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今年大学毕业生如何才能好就业就好业?
人社部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继去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首破千万后再创新高。在当前越来越“卷”的就业形势下,就业、择业观念越来越成为热点话题。
全国两会正在进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保障好基本民生。
近日,记者采访了多名两会代表委员,讨论刚毕业的年轻人收入多少才算合适。毕业生择业该选择理想还是现实?基层工作者、大学校长、企业家、前教育局官员,都对年轻人该如何选择的问题说出肺腑之言。
■采取高校排序的方式招聘阻断了很多尤其是从农村、从基层出来的大学生向上发展的通道
■从专业和学科设置方面,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设置专业,还要有一定的超前性
■建议对招用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民营企业给予财政补贴鼓励政策
高校专业设置要有一定的超前性
从长期来看,梅兵认为,首先从专业和学科设置方面,学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设置专业,还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制定及时调整的机制。其次,课程体系、授课内容等方面也要进行改革。现在已进入智能化社会,在她看来,相比知识的获取,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更加重要。“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前沿导向的专业教育,研究导向的教师教育,英才导向的智能教育。”梅兵说,这是华东师范大学在培养学生、课程设置方面遵循的重要原则。
打破以985、211大学为排序方式的招聘标准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一些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就其毕业院校采取“985”“211”大学排序的方式进行,这并不合适。
杨成长认为,大部分毕业生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大学排序依据的是高校综合实力,特别是科研能力。所以,采取高校排序的方式招聘阻断了很多尤其是从农村、从基层出来的大学生向上发展的通道,应打破简单以“985”“211”大学为排序方式作为招聘标准。
充分调动民企招收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提交一份《充分调动民营企业积极性,助力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提案。他建议,采取多种举措,充分调动民营企业招收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
他提议,可以由国家有关部委出台统一的指导意见,扩大享受补贴政策的企业适用范围,各省及市参照执行,对招用高校毕业生的企业直接进行财政补贴,企业不分体量和规模大小,均可申请。其次,延长补贴年限,对于每年都招用高校毕业生,为毕业生提供连续长期劳动合同并为其缴纳社保的企业,前三年每年均可申请就业补贴。
此外,提案还提出可以从税收和贷款方面,给予持续稳定吸纳高校毕业生、长期稳定使用大学生人力资源的企业一定的优惠。
校企联动化解大学生就业“痛点”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主要在于结构性矛盾这个供需‘痛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机械与电子信息学院院长丁华锋为化解“痛点”开出“药方”——建立高校企业联动机制。
在丁华锋看来,供需矛盾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在毕业生求职期望与市场实际需求的矛盾、高校毕业生专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校企合作存在“堵点”等方面。
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大学生?丁华锋建议,从制度层面规划,由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有关方面专家,共同组成毕业生就业创业培养指导委员会,统筹推进行业发展、产业升级、产业集群建设与高校布局、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以及人才培养的协调发展。
丁华锋建议,在新工科或其他实践课程多的专业,建立“双元制”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联合培养学生。比如,实行校企学分互认“双元制”,聘用企业专家担任新工科应用类专业教师,文化理论课教师来自学院,由企业设立项目任务,对参与完成的学生给予校企认定的学分认证,并颁发指定证书。
■要求企业给高起薪,要么是这个工作人才稀缺,要么就是你能力出众
■虽然追逐理想很重要,但也需要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能够稳定生活
■先找到一个工作,去锻炼,之后可以慢慢选择更满意、更喜欢的岗位
■选择大于努力,正确的选择会加速人的成长步伐
刚毕业的年轻人收入多少算合适?
中国青年报2021年对全国第一批“00后”应届生关于就业的调查问卷数据显示,超过20%预期自己毕业后月薪可以过万,67.65%认为自己毕业10年内会年入百万。
与年轻人的自信相对应的是现实的“骨感”。据界面新闻此前报道,麦可思公司曾对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分布分析显示,2021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5833元,为近10年中最高水平。而在网上被频繁讨论的“月入过万”群体,在应届本科生里只占6.1%。
“我们当然希望毕业生起薪越高越好,毕竟进入社会就要面临租房、吃饭等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倪闽景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一份工作的薪资取决于岗位的价值。“作为刚毕业的学生,需要实践学习,还需要积累进步,企业也要花精力培养你。”
倪闽景表示,要求企业给高起薪,要么是这个工作人才稀缺,要么就是你能力出众。至于期望薪资多少合适,一般而言都会有行业的平均薪资做参考,毕业生的收入基本会和这个平均薪资持平或上下波动。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网络作家、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蒋胜男认为,对于刚毕业的年轻人来说,一个合适的收入应该是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并具备一定的储蓄和投资能力。
对于一些对毕业生工资低的抱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不太同意用工资来衡量毕业生的价值。“有些央企,不管你是985还是211的学生拿到手的基本工资也就三四千块,但一旦转正了,实习期结束了,工资慢慢就上来了。”
择业该选理想还是现实?
“当面临理想和现实的选择时,毕业生应该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就业市场情况,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做出决策。虽然追逐理想很重要,但也需要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能够稳定生活。因此,在脚踏实地的基础上,也要敢于仰望星空,积极拓展自己的人生领域。”蒋胜男这样说。
“选择什么样的行业、职业都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人生的路很长,并不是说选这就对了,选那就错了。他(她)每一个选择都有他(她)的道理,也并不是说每一个人都是精英。”
袁亮则更为提倡毕业生应有现实的择业观。他表示,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应该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择业观,先找到一个工作,去锻炼,之后可以慢慢选择更满意、更喜欢的岗位。就业跟经济周期有关系,要有平常心态。袁亮还特别提倡“三到”: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
倪闽景也提倡“先就业再择业”,同时尊重个人选择。他认为,选择稳定的工作、稳定的企业,这样的心态很正常。毕业生拒绝到初创企业去,害怕朝不保夕等都应该被理解。就个体而言,特别要尊重差异性,因为每一种选择背后都有自己的道理。但是他强调,对整个社会而言,作为最有活力、最具创新价值的青年人群体,在宏观意义上来说,一味追求稳定甚至“躺平”,就不是一个积极信号。
毕业后要如何提升个人价值?
来自企业家的观点则有所不同。全国政协委员、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选择大于努力,更要持续奋斗。对于年轻人择业观,他从个人的创新创业经验,给出了两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将个人选择和国家战略相融合。选择大于努力,正确的选择会加速人的成长步伐。对年轻人而言,选对行业和平台,是当前人生阶段最重要的一道选择题。齐向东建议,年轻人在事业和工作的选择上,要把国家的大政方针和自己的优势特长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第二个建议是持续奋斗,不要随波逐流。齐向东表示,风口行业变化很快,对人才的筛选速度也很快。在其他行业可能要五年做一个规划,但在风口行业要两年做一次规划。
“我了解到,现在‘躺平’文化很流行,但实际生活中,我看到的年轻人大多是有想法、愿意拼搏的。所以,建议大家持续奋斗,保持学习的习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