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管理培育卓越人才科研新浪财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他还曾指出,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可见,教育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更是民族振兴的希望。而高校作为铸就高素质卓越人才的主阵地,承载着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优秀人才的重大使命。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前所未有的历史节点,高校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发展战略,将国家战略需求融入教育教学、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的全过程。高校必须创新教育管理路径,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进程,持续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构筑坚实的人才基石与智慧源泉。

紧扣国家战略,探索教育改革新渠道

拓展教育资源,构建数字转型新形态

高校要推进教学数字化转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积极引入最新的信息技术,拓展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同时,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大力推进智慧校园、智慧教室、智慧课堂等智慧教学硬件建设,为师生提供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新型教学环境。推进虚拟教研室建设,创新教研形态,积极探索信息化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混合式教学,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培育建设“线上+线下”金课,提高教师数字化教学水平,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科研教学融合,培育卓越人才新模式

科研与教学是高校的两大核心功能。科研教学融合是培育卓越人才新模式的重要途径,高校应推动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将科教融合作为重要办学理念,加强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互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通过开设“科研课堂”,依托专业实验室和虚拟仿真实验室,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科研平台,帮助学生深度参与科研全过程。同时,高校应充分整合教育资源,构建科创教育体系,将创新项目与学科竞赛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促进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和应用,真正实现将科研和教学相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学术支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而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具备创新能力的卓越人才。

强化教学监控,构建多元评价新体系

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卓越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建立更为科学、更为全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线上和线下课堂管理,定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通过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评价机制,全面掌握教师教学情况。同时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慕课堂、微课程等,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参与度。高校要围绕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多维度、多时段、多尺度等评价体系。应调研用人单位评价,建立长效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提升卓越人才培养质量。

革新教育管理,引领人才建设新高度

加强党的领导,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科学管理理念,深化教育管理内涵建设,注重“管”和“理”有机统一,实现制度管理和情感管理的有效融合。优化教育管理制度,补充建立缺位的制度,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制度环境。构建全面的教育管理体系,确保各项制度与目标任务能够有效落实和执行。高校需着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吸纳优秀人才、深化教师培养体系、构建高效激励机制等举措,锻造一支素质高、专业化的教师团队。同时将师德教育放在教师培养首位,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师德师风建设体系。强化教育管理人才建设,激励管理人员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参与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全面提升高校教育质量与管理效能,为高校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坚实保障。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宏伟征程上,我们应加强顶层设计,通过筑梦国家战略、拓展教育资源、科研教学融合、强化教学监控、革新教育管理等举措,为铸就卓越人才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创新教育管理路径,我们可以更好地激发高等教育活力,实现高校管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我们致力于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卓越人才,共同开创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崭新篇章,携手绘制民族复兴的辉煌蓝图。

(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体育学院;本文系江苏省学校美育科研规划立项课题“行业特色型高校‘美育’与‘劳育’融合育人的创新与实践”〈20230027〉阶段性成果)

THE END
1.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探索在此背景下,科学与技术相关学科教师如何做好角色定位是不容回避的问题。强教必先强师,在时代迫切呼唤拔尖创新人才的今天,教师应不断丰富自己的角色,为人才成长保驾护航。 贯彻大思政教育,成为科学精神的弘扬者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政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要将大思政教育融入各个学科。科学与http://m.jyb.cn/rmtzgjsb/202411/t20241126_2111275737_wap.html
2.构建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应始终把握科学定位,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中小学生的科学兴趣、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夯实义务教育人才培养基础。义务教育阶段重在充分发挥中小学校科学教育主阵地作用,在科学教育方式改革上实现突破,广泛培养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动https://www.sinoss.net/c/2024-11-26/644986.shtml
3.研究》笔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关注的问题探讨编者的话:优才的选拔与培育,始终是中外教育领域百年来持续探索且争执不休的主题,自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政策概念提出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又出现了一轮新的探索与实验。然而,究竟如何理解拔尖创新人才?如何识别与遴选拔尖创新人才?相关实验与探索的效果究竟如何?如何从教育的整体观以及我国区域社会发展均衡观角度,提升拔尖创新人才https://gjyj.dgut.edu.cn/info/1031/4728.htm
4.浅谈素质教育中创新人才的培养论文(通用6篇)所谓创造教育,就是将“创造学”(研究人类创造发明活动规律的科学)的一般原理,通过教育途径,较系统地传给学生,培养学生创造发明的能力。简而言之,创造教育就是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民族进步,国家兴旺发达。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创造教育的深入开展是密不https://www.fwsir.com/jy/html/jy_20140807101752_272704.html
5.创造时代的创新人才培养聚焦这些特征不一定全面,但大体上能够反映我们认为的创新人才的特征,至少是基本特征。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陶行知先生在八十年前甚至更早就“创造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而且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我们常常说要放眼世界,要有全球视野,要知道今天的学术前沿在哪里,知道国际的学术前沿在哪里,但是,我们也要对我们国家教育https://jyj.gmw.cn/2019-08/12/content_33071215.htm
6.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等教育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在本学期的形式与政策课上,清华大学教授张慕葏教授为我们讲授了课题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的一堂课。课题中提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关键在于有一批创新型人才,没有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作支撑,实现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不可能实现。 https://www.oh100.com/ahsrst/a/201703/244701_2.html
7.谈谈科技与教育创新人才之间的关系?教育是基础,科技与教育总是有时间差的,别只望教育与科技同步,科学技术总领先于教育,人才是继承文明的人,也就是爱到良好教育的的人,当人才到实践中得到创新后才形成科技,科技作用于教育!这是过程的关系,创造是推动力,其根本力量来源于社会利益!创造是根本,是目的。科学技术是思想文化反应!http://m.xueda.com/wenda/958.shtml
8.全省教育科技创新大会暨人才工作会议召开4月29日,全省教育科技创新大会暨人才工作会议召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对我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进行全面部署,举全省之力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为实现“两个确保”提供强有力支撑。省委书记楼阳生出席并讲话,省长https://kjt.henan.gov.cn/2022/04-29/2441957.html
9.中专教育与培养创新人才教学的几点思考分析知识经济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的新潮流,其内容便是将高新技术作为社会第一生产支柱。在科学技术主导的经济发展趋势的当下,知识储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当前人才需求的重要因素。本文将针对中专教育与培养创新人才教学进行全面的思考。 一、教育与培养创新人才的意义 https://www.sh-yuy.com/news/4605.html
10.创新性人才与创新型人才有何不同4月7日下午,我观看了超星教师发展直播讲堂的第3期讲座的回放视频,由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教授作主题为《创新人才培养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报告,视频全程听完后,有几个新概念引起了我的思考。别教授的讲解指明了高等教育教学创新方向,理清了大学课堂高质量发展脉络,分享了课堂改革任务重点与路径。 https://www.xdxd.cn/jxtd/jgyd/jlyd/2024-04-09/58989.html
11.郑州中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这是郑州中学人的教育梦想。因此我们将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通过实验班学习,使学生具有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科学精神;具有追求真善美的人文精神;具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和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在合作、交流与实践中培养学生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优秀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超群、https://www.zzms.com/article/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