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有为、有味,这三个“有”是泛知识内容在互联网上深度传播的关键,有味只是最后一层,也是表面上的那一份调味料,而能否真正对目标受众有某种用处,并能让他们在收获知识后的某个时刻能够“为我所用”,才更为关键。
在泛娱乐越来越让短视频用户审美疲劳的当下,泛知识类短视频开始充当解油腻的“茶饮”。
新业态催生新需求,新的内容需求催生了新的风口。寻找泛知识类短视频创作者,已经成为了抖音、快手、知乎、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等各大平台的一个新发力点。知识类短视频的传播模式,适应与满足了用户碎片化、即时性地使用视频与学习知识的需求。然而,在引流、盈利的压力之下,某些泛知识类短视频也存在粗制滥造、内容同质化等乱象。
泛知识类短视频若要拥有更为蓬勃的生命力,提升知识的“含金量”和内容的“硬核度”是关键。
谁更需要涨知识?
知识付费并不稀奇,在2016年开启知识付费元年后,甚至其模式一度被看作是“焦虑贩卖者”,直到罗翔的“意外”走红。
现实中的罗翔并不是全职的视频创作者,而是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只是他在短视频中颠覆了专家教授一本正经讲座的画风,选择了一系列以“法外狂徒张三”为主角的离奇案例形成类似《今日说法》风格的普法小课堂。专业与风趣兼顾的罗翔,成功地让B站的知识专区出圈,也激起了一众内容平台的跟风效仿。美食、汽车、时尚、人文社科、科普、科技、财经等成为了泛知识类短视频的重点扶植领域,而各大平台也纷纷拿出了真金白银和满满的诚意,“开源”“引流”成为一时之风。
“引流”,即以网络顶流知识大咖来为自己站台。2021年9月2日至15日,抖音开学公开课邀请了洪子诚、戴锦华等8位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武汉大学的教授学者,围绕文学、电影史、物理学、生物学等领域进行公开讲演;同期,快手泛知识脱口秀节目《新知懂事会》每期邀请了6位来自各个领域的嘉宾和专业人士,让他们对时下热点论题发表观点。
除了各种主打知识话题的短时活动外,将泛知识类视频升级为一个主打“页面”则可看作是强力的平台“投资”。2020年6月5日,B站正式建立知识一级分区;2021年6月24日,快手也启动了“快手新知播”计划,用直播的方式提供一个知识交付的新场景;2021年年末,抖音将知识内容整合成学习频道,为知识类视频内容开辟了一个单独的页面……
如此潮流的缘起,并不复杂。在泛知识付费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其内容载体从“图片资讯-音频-中长视频-短视频”一路迭代,恰恰和广大网民网络视听娱乐习惯的流变一脉相承。
谁在为知识付费?
事实上,平台基于知识付费赛道开启比拼,早已有之。B站董事长兼CEO陈睿在哔哩哔哩成立十二周年的演讲中提到:“目前,泛知识类内容占B站全平台视频总播放量的45%。过去一年,有1.13亿用户在B站学习,这个数字是中国在校大学生数量的三倍多。”
百度知识垂类发布了“星知计划”,即聚焦于知识科普、生活经验领域,孵化1万位视频创作者。图/百度“万象大会”
庞大的用户量和播放占比,都似乎在告诉内容平台,泛知识类短视频可以成为优质内容差异化的护城河——流量名人遍地都是、能讲课的知识明星可是不多。而平台如果能引入、孵化一些顶流,那将让自己的内容真正具有差异化的品牌优势。
对平台而言,自我孵化似乎更有效。为此,各平台一度用力过猛,但套路有些千篇一律。无外乎在博客、微博、直播之战中用惯了的流量扶持、现金利诱,并按垂直细分类别去“登门拜访”各类教授、律师、博士等大批专业人士,更有诚意者,拿出了“星素结合”的大型直播活动来试图推动泛知识类创作者们快速成名。此外,一些平台也纷纷开启“联播”,和各名校开启线上的内容合作。因势利导下,用户的积极性也在被点燃。
而在西瓜视频发布的“2021年度必看榜单”中,泛知识类作品数量占据上榜作品总数的2/5,如: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马皑在《受害者有罪论有多荒谬?》中科普女性保护现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研究员袁岚峰的作品《引力波有什么魅力?物理诺奖得主巴里·巴里什独家解读》,科普了引力波概念;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张明徽在作品《新冠病毒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中,分析了病毒的传播机制……
用户有需要、创作者有热情,这一切都有如天作之合。然而,急需给自家内容涨知识的平台们,却陷入了另一种尴尬——华丽舞台已经搭建好,大多数“演员”却难以找到自己的定位。
“学习”的心态变了么?
短小精悍意味着内容具有穿透力,但却往往由于短而难以穿刺到要害上。
较为有代表性的案例,是2021年7月王姓歌手直播卖课的“事故”。彼时是该歌手首次直播卖货,所推销的内容是他自己教唱歌的视频课程以及某作词大咖教写词的视频课程,二者的每月学习费用均为1699元。结果是现场火爆,却出现了“异样”。数据显示,当天该直播累计观看人次达到1232万,但观众平均停留时长仅2分钟。同时该付费课程一度少有人购买。
坊间更有传闻说,直播团队要求该歌手卖够3000份课程,否则不能下播。或许因为如此,该歌手不得不现场允诺,如果订单数量达标,他将会当场剃须。也正是在当红艺人这般努力之下,最终有3450人购买了该课程。
2021年11月5日,《张朝阳的物理课》在搜狐视频首播,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朝阳变身物理老师,给网友讲起了物理常识。之后,#张朝阳直播讲物理完全听不懂#的话题,还登上了新浪微博热搜。
满屏详尽的公式推导,是张朝阳的直播风格。
在走红之后,“无穷小亮”还陆续开了“远方博物学”“身边的花草虫鱼”“亮记赶海”“网络热传生物鉴定”等栏目。其中,“网络热传生物鉴定”系列视频目前已有13.9亿次观看。他的科普短视频风趣幽默,极为接地气,观众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他对生物科学满满的热爱。
成功者在新的短视频平台上,通过其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加上人格魅力的共同作用,从而拥有“降维打击”的机会。而那些卖不动、卖不好的知识付费课程,又缘何如此?用户在消费心态上的区别,或是造成两者差异的关键原因。
知识付费模式在互联网上兴起之初就是以“把书读给用户听”为特征,这本质上和最原始的知识付费“买书”“上课”并无二致,但用户的消费心态却变化了。
知识付费的“拦路虎”
据说爱因斯坦曾如此解释相对论:一个男人与美女对坐一个小时,会觉得似乎只过了1分钟;但如果让他坐在热火炉上1分钟,却会觉得似乎过了不止1小时。作为科普,相对论由此让大家理解;但作为科学,一分钟的解读之下,谁也不知道相对论的真实科学内涵是什么!
@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其抖音科普短视频已经获赞过亿。
而在知识点中杂糅着大量段子和娱乐化信息,能让观众获得在“娱乐中学习”的快感,成为有些泛知识类短视频创作者们奉为成功学秘笈的大招。某些“网红”UP主将“引流+带货”视为生存法则,用大量娱乐化的、博人眼球的内容稀释零碎的知识点,大招也就变成了怪招,或可一度破圈,却会遭尽嘲笑。毕竟,罗翔的“法外狂徒张三”也只是普法短视频的一种极端,只是为其法考课程做一个开门梗的存在。但如果把所有的知识都变成各种极端例子,其结果只能是:看过笑过没用过。
没效果只有笑果,这样的泛知识类短视频往往难有结果。如果不“行到水穷处”,又何来“坐看云起时”呢?
三个“有”,是关键
于内容产业而言,健康的发展之路虽道阻且长,但突破口其实并不难找。
孔夫子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但如果一开始就以收“束脩”为己任,这样的泛知识类短视频必然走火入魔,这也是当下泛知识类短视频红而不火、温而不热,甚至滑向更加娱乐化深渊的原因所在。
有用、有为、有味,这三个“有”是泛知识内容在互联网上深度传播的关键,有味只是最后一层,也是表面上的那一份调味料,而能否真正对目标受众有某种用处,并能让他们在收获知识后的某个时刻能够“为我所用”,才更为关键。热闹了多年后,为何泛知识类短视频的头部创作者依然稀缺?其真相也就在于此:本该是“学海无涯苦作舟”,便不能只想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形而上学》中说过:“每一个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对于“总有一款适合你”的泛知识类短视频而言,“内容为王”依然是其核心竞争力——充分激活互联网时代“原住民”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潮流,才令人喜闻乐见;这样的学习,才长效而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