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论事理时所用的,人证,物证帮助断定事理的正明。
理由:真理,合情合理。
事实:事情的过程。
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三要素。
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叫立论,反驳对方,证明对方观点错误叫驳论。
论点是作者在议论文中要阐明或反驳的观点,统帅一篇议论文的总观点叫中心论点,服从于中心论点的各方面的观点叫分论点。
分论点用来证明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对所有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论据是用来证明己方论点或反驳对方论点的依据,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理由、事实都是用来证明论点和反驳论点的论据,狭义的理由是道理论据,事实是事实论据。
广义的“理由”包括道理和事实论据。
论证就是摆事实讲道理进行立论或驳论的过程,一篇议论文的结构按论证过程分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这是写作议论文的基本思路。
为了便于分析说明,给自然段编了号。
后悔是一帖中药1有人说:“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请不要后悔。
我认为这种说法欠妥。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说错话,做错事,走错路,遇到挫折,经历失败……这些都是在所难免的,每当此时,一般人都会产生懊恼、后悔的情绪,但这并没什么大不了,有时,后悔还真不一定就是坏事呢!2人不后悔,紧绷的神经之弦何以缓解生活本就不易,不可能万事都称心如意,遂人所愿。
也不是人人都有先见之明,都有做好每件事情的把握。
既然如此,那么人生磕磕绊绊,遇到挫折、失败也是在所难免的。
那些追求十全十美,不想留有遗憾的人,做任何事都会过于小心翼翼,神经也时刻紧绷着。
这样往往适得其反,把事情办糟。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允许自己后悔,那么他的心理压力就得不到释放,反而更容易出错。
后悔也是有好处的,它可以缓解压力与人们过度紧绷的神经之弦。
3女子体操运动员桑兰,她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从不允许自己失败和后悔。
跳马本是她的强项,可在一次比赛前,她为了发挥出自己的水平,一遍又一遍地试跳,结果最后一跳时,因神经高度紧张,头先着地,造成腹部以下高位截瘫。
假如她当时不这样过分严格苛求自己,允许自己失败,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惨剧。
事过多年,她才坦言:“不想让自己失败和后悔,有时是非常可怕的,我要是少试跳一次就好了。
这也是她给后人总结出的经验教训。
4人不后悔,何以在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不吸取经验教训。
失败后的后悔,实际上是一种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
5有个海员,因工作需要,他经常晚归。
年迈的父亲常等他至深夜,每天都会问:“饿不饿,要不要来碗面”其实父亲是想和儿子聊聊天,但海员并不懂得珍惜,总生硬地拒绝。
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人生的哀痛。
幸运的是,他还有母亲,有过一次后悔的反思,他放弃了航海员这份高薪的工作,回到了母亲身边。
他终于明白,一定不能把对父亲的遗憾再留给母亲了,他要好好地侍奉母亲。
6俗话说,幸福使人长久单纯,不幸却使人迅速成长。
失败之后的后悔虽然让人不愉快,但恰恰是这种情绪,才使人明白如何才能让后悔的事不再发生。
7掀起“林旋风”的林书豪,也曾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甚至险些与NBA擦肩而过。
每次比赛后,他总是后悔自己没能发挥出水平,但他却能在后悔中总结经验。
终于,在一次主力受伤,自己临时替补上场时,他抓住了这个宝贵机会,超常发挥了自己的水平,最终一战成名。
7因此,后悔不是全无作用的,它就像一帖中药,虽苦涩,虽不能立即见效,但它温婉、浸润,最终能把病医好。
后悔这帖良方,能让人们在不断地反省中进步。
首先,1自然段为引论,2——6自然段为本论,7自然段为结论。
结论中“后悔这帖良方,能让人们在不断地反省中进步”,是从上文总结出来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既可以在结论里归纳,也可以在引论里提出,还可以用标题揭示,有的议论文更没有揭示中心论点的现成句子,要由读者从全文去归纳。
2段论证了一个分论点:后悔也是有好处的,它可以缓解压力与人们过度紧绷的神经之弦。
从一个方面证明了中心论点。
3段又论证了一个分论点:不想让自己失败和后悔,有时是非常可怕的。
又从一个方面证明了中心论点。
4、5、6段又论证了一个分论点:失败后的后悔,实际上是一种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分论点之间,可以是并列关系,也可以是层层深入层层递进的关系。
文中所举桑兰、海员和林书豪的例子,明显是事实论据。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俗话说……这些人们信服的理由,显然是道理论据。
分析得比较粗浅,但针对题主提出的问题,分析得深了细了,名词术语打架了,对解除题主困惑反而没有好处。
总结:论点、论据、论证和结论、理由、事实不是并列关系,结论从属于论证,理由、事实从属于论据。
三春晖的意思是春天灿烂的阳光,指慈母之恩。三春,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
拼音:sānchūnhuī。
出处:
唐朝诗人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字词注释:
1、游子:古代称远游旅居的人。
2、吟:诗体名称。
3、临:将要。
4、意恐:担心。
5、归:回来,回家。
6、谁言:一作“难将”。言,说。
7、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子女。
8、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9、报得:报答。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最普通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出了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这里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母子的骨肉之情。临行前的此时此刻,母亲的千针万线,针针线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炽烈的情感。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