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理论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平台经济快速发展,在优化供需匹配、促进经济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有效拓宽就业新空间,在保就业、稳就业、扩就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依托互联网平台就业的网约配送员、网约车驾驶员、货车司机、互联网营销师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大幅增加,劳动权益保障方面也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有利于拓展劳动者就业增收新途径,也将为企业带来更强劲、更长久的发展动力,还可以通过稳定就业激发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我国现有的劳动法律制度是以传统劳动关系为基础设计的,与新就业形态的发展相比还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有利于及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为此,要抓紧研究制定保障新就业形态人员权益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完善各项支持和保护政策措施;要落实公平就业制度、健全最低工资和支付保障制度,健全并落实劳动安全卫生责任制等,补齐劳动者权益保障短板;要提高社会保障政策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引导新就业形态人员根据自身情况参加相应的社会保险。

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服务,才能为他们提供实实在在的便利,使他们感受到真真切切的温暖。为此,要积极开展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使其覆盖更多新就业形态人员;优化就业创业服务,积极为各类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创业培训等服务;优化社保经办服务,探索适合新就业形态的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模式;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着力促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技能提升;等等。同时,加强市场监管和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有效治理就业歧视、欠薪欠保、违法裁员等乱象,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有尊严、有保障、有发展。

形成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合力。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发挥新就业形态在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的作用,离不开推动就业政策与其他领域政策协调联动、同向发力。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新期待,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挖掘、培育新的职业序列,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同时,引导企业完善行业公约和行业标准,加强自律、依法用工,自觉履行其应当承担的用工和权益保障责任。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加强对企业用工方式的监督和合法性审查,对不合理用工现象加大监管和惩罚力度。

THE END
1.努力提升创业质量助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中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创业促进就业,激发劳动者创业潜能,取得积极成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经营主体达到1.8亿户,其中企业5826.8万户,个体工商户1.2亿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23万户。以2023年为例,当年全年新设经营主体3272.7万户,同比增长12.6%,其中新设企业1002.9万户,增长15.6%;https://chinajob.mohrss.gov.cn/h5/c/2024-12-09/420111.shtml
2.打工新鲜事儿制造业用工缺人怎么办?这类专业机构关注一下包括加强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依法纠治侵害劳动者就业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等。 出台《意见》的背景和考虑 近年来,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面向制造业重点领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定向招聘、技能培训、能力测评、用工余缺调剂、灵活用工等服务,许多机构与制https://www.workercn.cn/c/2024-12-13/8412884.shtml
3.新就业形态内涵发展趋势与政策思路新就业形态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和技术进步的未来趋势,在未来仍将是就业的主要形式之一。综合国内外情况看,随着我国数字经济呈指数级发展,新就业形态也将持续发展,但其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也要保持清醒,对其存在的脆弱性也须妥善应对。总的思路是:以新就业机会的可持续和就业质量提升为着力点,坚持经济转型和就业转型相https://www.calss.net.cn/p1/zjsd/20240402/38673.html
4.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协同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切实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是今年国家和地方各级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是促进平台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工会履行好维权服务基本职责的必然要求。近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平台企业劳动用工加以规范。对工会组织而言,既要落实好相关政策,也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适合新就业形态劳动用工实际并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14123663920570820&wfr=spider&for=pc
5.新就业形态中的劳动者权益维护与工会工作模式选择“三新”经济蓬勃发展,平台就业、灵活就业大量出现并呈加速增长趋势,企业组织形式和职工就业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适应这一新形势,有效组织“三新”领域职工入会、开展工会服务,已经成为各级工会组织面临的重大课题。”由此可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保护问题是劳动关系管理中的新问题,也是工会组织亟待解决的https://theory.southcn.com/node_203ed94b00/2552548970.shtml
6.“1200万人左右”变“1200万人以上”,新增就业目标调整说明什么?2022年7月,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启动,一年多来已取得积极成效。全国人大代表、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燕芳指出,“新职伤”在不同地区之间政策尚不平衡,不同平台企业之间保障尚不平衡,理赔流程较长。她建议加快推进“新职伤”试点扩面,探索增加第三者责任保障,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与数据共享,优化理赔https://export.shobserver.com/toutiao/html/724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