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承天(370-447),南朝宋大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无神论思想、音律学家和天文学家,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
根据《旧唐书经籍志上》和《新唐书艺文志二》载该书原有十卷,原本已散佚,现存本为清王仁俊根据《姓解》辑录。未见过其书原本,但很多古籍涉及到邝字的时候都会引用该书记载,可以断定记载为真,目前来看这也是邝字的最早记载。
2、《玉篇》(成书于543年)卷二第二十邑部
“邝,音荒,姓出庐江县。”
作者:顾野王(519—581)南朝梁、陈间官员、文字训诂学家、史学家。字希冯,原名体伦(因为仰慕西汉冯野王,所以更名为顾野王,字希冯,也就是希望自己能合冯野王一样在文学方面取得成绩),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居亭林(今属上海金山),人称顾亭林(清初顾炎武,号亭林,人亦称顾亭林。顾炎武为野王后人,以此为号,似有追慕先人之意)。历梁武帝大同四年太学博士、陈国子博士、黄门侍郎、光禄大夫,博通经史,擅长丹青,著《玉篇》。
《玉篇》成书于南朝梁大同九年(公元543年),经后人多次删改、修订。宋代陈彭年、丘雍、吴锐等人重订《玉篇》,称为《大广益会玉篇》。
清代光绪年间,有个叫黎庶昌的官员出使日本,看到了《玉篇》的零卷,即原书第九卷、十八卷后半部分、十九卷及二十一卷。黎庶昌于是设法翻印出版,题为《影旧钞卷子原本玉篇零卷》。以后古文字学家罗振玉又在日本发现了一些《玉篇》残卷,影印为《卷子本玉篇》残卷。这样原本《玉篇》的面貌终于为后人所知。
《重修玉篇》·三十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3、《广韵》(成书于1008年)下平声卷第二第十一唐,从郎;上声卷第三第三十七蕩,从朗。
“邝,人姓,何氏姓苑云今庐江人。”
“邝,姓出庐江。”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宋以前的韵的集大成者。
原是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
4、《姓解》(成书于1035年)卷一邑三十一
“邝,音荒。”
作者:邵思,生卒年不详,仅见其所著《姓解》邵姓中有关于雁门邵氏的来历和邵姓名人的表述。
邵思纂《姓解》仅《宋史艺文志·卷三》中有著录,元明以来各家书目均没有记载,可见此书散逸巳久。
存世雁门邵思纂《姓解》为北宋孤本,现藏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全书分三卷,是传世稀少的北宋刊本经典之一。
5、《集韵》(成书于1039年)卷三平声三第十一唐,从郎切;卷六上声下第三十七荡,侍郎切。
“邝,姓也。”
“邝,姓也出庐江。”
《集韵》,汉族音韵学著作,共十卷。属于中国宋代编纂的按照汉字字音分韵编排的书籍。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宋祁、郑戬给皇帝上书批评宋真宗年间编纂的《广韵》多用旧文。
与此同时,贾昌朝也上书批评宋真宗景德年间编的《韵略》“多无训释,疑混声、重叠字,举人误用”。
宋仁宗令丁度等人重修这两部韵书。《集韵》在仁宗宝元二年(1039)完稿。
6、《古今姓氏书辨证》(成书于1134年)卷十五
“邝,谨按《唐叛臣传》:高骈故吏邝师虔,收葬骈。”
作者:邓名世。宋代邓名世撰,其子椿哀补成。本书共四十卷。作者对《元和姓纂》一书采录、考辨尤为详博,同时又以《熙宁姓纂》、《宋百官公卿家谱》二书互为参校,往往足以补史传之不足,对有关姓氏著作,取其长而辨其误,故名《古今姓氏书辨证》。
该书从北宋政和年间即开始着手编撰,成书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父子相继,历时20余年,所以比其它姓氏书著作较为洋细、精确。原书久已散失,今存本系乾隆年间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仍为四十卷,保留了原书的内容、风貌,是研究姓氏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著作。
7、《通志·氏族略》(成书于1157年)卷二十九姓氏略第五以爵系为氏族平声
“邝氏:音荒,一音广。姓苑云:今临淮有此姓。望出庐江。”
作者:郑樵(北宋公元1104—1162)得年五十九,字渔仲,号夹祭。福建省兴化县广业里溪西(今莆田县白沙镇广山村林边)人,南宋伟大的史学家、天文学家和科学思想家。郑樵著作甚多,其中通志共200卷,共包括帝王本纪、后妃传、年谱、略(二十略中有氏族略)、世家、宗室、列传、载记。
其中《氏族略》为考辨、论述姓氏的专著,共收录姓氏2255个。
该书参阅《元和姓纂》,将姓氏以其起源分为32类,缀以总论,附以四声,并列举姓氏混淆实例13种,旁征博引,考释甚详。尤其是总论13篇,对姓氏作了系统的学术探讨,对中国姓氏源流、氏族分合及世系衍派均有较详尽的论述,在中国姓氏学研究中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凡研讨姓氏文化者均以其为发凡起例之蓝本。
8、《路史》(成书于1173年)国名纪卷己四杂国上
“邝是字书邝古国有邝氏音荒又有荒氏,见姓苑邝庐江人千姓编临淮人”
作者罗泌,生于宋绍兴辛亥(公元1131年)。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字长源,号归愚。自少力学,精于诗文,不事科举。以史书极少言远古事者,遂博采各种典籍以至道藏、纬书,于乾道(1165年-1173)年间著成《路史》。记上古迄两汉事。另著有《易说》、《六宗论》、《三汇详证》、《九江详证》终。
9、《姓氏急就篇》(成书于1264年-1296年间)卷下
“邝氏,姓苑庐江人,唐高骈佐吏邝师虔。”
作者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南宋鄞县人。他少年时通《六经》,淳佑元年(1241年)中进士,历任过秘书监、吏部侍郎等诸多官职,博学多闻,长于考证,著述丰厚。
其书仿史游《急就篇》体,以姓氏诸字排纂成章,以便记诵,文词古雅,不减游书。又虽以记录姓氏为主,而胪列名物,组织典故,意义融贯,亦可为小学之资。篇中凡单姓皆无重字,篇末列二字三字诸姓,则不免复出。盖义取兼载,势难相避。
其中稀僻之字,如《梁四公记》之类,虽托言沈约所撰,实诡立称号,本无其人,未免失之稍杂。然载籍既有此姓,删之反有挂漏之讥。过而存之,亦不足为累。每句之下,各注其受氏之源,与历代知名之士,必一一标所据之书,尤为详密。
10、《万姓统谱》(成书于1573-1620年)卷一百六去声二十三漾
“邝,音旷,一音荒,望出庐江,姓苑云今临淮有此姓。广东南海高安多此族。”
作者凌迪知(1529-1600),字稚哲,浙江湖州织里镇晟舍人,明朝著名文学家凌濛初之父,以文学和雕版印书著名。其从弟凌稚隆亦是著名史学家、雕版印刷家。72岁逝世。
《万姓统谱》,亦称《古今万姓统谱》,明代万历年间凌迪知撰,140卷,另附《历代帝王姓系统谱》6卷和《氏族博考》14卷。
该书将古今姓氏分韵编排,以姓氏为目次,先常姓,后稀姓,每姓下先注郡望和五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并考姓氏所出,而后依时代先后,分列各姓著名人物,从古代至万历年止,记述人物生平事迹,实则合谱牒传记共成一书。
因其收罗广博,既可为姓氏学专著,又可作为查阅历史人名的工具书,所以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11、《钦定续通志》(成书于1785年)卷八十七氏族略七去声
“邝,音旷一音荒望出庐江,姓苑云临淮有此姓,今广东有邝氏宋邝靖嘉佑进士,明邝埜兵部尚书谥忠肃,邝文成化进士。”
作者:嵇璜、刘墉等奉敕撰,纪昀等校订,成书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十通之一。全书640卷,体例仿通志,惟缺世家及年谱。
书中纪传自唐初至元末止,二十略自五代至明末止,补充了通志诸略于唐事的缺漏。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
探秘深圳最美无人村,半山半海,堪称世外桃源!
爱国名臣四朝元老邝俞平,为啥会举家从安徽迁居河源…
“宅”在家里,竹洞村美景近在眼前,还有黄风铃的诱惑
湘南邝氏源流探讨
紫金县邝姓的由来
方姓变邝姓,是从方愈平开始的,邝氏后人奉邝愈平为邝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