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同心圆式大思政教育新格局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迫切需要尊重把握学生的教育和成长规律。

在国内,思想政治教育一直站在推进教育改革和学习观念转变、融通第一第二课堂的前沿。

现代社会科学与中国古代智慧都在提示我们,思政教育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应重在过程、落在个体、入在人心。

立德树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和目标。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必须从尊重和把握学生的教育规律、成长规律入手,打破第一第二课堂之间的藩篱,摆脱工作框架、条线分隔的束缚,全面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格局。

从学生教育和成长规律入手,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近年来,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强调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核心是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聚焦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重心是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体现了高等教育对接创新型国家战略、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努力;转变的前提和动力则是尊重、剖析、遵循和把握学生的成长规律、教育规律。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迫切需要尊重把握学生的教育和成长规律。究其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独生子女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应试教育又桎梏了学生身心自由发展的空间和兴趣爱好,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严重不匹配;二是“90后”学生没有经历物质匮乏年代,对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巨变缺乏切身体会,对近现代革命史和苦难辉煌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缺乏感性认识;三是西方意识形态的全面渗透以及多元、多样的利益格局和社会思潮,持续影响着校园文化、公共参与和学习环境;四是互联网快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交往和沟通方式甚至是思维模式,并正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育环境;五是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与中国和平崛起形成的世界格局变化,正在迫使教育和学习主体作出积极响应。

国内外、校内外、课堂内外诸多变化和影响,最后都要作用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迎接挑战、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都是学生。以学生为本,归根结底,一是以学习为中心,聚焦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教与学的关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二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习和发展的成效出发,结合时代使命和学校实际,重新认识、建构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的关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从融通第一第二课堂入手,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关系

西方教育界在30年以前,习惯用extra-curricular称呼第二课堂,指教室以外与学习有关的活动;上世纪90年代以后,第二课堂一词被co-curricular取代,意思是与课堂教学联合联动的学习。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性的学习观念变革不断推动各国教育改革,强调学习的核心位置和作用,强调综合使用所有的教育资源用于造就全面发展的学生。在这个意义上,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内、校内,也不再是单向灌输或课外活动,而是整合了课程学习和综合发展、贯通课堂内外、超越校园内外的一种学习体验。

在国内,思想政治教育一直站在推进教育改革和学习观念转变、融通第一第二课堂的前沿。一方面,思政课教学改革积极向第二课堂延伸,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上突破教师讲授、教室教学的限制;另一方面,思政工作服从于人才培养和思政教育的改革大局,有效对接第一课堂,做大主渠道、做强主阵地。结合复旦的实际体会,主要是处理好三对关系。

第一,传授知识与启发思考的关系。高校专业教育是从传授知识到创新知识的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从传递信念到坚定信念的过程。传递信念可以课堂讲授,但坚定信念一定要激发学生的思考。只有通过有引导的思考,才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化为理论自信、道路自

信、制度自信,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例如,马克思主义学院针对四门课程的理论难点和现实热点,为每门课程编撰《难点解析》,在体系和内容上紧扣统编教材,但注重从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不回避矛盾、回答直击要害,引导学生正向深入思考。

第二,教育内容与教育载体的关系。内容喜闻,载体不乐见,也无法实现有效传播。这需要我们在载体上,充分考虑90后学生的特点以及全媒体的语境和传播环境,在众声喧哗的背景下牢牢把握和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例如,校团委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要求的基础上,共同举办“治国理政——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与实践”全国大学生论坛。论坛共从全国征集了463篇论文,为学生观察我党治国理政提供了理性思考和交流平台,也为我们观察当代青年的政治认识提供了新视角。

从同心圆式的学习发展环境入手,构建大思政教育新格局

作为学习者,学生始终处在学习体验的中心位置,其学习和发展成效取决于自身需求、目标引导和学习环境。与一般专业教育和课堂教学有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贴近问题,不仅有知识和现实困惑,也有价值和情感困惑,学习需求更加广谱多样,问题、兴趣和价值观引导更加驳杂多元,情境化思维也更加明显广泛。要增强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以学生个体的学习发展成效为中轴,分析其成长需求和学习目标,预设学习情境,打破教学、国际化与学生工作等条线区隔,系统梳理和有效配置全校教育资源,进而真正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同心圆式大思政教育格局。

第一,从个体到集体,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阵地的第一课堂。思政课有千锤百炼的内容体系,有三尺讲台的师道尊严,有德艺双馨的教学团队,走出了不少深受学生喜爱的“明星教师”,主阵地的作用和地位不可动摇、不容削弱。在加强思政课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思想性和理论性优势,发掘时效性和针对性潜力,使之成长为学生有兴趣、课堂有活力,个体能解惑、群体有引导,个别问题不回避、核心价值有归属的重要平台。此外,要着力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师头脑,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推进师德建设和学风建设。

第二,从个体到社区,以住宿制书院为主要空间的校园建设。在复旦大学,本科四年一贯制书院是通识教育与园区管理相结合、融通德育与智育的重要平台,是学生实践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重要渠道,也是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校园文化重要板块。书院的本质,是师生共建、共有、共享的参与式社区。在书院空间,我们依靠模块化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和各书院自设课程,传递科学与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具有完全人格;我们按师生1:20配比全员导师,依靠启航咨询、经典读书等8个师生交流平台重塑师生关系;各院系学生按大类融合与学科交叉原则混合居住,建立自管会、监委会、楼委会等学生组织,促进学生广泛参与校园生活和公共事务管理;学生自建自营梦想家园、生态室、图书室、咖啡吧等公共生活和文化空间,融会习惯养成、文化熏陶和社区服务于一体。此外,全校300多个学生社团铺就了校园多元文化底色,立体通畅的校园沟通渠道有力保障了学生的公共参与和正当权益。

第三,从个体到国家,以志愿服务和实践为主要渠道的社会参与。作为体验式教育和服务型学习的主要方式,实践育人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二是培养他们的精英意识和草根情怀。在引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素材、教学现场,善于用“中国梦”团结和激发广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和报国热情。据不完全统计,复旦学生的社会实践与志愿者服务参与率超过70%,有遍布全国的实习实践基地近70个,积累了研究生支教团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和项目。但是,要深化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使群众活动升华为锻炼学生社会建设意识和能力的学习平台,应进一步加强顶层制度和功能设计,充实面上导向和过程指导力量,以学习成效评估为核心,加快项目管理的推广和应用。

第四,从个体到世界,以培养世界眼光为主要目标的全球学习。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是希望他们学会比较,懂得从国际视野和全球视角观察思考问题;学会合作,既拥有跨文化的开放心胸和宽容态度,又知道坚守中国情怀、中国立场,认同中国模式、中国特色;学会创新,善于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和其他国家、民族的先进经验,推动本国和自身进步。在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应着力培养学生参与全球治理的意识和能力。截至当前,复旦学生出国交流比例达到47%,攻读学位的留学生比例超过15%,全球学习和国际化校园建设迈上快车道。但压力也随之而来:一是学生教育管理的适应调整;二是国际交流学生的行前、行中、行后管理,跨文化适应辅导和危机预防应对;三是海外游学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思想状况评估;四是兼顾全球学习的机会均等,正视学生需求的多样性;五是留学生的趋同化管理和专业服务的国际接轨;六是建设国际学生真正融入的国际化校园文化。此外,还应坚定不移地提高思政工作队伍的国际视野与国际化工作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教导青年学生:“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以人为本,要正确处理好立德与树人的关系。立德树人,“德”字为先。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的优秀接班人。(作者尹冬梅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

THE END
1.望道微课教育学部承办第五十一期“望道微课”理论宣讲为进一步激励新时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12月18日下午,教育学部承办的“强基铸魂显担当,赋能青春铸成长”第五十一期“望道微课”理论宣讲活动在雁山校区“一站式”学生社区容园研究生活动中心顺利开展。本次宣讲由广西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吴凡波老师主讲,教育学部团委副书记钟彬韵主http://jyxb.gxnu.edu.cn/2024/1219/c8917a307300/page.htm
2.焦作市学校思政第二课堂名录发布!学校河南省烈士陵园焦作市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认真落实全国、省市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精神和市委要求,不断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市委宣传部在广泛调研与严格筛选的基础上,发布一批富有时代特色、具有教育实践意义的学校思政第二课堂,共43家。这些第二课堂涵盖了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资源https://m.163.com/news/article/JBAJASPE0550NKHY.html
3.高校第二课堂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初探一、第二课堂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式和有力手段,已经普遍被各高校和教师接受并付诸行动。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思政课以外,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所有课程的课程建设、课堂授课、教学评价、课外活动等全部过程,是“思政课程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8560350058623562410
4.“融媒体新思政”:立体式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实践教育频道自2015年以来,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院和教学主管部门的支持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推进思政教育供给侧改革,致力于探索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崭新模式,将“互联网+”平台贯穿于思政教育课堂教学主阵地和第二课堂“彩虹堂”思政创新品牌实践的全过程。历经实践,目前已经https://edu.youth.cn/zthd/2019wlszgz/altjq/201911/t20191115_12119779.htm
5.三堂贯通,构建高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结合第一课堂的学分管理,建立针对学生相应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第二课堂学分制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高效结合,使学分制体系更加完善、结构更加合理,从而真正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让大学生学会自我实践式学习。 三、知行合一,逐步形成第三课堂育人品牌https://www.chinazy.org/info/1009/13793.htm
6.支部好案例党建引领培根铸魂“三联四链”构筑思政育人新格局开展思想引航工程,第一课堂开展“红色故事汇”等特色活动,第二课堂为学生打造“两团两社三队三讲坛”。开展邀请抗美援朝老战士进校讲述抗美援朝思政课、“百年党史”微演讲比赛、“励园红音”朗诵、红色电影展播等红色学习活动,激发师生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力量。党员教师多角色演绎,既担“思想引领者”又担“职业https://www.fvti.cn/dqc/2022/0714/c4432a142756/page.p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