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专业论文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专业专业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2认清形势

目前,多数的中等职业学校都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专业定位不准,针对性不强,课程学了不少,真正精通的没有,都只是皮毛而已,甚至有的课程因课时不够,老师只讲到一半就结束了;课程设置多年不变,教学理论陈旧,内容过时,明显落后于职业岗位的技能发展的需要,造成了教育和市场需求的脱节,导致学生就业后工作适应能力差,通过自学或重新培训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大部分教师教学都存在着照本宣科,不与实际相结合,学生听的不明不白,不能很好的接受知识。

2.2缺少项目化实训,发展后劲不足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普遍存在岗位层次低、发展后劲不足的现象。目前,一些中职学校的培养手段相对落后,毕业生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专业多方位、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计算机专业课虽然有上机课,但是不能称之为“实训”,只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操作”练习,仅指计算机本专业的东西而已,学生并不能从中了解到实际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也不能从中积累工作经验,就业后不能很好的适应工作岗位。

2.3缺乏“双师型”师资队伍

以重庆市工业高级技工学校为例,双师型教师仍大量短缺。教师忙于应付繁重的理论教学任务,难以顾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上缺少职业培训和专业实践,许多教师多年以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是一成不变,不能与现实的市场需求相结合,难以达到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究竟在哪呢?当学生满怀希望的走向社会时,却发现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一些较大的公司他们看重的是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技术工人,虽然他们不否认人员再培养,但是他们也希望降低培养成本。而一些小的公司,对计算机毕业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更高一些,我们的学生也无法去适应。所以他们经常会感叹,在校期间基本上没有受到过综合程度较高的、系统的培养和训练。

3解决措施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计算机教师专业素质

3.2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要体现“素质化”培养

2)课程设置要体现技能模块化培养

前面所说的“素质化”课程是为了积累深厚的根基,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而“模块化”课程是着重于“专才教育”,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模块。每个模块均有“素质课程(包含文化课和专业修养课)”“项目实践课程”和“就业培训课程”三部分组成,它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必要基石。

3)课程内容必须强调应用性

3.3加强计算机实践课教学,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使用者掌握的应用技能越强,它发挥的作用就越大。而这种应用技能的掌握是建立在大量的实践训练基础之上。实践技能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体验,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历程,才能锻炼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实践教学是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中应突出实践环节,实践内容要认真选取,减少验证性的实验,增加设计性的实验,使教学相对独立,形成体系,集中反映课程内容中涉及的典型方法和基本技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

3.4在校期间可以组建计算机方面的兴趣小组

4结束语

转眼间,我已在美丽的中山大学度过了将近两个年头。也正是这两年的研究生生涯,让我的人生有了不同的轨迹。

在这宝贵的两年的研究生生活中,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郭清顺老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郭老师正是这样以言传身教来教导着我们。

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我另外一位老师——道焰老师,她雷厉风行的性格、干净利落的做事风格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她总给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

不得不提,王竹立老师,他慈父一样的关怀曾使我感激不已。他使我懂得,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应付别人就是应付自己。

感谢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给我诸多教诲和帮助的信息与网络中心的各位老师,感谢陈铁老师、苏顺开老师、黄海老师、张汶老师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

感谢317实验室的兄弟姐妹,是你们给我带来了欢乐,是你们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手足情深。

感谢我的三位同学——陈颂丽、路昉硕和郭泽平,我们之间的友谊足以使我今生不忘。

感谢我的朋友——淦鑫、马伟杰、王海洋、贺明威、林诸鸣、甘荣伟,感谢你们在我失意时给我鼓励,在失落时给我支持,感谢你们和我一路走来,让我在此过程中倍感温暖!

2教学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部分中职学校计算机设备和师资达到教学标准,但是依然不能排除一些问题,例如:教学方式和市场需求间的脱节,计算机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课程安排的不合理,教学方式偏离应用,教学观念过于传统等。但是,中职学校应为企业和市场输送大批人才的地方,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对人才要求也比较高,而中职学校教学设计还存在一定问题,没有处理好市场需求、用人单位、企业之间对人才需求的关系,很容易形成计算机教学“形而上”。

3市场导向下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

3.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计算机专业课程实现教学创新,就应该转变传统观念,建立现代化的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为目标。站在教师角度思考,需要将知识传授于学生,还要注重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应改变课堂教学氛围,注重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激发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将学会的知识消化,从而转化为主动学。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树立主体意识。教师应让学生在创造和实践中学习。所以,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利用新型教学模式,为进一步发展现代教学奠定基础。

3.2建立优秀师资队伍

3.3创造教学氛围,提高学习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有效开展教学目标的基础性工作。市场导向下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模式的构建,也是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始,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轻松教学环境,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和探究完成计算机学习。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按照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特点,利用辅教学工作,将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结合教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专业课程没有那么难,体现出计算机易用性。例如: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涉及到数学、英语等学科,应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同步指导,用生动的图片、视频等形式刺激徐盛的感官,学生不但能获得基础知识,还能够提高实践能力。由于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具有操作性和实践功能,在教育教学中要重视这一点,为学生设计阶段性教学目标,每个目标设置不同任务,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并且,针对共性问题,教师应该进行针对性指导,及时反馈学生学习进度和出现的综合问题,全面提升教学水平。

3.4革新能力考核机制

将传统以书本文字知识为重点内容的考核,转变为能力考核,减少笔试成绩的比例甚至取消,重点是考核职业测试和实际操作等,更可将考试成绩的比例设置为两部分,一个是总结性考试,约占成绩的20%~30%;另一部分是平时成绩,约占总成绩的70%~80%,包括平时表现、上机操作、作业完成情况等。在作业完成过程中,培养学生制定解决方案能力,提供给学生书籍资料、信息资料等,学生之间以小组形式完成一份作业,作业测评采取问答形式,学生需陈述作业实施进程、展示作品,并回答考核问题,从而得到综合评分。这种教学考核模式的改变,从重结果过渡到重过程中的一种教学,学生更易接受,学习热情会明显提高。

3.5课程训练

想要实现市场导向下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更好的接轨市场,需要为学生提供实训环境,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更早的让学生体验到职场环境。并且,计算机行业发展迅速,计算机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较快,中职学校也需要对这些硬件计算机设备进行更新,逐渐升级教学环境。学校应加强校企合作,鼓励学生进入企业短期训练或者是实习,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自己不足点,从而寻找突破口提升职业技能。

首先,中技计算机教师与社会脱节日益严重,实践性差。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注重教学效果的传达,教学环境的改进,但忽视了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计算机专业的最大优势在于实践性强,而不参与实践的教师如何能培养出实践性强的学生呢?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其次,教学手段的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学生在一二年级注重专业基础课程,到了三年级直接进行实习。这样传统的教学本身没有大的疑问,但问题是效果能否得到执行?如果一二年级的学习为三年级的实践打基础,但三年级有的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学校的监管就失去目标,学习效果就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即使学校联系到实习单位,更多的不是要求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掌握,而是遵守纪律,不惹事,实习教师也不能全程参与指导。最后,课堂教学内容一成不变。教师为了自己便宜,常年的教学课件和教案都没有大的变化,而社会在不断变化发展中,日新月异,这样的教学自然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学与实践脱节,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不能保证,就业就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

二、解决途径教师的教学目的

是要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如果可能,延伸和创新是更好的教学成果。所以,我们要不断想办法,拓宽思路,找到问题症结,提出解决方法。

第一,计算机专业教师要经常参与社会实践,实行轮岗制,既要有学校的职位,更要有社会工作经历。只有教师全面完善自身能力,才有可能将这种能力传递到学生中去,才有可能将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给学生做出演示和指导,提高课堂教学的应用性。轮岗制不仅给教师增加了社会实践经历,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更能帮助学校联系到合适的实习单位,间接帮助学生就业。如数据库应用基础这种难度较大的课程,就要教师自己先在实践中亲身实验,可以模拟演示成一个简单的操作系统,或是学生管理系统,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将系统详细分解成一个个相对简单的知识点,融合到教学实践中去,最后对各个点进行知识汇总和程序整合,让学生亲身体会如何进行知识应用,体验系统开发的过程,初步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十分重要。教师不仅要对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更要有实践能力,寓教于乐,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就感,增加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第二,学校要加大对学生实践设施的投入。计算机硬件的更新换代十分频繁,如果学生没有接触实践了解这些硬件设施,就更谈不上应用。学校要积极拓宽应用渠道,与企业达成长期合作意向。学校提供优秀的毕业生,企业对学校给予资金支持,互帮互助模式可以达成校企之间的双赢。鼓励学生参与学校设施的改善,学生可以利用自身优势购买属于自己的高端电脑或其他设备设施,学校可以借用或者学生使用完购买回来给下届的学生实习用,这样合理利用资源,既节省资金,又能及时跟上时代步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生实习基地,直接进行毕业生就业安排。优点是方便学生的管理,教师也可以就近指导;缺点是与市场不能及时联系沟通,与社会脱节。也可以与企业合作,毕业生培养方向跟随企业需求及时调整制定。优点是学生能够及时适应企业和市场变化,灵活性强,缺点是学校的监管不能到位,学生在实习中出现技术问题很难及时反馈。所以,在实践环节,学校可以采取两个方法结合起来,半年在学校,半年在企业,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第三,在具体的教学课堂中,将课堂学习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教学内容要及时与先进的计算机知识相结合,丰富教案,开拓视野。在枯燥的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很难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而如果将世界上诸如比尔﹒盖茨,马克﹒扎克伯格等人的成功案例引入课堂,给学生以全新的学习理念,虽然学校不提倡辍学,但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在具备一定能力的时候创业不仅可以带来个人成功,更能给周边同学带来新的就业机会。特别是马克﹒扎克伯格,他作为年轻一代人,很多新的理念和做法都激励和刺激着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更贴合实际的教学。教师和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最终目的是就业。这一目标不仅要对教师和学校有效,对学生也是如此。要让学生充满激情地学习知识,也要让他们充满危机感地努力奋斗。同时,因材施教,对于在某一领域有特殊贡献和能力的学生,学校可以单独培养,鼓励他们大胆设想,积极联系合作企业,将设想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三、总结

1.基于企业需求的课程模块设置

2.教学课程的改革

教学课程的改革是指教学课程的设置,在设置具体的课程时,既要具备稳定性,还要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中,中职高校采用综合课程、整合课程及融合课程的方式,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培养出优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3.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般来说,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的目的,可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四种:

①案例教学法,将企业或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作为教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项目教学法,是指通过一个实际的工程项目来实施教学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③分层教学法,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针对不同的层次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促进整体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④任务驱动法及成果展示法,在进行教学时,教师提出问题并给出结果,学生进行自学,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课程评价体系的改革

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同时,教师也不要过分地注重学生的成绩,不能以成绩来确定学生能力的好与坏,要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价,进而真正地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结语

1.1技能培养没有侧重点

1.2专业设置脱离实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建设不是一成不变,应该是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目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开设时市场调研不够充分,不能很好地进行岗位能力分析,使得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达不到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如果学校在设置专业的时候不进行充分的社会需求论证和市场调研,必然导致一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导致了毕业生过剩,而用人单位又招不到人的现象。

1.3开设课程不合理

计算机是一门内涵很深,范围很大,分支很多的学科,课程设计应该根据行业发展的规律,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科学制定而成。现在大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课程门类繁多,深度不够。课程设置面面俱到,由于受到学生学制短的限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很难达到精通的程度。

1.4实训设备跟不上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较高,学校的实验实训条件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是需要大量的软件和硬件资源作为支撑的,如果没有大量软硬件的投入,改革和发展将无从谈起。计算机的更新速度比较快,每台计算机的更新周期是3~5年,计算机的维护费用也比较高,如何解决这部分经费是各高职院校必须解决的一个难题。很多高职院校的硬件和软件投入跟不上,很多需要学生动手的实验根本没办法做,那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就无从谈起了。

2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对接的措施

计算机专业要想走出就业和招生的困境,必须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真正适应市场的需求,毕业生才能受到企业和社会的欢迎。

2.1依据行业和市场需求,确立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2.2按市场需求合理进行专业建设

2.3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动态合理的课程体系

社会在不断发展,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课程设置一成不变,就会造成教育和市场需求脱节,影响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在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时要以市场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

1)依据市场调查科学地设置课程。高职院校必须要深入企业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按照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适时地调整专业课程结构,建立主动适应市场的运作机制。课程建设的关键是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各高职院校应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市场需求的最新信息,如政府的决策文件、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毕业学生的信息反馈等。依据收集来的信息,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设置课程。

2)把握重点,不断更新课程内容。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软件和硬件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同时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变化的,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也要稳中有变。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成熟和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也要不断地更新其内容和技术背景。必须开设2~3门像程序设计类的更新速度比较慢的课程,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其他软件时举一反三。除此之外,还要开设一些紧贴市场的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一定要与市场的变化相结合,做到与市场需求变化达到同步。

2.4建立完善的实习实训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要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必须加强实习实训环境的建设。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建立计算机实训基地,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师资培养、如何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学习到学生实习乃至最终的学生就业等问题,学校都离不开企业。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很多的技能必须经过学生的反复操作、不断训练才能获得。为了使学生获得相应的能力,高职院校可以输送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在学校总面临“实习机会少”“实习场地局限”等问题。通过到企业顶岗实习,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并且能使教育工作者明确行业的职业岗位能力体系,找到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方向,从而避免人才培养上的盲目性。

3结束语

1.合理选择或编排专业教材

2.优化英语教学内容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探索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就必须合理优化英语教学内容。首先,我积极树立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确保英语基础知识的教学质量,还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适量增加英语听力教学、口语教学以及读写教学等具有较强实践性的知识和内容,以充分满足社会需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专业英语的生活运用活动中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英语教学内容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和市场需求的有效统一。

3.优化英语教学方法

要想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改革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模式,还必须合理优化英语教学方法。目前,在我校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还是采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因此,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中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应该注重优化和创新英语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我充分应用分层教学、小组讨论教学、英语游戏教学以及情境对话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充分调动学生开口说英语和动脑学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课堂上开展一些游戏、比赛、情景朗读、唱英文歌曲、模仿英文小品等[5],还带领学生进入计算机实操室,让学生直观感受计算机英语界面的操作,从而使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带给他们的兴趣和收获,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增强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注重中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由于中职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心理素质较差,存在自卑心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予学生良好的人文关怀,不仅有助于良好人格品质的形成,而且是创设良好教学氛围的基础,教育过程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融洽的情感交流,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亲其师,而信其道”正是说明了教学效果与师生情感二者关系的重要性。

二、总结

㈠、要坚持选择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课题。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设计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有创新、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花很大的精力,也将没有丝毫价值。具体地说,学生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选题。

⒈首先要从现实的弊端中选题,学习了专业知识,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和理论上,还要下一番功夫,理论联系实际,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⒉,要从寻找科学研究的空白处和边缘领域中选题,科学研究还有许多没有被开垦的处女地,还有许多缺陷和空白,这些都需要填补。应考者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最后,要从寻找前人研究的不足处和错误处选题,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虽已有初步的研究成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丰富、完善和发展,这种补充性或纠正性的研究课题,也是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缺乏系统性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刊物(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EducationalTechnology》等)、教育网站和国际国内有关学术会议(GCCCE、ICCE、CBE等)的论文集进行分析,网络教学的设计研究主要是关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和协作学习的设计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可以说,网络教学的设计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和探索。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主动学习、利用虚拟情境进行探究学习、利用通讯工具进行协商学习、利用工具进行创造学习的设计以及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2、网络教学的评价研究才刚刚起步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促进网络教学的发展,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由于网络教学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网上组织最优秀的教材和教法,使学习者在网上可以学到最新的知识,因此是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使网络教学更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而且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行动的反馈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从而提供网络教学的质量。

2、寻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学生远程交互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的技术解决方案

3、完善和发展教学设计理论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不仅是教学环境的不同,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传播形式上都有本质的区别。通过本项目的研究,能够解决网络环境下,教学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调控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实施教学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是对教学设计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网络教学设计理论体系的研究

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资源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学习评价工具的设计等。

2、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的研究

(1)网络教学策略的研究,如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情景营造策略、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对话组织策略、网络环境下的的课堂管理策略等

(2)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如项目化学习模式、探索性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模式等

3、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体系、方法、步骤与模型的研究

4、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5、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上述研究内容,总课题下设如下子课题:

1、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谢幼如、李克东)

2、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邓文新)

3、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系统的开发(柯清超)

4、Web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及支持系统的研究(陈品德)

5、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余红)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教学改革与实验,探索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开发相配套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和评价系统软件,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络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三)预期成果形式

1、论文与专著

发表有关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的一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专著《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

2、电脑软件

开发《网络教学设计系统软件》和《网络教学评价系统软件》,制作《网络教学设计》专题教学(学习)网站,建立《教学设计》多媒体资源库。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本项目的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评价研究等方法。

对于较大规模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将采用行动研究方法。

对于个别带有创新性的,能提出重要见解的小范围的教学研究,则通过建立科学的假设,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关于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有关教学效果的分析,则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如下:

2002年5月-2002年8月,收集资料,建立模型

2002年9月-2003年1月,开发软件

2004年2月-2004年8月,教学试验,评价修改

2005年9月-2005年12月,扩大试验,归纳总结

(二)关键技术

1、基于网络的协作化设计思维工具的通讯模型的构建;

2、教学设计系统中师生教学活动的可视化表示与分析;

3、网络教学的教学评价模型的构建;

4、网络教学过程中学习反应信息的自动采集与处理。

四、课题研究价值

(一)创新点

1、建立网络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与方法。

2、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各类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3、开发出操作性

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二)理论意义

传统的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的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他们的方法与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现代教学设计理论已经不拘泥于系统论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对教学活动的绝对控制,逐渐放弃呆板的设计模式,开始强调教学设计的关系性、灵活性和实时性,从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课题的理论成果将完善和发展传统的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三)应用价值

1、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并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优化中小学课堂教学结构。

2、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思想和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和经验。

3、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普通中小学利用网络资源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一批优秀的网络教学课例。

4、通过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开发出具有应用推广价值的网络教学的设计工具和评价系统软件。

五、研究基础

1、曾于93年、97年两度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其中《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的成果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广泛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多次再版发行。

2、出版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含教材与光碟)(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制作》(含教材与光碟)(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编著,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柯清超等,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在全国广泛应用。

3、97年《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应用实验研究》和《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获国家教委全国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4、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简称96-750)《小学语文科学小品文》、《小学语文古诗欣赏》、《小学语文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新诗赏析》四个子课题的研制与开发,4个项目6张光盘全部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鉴定,被评为优秀软件,并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和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发行。

5、2000年所完成的《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出版专著《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二)研究条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是"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单位,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博士点之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拥有从事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的人员近30名,其中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5名、讲师8名、博士研究生4名和硕士研究生近15名。他们在长期的研究工作中,对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教学应用软件、学科教学工具、资源库管理应用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并已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成果。本研究所拥有先进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实验室两个、国家级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基地一个,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三)参考文献

1、《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李克东、谢幼如编著,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1994年第二版

2、《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谢幼如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年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李克东、谢幼如主编,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年

4、《学习反应信息的处理方法与应用》,谢幼如、李克东著,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5、《GlobalEducationOntheNet》,高等教育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1999年

6、《教学设计原理》,R.M.加涅、L.J.布里格斯、W.W.韦杰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7、《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谢幼如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8、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第一届至第五届论文集,1997年(广州)、1998年(香港)、1999年(澳门)、2000年(新加坡)、2001年(台北)

9、《改善学习--200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选编》,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0、《认知过程的评估》,J.P.戴斯、J.A.纳格利尔里、J.R.柯尔比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1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李克东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六、研究组织机构

本课题的研究人员由教学设计专家、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专家、网络技术专家、学科教学专家、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研究人员与研究生组成,以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所为核心,主要以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区的部分中小学以及西部一些网络环境较好的中小学为研究基地,辐射其他地区的中小学,借助信息技术产业的技术力量,实现理论、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

总课题组顾问:南国农教授(我国著名电化教育专家,西北师范大学)

李运林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电化教育系原系主任)

周君达教授(中央电化教育馆原副馆长)

苏式冬教授(广东教育学院原副院长)

许汉特级教师(广州市教研室)

总课题组组长:谢幼如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李克东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总课题组成员:柯清超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陈品德副教授、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网络中心)

邓文新讲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余红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总课题组秘书:王冬青博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高瑞利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刘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孔维宏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徐光涛硕士生(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计算机专业的实训项目主要包括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网络管理、网络安全、计算机系统管理与维护、数据库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图形图像处理、音视频编辑、三维动画与三维模型等,可以把这些实训项目分为四类,即软件开发、软件应用、网络系统管理、硬件应用。在以往的计算机专业实训室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电脑使用年限长,设备老化、性能落后;

2)不同专业实训室的软硬件环境不同,导致机房维护管理困难,更改软件工作量大;

3)硬件设备资源有限,难以满足一个班级同时进行实训,实训效率低;

4)由于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共享同一个实训室,导致实训结果对应的设备状态不能保存,使实训过程缺少连续性;

5)实训场地只能在实训室,不能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开展实训项目。针对计算机专业实训室的实训特点及使用过程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要求:

1)实训环境部署在服务器端,降低对客户端的软硬件资源要求;

2)采用虚拟化技术实现硬件资源共享,解决硬件资源有限的问题;

3)使用虚拟机保存硬件设备状态,解决实训过程的连续性问题;

4)基于网络环境部署实训系统,使学生在实训室和宿舍都可以正常进行实训。

2、云计算的三种应用模式

为满足计算机专业实训室的建设要求,采用云计算技术是目前解决实训室建设问题的主流方案。云计算有如下三种模式:

1)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是云计算的最底层服务,通过虚拟化技术为用户提供CPU、存储、网络等硬件资源,可以把一台服务器资源虚拟化为多台虚拟主机,每台虚拟主机有各自独立的虚拟CPU、虚拟存储等硬件资源,每台虚拟机都可以安装独立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代表性的系统有AmazonEC2、Hadoop。

2)平台即服务(PaaS):是构建在基础设施即服务之上的应用,在云平台上部署有操作系统、大型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各种应用API等软件资源,底层的CPU、存储、网络等硬件资源对用户是透明的,用户直接在平台上部署自己的软件运行环境和配置,进行软件开发。代表性系统有GoogleAppEngine、Mi-crosoftAzure。

3)软件即服务(SaaS),是在基础设施即服务和平台即服务的基础上直接部署应用软件,用户直接通过简单客户端运行云平台的提供的应用软件,用户不需部署任何软件和硬件,可以向提供商定制自己需要的应用软件,用浏览器方式运行定制的应用软件。代表性系统有SalesforceCRM、GoogleDocument。

3、基于云平台的实训基地构建与设计

云计算的三种应用模式可以分别应用在计算机实训基地的不同类型实训室建设方案中,其中网路技术及硬件类实训可以采用基础设施即服务的应用模式,软件开发类实训可以采用平台即服务的应用模式,软件应用类实训可以采用软件即服务的应用模式。

1)网络技术及硬件类实训项目的建设方案计算机网络技术及硬件类实训项目主要有网络操作系统实训、交换机与路由器实训、网络安全实训、物联网技术实训等,这类实训项目的特点是分组实操、每组均需多台硬件设备、且实训设备价格较贵,基于成本考虑,采购的硬件设备数量一般无法满足一个班级同时开展实训,往往需要分组分批进行实训。对于这类实训,特别适合应用基础设施即服务的应用模式。具体的云平台结构如图1的IaaS,实训硬件设备通过网络接入云平台,服务器集群通过虚拟化技术形成多个虚拟机,学生实训时通过本地网络或互联网接入云平台,通过虚拟化管理软件获取虚拟机资源,通过虚拟机操作实训硬件设备,并把硬件设备的工作状态保存到存储设备中,下次实训时再恢复设备的工

2)软件开发类实训项目的建设方案软件开发类项目需要部署开发环境,主要有.Net开发环境和Java开发环境,学生实训部署的开发环境都是相同的,因此采用平台即服务的应用模式符合这类实训项目的应用要求,具体的云平台结构的PaaS部分,在IaaS的基础上部署软件开发环境,包括各种中间件、Java开发平台、.Net开发平台、大型数据库系统等软件。学生实训时通过网络使用云平台的开发环境。

3)软件应用类实训项目的建设方案软件应用类项目的具体应用软件主要包括ERP、OA、CRM、电子商务等应用软件,把这些软件部署在云平台上,学生通过客户端直接运行这些软件,云平台的应用模式为。基于云平台的三种应用模式建立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可以充分实现硬件资源共享,提高硬件的使用效率,降低硬件建设成本。软件即服务模式和平台即服务模式均要以基础设施即服务模式为基础,因此三种应用模式可以统一部署服务器、存储、实训硬件设备,然后根据实训项目要求,分别部署开发环境或应用软件,计算机专业的绝大部分实训室均可按此方案建设。

THE END
1.计算机专业论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在各个学科、各种类型出版物都有着明确的标注法。以下是yjbys小编为您整理的计算机专业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提供帮助。 篇一:参考文献 [1] 刘韬,楼兴华.SQL Server2000 数据库系统开发实例导航.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 丁宝康,董健全. 数据库实验教程.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125-170. https://www.yjbys.com/bylw/cankaowenxian/72842.html
2.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大全计算机类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计算机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一) 1. 刘衍绗等,计算机网络,科学出版社, 2022 年 8 月 2. 杨孔雨等,计算机网络技术原理,经济科学出版社, 2022 年 8 月 3. 沈金龙等,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22 年 12 月 4. 蒋理等,计算机网络理论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https://wenku.baidu.com/view/2b5ccd0830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28.html
3.计算机参考文献.docx计算机参考文献1、《深入浅出MySQL(第2版)》,唐汉臣著,人民邮电社 本书是MySQL初学者的入门教程,全书从基础理论、系统架构、开发语言、工具操作等多个角度详细介绍了MySQL数据库的各个方面。本书语言平实,条理清晰,图文并茂,适合MySQL初学者、MySQL数据库管理员、各类数据库从业人员及需要了解MySQL的技术人员阅读。 https://m.renrendoc.com/paper/299536671.html
4.计算机专业论文参考文献.docx计算机专业论文参考文献.docx 5页内容提供方:yb_109 大小:20.11 KB 字数:约4.41千字 发布时间:2022-05-22发布于湖南 浏览人气:513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计算机专业论文参考文献.docx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520/6145024133004150.shtm
5.计算机论文参考文献计算机专业写论文时需要参考很多的文献,其主要是因为很多资料都是我们自己不懂的!那么计算机参考文献有哪些呢?下面随小编去看看一些范文吧! 计算机论文参考文献篇一: [1] 刘韬,楼兴华.SQL Server2000 数据库系统开发实例导航.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https://www.wenshubang.com/lunwenfanwen/491136.html
6.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精选10篇)4.计算机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5.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代码大全 6.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7.计算机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8.2016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9.计算机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0.毕业论文中各种类型参考文献引用的标注方法 篇10: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参考 https://www.hrrsj.com/wendang/lunwen/691833.html
7.平面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优秀范文六篇)1号文库第三篇: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参考 计算机专业的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针对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实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忽视了实践性、创新性能力的训练,导致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差的问题,文章提出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模式等方面的措施与规划,进而对于提升专业教学质量,以实现与社会人才需求https://m.588k.com/gdwk/1h/864730.html
8.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经管文库(原现金交?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走进人们的生活,并产生深远的影响。下面是分享的计算机的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https://bbs.pinggu.org/thread-13144611-1-1.html
9.计算机专业实习总结15篇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 (仅供参考) 毕业设计论文是毕业设计工作的总结和提高,和做科研开发工作一样,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毕业设计论文应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能反映出作者所具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毕业设计期间,尽可能多的阅读文献资料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为毕业设计做技术准备,另一方面https://www.oh100.com/a/202201/4170281.html
10.计算机专业毕业自我总结(合集9篇)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 (仅供参考) 毕业设计论文是毕业设计工作的总结和提高,和做科研开发工作一样,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毕业设计论文应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能反映出作者所具有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毕业设计期间,尽可能多的阅读文献资料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是为毕业设计做技术准备,另一方面https://www.liuxue86.com/a/5099611.html
1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其次,还能反映出综合分析的能力。从大量的文献中找到可以借鉴和参考的,这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对同行研究成果是否能抓住要点,优缺点的评述是否符合实际,恰到好处,这和一个人的分析理解能力是有关的。 值得注意的是,要做好一篇毕业论文,必须阅读一定量(2~3篇)的近期外文资料,这不仅反http://jsjx.llu.edu.cn/info/1533/2927.htm
12.论文参考文献(近五年)近五年参考文献 [1] 王岩,刘振东,王康平等.面向企业应用的Java教学框架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8,(2):63-66. [2] Mark Allen Weiss.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Java语言描述[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8. [3] 林洁,师韵,张述嘉等.基于J2EE架构开发的就业信息设计系统[J].科学技术创新,2021(10):116-117. https://icode.best/i/16177246303002
13.计算机应用技术毕业论文汇编5篇毕业论文(graduationstudy) ,按一门课程计 ,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 、高等专科学校 、本科院校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 ,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作业 、撰写的论文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毕业论文汇编5篇 ,仅供参考 ,欢https://www.oubohk.cn/yuwen/633636/
14.与艺术类院校计算机基次程教学方法探究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导论论文 管理学基础论文1500字 结论:艺术类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究为适合不知如何写计算机基础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计算机基础知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http://ntch50www.anydaily.com/zhuankelunwen/30177.html
15.计算机大学毕业论文精选10篇参考文献 [1]朱怀宏,夏黎春。通过参赛获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J].继续教育,2012,(12). [2]朱怀宏。浅议继续教育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管理体系[J].继续教育,2010,(8-9). [3]季传武。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兼办成人高等教育问题研究[J].继续教育,2013,(7). 计算机系毕业论文 篇3 关键词:项目化;训练模式;毕业设计;http://m.yueduku.com/fanwen/fanwne/638/638619.html
1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实施意见(6)毕业设计(论文)正文。 (7)参考文献 (8)附录 六、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 1.本专业教学单位要组织成立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小组。答辩小组由3名以上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由具有答辩主持人资格的教师担任答辩小组长。 2.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后,首先交指导教师详细评阅,写出评阅意见,表明能否参加http://www.ctrtvu.org/show-25-1295-1.html
17.科学网—2023年下半年计算机软考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高项)考试参考文献 [1]希赛网.通过率11.79%?!2023下半年软考湖南省合格名单公布![EB/OL].https://mp.weixin.qq.com/s/fPnlP7hNPbpRiYL6bdezSQ [2]软考信管网(信管网小袁).软考通过率统计汇总,通过率越来越低?[EB/OL].https://mp.weixin.qq.com/s/acTDFt7X2_cBwyakvxzfrg 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393151&do=blog&id=142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