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湘泉出席并主持2023中国人力资本国际管理论坛“数字职场

9月9日,由智联招聘与外滩大会联合打造的2023中国人力资本国际管理论坛在上海举行。在“数字职场-新就业·新职业”圆桌论坛环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担任主持,甘肃省积石山县副县长朱育昌、蔚来资深人力资源总监江锋、支付宝数字政企事业部数字政府服务部总经理彭韵、智联招聘集团执行副总裁李强等嘉宾展开深度探讨,共话新就业、新职业的现状和趋势,为企业组织进化、人才求职和职业发展带来有益启迪。

(政企研嘉宾共聚“数字职场-新就业·新职业”圆桌论坛)

数字社会催生新就业形态,平台企业多元护航新就业

随着数字技术发展和商业模式、产业业态的创新,新就业形态破土而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详细解释,“新就业形态”是相对于传统的工作而言,在新就业中,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技能有新要求,招聘有新模式,劳动者求职也有新方式。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主持圆桌论坛)

当下,我国就业市场正处于数字化变局的浪潮中,高质量充分就业面临多重挑战。甘肃省积石山县副县长朱育昌分析说,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数字经济人才紧缺、就业结构性矛盾是高质量就业的三大挑战,面对挑战,数字人才培训尤其重要。

(甘肃省积石山县副县长朱育昌在圆桌论坛中发言)

(蔚来资深人力资源总监江锋在圆桌论坛中发言)

新就业生态中,求职者与企业之间的匹配也打着鲜明的数字烙印,平台企业作为供需之间的“桥梁”,既是新就业形态的主要承载者,也对新就业形态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支付宝数字政企事业部数字政府服务部总经理彭韵表示,支付宝打造“平台的平台”促就业模式,能帮求职者打通就业后的各项政务服务保障;通过数字技术也能帮助招聘平台和就业机构,大幅提升就业的人岗匹配的效率。

(支付宝数字政企事业部数字政府服务部总经理彭韵在圆桌论坛中发言)

智联招聘集团执行副总裁李强认为,平台在促进精准匹配上作用巨大,“基于用户提供的信息,加上平台测评,平台可以比你更了解你,也可以把更合适的岗位推荐给你,让你看到更适合你的未来。”在大模型加持下,平台可以通过更丰富的字段拆解,对简历和JD进行一一映射匹配,让人岗匹配更加精准。大模型也使企业的面试环节更加高效,以很多企业正在使用的智联招聘AI易面工具为例,确定好能力模型后即可借助AI完成面试,“面试一万个人可能只需要一个小时”。他透露,AI易面即将升级为“AI优面”,以更强大平台力量让求职者看到更多可能,让企业招聘效率大幅提升。他同时也坦言,现阶段大模型尚难以进行情感类的沟通判断,要想利用AI在面试中呈现企业文化氛围,大模型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智联招聘集团执行副总裁李强在圆桌论坛中发言)

新职业将长期存在,持续成长需政企与从业者协同共促

数字化技术更新迭代下,许多新职业应运而生。李强认为,数字时代催生的新职业会长期存在,但年轻人可能不会在某一个职业上长期发展,当从业者将兴趣变成职业之后,就会进入到“痛苦的非舒适区”,从而难以坚持。但他同时也提到,以个体技能为支撑的职业更容易获得长期发展,如数据分析、视频剪辑等。对企业而言,新职业的出现使企业组织架构变得复杂,李强认为,让新职业持续成长,需要打破组织边界,支持部门融合;也可以采用新老结合的“1+1”员工培训机制,缩短新员工适应期;还需要同步调整适应新职业的薪酬模式,如将月薪改变为周薪、时薪。

从人才视角来看,新职业作为新生事物大受年轻人欢迎,但要把“新职业”变成“好职业”,尚需从业者的理性判断并打造共识。彭韵认为,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社会归属感、个人归属感和团队归属感,满足个人当下经济诉求的新职业就是“好职业”。新职业带来众多崭新的工作机会,她建议年轻人树立数字化思维模式、提升数字技能以使用数字化工具,以此抓住新职业机会。

新就业浪潮奔涌,新职业层出不穷,数字职场未来可期。青年将迎来广阔的发展天地,朱育昌鼓励人们以数字技术“赋能新农村,圆梦黄土地”;李强建议人们主动迭代升级、拥抱变化。企业也将在转型机遇中开拓新发展,江锋展望,蔚来将更专注长期发展,“做拥抱多元的长期主义者”;彭韵表示,支付宝将坚持不懈地用新的产品力和技术力推进数字职场蓬勃发展。在政府、企业以及职场人的协同努力下,数字职场将成为高质量就业的强大推力。

THE END
1.努力提升创业质量助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中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创业促进就业,激发劳动者创业潜能,取得积极成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经营主体达到1.8亿户,其中企业5826.8万户,个体工商户1.2亿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23万户。以2023年为例,当年全年新设经营主体3272.7万户,同比增长12.6%,其中新设企业1002.9万户,增长15.6%;https://chinajob.mohrss.gov.cn/h5/c/2024-12-09/420111.shtml
2.打工新鲜事儿制造业用工缺人怎么办?这类专业机构关注一下包括加强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依法纠治侵害劳动者就业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等。 出台《意见》的背景和考虑 近年来,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面向制造业重点领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定向招聘、技能培训、能力测评、用工余缺调剂、灵活用工等服务,许多机构与制https://www.workercn.cn/c/2024-12-13/8412884.shtml
3.新就业形态内涵发展趋势与政策思路新就业形态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和技术进步的未来趋势,在未来仍将是就业的主要形式之一。综合国内外情况看,随着我国数字经济呈指数级发展,新就业形态也将持续发展,但其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也要保持清醒,对其存在的脆弱性也须妥善应对。总的思路是:以新就业机会的可持续和就业质量提升为着力点,坚持经济转型和就业转型相https://www.calss.net.cn/p1/zjsd/20240402/38673.html
4.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协同推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切实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是今年国家和地方各级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是促进平台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工会履行好维权服务基本职责的必然要求。近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平台企业劳动用工加以规范。对工会组织而言,既要落实好相关政策,也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适合新就业形态劳动用工实际并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14123663920570820&wfr=spider&for=pc
5.新就业形态中的劳动者权益维护与工会工作模式选择“三新”经济蓬勃发展,平台就业、灵活就业大量出现并呈加速增长趋势,企业组织形式和职工就业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适应这一新形势,有效组织“三新”领域职工入会、开展工会服务,已经成为各级工会组织面临的重大课题。”由此可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保护问题是劳动关系管理中的新问题,也是工会组织亟待解决的https://theory.southcn.com/node_203ed94b00/2552548970.shtml
6.“1200万人左右”变“1200万人以上”,新增就业目标调整说明什么?2022年7月,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工作启动,一年多来已取得积极成效。全国人大代表、太平洋医疗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燕芳指出,“新职伤”在不同地区之间政策尚不平衡,不同平台企业之间保障尚不平衡,理赔流程较长。她建议加快推进“新职伤”试点扩面,探索增加第三者责任保障,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与数据共享,优化理赔https://export.shobserver.com/toutiao/html/724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