”随后教务处汇报了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总体情况,强调各专业要贯彻执行学校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特点和要求,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积极推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制定体现我校个性化教育特色的2019级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https://xww.hustwenhua.net/info/1002/21983.htm
7.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有效路径构建“平台模块”专业群课程体系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有效路径构建平台模块专业群课程体系01一平台模块三实践案例参考内容二专业群课程体系四总结目录03050204内容摘要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有效路径构建:平台模块与专业群课程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高职院校专业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95410180.html
8.模块课程体系(精选十篇)[关键词]跨国企业营销战略课程建设模块化 一、模块化思想与跨国营销战略课程体系建设 网络课程模块设计与评价体系研究 篇4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 以网络为平台进行教学交流、课程传授、教学研讨, 成为了目前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典范。网络课程迅速登上了教学改革的舞台,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网络课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tocy9xg.html
9.基于专业群的高职院校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高职专业群依据岗位项目从简单到复杂的递进关系,结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课岗融通、分层递进”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构建专业群的“平台课程—融合课程—方向课程”和“岗位简单项目—岗位综合项目—跨岗位复杂项目”的双线进阶课程体系。从宏观层面来说,专业群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整体分为四大模块。 https://yun.zjer.cn/space/index.php?r=space/person/blog/view&sid=55616&id=39237269
10.“五金”打造之“金课”:类型教育背景下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研究结合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际,参照模块化课程标准,根据专业面向岗位(群)的工作业务流程与工作职责及任务,按岗位能力要求收集、整理模块化课程情境素材,充分借鉴与运用信息化平台,有计划地设计好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数字教学资源库。 此外,结合专业从业资格(职业资格)对知识、技能https://localsite.baidu.com/article-detail.html?articleId=103175333&ucid=n1D4rHDvrjm&categoryLv1=%E6%95%99%E8%82%B2%E5%9F%B9%E8%AE%AD&ch=54&srcid=10007&contentFrom=3
11.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实训模块化要求人们转变思维方式,即要适应从“专业课”到有功能性单元的“模块”的转化,对传统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进行拆散、揉和与优化,以面向能力培养构建模块的教学内容。如将原有的Java语言程序设计、SQLServer数据库等课程中的高级应用和难点部分进行整合,设置Web应用系统开发模块,重点培养基于Web平台的应用系统设计开发https://blog.csdn.net/2403_87101908/article/details/143060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