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县明德小学:“三个课堂”共筑教育新生态义务教育

在教育创新的浪潮中,绥德县明德小学积极探索,以“三个课堂”为核心,构建教育新生态,为学生成长开辟广阔天地。

第一课堂:夯实基础,启迪智慧之光

第一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阵地,始终坚守着知识传授与思维启迪的重要使命。走进明德小学的教室,你会看到老师们正以饱满的热情和精湛的教学技艺,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语文课上,教师们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入解读,让学生们领略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与情感世界。从古诗词的韵味吟诵到现代文的细腻剖析,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阅读理解与写作水平。而数学课堂则充满了探索与挑战,教师们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生动有趣的实例。借助多媒体演示、实物模型等教具,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原理,培养逻辑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英语课堂也充满了活力与互动。老师们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逼真的英语交流环境,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英语口语表达与听力水平。除此之外,科学、道德与法治等课程也毫不逊色,它们共同构成了第一课堂的丰富内容,为学生们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第二课堂:拓展视野,点燃兴趣之火

学校坚持“精心设计、精准施策、精细服务”工作思路,始终让学生站在“舞台”中央。根据师资情况,结合现有场地条件,确定“1+X”的课后服务模式。即:“1”指作业指导,教师对语数等学科作业进行答疑解惑、指导拓展;“X”指实施的校本、班本特色课程:包括文化传承类、益智创新类、艺美实践类、运动健康类、生命安全类、家校共育类等6大类28个科目,在巩固文化课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乐享课后幸福成长时光中,做最好的自己。

艺术领域内,绘画社团的学生们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心中的五彩斑斓。无论是细腻的水墨画,还是绚丽的油画,都展现了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书法社团中,一笔一划间流淌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学生们在宣纸之上书写着对汉字美学的理解与感悟。音乐教室里,歌声悠扬,乐器齐鸣。合唱队用和谐的和声演绎经典曲目,而乐器小组的学生们则在葫芦丝、竖笛等乐器的学习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体育方面,学校开设了足球、篮球、乒乓球、田径等多个体育社团。操场上,学生们尽情挥洒汗水,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质,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与团队协作精神。科技社团更是激发了学生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计算机编程、航模制作、科学实验等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体验科技的力量,培养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

第三课堂:实践体验,铸就社会之责

学校积极开辟第三课堂,让学生们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学习成长,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

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社区,开展关爱孤寡老人活动,为他们送去温暖与陪伴,帮忙打扫卫生、表演节目,在奉献爱心的过程中懂得关爱他人。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学生们化身环保小卫士,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参与植树造林,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研学旅行也是第三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根据当地资源开发出“红色之旅”研学旅行,“农业园区”劳动实践,“黄土文化”民间艺术等特色课程,让第三课堂的优势在学生成长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学校德育处组织同学们分年级、分班级、分批次走进郝家桥、公安局、检察院、疏属山、赵家洼等研学基地,构建起体系化、规范化、校本化的育人新格局。

家庭同样是第三课堂的延伸。学校通过开展亲子阅读、家庭劳动实践等活动,促进家校共育。鼓励学生在家庭中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培养自理能力与家庭责任感,让教育在家庭中生根发芽。

未来,绥德县明德小学将以“三个课堂”为教育创新引擎,深度挖掘其协同育人潜力。在智能教育浪潮下,利用数字化手段优化第一课堂教学反馈,拓宽第二课堂资源边界,深化第三课堂实践内涵。持续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教育生态闭环,让学生在知识汲取中启智,于兴趣拓展中塑能,在社会实践中铸魂,全力推动学校教育向纵深发展。

陕西教育APP

百家号

抖音

公众号

微博

新华网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有限责任公司

THE END
1.望道微课教育学部承办第五十一期“望道微课”理论宣讲为进一步激励新时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12月18日下午,教育学部承办的“强基铸魂显担当,赋能青春铸成长”第五十一期“望道微课”理论宣讲活动在雁山校区“一站式”学生社区容园研究生活动中心顺利开展。本次宣讲由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吴凡波老师主讲,教育学部团委副书记钟彬韵主http://jyxb.gxnu.edu.cn/2024/1219/c8917a307300/page.htm
2.焦作市学校思政第二课堂名录发布!学校河南省烈士陵园焦作市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认真落实全国、省市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精神和市委要求,不断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市委宣传部在广泛调研与严格筛选的基础上,发布一批富有时代特色、具有教育实践意义的学校思政第二课堂,共43家。这些第二课堂涵盖了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资源https://m.163.com/news/article/JBAJASPE0550NKHY.html
3.高校第二课堂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初探一、第二课堂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式和有力手段,已经普遍被各高校和教师接受并付诸行动。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思政课以外,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所有课程的课程建设、课堂授课、教学评价、课外活动等全部过程,是“思政课程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8560350058623562410
4.“融媒体新思政”:立体式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实践教育频道自2015年以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院和教学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推进思政教育供给侧改革,致力于探索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崭新模式,将“互联网+”平台贯穿于思政教育课堂教学主阵地和第二课堂“彩虹堂”思政创新品牌实践的全过程。历经实践,目前已经https://edu.youth.cn/zthd/2019wlszgz/altjq/201911/t20191115_12119779.htm
5.三堂贯通,构建高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结合第一课堂的学分管理,建立针对学生相应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第二课堂学分制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高效结合,使学分制体系更加完善、结构更加合理,从而真正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让大学生学会自我实践式学习。 三、知行合一,逐步形成第三课堂育人品牌https://www.chinazy.org/info/1009/13793.htm
6.支部好案例党建引领培根铸魂“三联四链”构筑思政育人新格局开展思想引航工程,第一课堂开展“红色故事汇”等特色活动,第二课堂为学生打造“两团两社三队三讲坛”。开展邀请抗美援朝老战士进校讲述抗美援朝思政课、“百年党史”微演讲比赛、“励园红音”朗诵、红色电影展播等红色学习活动,激发师生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力量。党员教师多角色演绎,既担“思想引领者”又担“职业https://www.fvti.cn/dqc/2022/0714/c4432a142756/page.p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