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说:“我年轻时读了不少文学作品,涉猎了当时能找到的各种书籍,不仅其中许多精彩章节、隽永文字至今记忆犹新,而且从中悟出了不少生活真谛。”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阅读的民族。阅读,既是获取知识、增长才干途径,又是陶冶情操、升华境界的必由之路。当代,我们既要追问为何要读书,也要思考怎样读书、读什么书。悦读——是以一种愉悦的心态面对书籍,在美妙的阅读中求学益智,明理增慧;悦读经典——可与伟大的思想对话,感受波澜壮阔的精神历险,从历久弥新的经典中洞悉世界、认识自我。

宋朝的刘过说过:“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便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现在正是读书的大好时机,让我们拿起书本,悦读经典,将书香洒满校园,在博观约取中,不断提升自我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描绘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青春、无愧于自我的美好未来。

推荐书目(一):

1.习近平用典

人民日报社特别组织撰写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

3.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作者:【英】特里·伊格尔顿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内部的各种痼疾纷纷显露。从城乡差距、贫富不均到经济掠夺问题,加上全球霸权在金融海啸中显露的腐败,种种迹象显示,让整个世界重新认识、反思马克思主义的契机正在显现。作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作者特里·伊格尔顿希望理清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该书通过大量实证内容反驳了世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进一步阐明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作市场经济体系的可行性,同时还为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观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契合点,对当下的经济建设工作有着深远且具操作性的指导意义。

4.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遥

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5.中国哲学简史

作者:冯友兰

6.论语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其中“仁”成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论语》被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圣经”、“最能代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书”。《论语》贴近生活,涵盖面广,看似简洁、平淡的话中蕴含着深刻道理。阅读《论语》,应以“仁”为指针,内化为个人修养,以“礼”为原则,外化出优秀的社会公德。

7.人类简史

作者:【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该书讲述人类如何从非洲走向地球各个角落。知识内容涵盖农业、考古学、生物基因等众多学科,但却一点也不枯燥。作者总是能在只言片语间,将各种学科知识串联起来,其中,小麦是如何通知人类的,未来人类将会进化成什么样,作者都做出了科学通俗的解释。

8.大数据时代

作者:【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大数据时代》是国外大数据研究的先河之作。该书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被誉为“大数据商业应用第一人”,拥有在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多个互联网研究重镇任教的经历,早在2010年就在《经济学人》上发布了长达14页对大数据应用的前瞻性研究。

9.创客:新工业革命

作者:【美】克里斯·安德森

10.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与臆测

作者:【美】乔治·伽莫夫

通过讲述科学入门知识的“一”,使读者向纵深双向的“无穷大”方向努力,通过从人类的林林总总的科学活动中摘取沧海“一”粟,使读者窥视到科学大千世界“无穷大”的壮美和改造世界的“无穷大”的潜力。

推荐书目(二):

1.中国思想史

作者:葛兆光

2.现代中国学术论衡

作者:钱穆

该书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读来多有”百科全书“之感。作者文字生动活泼,像是在和读者促膝谈心,不经意之间道出了中国传统的博大精深,却又在西学和新知的参照中阐发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3.大学的精神

4.大学校训论析

作者:徐愫芬韩延明

5.南渡北归

作者:岳南

该书全景式描述了抗战爆发前后,中国知识分子从敌占区流亡西南的故事,再现中国一批大师级学者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突出地描写了中国一批大师级学者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搜罗宏富,规模宏大,意旨宏远,堪称中国知识分子抗战时期的群雕。望年轻人在读过这该书后能被大师们的人格魅力和科学精神所感染,立志求学,勇攀高峰。

6.乡土中国

作者:费孝通

该书是由费孝通先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辑录而成。在此书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

7.诗经

作者:【英】斯蒂芬·威廉·霍金

9.全球通史

作者:【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

该书内容上起人类的起源,下迄20世纪70年代多极世界相对峙时期,上下数十万年,一气呵成。该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人口、移民、种族关系、道德风尚、思想意识等各个方面。作者把研究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诸历史运动、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与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10.寂静的春天

作者:【美】雷切尔·卡逊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阅读的民族,韦编三绝、悬梁刺股、凿壁借光的佳话传诵至今。阅读,既是获取知识,增长才干的基本途径,又是陶冶情操,升华境界的必由之路。传世典籍、精品力作、普及读本,是人类智慧的凝结,是文明薪火的传递,是社会进步的阶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读书要重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不能简单吸收,照单全收,而应有所消化,有所转化,消化与转化的中介与桥梁就是思。思不只是一种日常性的脑力劳动,而是有着深刻的哲学意味的生命律动。思是使自己存在的能力,是正视他人和世界,获得真正知识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阅读与思考的统一,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对现实中的疑惑进行深入思考,力求把零散的东西变为系统的、孤立的东西变为相互联系的、粗浅的东西变为精深的、感性的东西变为理性的。”读了,就应该思考、思索、思辨;思了,就会发现问题、找出规律、明确方向,进一步推动阅读与学习的深化。读与思相互结合是读书的基本功,思与读相互促进是读书的催化剂,两者融汇、融合、融通,就能使我的阅读向更高的层次演进,向更广的领域拓展,不断丰富我们的阅读体验,不断升华我们的阅读境界。

读书的价值与方法

曹成建

一、关于读书的价值

读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读书,是指接受教育,包括所谓的中小学义务教育、职业教育、上大学等等。狭义的读书特指以阅读为手段的求知活动。阅读即是学习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帮助人建立起知识、思想体系和世界观,指导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非功利性的读书主要基于人的精神需求和自我提升的需要,能给个人带来愉悦、充实、清醒的感受。学者朱永新指出,从个人价值来说,阅读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形成和个体的社会化不可缺少的过程。从民族的价值来看,阅读是民族强盛的最内在、最有力量的动因。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国民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会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古往今来,人们对读书的价值尽管有不同的表述,但大都予以高度的肯定。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书可以让人滤除浮躁,让人丰富知识,让人灵魂纯洁,让人坚定信念,让人明辨是非,让人修身养性……”

读书,不论是功利性的,还是非功利性,“开卷有益”。

二、关于读书的方法

“人生有涯知无涯”,漫无目标的阅读,最终将收效甚微,一事无成。要注重定向阅读,选择阅读。“读第一流的书”,“读第一流作者写的书”。

在阅读方法上,要见贤思齐,借鉴“读书有成之人”的读书方法,结合自身实际,长期实践,或能自成一格。

读书要专注。古人早就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有不到者乎”

要尽量读原著。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这一点与李嘉图不谋而合,系统读原著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避免断章取义。

要将“泛读”与“精读”结合。秦牧认为“鲸吞”“牛嚼”二者不可偏废,既要“鲸吞”,要大量地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又要对其中少量经典著作反复钻研,细细品味。如此这般,精读和泛读就能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可以生吞,而有少数书应该细嚼慢咽,融会贯通”。

综合运用泛览、硬看、专精、活读、参读之法。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一是泛览。他提倡博采众家,取其所长,主张在消闲的时候,要“随便翻翻”。二是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三是专精。他提倡以“泛览”为基础,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四是活读。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五是参读。鲁迅读书不但读选本,还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厚薄法”。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总之,要根据不同的阅读对象,“不拘形式,博览群书”。

(作者系我校图书与档案信息中心主任、图书馆馆长)

开卷有益:我读闲书

李大明

相对于指定的政治读物,和供专业研究的学术论著而言,其它在闲暇时读的有益且有趣的图书,就是所谓的“闲书”。这样区分,大抵不错。还有“杂书”一说,不好界定,本文后面要提到它。

读闲书,取决于爱好和心情。喜欢某书,今天心情又好,就读,甚至爱不释手,读得废寝忘食。但也能随时搁下,去忙正事或做家务,因为它是闲书。

我读闲书,读书面并不宽,主要在文史类,这是兴趣、爱好和多年来养成的读书习惯使然,也与我的教师、编辑身份,以及专业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有关。别人的情况,大概也是这样吧。当然世间也有饱学之士,兼涉文理,旁及巫医百工,驰骋书林,百科全书式的,甚至横跨五大洲,但我不是。

我爱读字帖、书法集。我并没有练书法,至少没有持之以恒地练,也没有研究书法史,所以这一类的书对我而言仍属于闲书。我喜欢在闲暇时,从书架上取出一本或几帖,一杯茶、一枝烟,欣赏古今书家的墨宝,王、欧、颜、柳,当代的启功先生等(当然还有,不举)。心情放松,乐在其中。他们的墨迹,或单帖,或合集,或选本,我陆陆续续得到多种。有师友所赠,也有开会时得到的。如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正草九歌千文》,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的拓印本,是汤炳正先生当年购得,我做研究时汤先生给我了,上面还有先生校订文字的亲笔手迹,弥足珍贵。各书家写法不一,风格相异,或雅致,或雍容,或劲瘦,或狂放,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我读他们的书法作品,不仅是观赏墨宝,陶冶性情,也时不时地想见其为人。那份感觉,借用南宋词人张孝祥的句子,正所谓“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文学类的闲书,如外国诗歌小说戏剧,读了不少。我给学生讲专业课,分析明代短篇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就将其与俄国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的故事、主题和人物作了比较,学生们觉得开了眼界,我也觉得读的闲书派上了用场。中国现当代小说家,我特喜欢贾平凹,他的作品差不多都读了,不仅是小说,散文也读了不少,还能读出点名堂来。比如他的长篇小说《废都》,其《后记》说是想求得灵魂的安妥,我则认为越发是躁动与不安。此前他有同名中篇小说,不是写西安的文坛和世情,而是写潼关故事,可见他心中一直没放下。此后别有写家出了本《帝京》,续写废都故事,但已经平庸鄙下,几近狗尾续貂,只能要算作杂书了。更有无聊文人将《废都》中的拾荒人改为主角,敷衍出一本长篇《废都人》,还居然补齐了《废都》中删去的那些违碍脏眼文字,这就几乎该算是烂书了。我之所以还买了读它,是想考察和思索中国社会转型期的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从这一角度看,我读书,读闲书,乃至杂书、烂书,也是开卷有益。

(作者系文学院教授,曾任四川师大文科学报主编)

写点小论文大有好处

汪洪亮

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及北京大学校长,都曾发表“大学为研究高深学问之地”的宏论。今人常论大学的任务,窃意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常轨,社会服务及文化引领乃延伸;而培养之人才,具有科学研究之能力,则大学可谓得其所哉。

常有前辈爱惜羽毛,提倡厚积薄发,皓首穷经而不轻言著述。对此,我们充满敬意,但不能盲从。读书当知出入,一味好学而不深思,读书而不著文,仅为温故知新,而非推陈出新。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大学生所处校园,名师云集,人文荟萃,图书资料与电子数据车载斗量,学术报告及学术会议层见叠出,若能虚怀若谷,善加利用,广采博收,夯实理论,求索材料,完全可以尝试作一些专题之研究,以作日后系统著述之准备。经常小试牛刀,假以时日,或可达庖丁解牛之境界。

顾颉刚善于发现学生专长,进而因势利导,常给学生分发题目,发挥其天性与才情。1934年发起禹贡学会,以燕大、北大和辅仁三校学生为基础会员,初衷即“就学校课业扩大为专题之研究”,让学生分工合作,搜集民族地理材料,撰写专题论文,将其中优秀者擢用,“藉收观摩之益”。顾氏此法让后学晚辈脱颖而出,如吴丰培(边疆研究),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韩儒林(历史地理),童书业、白寿彝、张维华、杨向奎(历史学),顾廷龙(目录学),皆为各自学科领域成就不朽事业的大学者。

大学教师可以取法顾颉刚,而大学生应主动寻觅这样的老师,虔诚向学。学者无常师,不可深闺固锁,而应博采众长。大学生也不必妄自菲薄。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学者,年纪不大即已暴得大名。很多人的代表作,往往就是其博士论文或处女作。但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考虑,亦不妨放下手段,眼高手低,胆大心细。大意谓选题着眼要高,着手要低。如果贪多求大,学海无涯,四顾茫然,无处着陆。论题过广,面面俱到,势必蜻蜓点水,难以深入。而管中窥豹,可见全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既可深入解剖,又可推及其余。在写作过程(当然也包括思考和论证)中,要敢于思考,提出异见,或重新思考论述框架,或大胆求异于前人“定论”。当然,前提是“艺高人胆大”。要创新,胆子必须大,要敢想,但绝非胡思乱想。而且,这个“大胆”思考和提出的问题,也还不是可以公开可以推广的观点和结论,而只是潜存于心的“正确性的估计”,还得有准确而详实的材料支撑和严密而合理的论证支持。粗心的人往往得出的结论“胆大包天”,有可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但也可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其间可述者甚多,兹不备载。

学术训练应从大学始。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走向社会,都将受益于大学期间的学术积累。如从当下着眼,也还有诸多“便利”。现在本科生中,发表论文者很少。如有发表者,往往在以下诸事中都能抢占先机。诸如现在奖学金数额不小,对于家庭贫困者可以解决温饱,对于求知欲旺盛者可以添置资料;诸如在考研和保研中,导师常视其论文管窥其科研创新能力,最喜科研型学生进校以后能参与导师课题,如有发表较高质量论文者就显得鹤立鸡群,在复试中多能过关斩将,在保研竞争者中往往捷足先登;诸如在同等条件下,用人单位也喜欢创新能力强,写作功底好的毕业生;在当下大学生中各类评优活动,各项量化评分,其中也有发表论文的选项;就是准备出国留学,发表论文者也更能获得学校和导师的青睐,更易获得奖学金以补助昂贵的留学费用,何等爽歪歪!总之,大学生能发表论文,获得各类奖励,对大学生活而言,或是雪中送炭,或是锦上添花,何乐不为?

(作者系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院长)

大学生需写写文艺作品

范昌灼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杏坛弦歌——教师传道授业、学子勤学受教,多种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以及校园美景、假期见闻等等,皆蕴藏着有意义、有价值的文艺写作题材。将其择取、见诸作品中,实为可贵。

写何样式,应以自己的爱好、基础酌定。大体说,宜从散文入手。现代作家吴组缃说:“散文是文学的根柢(底)。”从中国文学的发展与创作实践来看,此言甚是。还有人说:“散文是进入文学殿堂的名片”。此话亦然。有志于文艺写作的学子,先获得它,不失为一个良好的选择。因散文乃随意、自由、灵便的一种文学样式,虽“难工”却“易学”,多实践、有体悟了,即会产生舒心愉悦、不写不快的感觉;它内含“自我”,但非只是自己;它讲求立诚写真、含情韵,读来能让人产生心灵、情感上的“共震”。因此,有“读一篇散文佳作——尤其是以淡淡的笔写浓浓之情的作品,宛如在与作者对话”之说。诗歌,亦适合青年写作。它颇注重言志、抒情,讲究想象、夸张,宜于抒发内蕴或喷涌的青春激情、“拿下碧空白云”的风华志向与梦想。小说(含科幻)、短剧、小品、相声等,亦可因题材、写作意图而恰当采用。但无论何种样式,皆应力避浮泛、弃绝虚假。

养成志趣且勤奋,是为重要。志趣,乃不患名利、只是己所乐为而有其趣。因此,以至课余、节假日,在他人闲玩、空度时,自己亦伏案着笔,于“自讨苦吃”中享受志趣之乐;让青春的人生与胸襟,在“容易把人抛”的流光中,获得充实与舒朗。

习近平总书记一年前在文艺座谈会上向文艺家提出:要写“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有正能量,有感染力”的作品。我们亦应遵其要义,并笃定恒心、勤奋着笔,必出佳作。

(作者系文学院退休教授)

读书要有苦读精神

记者:王雯雯同学,你在学校国学经典借阅排行榜中位居第一,而你的专业是中国哲学,你觉得读国学对你有哪些意义?

王雯雯:《易经》中有一句话我很喜欢:“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自己本身对中国古典文化就很感兴趣,读国学书会让你了解自己民族的思想轨迹,比如“士”这个群体在民族发展历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其次,读国学书还会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超越当下的生活,比如儒家文化中的“忠恕”一词,如果我们能知道何为尽己为忠,如心为恕,那么对人对己也许就都会少一些苛责。

记者:馆藏图书浩如烟海,你是如何进行选择的?

王雯雯:我选择书会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个是本专业的,另一个是感兴趣的。其实二者本身并不矛盾,只是读书读到一个阶段,就不见得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了,梁启超先生一直都认为有趣是做一切事情的动力,我不否认这一观点,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若想深耕于本专业,没有苦读精神是不行的。另一个感兴趣的就比较好理解了,比如我的专业是中国哲学,但是对于文学和历史,我也很感兴趣,所以在选择书籍上一方面我建议大家读原典,另一个方面建议大家读一些能够始终保持你阅读兴趣的书,“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这也是只有读书才能带来的至乐吧。

记者:你认为同学们平时应该怎样利用丰富馆藏图书资源进行有效的学习和研究呢?

THE END
1.读书的方法——张五常读书的方法 作者:张五常摘自《卖桔者言》 新年时节,送些什么给学生呢?送他们一些读书的方法吧。 首先声明,我要谈的是为知识而读书的方法,不是为考试而读书的方法。后者,香港的学生都是专家——猜题目、背课文之能,世间少有。但为知识而读书可以帮助考试,为考试而读书却未必可助知识的增长。知识是读书的目的(https://wenku.baidu.com/view/6b4cdb53312b3169a451a4a2.html
2.读书的方法下一步的方法类似分析阅读,不同之处在于这里是以主题为中心。我们要建立词汇、主旨,列出议题,让作者“各抒己见”(根据书中内容,用刚建立的词汇来归纳表达),然后分析这些讨论。这个过程是不是很像开国际会议,每本书的作者都有自己的观点,作为读者,我们要把这些观点转述出来,就好像翻译一样,让不同书籍的作者可以https://zhuanlan.zhihu.com/p/217549020
3.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的研究报告二是结合教材和各年级实际,确定读的'训练重点和指导读的方法与步骤,力求做到心中有数,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避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也就是要达到三种境界,即“我是作者”、“我身临其境”、“我是学生”。 2、注重教给读书的基本方法 阅读教学是把课文作为例子来训练学生,培养和锻炼他们形成独立阅读能力,https://www.unjs.com/xuexi/jiaoyuwenzhai/20110904084929_692675.html
4.《这样读书就够了》吗?作者提出“拆书”的学习方法论—在书中拆出为我创造价值、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在用中学和在学中用)。 作者语言幽默,条理清晰,给出了不少实际的拆书案例,说实话,一直自以为学习力还不错的我看得点头佩服—原来可以这么读书。今天先到这里—为什么分享这本书,下一篇具体分享拆书的技巧。 https://www.jianshu.com/p/7beedec03b68
5.如何提高阅读能力五、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培养学生读书动笔的阅读习惯。 2、培养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 。 3、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阅读习惯 4、培养学生写读后感的习惯。 5、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习惯。 如何提高阅读能力 5 一、反复阅读 很多文章都是有作者的情感在里面的,要领会其中的含义,必须反复阅读,加深https://m.ruiwen.com/ziliao/fangfa/2922175.html
6.如何高效阅读?看看历史上九大名人的阅读方法!在这份书单中他把过去各个年龄阶段所阅读的书籍分成“印象深”、“印象很深”、“印象极深”这样三个层次,这说明他还是很善于总结和回顾自己的读书经历的,这可以视为托尔斯泰第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读书方法。 第二:读文学作品,一定要注意作者的性格 他在1853年的日记中写道:“读书,尤其读纯文学的书——要把主要的https://www.cqcb.com/reading/2017-12-16/600486.html
7.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雨课堂)期末考试答案雨课堂答案找到值得研究的问题的方法包括 () 45.单选题 (1分) 《从事实出发,而非从原则出发》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 46.多选题 (2分) 论文写作前的积累包括哪些 () 47.单选题 (1分) 《读书的方法》的作者是 () 48.判断题 (1分) 写文章的顺序应该和读文章一样 () https://blog.csdn.net/qq_41919242/article/details/122175895
8.五年级《我爱读书》教学设计(精选10篇)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梳理出作者的读书经历,说出作者对“好书”的看法。 3、能对作者的读书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字词正音 1、猜人物导入 2、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著名作家冰心的回忆,来了解她读书的经历。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6忆读书。 https://www.oh100.com/kaoshi/jiaoxuesheji/626372.html
9.培根《谈读书》教案(精选10篇)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https://www.yuwenmi.com/kebiao/jiunianji1/539056.html
10.共读一本《秘密花园》首先教给孩子读书的方法 1. 阅读方法 一 了解作者,感受写作背景。 二 学会看序言和导读感受写作背景 三 学会看目录了解故事基本内容 四 有感受的地方写批注,好词好句写读书笔记 2.作者简介 《秘密花园》是由美国的佛朗西丝霍奇森伯内特著。这本书写的是米塞斯特庄园的主人克雷文先生在爱妻过世之后,因为悲伤过度而https://www.meipian.cn/2zw79p2f
11.关于读书的好方法名言警句大全18、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作者:赫尔普斯 19、只会读书的女人是一本字典,再好人们也只会在需要时去翻看一下,只会扮靓的女人是一具花瓶,看久了也就那样。服饰美容是做好一个女人的必要条件,不是充要条件。你还需要多看书,这样你会发现生活更加美好。自负对任何艺术是一种毁灭。骄傲是可怕的不https://www.yjbys.com/mingyan/dushu/3341711.html
12.教育读书读书方法而到了二十岁以后,他就开始注意“用理智去读书”了。“《水浒传》看了第二遍、第三遍,书中人物再也不能和我合二而为一。我注意的是作者描写潘金莲和潘巧云的方法有何异同,七十回本和一百二十回本孰优孰劣,金圣叹的评语可信不可信。用这副眼光去看小说,即使说当时也有可乐之处,毕竟不是青少年时期那种乐趣了https://www.360doc.cn/article/14421628_1069027469.html
13.最好的读书方法是什么?7位名人读书法和1条万能公式教你学会读书明其理。“理”,我把它理解为明理。也就是不带个人情绪和观点看问题,实事求是。读明作者所讲的内容、道理在什么情况下,能解决什么问题。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死书活读。 【小结】 冯友兰的读书方法言简意赅地指出该如何精读一本好书。非常好! 05 钱钟书的读书法:记笔记 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407844180&efid=aUQHZXE3-vyRrvgO0utFbQ
14.起点读书怎么找作者搜索作者方法《起点读书》搜索作者方法 起点读书平台中有着很多原创作者,我们可以直接搜索找到该作者,然后查看他发布的内容哦!起点读书怎么找作者?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搜索作者的方法。 起点读书怎么找作者? 1、进入到软件中,然后点击首页右上方的【放大镜】也就是搜索,点击进入到搜索界面中;https://shouyou.3dmgame.com/gl/330781.html
15.西安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有了新的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引下,整本书阅读在教学中http://www.xaeduyun.cn/s40ir/ablog/cblog/mblogBrowse.do?blogid=2c90815f799dc3430179c06616fc0bef
16.小学国学知识大全7、《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并称为“三百千”。 ( ) 8、燧人氏用龙给百官命名,被后人尊为龙师。 ( ) 9、读书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即眼到、口到、手到,三者缺一不可。 ( ) 10、中国古代诗歌、一般称做旧诗,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 https://www.wenshubang.com/xuexijihua/426554.html
17.有关读书方法PS:这个方法比较适用于口碑好、内容多、思想含金量高的书,很难读懂的书,这种书需要精读,多读,做好读书笔记。 04方法四:框读法(速读) 这个方法比较适用于作者思维框架清晰、观点明确的经管类或者观点类书籍。 速读的时候,先看标题、封面文字、作者简介、序、推荐之类的信息,帮助了解作者的领域,了解作者的信息也有助https://m.jy135.com/edu/336192.html
18.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教案(通用14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及多音字,掌握重点词语。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https://www.fwsir.com/jiaoan/html/jiaoan_20230107103352_2210313.html
19.读书笔记:阅读过程中的成长痕迹“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个条陈,这方法是极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录或笔记。”(梁启超《治国学杂话》)这里的抄录和笔记可以统称为“读书笔记”,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根据各自的理解和需要,为记录读书心得或整理文中的精彩部分而做的笔记,一般都要载明材料出处”(王http://www.jyb.cn/rmtzgjyb/202203/t20220330_686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