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的论证方式。
(1)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换言之,立论就是运用充分有力的证据从正面直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性的论证形式
(2)驳论。就是通过反驳错误或反动观点,从而树立起自己的正确论点。反驳的方法主要有:驳对方的论点。驳对方的论据。驳对方的论证。
1、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注:如果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继续往下读。
答题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论证自律与自豪的实事论据五则
3、对比论证。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4、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
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了,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一论点:是议论文的作者对所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1.分清论题和论点。
2.注意论点的位置:头尾、自己概括。
3.注意论点的表述形式:能统摄全文、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二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材料。
1.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
明确论据时,要格外注意概括的事实。例如:
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突破思维定式的结果。非欧几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计算机的二进制原理,史丰收的速算法等等,无一不是如此。据说在一般飞机发明之前,很早就有人设计了直升飞机,但直到定翼飞机飞了几十年,直升飞机也没能上天。因为根据反作用原理,螺旋桨转动起来,机舱就要向反方向旋转,坐在里面谁受得了?直到四十年代,这一难题才得以解决,而解决方式却又大出前人意外的简单:给机舱加一条长长的尾巴,端点放置一个向侧方旋转的小螺旋桨。
三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2.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3.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4.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四结构、层次:
1.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2.常见结构:总分式、层进式
3.理清层次的方法:先了解各段内容,归纳段意;然后根据邻近段落在内容上的联系,进行合并;最后弄清层次间的内在联系,理清论述层次。
地理老师曾经对我们说:“在山上遇到泥石流或洪水时,一定不可以向山下跑。”
处世未深的我不解的问:“为什么呀,老师?”
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你是跑不过泥石流的,如果你向山下跑,一定会被泥石流吞噬;而如果你向山上跑,最多是遇到些风雨,但却能保住性命。”
年少的我因知识储备的不丰富,对此一直迷茫,但毕竟关系到生命,我还是把它铭记在心。
初上六年级,每逢周末写完作业,我这个不折不扣的象棋迷边跑出去“观摩学习”,久而久之,我便与那里的老人混熟了。
一天,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独自一人坐在棋盘前,无聊的敲着棋子。兴许是没人陪他切磋技艺,当他看到我后经邀请我这个“菜鸟”来下棋。我有些吃惊,又有些渴望,但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去。在爷爷的再三邀请下,我也不好再拒绝,便坐下来,与之一战。
我伸手去拿黑棋,爷爷哪里肯,硬把红棋塞给我。棋子归位,我执红先行,迅速排兵布阵,“空头炮”的凛冽攻击配合“屏风马”的绝对防御令我棋开得胜,炮轰九宫,直捣黄龙。我的嘴角轻轻一抿,微笑在脸上荡漾开来。
再看爷爷,居然处乱不惊,巧妙的避开我的锋芒,用“无死角防御”战术抵住了我的攻击。我心中暗暗不快,出车奇袭,一路上尸横遍野,血溅九天,瞬间,原本棋子密布的棋盘变成了千疮百孔的残局。我狠狠的拧了一把大腿,强忍着没笑出来。再抬头,我忽然在爷爷的嘴角察觉到一丝神秘的微笑,一阵寒意从心中升起。我连忙查看棋盘,不好,上当了,只见爷爷的两马一车已逼近九宫,大军压境。刹那间,原本“飞在云端的我”坠入了“深渊巨谷”中。看来大局已定,但是一丝不甘从心中升起,我放手一搏,放弃防守,拼死抵抗,使得原本微笑的爷爷额头也出现一层细密的汗珠。
只是姜还是老的辣,最终我还是败了。爷爷笑眯眯的摸着我的头说:“小伙子,挺厉害呀,居然敢放弃防守,没错,委曲求全的结果只能是你输得更惨,敢于向困难挑战才是最好的防守!”
我不好意思的点点头,霎时,地理老师的话与爷爷的话在我脑中重合了,我恍然大悟,下棋如此,人生亦然,当“风雨”来临时,一位躲避,委曲求全,结果必将是被“风雨”所吞噬,只有直面“风雨”,不畏困难,才能攀上人生的顶峰!
其实,议论文教学的最高目标并不完全在作文,而在于“作人”。西方哲人说“我思故我在”,反过来说,“我不思故我不在”。一所著名大学新闻系的课本中有这么一个论断:中国发明了火药,火药传到欧洲之后,便冲破了欧洲中世纪封建的堡垒。一位将军觉得这是笑话:你发明的火药冲破了人家的封建堡垒,你自己的封建堡垒怎么没被冲破,反而更加坚挺?这位将军当然算是有独立之思想,有自由的精神的了。但是,这还不够,还要具体分析二者的反差。这一点鲁迅在《近代木刻小引》(收录在《集外集拾遗》)中倒是说过,“中国古人所发明,而现在用以做爆竹和看风水的火药和指南针,传到欧洲,他们就应用在枪炮和航海上,给本师吃了许多亏”。
要说这个故事编在小学课本中还行,利用这个哲理来教育小朋友认真读书还可。但要是认真从深处体会,或者用成年的思维来理解就有点站不住脚了,也就是只能用童话的眼光去看待,要现实看待未免有点太令人可笑,我这里想做一根针为什么偏偏要拿一根粗铁棒做原料呢?
其实,从汉代起就开始有了铁器,唐代早就有了铁器铸造业。难道老婆婆身边就没有像铁丝这样的铁器,用铁丝磨针也比铁杵方便多了。就是铁杵能磨成针,那针鼻儿又如何处理呢?给我们后来人留下了好多遗憾的疑问。有人会批评我是在钻牛角尖,在地老天荒的古代,那老婆婆就是那种思维,是不可以用现代思维来对等衡量,用现代眼光来看待古老已经成事实的问题不可取,我们能用现代的评判思维对待古人吗?不要说多远,那一九五八年全民大炼钢铁就够今天人可笑了,很荒漠的农村依靠不识字的农民也能全面开花建锅炉炼钢铁吗?
建国初的好多程式教育模式早已被淘汰,现在讲究启发教育、素质教育,看样子教育观念还是要不断更新为好,就像当年的私塾升格为国学,再升格为系统的学府教育一样,现代的教育模式总是代表一种先进思想,我们没有理由抱着铁杵成针的教育理念不放,应该把一根铁杵还是当着铁杵使用,如果用铁杵磨针这就更是一种愚蠢行为,因为铁杵里钢的成分太少,没有钢即使磨到针细,也还是被折断,那就前功尽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