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发布三份新办法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新闻频道

央视网消息:据人社部网站消息,日前人社部印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规则公示指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服务指南》,指导企业依法规范用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依法维权,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基本权益。文件全文如下: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保障指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劳动报酬权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主要指线上接受互联网平台发布的配送、出行、运输、家政服务等工作任务,按照平台要求提供平台网约服务,通过劳动获取劳动报酬的劳动者。本指引所称企业是指平台企业和平台用工合作企业。

第三章劳动报酬

第七条企业与工会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代表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实际,平等协商制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报酬规则,明确劳动定额标准、抽成比例、计件单价、劳动报酬支付周期、考核办法等,确保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劳动获得合理劳动报酬。

第八条不完全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但企业对劳动者进行劳动管理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适用劳动者实际工作地人民政府规定的小时最低工资标准。

第十条企业要以货币形式将劳动报酬支付给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本人,不得以实物及有价证券替代货币支付。

第十一条企业应按时足额支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报酬,不得克扣或无故拖欠。企业支付劳动报酬时,应向劳动者提供本人的劳动报酬清单。

第十二条平台企业要对用工合作企业按时足额发放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报酬等情况进行监督。

第四章附则

第十三条符合确立劳动关系情形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休息和适用最低工资标准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最低工资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执行。

第十四条个人依托互联网平台完全自主开展经营活动的,不适用本指引。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规则公示指引

第一条为引导平台企业依法合规制定和修订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规则,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知情权和参与权,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本指引。

第三条本指引所称劳动规则是指平台企业组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网约服务,进行工作调度和劳动管理时所依据的规章制度、格式合同条款和算法规则等。

第四条平台企业制定或修订平台劳动规则要遵循合法规范、公平公正、透明可释、科学合理、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履行民主程序。

(一)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进入、退出平台规则;

(二)平台订单分配规则,包括订单分配的基本原则、订单优先分配或差别性分配规则等;

(三)报酬规则,包括计件单价及确定因素,抽成比例及确定因素,报酬构成及支付周期、支付方式等;

(五)奖惩规则,包括服务要求和规范,考核制度,奖励和惩戒的情形、方式、标准,劳动者的申诉渠道和企业处理申诉的程序、结果反馈方式等;

(六)其他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则。

第六条平台企业制定或修订直接涉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劳动规则,要提前通过应用程序弹窗等显著方式向劳动者公开征求意见,充分听取工会或劳动者代表的意见建议,将采纳情况告知劳动者。确定实施前,至少提前七日向劳动者予以公示。

第八条平台企业要在应用程序等显著位置,以清晰易懂的语言,真实、准确地持续公示有关内容,确保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能够随时方便查看完整内容,并提供反馈有关意见建议的渠道。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服务指南

第一条为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机制,畅通维权渠道,及时、便捷、高质量化解涉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切实维护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促进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政府行政部门、法院、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平台企业等要不断探索创新适合新就业形态特点的劳动者维权服务方式,改进和优化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维权服务。

第三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时应当依法合理表达诉求,不得采取违法和过激形式。

第二章企业内部劳动纠纷化解机制

第四条平台企业要建立健全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申诉机制,畅通线上和线下沟通渠道。

第五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可向平台企业反映对平台劳动规则的意见建议或其他合理诉求,平台企业要认真听取并作出回应。

第六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认为平台用工合作企业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向平台企业投诉。平台企业要积极核查,协调处理。情况属实的,要督促用工合作企业及时整改。

第八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认为自身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优先与企业协商解决,也可请工会或第三方组织共同与企业协商解决。

第九条鼓励平台企业成立由工会代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代表和企业代表参加的企业内部劳动纠纷调解委员会,提供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纠纷调解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认为自身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可向企业劳动纠纷调解委员会提出。调解委员会应当及时核实情况,协调企业进行整改或者向劳动者做出说明。

第三章工会权益维护服务

第十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有权加入工会。工会组织要积极吸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

第十一条工会组织要及时帮助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可向所在工会组织或当地工会组织请求予以支持和帮助。

第十三条工会组织要推动平台企业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商机制,代表或组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就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事项与平台企业沟通、协商,订立集体合同或协议。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有权参与工会与企业组织的恳谈会、集体协商等活动,平台企业、平台用工合作企业应提供便利条件。

第十四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认为平台企业、平台用工合作企业侵犯自身劳动权益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可向工会组织申请法律援助等服务。

第十五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可就近在工会组织等建立的服务站点申请协调解决权益维护问题。

第十六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与企业发生纠纷,可向人民调解委员会和各级各类专业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申请调解。经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按照约定履行。符合条件的,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或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置换。

第十七条发生争议后调解不成或当事人不愿调解,符合劳动争议受案范围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可向实际工作地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劳动争议仲裁。不符合劳动争议受案范围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可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第十八条符合劳动保障监察职权范围的事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可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举报投诉。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及时受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举报投诉,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第十九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可依法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鼓励法律援助机构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集中工作地或休息地设立法律援助站或者联络点,就近提供法律援助服务,开设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法律援助“绿色通道”,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第二十条各地要积极构建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多元调解机制,加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协调联动。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创新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调处机制,联通法院、人社、司法行政、工会、企业代表组织等各类争议处理资源,建立“一站式”的新就业形态争议调处机构。

第二十一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生活困难需要救助的,可向有关部门申请救助。

THE END
1.努力提升创业质量助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中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创业促进就业,激发劳动者创业潜能,取得积极成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经营主体达到1.8亿户,其中企业5826.8万户,个体工商户1.2亿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23万户。以2023年为例,当年全年新设经营主体3272.7万户,同比增长12.6%,其中新设企业1002.9万户,增长15.6%;https://chinajob.mohrss.gov.cn/h5/c/2024-12-09/420111.shtml
2.打工新鲜事儿制造业用工缺人怎么办?这类专业机构关注一下包括加强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依法纠治侵害劳动者就业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等。 出台《意见》的背景和考虑 近年来,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面向制造业重点领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定向招聘、技能培训、能力测评、用工余缺调剂、灵活用工等服务,许多机构与制https://www.workercn.cn/c/2024-12-13/8412884.shtml
3.新就业形态内涵发展趋势与政策思路新就业形态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和技术进步的未来趋势,在未来仍将是就业的主要形式之一。综合国内外情况看,随着我国数字经济呈指数级发展,新就业形态也将持续发展,但其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也要保持清醒,对其存在的脆弱性也须妥善应对。总的思路是:以新就业机会的可持续和就业质量提升为着力点,坚持经济转型和就业转型相https://www.calss.net.cn/p1/zjsd/20240402/38673.html
4.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协同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切实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是今年国家和地方各级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是促进平台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工会履行好维权服务基本职责的必然要求。近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平台企业劳动用工加以规范。对工会组织而言,既要落实好相关政策,也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适合新就业形态劳动用工实际并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14123663920570820&wfr=spider&for=pc
5.新就业形态中的劳动者权益维护与工会工作模式选择“三新”经济蓬勃发展,平台就业、灵活就业大量出现并呈加速增长趋势,企业组织形式和职工就业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适应这一新形势,有效组织“三新”领域职工入会、开展工会服务,已经成为各级工会组织面临的重大课题。”由此可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保护问题是劳动关系管理中的新问题,也是工会组织亟待解决的https://theory.southcn.com/node_203ed94b00/2552548970.shtml
6.“1200万人左右”变“1200万人以上”,新增就业目标调整说明什么?2022年7月,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启动,一年多来已取得积极成效。全国人大代表、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燕芳指出,“新职伤”在不同地区之间政策尚不平衡,不同平台企业之间保障尚不平衡,理赔流程较长。她建议加快推进“新职伤”试点扩面,探索增加第三者责任保障,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与数据共享,优化理赔https://export.shobserver.com/toutiao/html/724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