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基础教育遇上“互联网+”,教育信息化实践中的四大问题芥末堆

摘要:仅有着善良美好的动机远远不够,梦想的实现,需要客观理性地分析问题

我们对未来抱有梦想,期待通过亲身参与到教育这类社会实践中,为创造美好的生活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然而,仅仅有着善良美好的动机远远不够,梦想的实现,需要客观理性地分析问题、一步一个脚印通过具体实践才能够得以落实。本文就当下基础教育领域“互联网+”实践中几个问题开展讨论,以期引发更多更深入的讨论,进而更好地促进基础教育领域“互联网+”实践的教育成效、社会成效的显著体现。

一些教育“互联网+”领域的企业,在介绍他们的想法时,一些对现状的描述仿佛是在说大陆教育信息化领域几乎是空白。我们不认为他们这些看法有什么恶意,很可能更多的是激情有余,而对中国基础教育领域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还缺乏一定的了解。

在基础教育“互联网+”的实践中,我们面对的并不是一片空白。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就开始了教育信息化的进程[i][ii][iii]。

近40年来的探索大致可以分为“奠基”、“起飞”、“普及”三个阶段。

近40年来的探索实践,各类高校和教育研究机构已经形成诸多针对性的特色专业,形成了人力资源储备的工作机制,为后续的教育信息化普及储备了相当的人力资源。在中国知网中搜索主题为“教育信息化”的论文从1981年的1篇到2015年的11086篇,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也反应了各高校、教育机构对教育信息化问题的研究深入程度。

2015年,习近平在给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提出了:

以教育信息化“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的要求。

目前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教育行业的基础性工作和学校的已有实践,为教育信息化的深化融合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可能性。

在教育内部的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着:

在教育外部的教育IT企业产品、服务规划中,则存在着:

教师、学校在探索学科教学信息化应用的过程中,一般会经历以下“替代-炫技-无痕-重构”四个阶段。

这四个阶段是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的一个演进的历程、一个从融合逻辑逐步转化到变革逻辑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需要不断突破,最终走向变革与重构。这个规律将为教育内部与外部推进教育信息化选择工作策略提供某一方面的参考依据。

(二)教育IT产品设计的讨论

1.几个典型设计思路的教育讨论

⑴“青少年可以从互联网中学习,现行的学校未来就不复存在”

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首先要从身边的成人那里模仿如何学习。现行学校承担着很多职能,其中排在非常后面的一个社会职能就是替工作的家长看护儿童。这个职能没有新的社会化替代方法,现行的学校就无法马上取消。到可预见的未来,学校仍然是青少年重要的学习场所之一。

⑵题库与测评

⑶产品设计追求技术的先进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快,各类新技术层出不穷,许多企业在设计产品的时候紧跟新技术,这本身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在教育信息化走向普及的阶段,就大面积的部署和使用来说,稳定性是一个重要的用户需求,稳定的成熟技术仍然有着极大的使用价值。当然,一些先行先试的学校和地区,对最新技术产品保有着稳定的需求。

⑷学习资源的需求

学习资源的需求若辨识不清,就会成为一个伪需求。

学法教法因教师、学生的不同而不同,在学习素材上除了教材可以统一,其他的个性差异比较大,没有大量而扎实的教育研发,很难形成制式化的产品,你可能永远无法建成“拿来就能够用”的所谓资源。

资源的内涵非常丰富,知识资源、智慧资源、工具资源和素材资源在学与教的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同[vi]。需要教师根据面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具体学习任务和师生对工具的熟悉情况,通过选用组合,资源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各类学习资源的提供方主要是各类知识生产机构,如大学、博物馆、科技馆和一些企业的社会责任项目,IT企业主要承担着技术封装的职能。

2.两类社会行为与产品设计的逻辑起点

这两类社会行为的差异点,就是基础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产品设计,尤其是“互联网+”服务产品设计的逻辑起点。

对教育信息化的教育应用、产品与人材不再是单一性的变化,更多的体系变革的需求正在涌现。

(一)区域实践推进的路径

2010年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批准了425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上海市虹口区承担了“开展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试验”项目。通过5年多的实践探索,摸索出了教育信息化学法变革的路径。

这条路径在区域管理上有赖于虹口区教育局在管理方式上,从较为单一的依托信息中心落实,转化为区域整体性管理落实。如下图所示。这意味着教育信息化发展使得教育内部的运行方式更为体系化。

(二)单体性产品与体系性产品

一些企业常常习惯于生产销售投影仪、智能终端等设备或单机版排课、财产管理等软件,这类产品相对独立,我们称之为单体性产品。而学校的综合管理系统、课程系统等软件,学校信息化物理链路等硬件,我们称之为体系性产品。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大范围普及推广,无论是先行的学校还是一般学校,学生、校长、教师都面临着终端与应用的软件数量变多,如何通过各种方式能够形成更方便的使用方式、如何有效集成各个应用终端、应用软件的数据?这类体系性的问题开始逐步困扰的教育内部,同样的困扰着一些教育行业知识准备不够充分的企业。一些单体性产品是基础教育不可以或缺的东西,但由于缺乏整体系统的规划,不敷基础教育内部的使用需求、无法找到合理的营收路线。而体系性产品由于其复杂性,现有企业常常回避。

解决这类问题,教育内部或是改进工作策略,逐步缓解体系性问题困难;教育外部的IT企业或是需要探索可持续的教育研发力量结合方式,融教育和IT技术为一体形成基础教育领域IT公司核心竞争力,这是教育外部的IT企业发展的体系变革。

(三)产品设计人员的双轮模型

无论教育内部还是教育外部,一谈到基础教育IT产品的研发人员,头脑中不由得浮现一个画面“脸色苍白、双目炯炯,语速极快、衣饰朴素”,是的,基础教育IT产品研发人员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IT工程师、程序员,但这并不是基础教育IT产品的研发人员全部,根据现有部分实践的总结,我们大致梳理出了如下图所示的基础教育IT产品研发人员构成模型。

基础教育IT产品研发人员构成种类丰富,涵盖教育、法务、商务、各类技术等各个方面,是基础教育IT企业变革升级的体系需求。

丰满的理想需要通过现实可行的交易结构,才能够落地成为美好的现实。交易结构的认知差异,是目前基础教育领域“互联网+”探索实践的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

(一)基础教育的基本属性与产品推广路径

公立基础教育是国家的基础供给品,是国民的基础公共福利。公立基础教育对市场提供的教育服务与产品有商业模式方面的要求。

基础教育期待合用、好用的产品和持续的服务,学校希望企业用好产品说话,而不是用“免费”做噱头。

(二)PPP方式对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挑战

往往大型项目会涉及PPP方式,PPP方式大约有三种类型:

根据表2的梳理,国家针对以公立学校占绝大部分的基础教育体系,唯有外包类是合乎目前法律法规的方式。国家就私立学校系统,可以选用特许经营类方式。无论哪种PPP方式,政府都需要平衡好公众利益与企业利益,特别是特性经营权类PPP方式极大地考验政府的治理、管理能力,也严格地考验着企业的产品规划与设计能力。对企业来说,私有化类风险相对最大。外包类方式对公众、政府、企业来说可能是最为利益平衡的模式。

PPP模式中可能政府承担是决策者、购买者的角色,设计组织设计、生产企业生产、运营企业运营。

基础教育“互联网+”的探索前无古人,实践中或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但同时满足公众利益、国家利益、企业利益的方式一定是实践中可以落地、可以取得成效的方式。

本文来自投稿,作者柳栋,陈美玲,不代表芥末堆观点。

[1]感谢王本中校长、陈丽教授、王蓉教授、张治馆长和马骉院长在本文成型过程中的讨论与指导

[i]本刊编辑部.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见证基础教育信息化巨变[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12):8-26.

[ii]钟志贤,张琦.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历程回眸[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2):8-11

[iii]徐乐,宋灵青,邸妙词,高婷.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研究现状与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14,(05):58-63

[iv]柳栋.课程整合的切入维度和实践路线[J].中国电化教育,2003,(9):53-59

[vi]柳栋,潘华东,武健.资源库建设:根据需求原创[J].现代教学,2004,(5):9-14

THE END
1.教育部: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权威发布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通知,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通知明确了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总体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满足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人工智能引领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生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技术、社https://www.digitalchina.gov.cn/2024/xwzx/qwfb/202412/t20241204_4936322.htm
2.教育部部署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中国教育信息化网ICTEDU鼓励学校通过多种形式活动,将人工智能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营造浓厚的人工智能教育环境。 通知要求做好城乡统筹,加大对农村和边远地区学校的支持力度,推动教师流动,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城乡学校人工智能教育相关课程互联互通。城乡学校要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共享教学经验,共同提升人工智能教育质量。http://djg.zje.net.cn/epoint_zz_djg/infodetail/?infoid=8b4755f4-c436-42ee-b0df-692c1b331c56&categoryNum=001
3.雒军刚等:数字技术赋能中小学教育实践探索以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chain)、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大数据(Big Data)、5G和Internet(物联网、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1]在教育教学实践方面的价值与潜力日益凸显。今天的数字技术不再局限于教授知识,已越来越深入广泛应用于发掘学生潜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教育公平,特别是http://m.jyb.cn/rmtzcg/xwy/wzxw/202404/t20240423_2111185290_wap.html
4.互联网+教育: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豆瓣)图书互联网+教育: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 介绍、书评、论坛及推荐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034345/
5.《互联网+教育: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杨现民编著)简介关联商品 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 教师发展 技术创新 云智能教育探索 学习资源建设与发展 产业平台 中国MOOCs建设与发展 加入购物车 购买电子书 电子工业出版社 当当自营 进入店铺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开本:16开 纸张:轻型纸 包装:平装-胶订 是否套装:否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21291395 丛书名:互联网 教育丛书http://product.dangdang.com/23999734.html
6.互联网+教育学的基础理论现行教育中人与人的思维、情感和个性的生活性相互影响和促进,当今时代“互联网+教育”的浪潮,一个在国内外都行之有效的尝试是改变学生和老师的课堂时间分配。 现如今利用互联网和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有很多,学校和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打造出最适合具体学情的“互联网+教育”是中国教育学新起点,但是https://www.meipian.cn/1gjtkhca
7.“互联网+”时代下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对策研究.docx[6]石玉昌.“互联网+”教育转型促西南民族地区教育脱贫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 (04):26-34. 第4页 上1页 相关文档 “互联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维度研究.pdf 基于“互联网+”教育的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pdf 基于“互联网+”教育的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docx “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教学变革研究.doc “https://wendang.xuehi.cn/doc/63hafdb0lvma0099odja4c17o1c6ksdz-4.html
8.互联网+教育:产业平台可知本书系统阐述了互联网教育发展历程、构成要素以及影响其发展规律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技术革新、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本书切入自上而下,先从业态供需现状、产业格局及商业模式等宏观层面勾画全景,再至基础模式构造、幼教、K12等细分领域,基于实际发生的数据做出详尽分析,更对移动互联网情景下的教育发展技术做了https://www.keledge.com/wrap/details/book?id=98476&organizationTitle=%E4%B8%9C%E5%8C%97%E5%86%9C%E4%B8%9A%E5%A4%A7%E5%AD%A6
9.“互联网+教育”为宁夏教育赢得未来—中国教育在线目前,“互联网+”基本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教学科研到评价管理、从教师学生到家长社会的全覆盖。 ——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显著改善。所有学校全部接入互联网,宽带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无线校园和智能设备应用逐步普及,这是教育信息化2.0主要任务之一,也是“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保障。加快网络提速升级,https://cdce.eol.cn/xinwen/339816.html
10.全国互联网+教育工作与宣传案例选编(四)江苏省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8)》显示,江苏基础教育信息化综合指数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二,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现代化的支撑引领作用逐步显现。(人民网) 四、智慧教育看江苏!信息化课堂使教育资源得到更好利用。 9月 3 日下午,作为 2019(第七届)江苏互联网大会的重点论坛之一,由江苏省互联网信息办公室https://nxyc9z.nxeduyun.com/index.php?r=space/school/portal/content/view&id=1125111
11.互联网+教育中小学校园云解决方案小学互联网1. “互联网+”教育的定义与目标 “互联网+”教育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其目标是构建一个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和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培养创新人才。 2. “三学四化”教育要求与趋势 https://blog.csdn.net/llooyyuu/article/details/142007005
12.拥抱“互联网+教育”——我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掠影2018年,在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区启动实施了“西藏教育珠峰旗云”计划,并于2018年底完成了一期工程——西藏教育珠峰旗云平台的建设工作,实现了自治区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融合,为下一步开展智慧教育建设,加快发展“互联网+教育”提供了基础平台。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320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