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教材使用新转向:从认知到体验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1.09.15

本文共6161字,仔细阅读需15分钟

促进具身体验学习:教材使用的指导原则

1

从符号认知的“教教材”转向“用教材”促进具身认知

2

教材二次开发中加强学生情绪意志的具身体验考量

情绪和意志体验是学习至关重要的调控系统,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至关重要。

3

重视教材理论知识在行为实践中的身体力行

具身生活体验:教材资源开发中不容忽视的一笔财富

作为狭义“教材”的教科书虽然重要,但只是静态的资源,资源只有经过科学劳动才能被有效利用,就像深埋于地下的石油资源只有经过开采、提炼才会转化为能源一样。

另外广义教材还包括练习册、数字化资源及教师自己研发的辅助材料。所有这些教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应服务于教学实践工作从认知到体验的具身转变。

研发促进具身学习的直观教学资源

发掘教材知识的隐喻资源激活身体经验

开发环境资源促进教材知识与具身经验的动态整合

具身体验教学的优化设计:教材使用过程中的教法实践

优化课堂教学中的身体时空体验

加强具身活动教学促进教材知识的高效学习

建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进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切身体验

编辑|思维智汇

山东省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开学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如若洪水神话是初民凭空想象的“纯粹神话”,这在个别民族中倒很正常,但世界范围的杜撰和想象,未免太过巧合。那么是否存在一种可能——大洪水事件确实曾经发生过?

19世纪20年代,英国的地质学家开始着手检验冰河时期的地层淤积物,看它们是否是由单一的某次大洪水所产生,由此科学开始以自己的手段介入神学。

有意思的是,对于洪水神话的研究进程却跟神话本身一样,充满了戏剧性。上世纪60年代末,就在人们普遍从地质学角度否认了全球性大洪水的存在之后,两条美国海洋考察船从墨西哥湾底部钻出几条细长的沉积泥芯,这些泥芯中记录了一亿多年来气候变化所留下的信息。

迈阿密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学者各自对此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均发现了海水含盐量在11600年前的一次剧变。他们认为当时北美冰帽的突然坍塌导致大量融冰涌入墨西哥湾,全世界的海洋水位因此以海啸的速度猛增。如果这一猜测成立,则毫无疑问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全球性洪水大爆发。

除此之外,19世纪末曾经流行过另一种企图坐实大洪水事件真实性的理论——黑海大洪水假说。这一假说由美国海洋学家威廉·雷恩提出,他认为伴随着一万多年前最后一个冰期的结束,黑海里的海水大量蒸发,陆地开始形成,与博斯普鲁斯海峡另一侧的地中海形成100米的水位差。横隔在两片海域中间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在不久后发生决堤。根据雷恩博士的计算,决堤之后每天有500亿吨的海水从地中海涌向几近干涸的黑海,相当于尼亚加拉瀑布200倍的流量,黑海的水位则以每天20厘米的速度迅速增长,海岸线的扩散速度达到了每天数千米。

紧接着又有了新的发现,早年间发现“泰坦尼克号”残骸的美国学者罗伯特·巴拉德2015年又在黑海底部发现了大量史前人类生活的痕迹,而半咸水生物的存在痕迹最高只能追踪到6500年前,如此迅速的水域咸度变化更是佐证了大洪水的存在。

在黑海大洪水假说被提出的同一年,当时还在上海师范大学任教的我国著名学者朱大可提供了另一种极具参考价值的观点。

他将洪水神话流传最广、最完整的亚洲腹地视作“洪水话语中心区”,而这一区域的中心便是以喜马拉雅山脉为代表的尖锐地域。由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第三阶段(亿万年来)与人类文明史大致平行,而古人类进化链的缺环进一步证实了人类文明在这片土地上的闪现断代,因此朱大可认为:板块运动所产生的热量造成了气候的短期异常,冰川的消融使得洪水的爆发不可阻挡。

(摘自《搜狐网》,有删改)

材料二

利维坦按:“作为先民解释未知世界的重要手段,神话几乎在每一片人类所涉足的土地上出现。各时各地的人都会在神话中融入当地环境、风俗抑或是信仰,不断引入的素材将替代神话的原始面貌,故事的梗概容易遭到破坏而变得模糊难辨,早期的特征也会被减弱乃至消除。”

尽管如此,我们仍能在世界各地的神话中找寻到一些相似之处,比如意味着毁灭性灾难的世界性神话母题——大洪水。

古时世界上的各民族鲜有文化交流,更何况先人所面临的不可能只有洪水这一灾祸,旱灾、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变化多端,为何只有洪水不约而同地出现在世界各地的神话之中?

层出不穷的理论解说中接受度较高的有两种。

第一,各民族人们心理状况的趋同性决定了神话的相似。这一理论通常被称之为“题材自生说”。该理论的代表学者德国学者阿道夫·巴斯蒂安认为神话是一种“人的观念,每个民族自身都会发展出一定的思想”,人类心理的统一性——“自发(或初级)思想”决定了包括神话在内的人类文化的相似性。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也认为,各种族或民族“在观念、幻想、习俗和欲望上惊人的相似度”或许可以解释神话的相似之处。

第二,各民族神话的相似性也可能是文化扩散的结果——正如人类文化也是由一个或几个地区发源并向其他地区传播一样,而这一理论也被称为“题材游动说”。德国学者西奥多·本·法伊曾断言:印度文学是世界各民族神话和民间故事的唯一渊源,世界各地的神话和民间故事都是从印度传播扩散到各地的。英国学者G·E·史密斯则只承认一个文化传播的中心——埃及。他相信一切神话的源头都来自于埃及,然后才由巴比伦继承并传播开来。

英国博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曾有言之:“古代的传说,如果用现代严密的科学方法去检验,大都像梦一样平凡地消失了。但奇怪的是,这种像梦一样的传说,往往是一个半睡半醒的梦,预示着真实。”

(摘自《网易号》,有删改)

1.下列关于材料一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几种假说中,作者更倾向于中国朱大可提出的洪水理论,最不认可美国海洋学家威廉·雷恩的说法。

B.黑海大洪水假说增添了大洪水的真实性,而罗伯特·巴拉德早年间的发现,更佐证了大洪水的存在。

C.在墨西哥湾底部钻出的几条记录一亿多年来气候变化留下的信息的沉积泥芯,使洪水神话研究出现转折。

D.在英国地质学家的洪水神话研究失败之后,科学家们探究的步伐并未停止,而且方法更多样、科学。

2.下面依据原文所作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真有一场席卷全球的洪水大灾变,那么地层深处则极有可能保留有洪水的某些迹象。

B.如果不存在世界性大洪水,那么世界各地出现的洪水神话传说应该是区域性洪水的反映。

C.世界范围的杜撰和想象洪水神话,应不是巧合,而是一种相同或相似的记忆或经历使然。

D.材料二作者否定两套理论,认为大洪水等相似经历才是世界各民族神话趋同的深层原因。

3.下列材料不能支撑材料二中看法或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在一次次的洪水磨难与牺牲中,“……人在对洪水景象的沉思中看到了众神的模糊容颜”。

B.朱大可认为,地球板块运动产生的热量使尖锐地域(高山地域)冰川消融,流水四泄,形成大洪水。

C.据统计,全世界已知的洪水神话传说有500多则,关于洪水的成因也显现明显的趋同性,如天神的惩罚。

D.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古老神话九隆神话有诸多民间版本,其中白族的九隆神话与原型相差较远,百濮民族传说中九隆神话的原貌已不复存在。

4.请简述两则材料内容上的异同。(4分)

5.对于远古神话应该如何定义解释,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6分)

利维坦按中认为:远古神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认为:远古神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葛覃

孙犁①

他名叫葛覃。我记得这两个字出自《诗经》,题作“葛覃”的这几段诗,是古代民歌,也很好读。

我们认识的时候,还都是青年,他比我还要小些,不过十七八岁。人虽然矮小一些,却长得结实精神,一双大眼,异常深沉。他的家乡是哪里,我没有详细问过,只知道他是南方人,是江浙一带的中学生。为了参加抗日,先到延安,一九三九年春天,又从延安爬山涉水来到晋察冀边区。我们见面时,他是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文学系的学生。一九四一年,边区文艺工作者协会成立,我们一同参加了成立大会,他已经写了不少抗日的诗歌,他的作品富于青春热情和抗争精神,很多人能够背诵。

后来听说葛覃到了冀中区,后来又听说他到了白洋淀。那个时候,冀中区斗争特别激烈残酷,我们的大部队,已经撤离,地方武装也转入地下,原来在那里的文艺工作者,也转移到山里来了,而葛覃却奔赴那里去了。

我心里想,这位青年诗人,浪漫主义气质很明显,一定是向往那里的火热斗争,或者也向往那里的水乡景色,因为他来自江南。

山川阻隔,敌人封锁,从此就得不到他的消息,也不知道他的生死,我就渐渐把他忘记了。

日本投降以后,我回到了冀中,也曾经到过白洋淀,但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也没有想到探寻他的下落。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我到了天津,才从文艺学院另一位同学那里知道葛覃还在白洋淀。那位同学说:

“他一直在那里下乡,也可以说在那里落户了。他的下乡,可以说是全心全意的了吧!”

进城以后,大家关心、注意的是那些显赫的人物和事件,报纸刊出的或电台广播的消息是谁当了部长,谁当了主任,谁写了名著,谁得到了外国人的赞扬……作家们还是下乡,有时上边轰着下去一阵,乡下炕席未暖,又浮上来了。葛覃下乡虽然彻底,一下十几年,一竿子扎到底,但他并没有因此出名,也没有人表扬他,因为他没有作品,一首诗也没有发表过。他到底在干什么呀,这倒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因此,我就跟着剧团到白洋淀去体验生活,住在淀边一个村庄。行前,文艺学院那位同学告诉我,葛覃就是在这个村庄教小学。

到那里的第二天早晨,我就去找葛覃,小学在村庄的南头,面对水淀。校舍很宽敞,现在正是麦收季节,校门前的大操场,已经变成了打麦场。到学校一问,现在放假,葛老师到区上开会去了。有一次,看到一个农民穿戴的中年人,从学校出来,手里提了一个木水桶,上到淀边的船上,用一根竹竿,慢慢把船划到水深处,悠然自得,旁若无人。然后打了一桶水,又划回来,望了我一眼,没有任何表情,提着水桶到学校去了。我看这个人的身影,有些像葛覃,就赶快跟了进去。我喊了一声:

“葛覃!”

我随他走进屋里,这是他的厨房兼备课室,饭桌上零散地放着一些书籍报纸,书架上也放着一些碗筷,瓶罐。我看着他做熟了饭——一碗青菜汤;又看着他吃完了饭——把一个玉米面饼子,泡在热汤里。在这种气氛下,我也没有多谈,只是翻看他桌上的书报,临走向他借了一本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拿回住处去看。

在村里,我问过村干部。他们说葛老师初来时,敌人正在疯狂烧杀,水淀的水都叫血染红了,他坚持下来了。人很老实,人缘也好。在村里教书整整三十年,教出的学生,也没有数了。

去年,有一位白洋淀的业余作者到天津来,我又问起葛覃的生活。他说:“究竟为什么,一个人甘心老死异乡?除去到区县开会,连保定这个城市也不愿去一趟。认识的老同志又很多,飞黄腾达的也不少,为什么也从不去联络呢?过去好写诗,为什么现在一首也不写呢?这就使人不明白了。”

我说:“因为你是一个作家,所以才想得这样多。我在那个村庄的时候,农民就没有这些想法。他们早把葛老师看成是本乡本土的人了。他不愿再写诗,可能是觉得写诗没有什么用,是茶余酒后的玩艺儿。他一字一句地教学生读书,琅琅的书声,就像春天的雨水,滴落在地下,能生菽粟,于人生有实际好处。他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隐士,他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战士。他的行为,是符合他参加革命时的初衷的。白洋淀的那个小村庄,不会忘记他,即使他日后长眠在那里,白洋淀的烟水,也会永远笼罩他的坟墓。人之一生,能够被一个村庄,哪怕是异乡的水土所记忆、所怀念,也就算不错了。当然,葛覃的内心,也可能埋藏着什么痛苦,他的灵魂,也可能受到过什么创伤,他对人生,也可能有自己特殊的感受和看法,这也是人之常情,不足为怪,也不必深究了。”

文本二:

一九八四年二月二十三日

注①孙犁(1913-2002),“荷花淀派”创始人。一九三七年参加工作,任华北联合大学教员,晋察冀通讯社编辑等,一九四九年后长期在《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担任主编工作,晚年自号“芸斋主人”。文本一《葛覃》节选自孙犁的《芸斋小说》,文本二是作者放在《葛覃》篇末以“论赞”的形式发表的议论。

A.这篇小说语言简洁朴实,散淡平静,意味隽永。小说格调散文化,笔下的人物和情状自然,表现出独特的风格魅力。

B.葛覃下乡很彻底,在冀中区的白洋淀任小学教师默默教书整整三十年,教出的学生无数,却毫无名气,小说刻画出一个令人崇敬的知识分子形象。

C.作者偶遇葛覃时,发现他不是就近在白洋淀边打水,而是旁若无人地划着船,去淀中水深处,打上一桶水,这体现了葛覃特立独行的隐士性格。

D.葛覃从学生时代开始就喜欢写诗歌,后来就基本不再写诗了,是因为教学生读书是务实的事情,这种变化是他逐渐成熟的痕迹之一。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犁是“荷花淀派”的开创者。这一流派的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小说中景物描写清新明净,情感真挚,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葛覃》充分体现了该流派的这一特色。

B.主人公葛覃的名字取自《诗经》中《周南·葛覃》篇,人如其名,葛覃也表现出浓厚的浪漫气质,小说风格也与《诗经》的风格一脉相承。

C.《史记》《聊斋志异》篇末的“太史公曰”“异史氏曰”部分,都表达了作者对人物的肯定态度,《芸斋小说》继承了这种写法特点。

9.有人说,读《葛覃》“是既把它当作小说,又把它当作历史的”。请从这两个角度简析文本一的艺术特征。(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方孝孺,字希直,宁海人。孝孺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已任。尝卧病绝粮,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贫岂独我哉?”父克勤坐事诛,扶丧归葬,哀动行路。既免丧,复从濂卒业。

洪武十五年,以吴沉、揭枢荐,召见。太祖喜其举止端整,谓皇太子曰:“此庄士.当老其才。”礼遣还。二十五年,又以荐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时。”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及惠帝即位,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国家大政事辄咨之。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或命孝孺就扆①前批答。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孝孺曰:“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帝以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嘉驰报燕。比至,燕王不奉诏。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命诸将集舟师江上。而陈煊以战舰降燕,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执下狱。

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声彻殿陛。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时年四十有六。

(选自《明史·方孝孺传》,有删改)

注:①扆:官殿内设在门和窗之间的大屏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B.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C.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D.燕兵久顿/大名天暑雨/当不战自疲/今其奏事适至宜/且与报书/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谋定势合/进而蹴之/不难矣

B.总裁,意思是“汇总裁决其事”,后逐步演变为政府、商业组织机构中的一种职位。

C.诏檄,诏书和檄文。檄文,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

D.降榻,意思是下榻,原指客人来家中住宿,此处指皇帝赏赐座位给臣子以示关爱之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孝孺幼时好学不倦,机警敏捷,每天坚持勤奋读书;成年以后,他曾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很多著名人士都比不上他。

B.方孝孺举止端庄严肃,才华出众,因此得到了明太祖和惠帝的重用;惠帝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甚至请他在朝廷上批复奏事。

C.方孝孺力主抵抗,终未成功。燕军起兵之初他曾建议惠帝使用缓兵之计,但没有成功;燕兵渡江以后,方孝孺仍然坚持抵抗,最终失败。

D.方孝孺忠正耿直,誓死不屈。明成祖请他草拟诏书,方孝孺认为明成祖不应该取代帝位,并连续三次质问他,坚持不拟诏书,最终惹怒了明成祖而被杀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

(1)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已任。(4分)

(2)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4分)

14.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方孝孺的才学?请任举三例。(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塞上梅

王建

天山路傍一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

昭君已殁汉使回,前后征人惟系马。

日夜风吹满陇头,还随陇水东西流。

此花若近长安路,九衢年少无攀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山路傍”“黄云下”,开门见山点明地点,苍凉的塞上一株梅树,表明了这株梅花树的寂寥与不俗。

B.梅树生长于绝域,其寂寞幽怨之情怀也只有古代的昭君理解,昭君已逝,汉使已回,再也没人理解它了。

C.作者也为塞上梅没有生长于长安路感到庆幸,否则早被轻薄年少践踏采摘了,这也表达了作者的高洁志向。

D.这首诗写塞外梅花,遗貌取神,意在言外,虽然没有直接写梅花,却将梅花的神韵形象地传达了出来。

16.请简要赏析诗歌的颈联。(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对于六国灭亡的原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提“________________”,则足以抵御秦国。

(2)黄庭坚在《登快阁》中运用阮籍的典故“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的无可奈何、孤独无聊之情。

(3)诸葛亮因其卓越的功绩与高尚的品德被后世人们所称颂,杜甫在《蜀相》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诸葛亮给予了高度评价。

(4)曾子在《论语·泰伯》中表达了读书人不能没有远大志向、坚强意志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本题共3小题,11分)

碧绿的树叶中,红艳剔透的石榴花骄傲地挺起腰身,亮出娇美的面庞。放眼望去,那朵朵石榴花,就像簇簇火苗。在蓝天和阳光下,石榴花聚合成熊熊燃烧的火海,摇荡着,呼应着,翻滚着,十分壮观。古人曾绘写石榴花胜景“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人”。我顿时感到,这些诗词,描绘的正是眼前这壮美景象。

文人们对石榴的偏爱,不吝笔墨。有的细致描摹石榴形象,大写特写其仪容。有的诗人透过石榴外表,挖掘其内涵,张扬其精神,“不为深秋能结果,肯于夏半烂生姿”,不求结果,但求过程。“翻嫌桃李开何早,独秉灵根放故迟。”不与桃李争艳,独自盛开在另一个季节,不争不抢,不卑不亢。朵朵石榴花,①。

石榴圆润饱满,浆满汁溢的石榴籽甘甜如饴,是甜美的果实;众多石榴籽密密实实拥抱在一起,②。石榴的名字可谓琳琅满目,金婴、金庞、沃丹、丹若……贵重的“金”、喜庆的“丹”,都赋予在石榴身上。火红的石榴,多籽的石榴,甜蜜的石榴,团结的石榴,或正契合了人们祈愿的生活的样子吧!

18.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在这里聚齐了。

B.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

C.面对着浩瀚星空,我陷入了遐想,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好像有一颗种子在生根、发芽……

D.辞典可以告诉我们好多好多的知识,包括人名、地名、制度、成语、典故……的含义。

19.补充出文中空缺处的句子,使上下文语义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字。(4分)

20.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简要分析。(4分)

21.下面是山师附中学生李磊给济南市图书馆馆长写的一封信,在语言、逻辑、格式等方面存在若干问题。请找出四个有问题的地方并做修改。(4分)

尊敬的馆长:

您好!

①今天我到贵馆读书,被其别出心裁的外部设计和炫酷的内部场景震慑,“最美图书馆”果然名不虚传。②整体建筑高屋建瓴,阅读大厅宽敞明亮,大厅里,有人专注选书,有人静静阅读,这真是“书香城市”的最好写照!

③为了提升图书馆的品质,更好地服务读者,我向您提两点建议。

④首先,希望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因为读者只有参加图书馆的活动,才能提升自身的素质。

⑤其次,希望在买书上继续加大投入,因为藏书量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图书馆的品质的重要标准。

⑥此致

敬礼!

⑦李磊

2021年9月3日

22.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5分)

在2021年的春节晚会上,一首《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让人回味无穷,但可可托海不是海,也不是湖,它在蒙语中是“蓝色的河湾”,哈萨克语是“绿色丛林”。它是一个镇,隶属于新疆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可可托海是真正意义上的宝藏,世界级的地质公园、矿藏之乡!这座矿脉拥有全球几乎一半的矿物种类:世界上已知的矿种有140个,三号矿坑独占了86种,并发现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中没有的7种稀有元素,稀有金属占到矿山储量的九成以上。这里与世界最著名的加拿大贝尔尼克湖矿齐名,是全球地质界公认的“天然地质博物馆”,是中外地质学者心目中的“耶路撒冷”“麦加”圣地!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曾经,中国人寿命短、体质差,甚至有很多人因吸食鸦片而精神涣散、萎靡不振,被称为“东亚病夫”,何其屈辱,让人为国家忧、为民族虑。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人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不断提升,同时中国人积极进取、奋力追梦的昂扬姿态带动了中国的崛起,也让世界惊叹。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每逢开学军训,一群身着绿军装的学子们晕倒、病倒的事不在少数;学校常规体能测试中,视长跑为“噩梦”的亦不在少数;假期,宅在家中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不能自拔者亦不在少数;自得于“丧文化”的戏谑,却不敢鼓起勇气扫除“精神雾霾”的亦不在少数……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CA.“作者更倾向于中国朱大可提出的洪水理论,最不认可美国海洋学家威廉·雷恩的说法”错,作者只是客观陈述了几种假说,没作比较,没有否定哪一个肯定哪一个。B“早年间”错,早年间的发现是发现“泰坦尼克号”残骸,与“佐证大洪水的存在”无关;D.“在英国地质学家的洪水神话研究失败之后”错,证实没有发生过世界大洪水不能叫“研究失败”,且“方法更多样、科学”无据。

3.BA.支持材料二中“先民解释未知世界”——人把洪水归于上天神灵的惩罚B.朱大可理论是材料一众假说中的一种,作者没有从众多理论中肯定或否定哪一个,所以B不能支撑作者观点。C.印证材料一、二中“世界各地神话中都有大洪水”的内容。D.支持材料二中“不断引人的素材将替代神话的原始面貌,故事的梗概容易遭到破坏而变得模糊难辨,早期的特征也会被减弱乃至消除”的内容。

4.相同点:都是探讨为什么世界各地神话里都有大洪水(只答“神话相似性”不妥),但都没有得出确定的结论.。

不同点:材料一试图从科学(事实)角度研究,材料二从文化、观念、心理(理论)角度探讨。(意思对即可。相同点2分,不同点2分)

5.利维坦按中认为:远古神话是先民解释未知世界的重要手段。(2分)

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认为:远古神话既是传说,又可能是当时现实生活真实反映(或“当时真的发生过”)。(此题必须答出文中“真实”的含义)(2分)

你对远古洪水神话的见解是:远古洪水神话是先民们在洪水爆发后解释自然的神话,是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世界性神话母题),体现了先民对未知世界和超能力的崇拜或恐惧。(答出“普遍存在或神话母题”和“崇拜或恐惧”,言之成理即可)(2分)

6.C(3分)综合两则材料可知,葛覃不是隐士,而是战士。去深处取水是因为深处水更干净,体现了葛覃清高纯洁的文人性格。

8.(1)葛覃以家国、民族命运为自己的终极追求。抗日战争期间,不惧艰难,积极投身到激烈残酷的革命斗争中。(2)抗战结束后,在平凡的教育一线,三十年如一日,克尽职责,坚守自己的革命初衷。(共4分,每点2分,应从“抗日战争期间”和“抗战结束后”两个角度作答。)

9.(1)从小说角度看,葛覃个性鲜明,故事情节完整,社会、自然环境描写真实自然,主题思想深刻。(2)从历史角度看,这篇小说也是纪事,写的是真人真事,都准确反映了真实的历史与时代特色。(共6分,每点3分,小说角度答出人物、情节两个点即可得3分,历史角度中,真人真事和历史背景真实两点答出一点即可得3分。)

10.B

11.D降榻谓礼遇宾客,皇帝离开坐榻迎接,表示重视。

12.B太祖认为两次遣还他,认为“今非用孝孺时。”

13.(1)方孝孺却轻视文学,常常把阐明王道、使天下达到太平作为自己的使命。

(2)方孝孺竭力请求坚守京城来等待救兵,如果事情不成功,就决心为社稷而死。

14.编纂《太祖实录》《类要》等书,方孝孺郡担任负责人。

燕兵作乱,朝廷讨伐的诏书和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明成祖发兵之前,姚广孝劝说他不要杀了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风气就会断绝。从侧面表现了方孝瑞的才学。

方孝孺成年后跟从宋濂学习,宋濂学生中的著名人士都不如他。也从侧面表现了方孝孺的才学。

15.D“没有直接写梅花”错

17.(1)弊在赂秦使六国各爱其人

(2)青眼聊因美酒横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4)任重而道远

18.C项都是列举省略,C项是意在言外的省略

19.开在历代文人的笔尖之上

常被寄予紧密团结的寓意

20.①句中把朵朵石榴花比作簇簇火苗,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石榴花和火苗的外观形状相似;③石榴花的“红艳”和火苗的红在颜色上相似;④石榴花和火苗所给人的火热感觉相似。(每点1分)

THE END
1.区图书馆多措并举推动馆藏资源建设与利用二是数字资源建设。图书馆微信书房小程序有60余万册电子图书、音视频等资源达20TB,让读者一部手机畅享海量资源。通过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开展线上好书推荐、线上讲坛讲座、阅读分享等方式,促进馆藏资源的有效利用。 三是基层阅读站点建设。开展送图书进社区活动,向红旗、东正等社区赠送图书共783册,有效拓宽基层阅读阵地,https://www.ahyingjiang.gov.cn/xwzx/bmxx/2024180409.html
2.如何提高阅读书籍的能力?1关于“如何提高阅读书籍的能力?”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https://taoyi360.cn/zsbk/202412-2444.html
3.浸润书香,启航语文之旅——小学生语文学习策略教师生字读书写作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是小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基石。它不仅关乎语言的表达与交流,更涉及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那么,如何让小学生在语文的海洋中畅游,享受学习的乐趣呢?以下策略或许能为你指引方向。 1.培养阅读兴趣,拓宽视野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钥匙。鼓励小学生广泛阅读,从童话、寓言到科普、历史,不同类型的书籍都能为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CEOH900556B190.html
4.网络教学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利用(精选6篇)网络资源已经逐渐被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网络资源与教学的有机结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网络资源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怎样合理的利用也是值得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网络资源对计算机教学中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我们应该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明确网络资源在计算机教学中具有的优势,从而进一步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并立足https://www.360wenmi.com/f/filey12g3st4.html
5.如何利用图书馆引导学生开展有效阅读10篇(全文)如何利用图书馆引导学生开展有效阅读 第2篇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开展自主性学习 许多教师在抱怨,自己的课讲得蛮不错的,重点也抓了,难点也解了,有的问题讲了N遍了,可学生就是学不会,学习成绩也上不去。问题出在哪呢? 这个问题很有普遍性,往往是因为教师没有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如果一味地满堂灌,学生只能机https://www.99xueshu.com/w/file72axamrm.html
6.2016年版)中卫市特殊教育学校人人通空间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培智学校生活语文教学、评价、教材编写,以及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与内容 一、总目标 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总目标是提高学生适应生活的语文素养,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https://yun.nxeduyun.com/index.php?r=space/school/theme/content/view&id=794545
7.图书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图书馆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以前语文教学中那种“老师为教教材而教教材,学生为学文章而学文章”的教学模式早已过时,现在的语文课程课内外教学已经被打通,单靠课内阅读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需要广阔的视野、开放的思维,而图书馆作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https://www.unjs.com/lunwen/yuwen/20181213044153_1800522.html
8.读书月活动方案集锦15篇移动图书馆已在我校开通,为使读者尽快了解移动图书馆,熟练利用移动平台检索、浏览馆藏电子书刊、学位论文等资源,利用歌德电子图书借阅机下载电子书,我们将在现场举办移动图书馆宣传与推广活动。 8、“图书馆达人”知识竞赛 采用知识竞赛的形式,宣传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参赛题涉及图书馆基本常识和日常生活、文史、网络等https://www.qunzou.com/huodongfangan/578369.html
9.小学语文阅读教育的论文(精选15篇)然后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月活动,为学生制造课外阅读开放空间,让学生在这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中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并通过读后感交流等方式分享自己所感悟到的知识与乐趣等,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此期间将学生所获得阅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然后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加以利用。比如,在阅读“四大名著”之后,让学生总结出在其中学到的https://m.yjbys.com/bylw/jiaoyuxue/110835.html
10.2018级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专业选修课)的课程体系。通过校内理论授课和实训、校外实践、企业实习,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 (一)课程体系结构图 (二)实践教学体系 https://jwc.wfhlxy.com/info/1023/1358.htm
11.发挥图书室资源优势促进语文课外阅读教学期刊发挥图书室资源优势 促进语文课外阅读教学 伊廷安 张丽萍 在线阅读 下载 引用 分享 打印 摘要:图书室是学校的文献资料中心,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有利于推动课外阅读教学的发展.结合教学实际,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选择图书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开展多种实践活动、施行以激励为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等https://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zgxdjyzb201912010
1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珠海市第一中学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 在,应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自觉意识,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以及 身边的各种资源和机会,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 等语文实践,积累言语经验,把握语文运用的规律,学会语文运用的 方法,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并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促进方 法、习惯及情感、https://zhedu.net/?q=node/16791
13.开题报告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数字化教育技术的创新1.智慧启迪——数字化资源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研究如何有效整合网络文学资源、多媒体素材及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写作素材和灵感来源。例如,利用数字图书馆让学生接触经典文学作品,通过互动式的多媒体资料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探索智能写作软件、语法检查工具等在写作教学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提升文本https://yun.zjer.cn/index.php?r=space/person/blog/view&sid=571604&id=39391347
14.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职教幼教,教育科研,武昌教育研训网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筛选和提取有用的信息。 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大体理解内容,背诵或默写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 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式。 掌握加圈点、列提纲、制卡片、编文摘等阅读方法。 http://www.jypxzx.com/TeachEdu/Preschool.asp?id=16
15.培智生活语文新课标生活语文课程应根据培智学校学生的特殊需要,在目标制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突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为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参与等多种方式进行语言文字学习创造条件。语言的运用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应重视创设生活化情景,使学生能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感知语言、丰富体验、有效参与,发展学生的https://www.jianshu.com/p/0f20215e2ee9
16.初三语文教学计划(通用12篇)初三语文教学计划(通用12篇)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又将迎来新的教学工作,现在就让我们好好地规划一下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做教学计划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三语文教学计划,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三语文教学计划 1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依据,https://m.yuwenmi.com/jiaoxuejihua/1519656.html
17.校园读书月活动方案1、读书月期间,每位学生必须阅读两本以上书籍,背诵十首以上的古诗词。 2、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好书推荐、阅读分享活动,倡导“阅读使人快乐”观念,促进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3、鼓励学生到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借阅。 十、评价方式 本次活动分设“好书伴我成长”征文和班级组织奖。 https://www.cnfla.com/huodongfangan/3091888.html
18.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课改前沿(二)阅读资源有限。部分学校的阅读资源相对匮乏,图书馆藏书量少、更新慢,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也未能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 (三)阅读评价不科学。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过于注重对学生阅读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忽视了对学生阅读兴趣、http://www.zhwjw.net/article/research/202410/20021.shtml
19.图书馆开展世界读书日活动方案(通用10篇)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扎实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那么应当如何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图书馆开展世界读书日活动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图书馆开展世界读书日活动方案 篇1 一、活动主题 “阅读的力量” https://www.wenshubang.com/fangan/2878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