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因理想而伟大,一座城市因书香而文明。
阅读,是苏州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在这里,阅读的风景无处不在:书城里满是席地而坐阅读的人群,每天早上图书馆门口等候入馆的读者排成长长的队伍,24小时书店里的人们流连忘返,许多窗户深夜透出温馨的阅读灯光——市民因读书而身心亮丽,城市因书香而充满诗意。
阅读,是苏州这座城市的重要文化标识与精神符号。苏州自古风物清嘉,书香氤氲,藏书刻书家层出不穷,状元堪称“土特产”,“文字之盛,甲于天下”。今日之苏州,依然书香满城。中国作家协会全民阅读推广办公室刚刚发布的20个全民阅读推广城市中,苏州榜上有名。
4月23日,是第二十八个“世界读书日”,也是第十八届苏州阅读节的启动日。数千场阅读活动将在全城开展,“古籍进校园”课堂也将开讲,彰显新时代苏州阅读新风尚。而苏州,也正以“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的标准,推动各项事业发展,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这得力于苏州长期以来持之不懈地倡导全民阅读,推进全民阅读,为涵养城市文明、激发创新潜能注入了非凡活力。
传播江南文化,一位爱书人的不竭动力
“通过社区公众号引流、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以及光影墅自身的文化口碑,我们吸引了众多古镇居民和大量来自苏州、上海的文化爱好者,已经形成固定的受众人群。”蒋理说,人们眼里所露出的欣喜和渴求,就是他的不竭动力。
像蒋理这样的阅读推广人,苏州还有很多很多。每年,苏州都会评选“优秀阅读推广组织”“优秀阅读推广活动”和“优秀阅读推广人”,让一批批民间阅读组织和各行各业的知识分子、杰出人物成为这座城市追慕的偶像。
打造心灵家园,一家书店的终极梦想
4月22日晚,夜幕下的慢书房灯火通明,透过靠街的大玻璃窗,可见书店内坐满了读者。当天,作家何荣携其新作《断头螺丝》来此做客,和作家杜怀超、叶迟、周于旸,诗人杨隐以“制造文学事件与孤独抗衡”为主题进行对谈。书店内,舒缓的背景音乐萦绕在读者周围,汇成了一个书香沉醉的夜晚。这是慢书房今年举办的第八场线下读书活动。
许涛说,“慢书房是2012年开业的,当时就有朋友担忧,怕我没办法通过开书店养活自己。但我一直深信,苏州有培育实体书店的优质土壤。”许涛认为,一家实体书店要生存,要做出自己的特色,首先得与书店所在的城市相融,然后是找到一批与书店精神相契合的读者,“一方面,无论苏州发展得多快,它本质上都是一座内心追求慢、渴望慢的城市;另一方面,苏州自古以来就有很多读书人,在这里做书店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作为阅读的一个符号性的存在,书店不仅为爱书人提供了一个温馨的心灵家园,也为一座城市涵养了文明的厚度。当书店遇到困难时,苏州的管理者也并未袖手旁观。早在2015年9月,苏州就在江苏省率先出台实体书店扶持政策,制定了《苏州市优秀实体书店资助办法》,每年向多家优秀实体书店、优秀特色书店发放扶持资金,鼓励传统书店积极转型。政府的扶持撬动了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投入,凤凰书城、诚品书店、大众书局、钟书阁、西西弗书店等品牌书店纷纷布局苏州,合方书坊、坐忘书房、上书洲书院、艾伯特的书店、SkyBook天书书店等小而美的本土书店快速崛起。
一家书店,其实正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和文化生活缩影。城市文明需要一盏不灭的阅读之灯,守护好这盏灯,就守护好了我们的未来。
全域播撒书香,一座城市的庄重承诺
4月21日下午,苏州第二图书馆,不少市民坐在窗边,享受着阳光以及和书本相处的时刻。87岁的朱孝祥面前摆放了不少报纸,戴着老花眼镜有点吃力地阅读,在一众阅读者中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现在的图书馆书目种类丰富,拿取更是方便。我每次只需在电子屏幕上输入自己想读的书籍,没一会儿它就会掉入自动借书柜,根本不用自己费力去找。”朱孝祥说。
苏州第二图书馆只是全市众多图书馆当中的一员。从城市到农村,从都市白领到田间村民,书香苏州将文化的养分输送到每一根“毛细血管”。2012年至2023年,仅苏州图书馆分馆数量就从45家增长到100家,网上借阅社区投递点从0增长到141个,馆藏图书从374.8万册增长到684.32万册,借出图书从337.21万册次增长到572.19万册次,全年举办各类读者活动从682场增长到1851场,线下服务读者从699.14万人次增长到920.47万人次,为市民打造了一个服务周到的“文化会客厅”。
为了让书香“全域播撒”,近年来,苏州还建设了以各级图书馆为骨干,以家门口的农家书屋为延伸,以职工读书站为补充的全覆盖、多层次的阅读设施。这让新时代苏州的发展更具“温度”、更有“质感”,“江南文化”的符号日益亮眼,文化和城市、生活融合得更加深入。
健康向上的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得以持续发展的内在基础,而阅读对一种城市文化类型的培养和形成是一个必要条件。从某种程度上讲,有什么样的城市阅读,就会获得什么样的城市文化形态。从知识获得力量,从经典吸取智慧,从文明启迪创新,这就是对阅读的追求。苏州正在建造的不仅是高楼大厦,通过阅读,苏州还在创造一种高尚的城市文明样式。
翻开书,让生活因阅读而变得更好,苏州这座千年古城也将因此变得更加美好。(苏报记者姜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