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数字驱动各行各业变革与创新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主题。在这股浪潮中,数字素养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提升少年儿童的数字素养,图书馆何为?AI时代,阅读的意义在哪?在少儿阅读服务中引入新技术,该如何把握度?
科技革新,图书馆如何与时俱进?
“从到这个馆,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图书馆在少儿成长道路上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市少儿图书馆馆长杨燕娜说,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上海0-14岁人口占比为9.8%,达243.63万人,加上陪同的父母、祖辈等,少儿阅读的服务群体基数是非常庞大的。全民阅读、双减、语文教育改革要求的整本书阅读等,都在推动着少儿阅读的需求增长。当前,人工智能应用从尖端的科技场延展到了大众的生活场,这是无法回避的社会发展趋势。孩子们将来需要接受多元素养的培育,这之中,科学素养和数字素养是图书馆社会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
她透露,市少儿图书馆有一个特藏的连续性期刊叫《科学画报》,这是我国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综合性科普期刊,专门针对少儿。王继梁在发刊词中开宗明义讲到,它的受众定位是本国民众和儿童,提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儿童是将来的主人,我们要塑造少年儿童的科学精神、科学人生观。身处智能化时代,图书馆如何与时俱进,更好地赋能他们的阅读和成长。
“我个人认为应该有四个内容可以聚焦:建设良善而友好的儿童阅读空间,设置激发好奇心和学习力的智慧应用场景,提供海量的、引领性的各类文献资源和数字资源,开展科学启蒙和信息素养培育的各类公益活动。”杨燕娜介绍,市少儿图书馆长风馆在底层的大厅入口处,引进了全球领先的现代化图书分拣系统,它是自地下一层贯穿至顶层的“图书高铁”,能智能分拣归还图书,将它们输送至各楼层指定书箱。“曾有专家看到了这个应用之后提出过疑问,一个小书箱里一次只能还一本书是否效能不高。其实,我们看重的不仅仅是它的实际运载分拣功能,更重要的是对于孩童的启蒙。因为小读者透过玻璃,可以清晰地看到全自动还书的过程。所以在馆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还完书之后,小朋友会健步走到透明的玻璃旁,看还书的小书箱怎么把书运送到相应的楼层。”在杨燕娜看来,图书馆应该是启蒙、启学、启智、启美的存在,让孩子们在最充满好奇心的年龄,以“悦读”为舟,驶向星辰大海。
也因而,致力于打造“懂童心”的智慧型图书馆的市少儿图书馆长风馆在设计和建造的过程中就在积极探索,通过构建“体验”“探索”“活动”的多元智慧空间,不断激发小朋友的求知欲。二楼幼儿区的儿童益智馆,三楼的童年档案馆、国际童书馆,线上数字平台……该馆最酷炫、最吸引孩子前往的地方,莫过于位于四楼的机器人实验室——不仅仅因为充满金属质感和创意的“芝麻开门”,更因为它内有乾坤,有机器人、大疆无人机、机甲战车等,小朋友可以在这里了解前沿的科技成果,体验基础编程、机器人操控等人工智能的培训课程。
位于四楼的机器人实验室,是市少儿图书馆长风馆最酷炫、最吸引孩子前往的地方。
“人类通过使用和创造工具,变得更聪明、更智慧。”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教授吴永和认为,种种迹象表明,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工具对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科学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目前比较公认的未成年人AI核心素养有五个关键要素:AI意识、AI知识、AI能力、AI思维和AI社会责任。
可喜的是,提升少儿的数字素养,正成为国内图书馆的自觉。比如,上海另一处阅读地标——定位大阅读时代智慧复合型图书馆的上海图书馆东馆,引入了智能书架、智慧预约、智能物流分拣、手机借书、智能服务机器人和图书盘点机器人、智能阅读柜、虚拟阅读推广大使和AR数字阅读、24小时自助图书馆、多屏集成联动和多馆直播联动的全媒体阅读服务系统、POD按需印刷等智慧服务。据上图副馆长徐强介绍,该馆2000平方米的少儿服务区内,点读笔等外借服务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孩子们在阅读活动中获得乐趣,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深圳少年儿童图书馆副馆长胡戬透露,配合科创阅读计划,该馆2016年新建了科创阅览区,在服务空间上分别设置了阅读学习区、科技体验区、课堂教学区、实践操作区四个功能区。这个项目意在搭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平台,通过“阅读——体验——教学——竞赛”的特色服务模式,帮助青少年了解科学常识,掌握科学方法,提升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2020年的世界机器人大赛,该馆组织了三支队伍参加赛事,一路闯入了决赛。获奖的同学中,不少人入选当年的深圳市“明日科创之星”。
引入新技术,怎样把握度?
数智环境下,对注意力和自律能力是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们。将新技术引入少儿阅读服务中,该如何把握度?在当天的研讨会上,许多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两个关键词:以人为本、科技向善。在徐强看来,任何技术都有一个选择性,而且成熟度不一,怎样把适用的技术引入到图书馆的应用场景中?首先,以读者的需求为本;其次,需要有一些筛选和判断。新技术不断迭代,是让少儿马上接触前沿科技,还是在成人阅读场景先试试,再决定要不要放到少儿的阅读场景中,须有谨慎的评估。
对此,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范并思深表赞同,新技术的运用,青少年的适用性是一个重要的考量。“用户需求是多样化的,这之中,有积极的、正面的,也有一些消极的、负面的,如果一味地满足用户需求的话,很容易造成以新技术呼应一些不那么积极的需求,特别是这些技术的主导者是技术公司的情况下。”
“新技术应该是用来激发少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少儿的阅读习惯,提升少儿的阅读能力,而不是用好的环境制造一个很舒适的阅读,然后养懒虫似地投喂孩子,让他们一点点丧失自主获取的能力,相当于被喂傻掉了。”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金武刚提醒。
“网络容易造成沉迷,AI容易造成依赖。所有的信息技术都是双刃剑,大家担心人工智能等带来的负面影响,包括一些本能的抗拒,我觉得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必须正视的是,新技术前所未有的能力突破和全方位地向社会渗透,已经让人无法回避了,所以还是要用理性、开放、积极的姿态来应对。”南京农业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茆意宏建议,作为图书馆员,面对一个新技术出来,首先在观念上要主动去拥抱,然后去研究、观察、思考,如何规范地用好。
AI时代,阅读的意义在哪?
最新的应用表明,人工智能已超过人类在读写和算术方面的平均水平,ChatGPT等甚至可以帮人们阅读,如生成读书笔记、做书评和总结等。
那么,我们还需要深阅读吗?AI时代,阅读的意义和价值究竟在哪里?
“我更愿意将阅读看作是一个动词。人类是经历不断学习才走到今天的,阅读的过程中,就像是在与写作者对话,带领着读者一点一点地去探索思考。”国家图书馆典藏阅览部副主任兼国图少儿馆副馆长陈慧娜说,Google的创始人说过一句话,他创办Google的目的是缩减人类在求知路上的摩擦感。然而,恰恰是这种在求知过程中的摩擦感,造就了人类独具魅力的思索能力。对于少儿来说,一定程度上阅读是为了塑造独立性人格,他需要在学习、求知的路上不断地摩擦、寻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立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这种能力,不是简单地通过海量信息的输入和答案输出能够获得。
从另外一个层面,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地了解本土文化、了解不一样的知识结构,了解人类发展的历程,这本身也是寻根之旅。
在陈慧娜看来,在阅读中,人工智能更像是一种手段,而不是核心。它让阅读更具有丰富性,它的表现形式多样化,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替代阅读,恰恰相反,技术不断迭代出新,海量信息推送过程中,如何去辨别真伪,如何去抽丝剥茧找到蕴藏其间的价值,这一切恰恰依赖于前期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阅读,依赖于不断阅读的积淀。“我认为在今天,阅读不仅不可以被替代,而是显得更为重要。”
陈慧娜直言,在少儿阅读中,新技术无法取代的还有孩子幼年时期与家人之间的陪伴。在阅读的过程中或者在教育的过程中,亲密关系一定程度上超越了阅读或教育本身,在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一颗爱的种子,他们以后才有能力学会爱别人。在这个层面上,新技术的应用更多只是提升了育儿或者陪伴的手段,它能否完全地替代原有儿童教育的方式和理念,有相当大的探讨空间。
与会专家们纷纷表示,任何新兴事物的出现都有两面性,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在不断地和图书馆深度结合,甚至重塑图书馆。面向孩子们的阅读将不断面临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我们要做的是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新技术的长处,及时发现,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避免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年间,32.51万人次走进市少儿图书馆。
长风馆开馆一周年,“一馆两址”的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服务效能显著增强
文献总藏量超过137万册,较长风新馆启动建设前增长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