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理工大学:联动“四个课堂”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光明日报

重庆理工大学诞生于抗战硝烟弥漫的1940年,曾为“兵工七子”之一。学校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秉承首任校长李承干先生“值得吾人尽力而为者,唯有教育”的办学情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身心同健、文理兼修、德才并进、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着力打造融“抗战文化、红岩精神、兵工基因”于一体的“红岩”育人品牌,构建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强化第一课堂:以理服人,筑牢课堂教学主阵地

抓内容、强支撑,着力突出“特色化”发展。学校发挥重庆市课程思政工作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优势,编制《重庆市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和《成风化人,润物无声:重庆理工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选编》,明确专业课程有机融入思政教育的标准、要求和方法;建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建设共同体,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专业学院“结对”交流,设计育人目标、挖掘育人元素、探讨育人路径。学校设立“一院一品”课程思政建设专项,围绕学科专业特色、校史院情,打造“重理工特色”的“红岩”育人品牌。

抓教研、强示范,着力打造“专家化”队伍。学校深化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引导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打造教学案例库,开展“盐溶于水式”教学方法研讨,探索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评价。学校获批市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6项,获评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0门,激励广大教师在各类教育教学赛事中提升技能、磨砺本领,建成一支“专家化”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学校教师2022年在重庆市思政课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荣获特等奖和二等奖,在重庆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斩获一、二、三等奖。

活跃第二课堂:以文化人,唱响红色育人主旋律

抓资源整合,夯实载体之“基”。学校深入挖掘校史、校训、校友等丰富文化内涵,设立“红岩精神展览室暨余祖胜烈士事迹陈列室”,成为青年师生入职入学入党“第一课”的教育场所,筑牢师生理想信念根基;发挥校史馆、档案馆育人功能,加快建设校史文化展示厅,通过“情景式”融入学、“沉浸式”常态学,把红色教育基地变成课堂,把陈列展品变成教材,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标杆“树起来”、红色情怀“立起来”。学校进一步丰富校园人文景观,构建具有重理工底蕴和特色的文化载体,着力涵养一流大学文化,让校园富有灵气、饱含诗意、充满书香。

抓教育引导,把稳思想之“舵”。学校充分利用开学、毕业、军训等典礼仪式,上好“大思政课”;设立“红岩文化月”,开展红岩革命故事展演、红色革命诗歌朗诵、红色经典电影赏析会等活动,引导师生重温抗战文化、感悟红岩精神、传承兵工基因;构建“六个一”红色文化实践育人体系,要求每名学生参加一堂红岩精神讨论课、参观一次校内外红岩展览室、阅读一本红岩历史书籍、聆听一场红岩精神学术讲座、观看一部红岩革命故事展播或经典电影、撰写一篇红岩学习心得感悟,提升对红岩精神丰富内涵的认知和领会,自觉做新时代传承红岩精神的典范。

抓精神转化,增强奋斗之“力”。学校打造“我的信仰必修课”,以话剧展演形式将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及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搬上舞台,以学生自导自演的形式,让舞台变讲台,塑造沉浸式学习体验;打造原创话剧、小品《余祖胜》、舞台剧《黎明的召唤》《士继门》,着力增强“抗战文化、红岩精神、兵工基因”的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让青年学生从中汲取奋进新征程的信仰力量、真理力量、奋斗力量。

延展第三课堂:以行感人,构筑社会实践大熔炉

开展红色研学,感悟初心使命。学校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大课堂的育人作用,组织青年学生赴延安、井冈山、中共“一大”旧址、嘉兴南湖等革命圣地开展红色研学,寻访红色基地,追寻红色印记,汲取红色力量;打造“寻迹红岩精神线路”实践活动,带领青年学生沿着“歌乐山烈士陵园—新华社旧址—红岩革命博物馆”一线,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在“走新”中“走心”,深切感悟红岩精神,深刻领会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发力创新创业,逐梦青春舞台。学校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引导青年学子敢闯会创。学生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中摘金夺银,涌现出一批创新创业先进典型。“牧童游”项目荣获“中国最具品牌影响力项目”称号,项目创始人、本科生李滔获评首届“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他以“用科技和服务让中国乡村更美好”为使命,为全国近500万个乡村旅游商户提供互联网平台服务。学校青年学生团队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多功能、可发电的“赋力”外骨骼装备,在解决丘陵山区农产品搬运等民生问题中大显身手。

提升综合素质,担负青年使命。学校充分发挥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用,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祖国的广阔大地、在乡村的美好热土、在社会的火热熔炉锤炼意志、增长才干、锻造本领,体悟人民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学校每年暑期组建百余支市级重点团队、专项团队,在西南地区贡献青春力量。2022年,学校5000余名青年学子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被主流媒体广泛报道。

抢占第四课堂:以网聚人,构建网络空间新生态

善用新形式,拓展网络思政育人格局。学校把握青年学生善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引领新潮流等特点,以鲜活的育人载体和生动的表现形式,聚焦青年、吸引青年,实现“入脑入心”的效果。学校持续推出“我和我的祖国”创意快闪、“放歌新征程,礼赞新时代”专题献礼、“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学风建设”短视频大赛、“劳动争议案例”短视频大赛、“以‘艺’抗疫、和‘理’一起”云端音乐会、“青春不散场”毕业歌会等品牌活动,激励青年学生立志成才报国。学生录制的抗“疫”快板、战“疫”手语舞等被学习强国平台推送,网络点击浏览量达100万余次。

活用融媒体,打造网络思政育人引擎。面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新对象、新形势、新任务,学校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大力推动“线上线下”互通互享,着力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网络思政育人局面。学校通过“报、刊、台、网、微、端、屏”共同发力,联动第一、二、三课堂,积极策划开展一系列有态度、有温度、有厚度的主题育人活动,着力发挥新媒体的创新效能,最大限度汇聚网络思政育人合力。

THE END
1.望道微课教育学部承办第五十一期“望道微课”理论宣讲为进一步激励新时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12月18日下午,教育学部承办的“强基铸魂显担当,赋能青春铸成长”第五十一期“望道微课”理论宣讲活动在雁山校区“一站式”学生社区容园研究生活动中心顺利开展。本次宣讲由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吴凡波老师主讲,教育学部团委副书记钟彬韵主http://jyxb.gxnu.edu.cn/2024/1219/c8917a307300/page.htm
2.焦作市学校思政第二课堂名录发布!学校河南省烈士陵园焦作市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认真落实全国、省市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精神和市委要求,不断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市委宣传部在广泛调研与严格筛选的基础上,发布一批富有时代特色、具有教育实践意义的学校思政第二课堂,共43家。这些第二课堂涵盖了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资源https://m.163.com/news/article/JBAJASPE0550NKHY.html
3.高校第二课堂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初探一、第二课堂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式和有力手段,已经普遍被各高校和教师接受并付诸行动。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思政课以外,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所有课程的课程建设、课堂授课、教学评价、课外活动等全部过程,是“思政课程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8560350058623562410
4.“融媒体新思政”:立体式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实践教育频道自2015年以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院和教学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推进思政教育供给侧改革,致力于探索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崭新模式,将“互联网+”平台贯穿于思政教育课堂教学主阵地和第二课堂“彩虹堂”思政创新品牌实践的全过程。历经实践,目前已经https://edu.youth.cn/zthd/2019wlszgz/altjq/201911/t20191115_12119779.htm
5.三堂贯通,构建高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结合第一课堂的学分管理,建立针对学生相应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第二课堂学分制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高效结合,使学分制体系更加完善、结构更加合理,从而真正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让大学生学会自我实践式学习。 三、知行合一,逐步形成第三课堂育人品牌https://www.chinazy.org/info/1009/13793.htm
6.支部好案例党建引领培根铸魂“三联四链”构筑思政育人新格局开展思想引航工程,第一课堂开展“红色故事汇”等特色活动,第二课堂为学生打造“两团两社三队三讲坛”。开展邀请抗美援朝老战士进校讲述抗美援朝思政课、“百年党史”微演讲比赛、“励园红音”朗诵、红色电影展播等红色学习活动,激发师生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力量。党员教师多角色演绎,既担“思想引领者”又担“职业https://www.fvti.cn/dqc/2022/0714/c4432a142756/page.p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