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坚持“八个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当前,高校思政课传统模式的教学效果亟待提升,新兴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方兴未艾。然而,新教学模式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教学效果往往容易偏离教学目标与要求。本文结合教学团队多年的实践探索,坚持思政课建设“八个统一”基本原则,特别是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原则,汲取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主导引领的优势,发挥新兴教学模式学习灵活自主的优势,创建了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尝试通过打造无碍化、无界化的思政共同体育人环境、构建线上线下“双线”智慧导航、采用“三阶八步法”深学精学、建立全程精确评价等多维路径,持续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从而匹配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优化教学知识供给,使思政课真正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融合开放式学习环境
良好的育人环境能够发挥综合效应,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和感染力。为此,本教学团队系统考察了新时代学子的成长背景、思维方法、实践方式的特殊性,遵循学生“学、研、用”能力生成规律,探索构建了相对开放、相对自由的知识、研讨、实践空间三结合的综合学习环境。
1.构建知识空间,形成“叙事性”开放教学环境。构建以权威教材为基础,网络资源为支撑,线上线下配套教辅为补充的课程知识体系。在思政课教学中,统一使用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系列教材,配套建设“五统一”工程(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进度表、统一教案、统一讲义、统一教学课件)和系列教辅资料,下大力开发网络知识资源,探索建成包含专题课件、教学视频、测试题库、主题讨论、案例库、学习资源等在内的知识体系,以透彻的学理帮助学生解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以建构“随处可学、随时可学”的知识空间,形成“叙事性”开放教学环境,使新时代青年学子“明理”。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线上线下“双线”学习导航系统
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有力证明,思政课依托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线下“纵横”式教学帮助学生建构理论体系,线上“快反”式教学帮助学生强化学习质量,“双线”学习导航系统共同服务于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采用“三阶八步法”深学精学
在采取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针对重难点问题、前沿热点问题,依据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原则,采用“三阶八步法”精确导航、深学精学,开展系列专题课教学,打通“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政课教学的最后一公里。“三阶八步法”教学具体包括以下阶段与步骤。
第一阶段是个人学习,主要包括学习研讨、凝练问题两个步骤。思政课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课前开展个人学习研究,学生在网络课程资源和线上互动支持下开展个性化自学。通过学生自学和互助学习,让学生基本了解专题内容,凝练出需调查研究解决的问题,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并从供给侧角度实现精准供给。
第二阶段是分组创新实践,主要包括问卷调查、实践考察、团队风暴、团队共识等四个步骤。学生在思政课教师引导下,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达成组内一致。这一阶段实质是一次学生学习力解放的革命。通过调查实践、反思总结、合作探究等方式,为学生将政治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创新相融合提供良好机制,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脚踏实地的实践精神和共同成长的团队精神。
第三阶段是全体研讨提升,主要包括全体研讨和专家总结等两个步骤。通过分组介绍前期学习和实践成果,互相补充、互相评判;最后由教师和特邀专家进行总结提升,固化、升华理论知识。
以上三个阶段层层递进、上下贯通、相互结合,形成一个“理论—实践—理论”的学习升华过程,重新定义了课堂的新形式、新含义,赋予了学生学习上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八步”分步骤、有侧重地构建教学流程,建成学生进阶体系,做优做精“从个人到同伴,由同伴到小组,由小组到全员”培养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契合网络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核心,形成层层递进、步步为营的思政教学格局。
四、坚持铸魂提能导向,建立全程精确评价机制
思政课的教学评价要改变以往单一的方式,强调多元评价主体,强调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提升思政课教学的获得感和满意度,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机制。
1.突出导向性评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思政课不同于普通专业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具有鲜明的价值引领性。其评价也不能仅仅看学生分数的表现,而是应首先突出铸魂育人的价值导向。具体主要考察两个方面:一是“铸魂”方面,即针对是否满足社会对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重点考察学生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等;二是“提能”方面,即针对是否满足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能力素质发展的需求,重点考察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学科敏锐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等。
2.突出全程性评价。突出思政课的全程性评价,全程了解和掌握学生在教学环节中的学习态度、学习轨迹、学习效果有利于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全过程评价包括自主学习、理论授课和创新实践等全过程。其中,自主学习阶段,重点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课程了解、问题提出、课前研讨等进行评价。理论授课阶段,重点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参与、课堂测试等进行评价。创新实践阶段,重点对学生的问卷设计、调查深入、分析总结等进行评价。
3.突出精确性评价。精确性评价主要指尽可能对学生的总体表现开展聚类分析、系统诊断,对学生个体或群体给出量化结果,进而为下一步调整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采取定制式、个性化教学,推动思政课评教聚焦于需求侧提供重要参考。为此,适当提升过程性评价占比,如由20%提高至30%,重点考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期末考试适当提升主观题的分值比例,如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等题型加总可提升至55分,占试卷成绩的55%。创新实践过程中,针对某项具体表现,可引入单位鉴定、专家打分、学生评价等,形成相对全面、准确的评价。
(徐霞,湖北警官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邵银波,空军预警学院空天预警系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