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电子版中国教育新闻网记录教育每一天!www.jyb.cn教育部直属出版机构

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以及就业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当前,直译自西方“GapYear”的“间隔年”,正成为越来越多青年在工作与毕业衔接期间的一种选择。他们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通过游学、义工、支教、实习或者旅行等方式给人生按下暂停键,来体验新的生活。间隔年中国化的具体表现便是所谓的“慢就业”。

快迭代:顺应时代的职场压力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近年来各地拥有大学文凭的人口比例快速提升。这一现象导致本科学历的“稀缺度”下降。在“快迭代”的背景下,职场竞争加剧,就业门槛也在不断提高。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在疫情影响下,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呈现出两种趋势:一是大学毕业生的薪资增速逐渐放缓,二是应届生选择考研、考公的比例持续上升。

据教育部统计,2023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已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和忙于投简历、面试的毕业生不同,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求职之前,通过备考、志愿服务、参军入伍、陪伴家人等方式延迟毕业。他们通过间隔年的方式,让自己暂缓一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进一步增进自我了解。

慢就业:接地气的探索方式

间隔年中国化所呈现出的“慢就业”现象,折射出新时代青年群体多元化的择业观念。很多在老一辈人眼里算不上“正式”的工作,为年轻人就业提供了新渠道:开淘宝店铺、做代购、当主播……一些学生能够以此为生,毕业后并不急于去找一份固定的工作。

冷思考:不盲目的应对策略

目前,我国教育体系对个体探索的引导仍有待加强,社会化教育也有待进一步普及。囿于传统思想和刻板观念的束缚,人们习惯性地将人生的可能性局限于学校与职场之间。值得注意的是,“被动”的慢就业现象折射出新时代教育、就业等层面的多重隐忧。

一是认知偏差。不少大学生的高考志愿填报决策仍是在家长的“包办”下完成的,遵循着按部就班的成长模式。部分学生在步入高校后依然表现出“得过且过”的迷茫状态,对自身职业定位存在偏差,对就业困难预判不足。

二是需求脱节。目前,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的素质与技能和用人单位需求之间也存在脱节。

三是环境冲击。近年来,劳动力市场受不确定因素冲击较大,传统就业模式受到史无前例的挑战,职场需求的变化、职业上升空间的不确定性都对毕业生就业造成重重阻碍。

被动“慢就业”可能是无奈之举,主动“慢就业”则是自主的选择。但我们需要清醒地意识到,慢就业并不适合所有人,它是建立在社会支持系统相对包容、物质条件相对充裕的基础之上的。青年如果对自己未来的道路缺乏自主规划、逃避社会竞争、丧失人生志向,使慢就业成为啃老的遮羞布,则不值得提倡。

当“快迭代”遇上“慢就业”,中国间隔年的实践者应当如何应对“就业潮”?这是每一个青年学子都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一是要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青年学子需利用间隔年了解行业发展前沿,培育新时代就业价值观。二是适度降低预期,主动提升自我。青年学子进行职业探索时应敢于试错,在努力学好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争当复合型人才。

“慢就业”需要“冷思考”,更需要“稳行动”。自主地践行间隔年,对青年独立自主性格的培养、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塑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笔者相信,间隔年在不久的将来会受到越来越多当代青年的青睐,成为实现青年自我成长、自我蜕变、自我超越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者系浙江理工大学教授、浙江理工大学“间隔年”调研团负责人;本文系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项目资助[2023GH052]阶段性成果)

THE END
1.关注“慢就业”现象助力青年顺利启航另一方面,“慢就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职业空档期。在此期间,可能会面临人力资本折旧的风险,进而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薪资水平,对未来就业产生消极影响。需要注意的是,长时间的未就业状态可能会消磨就业意愿,导致“懒就业”,甚至形成长期的就业障碍。此外,这种状态还可能引发心理焦虑,进而产生更为广泛的群体性https://www.nmbys.cn/school/newsView/aid/143265/tag/qzjq/mark/imau
2.就业指导一日一策?5月20日“什么是‘慢就业’?”“慢就业”是指高校毕业生因为各种原因延长了工作选择时间,导致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没有参加较为正式、相对稳定的工作。慢就业群体虽能一定程度避开求职高峰,获得职前缓冲期,但需要警惕的是,慢就业需要付出高昂的时间经济成本,并且在盲目拖延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OTY2NzY0NA==&mid=2652300549&idx=1&sn=b4efcf0bf774207c23d26db8f2e9df9e&chksm=84524dd6b325c4c0c64c2dab65c5234b6aca9f0ea0c7d9e2cfd12a803d3c9c6ab7939f7c8277&scene=27
3.「就业指导微课7」“慢就业”≠“消极就业”,你是哪种?内容简介所谓“慢就业”,并不是一个新出现的社会现象,也不是中国特有。但问题在于,很多年轻人“慢就业”往往介于主动和被动之间,有的是对职业期望太高、要求太多,又或者干脆是对进入社会产生畏惧感,于是一拖再拖,才拖成了“慢就业”。可以“慢就业”,不能“不就业”,一定要避免一再拖延就业。来源:人力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4752523460576444&wfr=spider&for=pc
4.年轻人谈“慢就业”:在慢中积累爆发力,但不能变成懒就业近年来,毕业生就业话题备受关注,“慢就业”、“灵活就业”等新名词出现,有人会觉得“慢就业”是不上进,也有人觉得这是一种“缓冲期”。对此,南都、N视频记者采访了部分年轻人,从他们的视角来看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倾向于“慢就业”?如何避免“慢就业”转变成“懒就业”?记者:黄怡婷 阮姗姗 实习生刘思颖http://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30512796520.html
5.慢就业,莫成“懒就业”“怕就业”的美丽掩护“疫情冲击下,工作肯定不好找了,稍微等等吧”“这个岗位待遇,比不上上一届学长,我再观望下”“实在不行,家里待几个月”……高校毕业生就业,素有“金三银四”之说,意指毕业当年三月四月,用人单位将针对应届生释放较大一波岗位需求,今年因为疫情,不少招聘重头后移至五月。然而,在这一关键时期,有小部分应届毕业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247373
6.指出有部分毕业生以“慢就业”为由,“不就业”或者“懒就业2018年大学毕业生预计将有820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媒体最近又关注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指出有部分毕业生以“慢就业”为由,“不就业”或者“懒就业”,实质是逃避就业。而另一方面,一-e卷通组卷网https://zujuan.xkw.com/16q7095146.html
7.#热点热议#又到就业季慢就业别成懒就业[来自东方有大海#热点热议#【又到就业季 慢就业别成懒就业[话筒]】又到就业季,数据再爬高:教育部预计,将有820万大学生毕业。找工作的当口,“慢就业”又成了一个显话题。“慢就业”现象的出现,不见得不好,起码说明社会发展到一https://weibo.com/1075970297/FADZADOUD
8.人民日报:别把慢就业当成懒就业的借口慢就业别成懒就业(民生观) 经过试错,才能知道什么工作真正适合自己 又到就业季,数据再爬高:教育部预计,将有820万大学生毕业。找工作的当口,“慢就业”又成了一个显话题。所谓 “慢就业”,就是毕业之后不着急工作或深造,选择游学、创业考察、在家陪父母等,休整一段时间再做打算。 https://m.dezhoudaily.com/p/1334266.html
9.慢就业?懒就业?这所高校“三字诀”助力大学生就业“百日冲刺”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本科)主动出击,在“快、准、实”上狠下功夫,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慢就业?懒就业?疫情当下,一些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了“再等等”“再看看”的“慢就业”心理。作为上海唯一一所布点监测就业的民办高校,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本科)主动出击,在“快、准、实”上狠下功夫,确保毕https://web.shobserver.com/wxShare/html/247803.htm
10.助业者说慢就业≠懒就业其中,有的毕业生努力积蓄力量、提升自我,最终实现“弯道超车”,找到一份更能“实现价值、发挥作用”的工作;有的毕业生却以“工作难找”为借口,整天“宅”在家里,慢慢地,“慢就业”变成了“懒就业”,甚至“不就业”…… 讲述者 黄浦区就业促进中心职业指导师 石啸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1707286
11.“慢就业”日渐凸显:莫变为“不就业”,在慢中厚积薄发有调查发现,部分应届毕业生也存在以“不愿吃苦”“、拒绝低薪”为由的逃避就业现象。对于“慢就业”现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高校毕业生消极应对就业的心态与主动调整择业节奏,例如希望“更高质量”就业的心态是完全不同的。“慢就业”是选择更适合的就业方式,而不是懒就业、不就业,甚至畏惧就业。https://hea.china.com/article/20230614/062023_1328255.html
12.懒就业慢就业,海归如何走出求职之困?界面新闻海外留学生懒就业、慢就业情况开始增多。 曾舒煜提到一个具体案例,其平台有个学生从英国留学回来后歇了两年,在后来的电话访谈中了解到,该同学投递了很多岗位,均未收到反馈,加上国内本科、英国硕士学校都一般,求职受阻,就业心态受到较大影响。 “很多海外留学生出国之后,对自己的期望会提高,可能都盯着大厂投,竞争相对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0366592.html
13.辅导员主体性视角下大学生慢就业懒就业问题解决路径研究期刊摘要:大学生慢就业、懒就业问题研究对大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社会建设以及教育和就业政策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从辅导员主体性视角来看,大学生慢就业、懒就业问题的形成与辅导员就业指导和服务不到位、辅导员对学生缺乏关心和引导、辅导员缺乏对市场的跟进与了解等原因密切相关.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提升辅导员就业指导和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kjwh202420006
14.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是从容选择还是迫于无奈?秦政记?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复杂,“慢就业”现象在高校毕业生中逐渐增多。所谓“慢就业”,是指毕业生在完成学业后,选择暂时不就业,而是通过考研、陪伴家人或游学等方式,延缓进入职场。针对这一现象,记者通过对多位毕业生的采访,试图了解“慢就业”现象背后的多重因素。https://www.ishaanxi.com/c/2024/1022/3273530.shtml
15.2021年公职考试面试热点及预测:如何看待慢就业二是“慢就业”现象容易引发“懒就业”不良导向。虽然放慢脚步找工作未必是坏事,但待业时间过长,会演变成“懒就业”,甚至“不就业”。远离职场,脱离社会,就会跟不上社会的步伐,从而出现一种恶性循环。还有的甚至出现了一种以“啃老”为荣的错误观念。 https://qinghai.m.jinbiaochi.com/qhgwy/news_125697.html
16.新就业形势下学生“慢就业懒就业”现象探析及应对策略——辅导西电新闻网讯(通讯员 曹畅 成孝孝)10月14日下午15:00,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于中心会议室举办第一期辅导员就业研讨沙龙活动,活动主题为:“新就业形势下学生“慢就业、懒就业”现象探析及应对策略”。就业中心工作人员及部分辅导员代表参加此次活动,活动由曹畅老师主持。首https://news.xidian.edu.cn/info/1399/216649.htm
17.人民日报寄语毕业生:要警惕"慢就业"变"懒就业"毕业季来临,一所大学以高铁票为模板制作了海报:起点站是母校,下一站是“前程似锦”站。青春不散场,梦想今起航。如何帮助新毕业的大学生既快又稳地融入社会,让他们顺利迈出职业生涯第一步,可说是需要全社会共同思考的问题。https://news.cri.cn/toutiaopic/f625b0cc-8175-131a-5e0c-96759e5c3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