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对于议论文写作改革持支持态度还是反对态度,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现在通过高考作文阅卷,我们可以发现普遍现象,学生为了“取悦”批改试卷的老师,大部分写的作文是模板作文,就是所谓的“三段论”作文,毫无新意。写关于励志的举例子都是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等;写关于历史的举例子都是司马迁,屈原等。引用材料出现了“审美疲劳”“堵车”现象。正因为在高考这根严厉的“指挥棒”影响下,学生不敢写,老师不敢教,大家都被束缚在已有的思想下,教师鼓励学生写所谓的“保险作文”,就是那种可以得中间分数的作文,学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写的都是“三段论”的模板作文,开头一段排比,中间列三个观点,结尾呼应主题。这样的议论文写作对学生没有太多的锻炼,写一百次也是一样的效果。
二、写创新性的议论文
三、写贴近生活的议论文
写贴近生活的议论文,需要学生的真诚,能够贴近自我。好多学生的议论文写起来像在“喊口号”,写关于人生励志的主题,论点大都是“拼搏需要坚持”、“拼搏需要理想”、“拼搏需要勇气”等等,这样的组词造句可以写出十几个,论点空洞,论据又能举出什么真诚的例子呢。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这种反映是深刻的本质的,深刻的、本质的反映必然要求学生要真正的走进生活,而不是走近生活。所以学生在写作中,要积极主动的体验生活,说真话,谈真实的想法,不要人云亦云。只有捕捉到生活场面、生活细节,全方位多角度地融入具体的题材氛围中,学生才能避免写虚假作文,写出的议论文才具有说服力。
总言之,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议论文的写作之所以困难,是因为学生们把自己的思想束缚了,缺乏创新性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只有敢于创新,写贴近生活的议论文,才能真正的贴近自我。所以,教师在进行高中生议论文写作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思导疑,教师也要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改革教学方法,不能束缚在传统议论文的写作方式中。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我写故我在[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4.
[2]彭小明,刘亭玉.写作教学模式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3]杨海棠.诊断式作文教学探索与教例[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5.
[4]叶黎明.写作教学内容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议论文三要素:A论点B论据C论证
3.比喻三要素:A本体B喻体C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因why何过how何果what
5.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B偶尾同韵C中联对偶D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B议论C抒情D说明E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B列数字C打比方(喻)D作比较E分类别F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总结构B总分结构C分总结构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
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A举例法B对比法C喻证法DE归谬法F
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A比喻B拟人C排比D夸张E反问F设问G反复H对偶(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A外貌描写B语言描写C动作描写D心理描写(简记为:外语动心)
14.七种短语类型:A并列短语B偏正短语C主谓短语D动宾短语
E动补短语F介宾短语G的字短语(按功能划分为七种)
A名词性短语B动词性短语C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种)
15.六种句子成分:A主语B谓语C宾语D补语E定语F状语
16.十二词类(性):A名动形B数量代C副介连D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A顺叙B倒叙C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A表引文内容省略B表列举事项省略C表说话中断延长
甘肃省高台第一中学(734300)
说明文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准确、简洁,要让读者一目了然,能清楚地知道所说明的事和物。议论文最大的特点体现在结构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要求论点要准确,论据要充分,论证要合理。
所以,地理非选择题的答题过程就很能体现说明文和议论文的特征和要求。考生只要有这样一个思路,在答非选择题的时候把说明文和议论文的特征及要求套用进去,就能使这类题迎刃而解。地理非选择题的题干要求往往有:指出…特征、说明…特征、简答、分析等有指令性的词语,我们可从这些指令性词语中得到要作答的方向,确定应套用说明文还是议论文。
说明文在试题当中的具体表现:
例如:2010浙江文综卷36: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略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①地建设航天发射基地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答案:(1)有利条件:纬度低。海运便利、地形平坦开阔,人口稀少等。不利因素:天气多变。
在这里只需要说明纬度低,不需要阐释纬度低线速度大,节省燃料。答案也只说了海运便利,不必解释距海近,海运量大,便于对大型航天器的运输。答案也没有进一步地去描述地形平坦开阔和人口稀少如何对航天有利,因为没有必要。这就是高考地理非选择试题当中对说明文的应用。
议论文题材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题干中提出了论点,要求考生找出论据及要有论证过程。
例如,2010全国文综卷1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分析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
议论文题材的第二种,考题要求考生先答出观点(立论),然后自己找论据并加以论证。
一、语文审美教育的基本步骤
1.审美观的树立。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兴趣小组活动,或利用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审美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推荐中外文学名著,使学生认识“美”,增强审美意识。
2.审美感的提高。通过阅读具体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创美力的培养。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美,表现美,培养他们的艺术创造力。第一方面是前提,以知识为主体;第二方面是过渡,以应用为基础;第三方面是重点,以能力为目标。三者有机结合,既可深化中学生的审美意识与感知,又可强化他们对审美对象的运作能力。
二、科学美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1.和谐性原理――统一构建、有机组合是读写的关键。
在科学发展过程中,思维的创造力表现为从杂乱无章的现象中发现新的规律,从而创作出和谐有序的整体格式。科学家对和谐统一的完整意象的追求,也是一种美的追求,文艺家也不例外。
文艺作品中,构思的精巧,布局的合理,段落层次的过渡照应,句式的整齐,整散的组合,无不体现了和谐性原理。一部叙事性作品,结构完好,必给读者带来审美的愉悦,反之,则必然影响到读者审美的感受。而结构之美,就在于严谨、缜密。在情节发展中,常有线索贯串始终,可以是单线或复线(包括明线、暗线和主线、副线)。鲁迅先生的《药》就是一部复线进展的短篇小说,其中华家是主线、明线,夏家是副线、暗线,两条线交织在一起,明写愚昧群众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和儿子病死;暗写革命志士夏瑜因革命被杀而不为人理解,鲜血被吃。最终双线在“坟地”完全融合在一起,主副线搭配和谐,匀称分明,形成有机的整体。它充分体现了小说结构安排的科学美,是《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2.简单性原理――以小见大、提纲挈领是读写的根本。
科学家总是用简单的前提概括出最大量的事实,显示出科学理论之美。简单性原理,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在避实就虚、小中见大、以少胜多、以简代繁等写作方法和形式构造上。
“言简意赅,文约意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诗文创作中,作者总是追求用最经济的笔墨来创设“意在境外”的意境,给读者一个思索和回味的余地。杜甫的《登高》,《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温酒斩华雄”,都是这样的典型例子。“关羽温酒斩华雄”没有具体描写关羽如何与华雄决战的场面,但从“众皆失惊”的反应,从“其酒尚温”的细节中,读者完全可以想象出关公的声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