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服务重塑的五个问题

如果说当代信息社会进程中互联网是序幕和开端的话,那么人工智能将成为发展和高潮,诚如百度董事长李彦宏所比喻的:“互联网是一道开胃菜,主菜就是人工智能。”[1]未来数年是人工智能释放巨大服务力价值的窗口期和发展机遇期,被誉为科技发展的下一个“超级风口”。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创新发展应当在气象万千的人工智能时代,与变革重塑的洪流共进,紧扣重要发展机遇的新内涵,引领图书馆服务的新增长极。

1.1图书馆更新

1.2积极构建图书馆大脑

1.3建设人工智能的柔性图书馆

1.4适时组建图书馆人工智能中心

1.5把握人工智能提速的发展机遇

“人类正在步入智慧时代,号称智能革命,但是我们看到当前网络世界却远没有现实世界的智慧,原因就是我们现在还是用一个快50岁的网络来支撑高速发展的现实世界。”[6]作为第五代通信技术的5G商用化的步伐渐行渐近,将提供至少十倍于4G的峰值速率、毫秒级的传输时延和千亿级的连接能力,满足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多样化应用需求,正在加速“屏民时代”并开启下一代沉浸体验。据预测,到2025年,5G将覆盖40%的全球人口,中国将成为最大的市场。2025年,中国的“5G人口”将占全球的三分之一。5G将会带来一个新的互联网,让创新充满想象力[7]。5G所具备的更高速率、更低时延、更为稳定、更大连接的特点,将带来人工智能的提速。如何想方设法用好5G的发展机遇,并为之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图书馆服务的提速奔跑赋能,是图书馆界应当直面的问题。

2.1着力于人工智能技术解决服务中的痛点难点堵点

与日俱增的海量数据、超强提速的计算能力、创新迭出的优秀算法,以上三者的有机结合,正在推动当代图书馆事业全面迈向泛数字化、泛网络化、泛智能化阶段,人工智能呈现出不断向上的活跃度。如何让人工智能的应用更接地气,回答是需要着力于解决图书馆服务中的痛点、难点和堵点,“对症下药”,回应读者的所需、所要、所盼,并注重在尽力而为中秉持量力而行的原则,把握好实践推进的节奏。

在更为巨量的超载信息环境下,读者正面临信息回避与信息疲劳的痛点和难点,呼唤图书馆人工智能服务为其解痛释难。当读者被多个屏幕和平台的媒体内容淹没的时候,对于越来越多茫然不知所措的读者而言,需要图书馆员为其提供信息回避的路径和解除信息疲劳的方法[8]。人工智能所提供的智慧数据和价值发现将为图书馆员增加服务读者的智慧。

在图书馆定位服务的最后100米方面,人工智能也可以有所作为。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广州市图书馆等10万平方米的超大型图书馆,可以设计让机器人进行最后100米的定位服务,以解决图书馆超大空间带来的难题。

便携式人工智能正在成为人工智能革命的关键突破,手机成为当下最为广泛的人工智能终端,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遥控器,图书馆的人工智能普及应用也应更多地选择读者随身携带的手机。通过手机的智能应用,让自动识别的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均能切换到相应模式并进行自动分类整序;语音助手能即时提供自动翻译;在图书馆举办的展览上,能够进行语音和可视导览讲解,如此等等。通过手机中的人工智能各类元素和功能化解图书馆各类服务中的堵点。

此外,人工智能的相对一致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图书馆员水平不同带来的服务差异,通过人工智能的一体化整合,也可以使图书馆分散而孤立的服务设备趋于整合。

2.2从通用普遍的一般应用转向专业特定场景的解决方案

我国一些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已先后在服务中采用了人脸识别技术,用以门禁识别和刷脸借阅,如浙江理工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浙江嘉兴图书馆等,体现出人工智能重塑图书馆服务进程中由通用普遍的一般应用转向专业特定场景的解决方案的发展趋势。这样的趋势应当深化,即让人工智能嵌入更多的服务领域、服务项目、服务产品,提升图书馆的服务品质和效能。如可以按照读者需求设计更多的自主智能装备和设施,可以让人工智能技术嵌入读者与馆员的智能停车、文献与读者的空间定位、读者流量实时统计分析、人工智能增强导读的知识链接、智能读者满意度调查、书库文献盘点机器人、服务现场流动巡视机器人等各个专业特定的场景,还可以推进馆员与读者会话式人工智能的进一步自动化,通过更智能的咨询机器人或导借机器人实现读者问询和借阅服务的更高程度的自动化。

以图书馆员工招聘为例,现阶段不少城市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出现了十里挑一甚或百里挑一的员工招聘的可喜现象,给各图书馆面试官们带来了新问题。如果说,图书馆以往的招聘方式是求职者通过参加传统的招聘会接触用人单位或在网络上投递简历,则如今可以采用“人工智能+招聘”的全新解决方案,其效率是以往面试官所无法相比的。如可用知识图谱方式描摹新进员工人才肖像,不同的人才必须匹配不同的用人部门评价标准和体系,把合适的人才推荐到合适的岗位上,实现精准引才,并使得那些造假者无所遁形。这样的人工智能人力资源解决方案还可以不断自我迭代,通过数据再挖掘,为更广范围的图书馆精准推荐人才,乃至全球揽才[10]。人工智能无疑将使图书馆员工的招聘更好更快,但最终还需要图书馆管理者在人工智能的基础上进行最终的分析裁决。

以读者证和押金制度为例,人工智能为全面无证化时代提供了可能,即图书馆的访问管理、借阅管理、活动管理等均可以通过图书馆手机APP扫码解决。图书馆云联网中“信用云”的建设将使个人信用信息互连互通、一体共享,读者身份的证明已无须出示读者证,未来图书馆读者服务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完全可以告别读者证和约束性的押金制定,这在一些领域已是较为成熟的技术,可以采用拿来主义的方针,应用到图书馆中来。

以图书馆盲人服务为例,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盲人读者进行精准安全的导行和导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如2019年美国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上,新产品“脑洞大开”,其中就包括了残疾人用表情就能控制的轮椅[11]。2018年11月,清华大学—阿里巴巴自然交互体验联合实验室发布了一项人机交互研究新成果:一枚AI盲键,首次打通了语音和触感两大感官系统,为盲人朋友更好“玩手机”提供了一种新可能。据介绍,这种新的盲人触感反馈技术叫SmartTouch,具体做法是给手机贴一个新的“屏幕保护膜”,上面有支持触觉交互的“盲键”,通过低成本的屏幕盲键按钮提供触觉[12]。

未来人工智能还可以助力图书馆防盗。以往发现图书馆盗窃,安保人员需要通过观看监控记录,进行人工排查,耗时费力;而人工智能的新型安全摄像头已在日本研发成功,可以通过对人类动作意图的理解,在盗窃行为发生前就能准确预测,从而帮助识别偷窃行为,预防并发现潜在的图书馆偷盗案件[13]。

2.3赋能面向未来的图书馆读者

赋能面向未来的图书馆读者,图书馆服务应思考如何让移动智能时代的原住民走进图书馆,如何赋能老年读者、少年儿童读者、残疾人读者、进城务工人员、境外居住者等读者群。

以2001年后出生的青少年一代为例,他们是图书馆现在和未来的重要读者群,他们的信息装备已发展成手机、平板电脑与笔记本电脑,被称为“网络原住民”。这一读者群体对于人工智能具有更多的好奇心,已率先在智能服装、智能餐饮、智能出行、智能娱乐等领域进行了广泛体验。图书馆服务正面临需求导向的人工智能倒逼赋能,这为人工智能重塑图书馆服务提供了新环境和发展机遇,如儿童早教机器人、个性化学习、搜索引擎、人机交互、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均可以运用在图书馆服务上。2018年10月,由平湖市图书馆新仓分馆和嘉兴市图书馆余新分馆主办了“爱上图书馆”走亲活动——人工智能双语手工体验活动,活动通过扫描互动等人工智能交互来提高小朋友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增加学习的乐趣,同时还可以提升小朋友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学习能力、专注能力、创作能力[14]。法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形成了两大亮点:一是基于人本精神,利用人工智能为学生提供教育与关怀上的精准供给;二是基于审慎心态,着力培养中小学生的资讯鉴赏力与媒介鉴别力,避免负面及泛滥信息给身心带来消极影响[15]。这对赋能面向未来的图书馆读者而言不无启示作用。

3处理好以人为本与数据驱动的关系

《荀子·正名》篇:“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意思是说,所以认识外界事物的在人的一方称为认知,人的认识有符合于外界事物的称为明智。从事外界事物的能力在人的一方称为本能,这种本能在活动中发展成为符合外界事物的称为才能。我国古代哲人在数千年前就讨论了人、知、智、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人的认知与本能必须符合外界事物才能上升为智慧和才能的哲学命题,这对后人具有重要的启示,即从人工智能重塑图书馆服务而言,需要处理好以人为本与数据驱动的关系问题。

3.1人工智能助理

3.2人机融合的智能服务体系

人工智能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主要涉及三类资源:一是图书馆硬件设施等物质资源;二是图书馆服务主体和客体的人力资源;三是图书馆在万物感知环境通过全域空间所产生的数据资源。人工智能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重塑需要开放以上三种资源,处理好三种资源的关系。需要针对不同结构、不同地点、不同隶属的数据在流转和互操作中实现可控有序的汇聚,要实现这一目标,构建人机融合的智能服务体系和基于规则的开放生态十分重要。2018年4月日本发布的第5版《下一代人工智能/机器人核心技术开发计划》中,对于下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布局的前沿理论研究中就包括了“数据驱动与知识驱动融合型人工智能”。开发计划中提出近年来数据驱动型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然而大多数仍只能处理单一种类(如文本、图像、声音等)的静态数据,对多类型动态数据的分析能力尚待提升;与此同时,知识驱动型人工智能在检索系统、问答系统等领域也蓬勃兴起,前提是这些知识仍然源自人类的先验知识,并非来自自由传感器等直接采集到的原始数据。未来应探索这两个方向的融合型发展,研发将知识与数据相融合进行学习、理解和规划的技术,进而辅助人类进行推理与决策[16]。

未来图书馆服务的发展方向将会是人工智能+人的智能,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让海量读者接受优质服务,提供可规模化的个性咨询与体验,并有助于解决目前存在的优质人力资源稀缺和不平衡的问题,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图书馆服务。机器人与图书馆员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高度融合共生的,图书馆服务重塑的目标就是将人工智能发现力与图书馆员的洞察力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同时发挥人工智能和图书馆员两者的潜能。

3.3人的智慧化

4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的图书馆学情报学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图书馆服务,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挑战原有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体系架构,呼唤专业理论的思考与学科体系的进步,学科素质必须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的命题已摆在我们的面前。

4.1人工智能正在成为全球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研究的热点

4.2人工智能发展了图书馆学情报学原有理论架构

4.3图书馆学情报学新发展已引起业界重视

5人工智能推进中的价值引领

人工智能是一次全方位的变革,已经并将渗透到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方方面面,必然与图书馆运行、文化价值观紧密联系起来。如何科学有度地拥抱人工智能,如何在人工智能重塑图书馆服务的进程中注重价值的引领,是我们应当深层次思考的命题。

5.1注重智能伦理

5.2注重规避人工智能可能产生的负效应

5.3注重体现中国特色和中国道路

中国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尽管经过多年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但城乡和地区还存在严重差别。人工智能重塑图书馆服务应当十分注重覆盖读者群中的弱势群体,以体现包容性发展的价值引领。人工智能借助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可以超常规的速度向老少边区和贫困人群进行阅读推广的渗透。人工智能的普遍切入,注重广大读者的体验,为弱势群体提供了相对公平的获取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机会,应成为公共文化普惠大众的新切入点,让更广大的读者有图书馆服务的获得感。

同时,人工智能重塑图书馆服务的进程中还应注重能级非对称图书馆的共建共享,以开放共享、万馆互联、协同一体、智能互利的价值奋力推进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发展道路向纵深发展。

6结语

本文讨论了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服务重塑的五个问题,应该说,人工智能与图书馆发展的现实新问题还远不止以上所述的这些。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30]。根据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国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31]。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应当顺势而为,积极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化兴盛努力奔跑,为成为图书馆人工智能应用的世界领先者创新前行。

我们需要进行文化的转变,即图书馆更应当成为一个以数据为中心、掌握算力与算法、以读者新需要为本、乐于从变革重塑中获取优势的文化机构,这是人工智能成功发展的关键。人工智能变革的规模和速度超出人们的想象,但图书馆事业的未来在昭示我们应当不畏艰难,砥砺前行。数字转型和人工智能的浪潮势不可挡,图书馆服务只有顺应科技革命的趋势,通过人工智能对图书馆服务的不断重塑来赋能提质,让百年老馆恢复青春,让年轻新馆放飞梦想,在人工智能重塑图书馆的进程中打造最具连接度,最富于智慧、读者最有获得感的图书馆。

THE END
1.图书馆是“心脏”还是“阑尾”,发展由谁来主导?江苏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文献资源建设专业委员会于2024 年 10 月 23 日-25 日举办“AI 时代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研讨会暨江苏省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文献资源建设专业委员会 2024 年年会。参会同行给我分享了几张报告PPT(详见延伸阅读部分)。北京大学原副馆长陈凌《AI时代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建设思考》提出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09/15/6690723_1141550696.shtml
2.旧书不“旧”,唤醒沉睡的文化记忆在全民阅读的热潮之下,大兴区图书馆别出心裁,于馆内大厅精心设立一处别具一格的书架,上千本散发着岁月沉香的旧书齐齐陈列,瞬间成为馆内焦点,引得往来读者纷纷驻足。 与馆内其他藏书不同的是,这些书无需出示证件、也不用办理任何借阅手续便可随意阅读,读完后放回书架即可,但仅限大厅内阅读,不能外借。图书馆此番https://www.bjdx.gov.cn/bjsdxqrmzf/zwfw/ztlm/dxqcjqgwmcqgzzt/wmcjdt/2205503/index.html
3.看书这种传统阅读方式会被淘汰吗?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纸质图书阅读率为59.3%,而电子书的阅读率为29.3%。尽管电子书的阅读率在逐年上升,但纸质图书的阅读率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些数据表明,看书这种传统的方式依然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https://www.jianshu.com/p/874c5fa6bea3
4.葛剑雄:图书馆不仅是“硬盘”,还是文化场所和精神空间来源:南方葛剑雄:复旦大学图书馆是一个老馆,规模比较大,藏书多,学生和馆员人数也很庞大。这里是个新馆,学校建校才10年,图书馆建成大概也不过6年,现在纸本图书还不到20万册,这些是不能比的。另一方面,它的建筑理念和功能都是新的。以前我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当馆长时,它才刚从传统的借还书改成电子化操作,而深圳这里借还https://www.bplisn.net.cn/news/3497.html
5.2025年中国数字图书馆市场调研:政策产业链现状与前景数字图书馆是数字化技术处理与存储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形式,实质为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它跨越区域限制,实现信息资源的网络查询与传播。相较于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以其虚拟性、无围墙性、可扩展性、超大规模、分布式、易用性、无时空限制及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等优势,成为现代知识传播的重要平台。 https://www.168report.com/news/7856/digital-library
6.智慧图书馆建设,RFID图书馆自助借还的技术应用品牌解读在当代,图书馆的建设离不开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支撑,系统化的图书馆管理系统根据不同的图书馆的应用场景,分别有不同的效果。图书馆书籍的管理、图书借还的登记和管理、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图书的馆藏和分类,都是传统图书馆的痛点。传统图书馆的借还和管理,完全依赖于人工,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和革新,智能化图书馆管https://www.chinapp.com/pinpaijiedu/207276
7.云南工程职业学院图书馆最后,加强图书馆建设,扩充中华传统文化书籍和音像资料,建设校史馆,举办专业或行业发展史展览,大力宣传行业模范和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激发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增强使命担当。 平台助力:搭建平台,丰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形式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需要搭建广阔的活动平台,采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为他们提供https://lib.ynenc.cn/xsdt/06087925555.html
8.智慧校园该如何规划实施?详解智慧校园建设方案与价值嘲!以图书馆关键绩效提升为目标导向,面向管理员及用户角色提供精准运营分析、辅助决策、内容推荐等数据应用服务。 图书馆运营 五、结语 具有前瞻性的高等院校正积极构建新型服务模式,将设备、应用和个体紧密连接,描绘了智慧校园网络的美好前景,为未来校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学府正致力于建立一种创新平台,以更为高效https://www.fanruan.com/bw/doc/172443
9.P2P图书馆实践:让知识更好的传播Tonyg非常感谢美团技术团队的实践分享,我们对其方案进行了借鉴并适当调整搭建了自己的P2P图书馆。针对上述痛点,我们的主要改进如下: 1)提倡共享理念:愿意共享书籍的同事只需要在企业微信图书馆应用中打开扫码功能,扫描图书条形码即可完成入库操作,整个过程不会超过10秒。共享后图书仍然归属于共享人,但所有同事可以在系统中查找并https://www.cnblogs.com/tony-g/p/16072060.html
10.2019人气作品top100年终盘点Kindle开了家「方便图书馆」 因为一句「盖 Kindle,面更香」的教科书式文案,kindle瞬间化身广告界的网红。 4月,Kindle继续将自黑进行到底,推出了「泡面孵化器」全新 Kindle 青春版,还和亚洲吃面公司旗下品牌「不方便面馆」合作,打造了一个线下快闪「方便图书馆」,在店内用户可以一边买面一边看出看书。 https://www.niaogebiji.com/article-34097-1.html
11.互联网如何改变我们的文艺生态新闻频道网络剧井喷式发展,VR、AR、MR技术成行业热点,传统博物馆通过新媒体宣传吸引更多观众……日前,在京发布的《2016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显示,互联网正全方位地影响不同门类艺术的生产、传播与接受,深刻改变着艺术生态。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唐宏峰认为,网络与艺术的改变是相互的。一面是网络艺术发展势如破竹;https://news.cctv.com/2017/07/23/ARTIiRVfwFoJftxi3y7jz7c1170723.shtml
12.从Coinbase的NFT功能被Apple商店阻止怎么看去中心化DAPP的困境?5.知识分享(图书馆) 图片来源:网络 传统网站对于个人信息的收集和作恶可能对创作者造成麻烦,上传分享轻易被限制,资源存储面临丢失和关网的结果,对于永久安全的不需要个人信息的去中心化DAPP的渴望越来越迫切,知识分享需要一个去中心化控制,自由和永久安全的承载。 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844057170935843
13.狂飙500天,国产大模型如何突破商业化之困?基于这一方案,360为某大学进行了电子图书馆智能化改造,通过导入、分析、整理海量异构文档资料,实现不受页数、大小限制的文档秒级反馈,原始图文与生成内容的对比查看,并且学过的内容可以作为师生知识库沉淀,用于智能写作。 也有企业选择与OpenAI类似的道路,通过售卖大模型API接口变现。以智谱AI、百川智能为例,虽然都提供https://36kr.com/p/2730607884282377
14.图书管理系统是什么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的记账式图书管理已不再实用,越来越多图书信息的接踵而至,为了方便图书管理员的操作,减少图书管理员的工作量并更有效管理书库中的图书,越来越多的图书馆选择图书管理系统采用图书管理系统进行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零代码 图书管理系统的概念 https://www.jiandaoyun.com/index/article_center/15062
15.2020日历盘点:26款最美日历书,挑得眼花缭乱!优设网这本号称是「2020最美日历」的《湛庐珍藏历·大英图书馆》,由湛庐文化与大英图书馆联名出品。 这也是大英博物馆首个联名款日历,由国际设计大赛金奖得主广煜和 NodYoung 操刀设计。 △ 图片来源:微博@BunnySun 不得不说真的很好看,内页每天一件大英博物馆的文明珍宝,二维码链接到《湛庐珍藏历》独家声音专栏,兼具美学https://www.uisdc.com/2020-calendar-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