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的内涵及与第一课堂的关系

一、第二课堂的内涵及与第一课堂的关系

(一)第二课堂的科学内涵

如何打破高校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窠臼以及增强其与第一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建设与推进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校内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对拓展学生眼界和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生活十分有益。”从广义角度来说,第二课堂是指学生除了课堂教学(第一课堂)之外从事的一切活动;从狭义角度来讲,第二课堂相较第一课堂的知识学习更加侧重素质教育与实践锻炼的活动。有学者认为,高校第二课堂是指“在学校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学活动(即第一课堂)之外,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包括知识性的、学术性的、文艺性的、健身性的、公益性的等,是对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可见,高校第二课堂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丰富实践经验的重要渠道,也是高校开展育人工作的主要阵地。

(二)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分析

1.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构成完整的教育整体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都以育人为宗旨,二者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从教学内容上来看,第一课堂以技能、知识为主要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而第二课堂则以素质、能力为主要内容。从教学方式上来看,第一课堂以面对面课堂讲授为主,第二课堂形式则更为丰富多样。从这两个层面来看,虽然二者内容侧重、方法途径有所不同,但目标一致,凸显教育的系统性与全面性。

2.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续和补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学生在课堂中掌握的理论知识,能够为个人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是如果仅将眼光局限于第一课堂,个人发展则不够立体化。一是学生能够将概念性知识运用于第二课堂的实践与具体实际中,检验第一课堂的学习成效;二是第二课堂具有师生交流优势,如第二课堂可以将不适合在第一课堂讲授的教育内容通过学生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展示。另外,第二课堂可以立足需求侧,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扩宽领域,优化内容供给,加强分类指导,做到“因势”“因群”“因需”等。

二、“破”:审曲面势,取长补短

(一)重活动,轻需求

(二)重趣味,轻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多依托学生组织与兴趣社团等。为了提高活动的吸引力与参与度,普遍存在内涵空心化、泛娱乐化、形式主义等现象,陷入“为了办活动而办活动”的桎梏,活动过程中存在游戏过多、互动方式简单、缺少深入交流等问题,忽略活动的价值引导与内容品质。第二课堂作为与主课堂既互相补充又相对独立的平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第二课堂活动的政治性、思想性和时代性是其重要特点,而思想政治是其最终目的。为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教育性、优越性,必须深化内涵建设,找准活动定位,挖掘内在价值,切实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成效。

(三)重业绩,轻协同

(一)打造多元主体的协同育人队伍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队伍、教育行政人员队伍、辅导员队伍等工作职责、工作内容有所区别,但最终目的都是要种好“责任田”,培育时代新人。要懂得同行同向、同心同德,将思想认识统一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中,发挥各自队伍优势与特点。打造由思政教育专家、辅导员、学生团队组成,各参与主体相互协作、优势互补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思政教育专家的理论优势、辅导员的实践优势、学生社团的创新优势,成功应对了教育对象的复杂性。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改革

(三)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四)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价值引领

网络媒体盛行的时代,大学生聚集的场域已经从现实空间转向虚拟空间,他们喜好的活动形式以及知识获取的途径具备新时代特点。第二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设置要丰富载体,注重内容供给与价值传播,每期主题制定全链条学习引导系统,开辟在线学习交互平台,研发特色鲜明的网络文化产品,营造青年精英网络社群生态,将大数据调研植入选题、评价等方面,使思想政治教育呈现线上线下包围态势。

THE END
1.望道微课教育学部承办第五十一期“望道微课”理论宣讲为进一步激励新时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12月18日下午,教育学部承办的“强基铸魂显担当,赋能青春铸成长”第五十一期“望道微课”理论宣讲活动在雁山校区“一站式”学生社区容园研究生活动中心顺利开展。本次宣讲由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吴凡波老师主讲,教育学部团委副书记钟彬韵主http://jyxb.gxnu.edu.cn/2024/1219/c8917a307300/page.htm
2.焦作市学校思政第二课堂名录发布!学校河南省烈士陵园焦作市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认真落实全国、省市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精神和市委要求,不断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市委宣传部在广泛调研与严格筛选的基础上,发布一批富有时代特色、具有教育实践意义的学校思政第二课堂,共43家。这些第二课堂涵盖了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资源https://m.163.com/news/article/JBAJASPE0550NKHY.html
3.高校第二课堂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初探一、第二课堂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式和有力手段,已经普遍被各高校和教师接受并付诸行动。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思政课以外,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所有课程的课程建设、课堂授课、教学评价、课外活动等全部过程,是“思政课程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8560350058623562410
4.“融媒体新思政”:立体式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实践教育频道自2015年以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院和教学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推进思政教育供给侧改革,致力于探索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崭新模式,将“互联网+”平台贯穿于思政教育课堂教学主阵地和第二课堂“彩虹堂”思政创新品牌实践的全过程。历经实践,目前已经https://edu.youth.cn/zthd/2019wlszgz/altjq/201911/t20191115_12119779.htm
5.三堂贯通,构建高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结合第一课堂的学分管理,建立针对学生相应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第二课堂学分制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高效结合,使学分制体系更加完善、结构更加合理,从而真正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让大学生学会自我实践式学习。 三、知行合一,逐步形成第三课堂育人品牌https://www.chinazy.org/info/1009/13793.htm
6.支部好案例党建引领培根铸魂“三联四链”构筑思政育人新格局开展思想引航工程,第一课堂开展“红色故事汇”等特色活动,第二课堂为学生打造“两团两社三队三讲坛”。开展邀请抗美援朝老战士进校讲述抗美援朝思政课、“百年党史”微演讲比赛、“励园红音”朗诵、红色电影展播等红色学习活动,激发师生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力量。党员教师多角色演绎,既担“思想引领者”又担“职业https://www.fvti.cn/dqc/2022/0714/c4432a142756/page.p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