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

根据职业的实际情况,本职业共设四个等级,分别为:四级/中级工、三级/高级工、二级/技师、一级/高级技师。

室内,常温。

具有较强的学习、表达、计算、操作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形体知觉,色觉正常,手指、手臂灵活,动作协调性强。

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力)。

晋级培训期限:中级工不少于360标准学时;高级工不少于320标准学时;

技师不少于280标准学时;高级技师不少于240标准学时。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可申报四级/中级工: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可申报三级/高级工:

职业工作4年(含)以上,经本职业高级技能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可申报二级/技师:

具备以下条件者,可申报一级/高级技师:

分为理论知识考试、技能考核以及综合评审的方法和形式。

理论知识考试、技能考核和综合评审均实行百分制,成绩皆达60分(含)以上者为合格。

理论知识考试中的监考人员与考生配比不低于1:15,且每个考场不少于2名监考人员;技能考核中的考评人员与考生配比不低于1:5,且考评人员为3人(含)以上单数;综合评审委员为3人(含)以上单数。

理论知识考试场所为标准教室、计算机教室或具备智能考核系统的教室;技能考核在实训基地或作业现场进行。场地条件及设备、工具、材料、仪器仪表、计算机及CAD/机器人编程仿真软件等应满足技能考核需要,并符合环境保护、劳动保护、安全和消防等各项要求。其中,技师、高级技师的系统规划与调整、技术管理两方面能力的考核结合企业实际需求进行评定。

(1)遵纪守法,严于律己。

(2)忠于职守,爱岗敬业。

(3)团结协作,开拓创新。

(4)爱护设备,安全操作。

(5)严守规程,执行工艺。

(6)保护环境,文明生产。

(1)工业机器人系统专业词汇。

(2)机电专业英语基础知识。

(1)机械工程识图。

(2)机械原理及设计。

(3)公差配合与形位公差。

(4)测量与误差分析。

(1)电气线路识图。

(2)电工与电子技术。

(3)电气控制技术。

(4)液压、气动技术与应用。

(5)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6)运动控制技术与应用。

(7)可编程控制技术与应用。

(1)工业机器人定义与构型分类。

(2)工业机器人本体基本组成。

(3)工业机器人系统设定。

(4)工业机器人示教编程与操作。

(5)工业系统网络基础。

(6)常用装配工具、仪器和工装夹具的使用方法。

(7)机械、电气装配工艺与操作。

(1)现场文明生产要求。

(2)安全操作与劳动保护。

(3)安全用电。

(4)环境保护。

(1)企业质量管理目标。

(2)岗位质量管理要求。

(3)岗位质量保证措施与责任。

本标准对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技能要求依次递进,高级别涵盖低级别的要求。

职业功能

工作内容

技能要求

1.

机械系统装调

1.1机械部件装配准备

1.1.1能识读机械零部件装配图和装配工艺文件

1.1.2能根据机械部件装配要求选用装配工具、工装夹具

1.1.3能按照装配清单准备机械零部件

1.1.1机械零部件装配图和装配工艺文件的识读方法

1.1.2机械零部件装配工艺

1.1.3机械装配工具的使用方法

1.1.4工装夹具的使用方法

1.2机械部件装配

1.2.1能安放固定机器人本体

1.2.2能装配末端执行器

1.2.3能安装和更换末端执行器或末端执行器自动更换系统

1.2.4能安装调压阀、流量阀、开关闸阀等液压和气动系统元件

1.2.5能识别机器人本体、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的气源和液压源接口,并连接液压和气动系统

1.2.6能装配和更换气动、液压设备或数控机床、变位机等设备的工装夹具

1.2.7能安装机器人安全防护装置

1.2.1机器人本体结构及安装方法

1.2.2末端执行器装配方法

1.2.3末端执行器自动更换系统装配方法

1.2.4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元件使用方法

1.2.5安全防护装置装配方法

1.3机械部件功能调试

1.3.1能按照工艺要求检查工装夹具、末端执行器等机械部件的功能

1.3.2能检查液压和气压回路的功能

1.3.3能填写机械部件装调记录单

1.3.1机器人末端执行器使用方法

1.3.2液压与气动原理图识读方法

1.3.3机械部件装调记录单的填写方法

2.

电气系统装调

2.1电气系统装配准备

2.1.1能识读机器人电气原理图、电气接线图、电器布置图等

2.1.2能根据电气系统装配要求选用装配工具、仪器、仪表

2.1.3能按照电气装配清单要求辨识电器元件、导线和电缆线的规格

2.1.1电气图识图方法

2.1.2电气装配工具的使用方法

2.1.3仪器、仪表的规格、用途、选择原则及使用方法

2.1.4常用电器元件、导线和电缆线的规格、型号

2.2电气系统装配

2.2.1能根据电器布置图要求安装电器元件

2.2.2能对机器人本体、控制器、示教器、末端执行器等进行电气连接

2.2.3能连接机器人安全防护装置的电气线路

2.2.1电气线路连接规范及要求

2.2.2电工操作技术与装配方法

2.2.3屏蔽与保护接地方法

2.2.4机器人安全回路连接方法

2.3电气系统功能调试

2.3.1能接通、切断机器人系统的主电源及电气柜电源

2.3.2能启动、停止机器人及周边配套设备

2.3.3能测试电器元件的功能

2.3.4能检查线路连接的可靠性

2.3.5能利用仪器、仪表测试电气柜配电盘的功能

2.3.6能填写电气部件装调记录单

2.3.1机器人电气系统调试方法

2.3.2电气部件装调记录单的填写方法

3.

系统操作与编程调试

3.1系统操作与设定

3.1.1能使机器人上电、复位,进入准备(Ready)状态

3.1.2能使用示教器设定机器人系统语言、用户权限、用户信息

3.1.3能使用示教器设定机器人的运行模式、运行速度、坐标系

3.1.4能使用示教器解除报警和设置功能快捷键

3.1.5能使机器人回到零位

3.1.6能配置机器人输入/输出信号

3.1.1机器人控制器操作方法

3.1.2机器人示教器操作方法

3.1.3机器人运行模式

3.1.4机器人坐标系

3.1.5机器人零位校准方法

3.1.6机器人输入/输出信号设定方法

3.2示教编程与调试

3.2.1能使用关节坐标系、基坐标系、工具坐标系、工件坐标系等运动坐标系操作机器人,记录和更改示教程序点

3.2.2能在手动或自动模式下,控制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对工件作业

3.2.3能利用示教器编制机器人基本运动轨迹程序

3.2.4能接通、切断机器人控制器电源,检查控制器运行情况

3.2.5能启动、暂停、停止机器人运行程序,完成单步、连续等运行操作

3.2.6能读取和设置机器人位置数据

3.2.7能复位、解除因触发安全防护机制、急停按钮等导致的机器人停止状态

3.2.8能备份和恢复机器人系统文件、程序文件等

3.2.9能加载程序

3.2.10能填写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干涉碰撞、运行速度、故障信息等调试记录

3.2.1机器人示教再现原理与程序点示教方法

3.2.2机器人运动、输入/输出、逻辑、控制等指令的应用

3.2.3机器人轨迹编程方法

3.2.4机器人手动和自动程序调试方法

3.2.5机器人程序、指令编辑方法

3.2.6机器人位置数据的读取与设置方法

3.2.7急停按钮解除操作方法

3.2.8机器人系统文件、程序文件等的备份和恢复方法

3.2.9程序的加载方法

3.2.10机器人调试记录填写方法

3.3安全操作

3.3.1能读懂机器人安全标识

3.3.2能判断机器人系统危险状况,采取急停等安全防护措施

3.3.3能在手动和自动模式下设置机器人运行速度上限

3.3.1机器人安全操作注意事项

3.3.2机器人及周边配套设备急停操作方法

3.3.3机器人安全运行机制

职业

功能

1.1机械总装准备

1.1.1能识读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总装配图和装配工艺文件

1.1.2能根据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装配要求选用装配工具、工装夹具

1.1.3能按照总装配图及工艺指导文件,准备总装零部件

1.1.1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总装配图识读方法

1.1.2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组成和装配方法

1.2机械总装

1.2.1能装配搬运、码垛、焊接、喷涂、装配、打磨等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的周边配套设备

1.2.2能安装相机、镜头、光源等机器视觉装置功能部件

12.1搬运、码垛、焊接、喷涂、装配、打磨等工艺原理及周边配套设备使用方法

1.2.2机器视觉装置功能部件选型与装配方法

1.3机械总装功能调试

1.3.1能调整机器人末端执行器与周边配套设备之间位置,达到机器人与其他设备动作配合的要求

1.3.2能调节液压和气动系统压力、流量等

1.3.3能按照装配技术要求检查变位机旋转角度、移动平台移动行程、送丝系统送丝等周边配套设备的功能

1.3.4能调整机器视觉系统部件的图像成像、聚焦、亮度等功能

1.3.5能检查传感器、相机等部件安装位置

1.3.6能填写机械总装调试记录单

1.3.1液压和气动回路的调试方法

1.3.2周边配套设备功能的调试方法

1.3.3机器视觉系统功能部件使用方法

1.3.4传感器安装和使用方法

1.3.5机械总装调试记录单的填写方法

2.1电气系统装配

2.1.1能按照电气装配技术文件要求安装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的电气柜、配电盘等

2.1.2能根据电气原理图、电气接线图连接电气柜的配电盘线路

2.1.3能按照电气接线图要求连接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外部急停回路、安全回路

2.1.4能连接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的控制线路

2.1.1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伺服装置、步进装置、变频装置、人机交互装置等装配方法

2.1.2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的急停和安全操作规范

2.2电气系统功能调试

2.2.1能完成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通电前的安全检测

2.2.2能测试传感器的信号

2.2.3能根据技术文件要求设置PLC、伺服装置、步进装置、变频装置、人机交互装置等参数

2.2.4能通过机器人通信接口将机器人参数、PLC程序传入机器人控制器

2.2.5能使用视觉图像软件调试相机参数

2.2.2传感器的测试方法

2.2.3PLC、伺服装置、步进装置、变频装置、人机交互装置等参数设置方法

2.2.4机器视觉系统通信和标定方法

3.1.1能创建工具、工件坐标系,完成坐标系标定

3.1.2能设置负载参数

3.1.3能设定机器人外部辅助轴的控制参数

3.1.4能设定机器人系统外部启动/停止、输入/输出、急停等信号

3.1.5能设定机器人系统网络通信参数

3.1.6能测试重复定位精度

3.1.1工具、工件坐标系标定与修改方法

3.1.2负载参数知识及其设置方法3.1.3机器人外部辅助轴的控制参数配置方法

3.1.4机器人系统外部控制信号、组输入/输出信号设定方法

3.1.5网络通信设置方法

3.1.6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测试方法

3.2.1能根据机器人输入/输出信号通断,调整机器人运行状态

3.2.2能根据机器人位置数据、运行状态及运动轨迹调整程序

3.2.3能利用示教器控制外部辅助轴实现外部设备的功能调整

3.2.4能创建搬运、码垛、焊接、喷涂、装配、打磨等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的运行程序,添加作业指令,进行系统工艺程序编制与调试

3.2.5能使用视觉图像软件进行机器视觉系统的编程

3.2.6能根据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的实际作业效果,调整周边配套设备,优化机器人的作业位姿、运动轨迹、工艺参数、运行程序等

3.2.7能利用机器人报警功能进行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功能的调整

3.2.8能设置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的安全防护机制,在手动和自动模式下触发机器人停止

3.2.1机器人输入/输出信号调试方法

3.2.2机器人外部辅助轴操作与调试方法

3.2.3机器人搬运、码垛、焊接、喷涂、装配、打磨等典型应用

3.2.4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典型应用程序编写与调试方法

3.2.5机器人码垛、焊接等作业指令的应用

3.2.6机器视觉系统的编程方法

3.2.7机器人运行程序、运动轨迹、工艺参数等的优化方法

3.2.8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安全防护机制的设置方法

3.3离线编程与仿真

3.3.1能将三维建模软件创建的模型文件导入离线编程软件

3.3.2能使用离线编程软件创建机器人系统作业场景

3.3.3能使用离线编程软件编制机器人运动轨迹,生成机器人运行程序

3.3.4能备份机器人离线程序

3.3.1三维建模软件的模型文件导入方法

3.3.2离线编程软件使用方法

1.1系统编程与调试

1.1.1能结合PLC、上位机、机器视觉系统等配置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参数

1.1.2能结合程序框架标准编制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总控程序,完成生产联调

1.1.3能操作智能型工业机器人,进行通讯、监控、力和视觉参数设定、数据分析等

1.1.4能使用多种导航方式操作移动机器人,进行监控、路径规则、充电等

1.1.5能操作协作机器人,进行拖动示教、监控、安全保护参数设定等

1.1.1PLC、上位机等硬件与软件配置方法

1.1.2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编程与生产联调方法

1.1.3力和视觉系统的标定及视觉位置误差补偿的方法

1.1.4磁导航、激光导航、轮廓导航技术的应用

1.1.5力/位置组合控制、阻抗控制的方法

1.2离线编程与仿真

1.2.1能结合机器人系统集成方案进行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的离线编程和仿真

1.2.2能根据现场条件对离线程序进行在线调整及性能优化

1.2.1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的动作逻辑仿真方法

1.2.2机器人工具、工件坐标系变换补偿及其方法

系统规划与调整

2.1应用方案制定

2.1.1能制定搬运、码垛、焊接、喷涂、装配、打磨等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控制方案

2.1.2能判定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的故障,根据生产需求给出解决方案

2.1.3能判定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使用设备的故障,为设备的检修提供解决方案

2.1.4能编制机械、电气系统装调工艺规程和生产工艺流程指导文件

2.1.5能进行标准设备及工艺模块选型

2.1.1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的控制系统架构及其组态方法

2.1.2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故障诊断方法

2.1.3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数据采集方法

2.1.4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的机械、电气系统装调工艺规程编制方法

2.1.5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的生产加工工艺及其流程指导文件编制方法

2.1.6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各组成部分技术参数及其应用

2.2系统评估与优化

2.2.1能结合生产现场实际情况和工艺需求、仿真效果,评估和论证、优化机器人系统集成方案

2.2.2能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及生产数据,对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程序及硬件配置进行调整

2.2.3能根据系统操作、调试等资料,编制工作站或系统运行分析报告

2.2.1方案可行性评估方法

2.2.2产品良率和产能提升方法

2.2.3技术分析报告编制方法

技术管理

3.1系统质量管理

3.1.1能根据现场调试报告,检测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的安装质量

3.1.1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安装流程质量检测方法

3.2制定现场管理规范

3.2.1能制定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所需工具、辅助设备、耗材等管理规范

3.2.2能制定机器人工作站或系统的安全防护规范

3.2.1现场工具、辅助设备、耗材等管理方法

4.

培训与指导

4.1培训

4.1.1能制定培训方案

4.1.2能对三级/高级工及以下级别人员进行理论知识及技能培训,完成培训总结

4.1.1培训方案编制方法和注意事项

4.1.2理论及技能培训教学方法

4.2技能指导

4.2.1能指导三级/高级工及以下级别人员进行机器人参数配置、装配、操作、编程、调试等

4.2.2能根据工艺、产品要求等现场情况变化,指导高级及以下级别人员调整作业

4.2.1操作技能指导要求和方法

1.1.1能搭建智能车间或智能工厂控制系统,协同控制移动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设备

1.1.2能根据单个控制器控制多台工业机器人本体协同作业的要求,进行硬件选型、参数配置、控制程序编程等

1.1.3能根据生产线实际运行情况,调试多种多台机器人协同作业的系统程序

1.1.1机器人数据通信和整体系统程序架构

1.1.2多机器人功能参数配置、坐标系标定、程序编程与调试的方法

1.2.1能使用离线编程软件进行多种多台机器人协同作业的系统程序编程与调试

1.2.2能使用离线编程软件生成共线生产程序

1.2.1多机器人协同作业的离线编程及仿真方法

1.2.2共线生产离线编程及仿真流程

2.1.1能根据产品特征、车间结构布局、生产节拍、成本等,参与制定机器人系统集成方案

2.1.2能根据现有生产设备所包含的机器人系统的技术参数,针对新产品、新生产工艺、新标准等制定机器人系统升级改造的应用方案

2.1.3能为工厂、车间、生产线的智能化升级改造提供配套的机器人系统设置、程序调整以及硬件配置的应用方案

2.1.4能为自动化车间或智能工厂制定机器人系统故障应急处置方案及标准作业程序(SOP)

2.1.5能根据机器人系统各零部件使用寿命及保养周期,制定维护保养方案

2.1.6能根据机器人系统应用方案编制程序框架规范

2.1.1机器人系统集成方案制定方法

2.1.2机器人系统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参数

2.1.3机器人系统各组成部分硬件成本估算方法

2.1.4机器人系统各核心零部件性能衰减对机器人系统技术参数的影响

2.1.5线体备选方案

2.1.6工业物联网、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应用

2.1.7机器人系统应用方案的程序框架规范编制要求

2.2.2能根据实际生产需求,提出机器人系统生产加工工艺、节拍、工装和布局的优化建议

2.2.3能根据生产现场改进和优化情况,编制技术总结报告

2.2.4能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的使用状况进行生产总结

2.2.1智能生产管理系统使用方法

2.2.2生产工艺优化方法

2.2.3生产计划与生产节拍管理方法

2.2.4技术总结报告编制方法

3.1系统实施管理

3.1.1能根据机器人系统集成或改造技术方案制定实施细则

3.1.2能进行机器人生产线从施工到验收的全过程技术管理

3.1.3能完成机器人系统的试运行及设备验收

3.1.1机器人系统实施细则的制定方法

3.1.2工程技术管理方法

3.1.3机器人系统验收方法

3.2现场人员管理

3.2.1能根据生产计划制定人员管理方案

3.2.2能根据生产线现场实际情况,组织有关人员协调作业

3.2.1生产人员管理方法

3.2.2多人协同作业的组织管理方法

4.1.1能对二级/技师进行理论知识及技能培训

4.1.2能编写培训教材、实操指导书

4.1.1培训教材和实操指导书编写方法

4.2.1能指导二级/技师进行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参数配置、装配、操作、编程、调试等

4.2.2能指导二级/技师人员现场排除意外、紧急情况或疑难问题

THE END
1.人社直通车丨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政策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政策是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方式,即由企业与技工院校、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机构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脱产或半脱产等模式共同培养学徒。按照政策规定,以中级工为培养目标的,每学年学习课程不得少于五门,学习总课时不得少于500学时;以高级工为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0849244990279860&wfr=spider&for=pc
2.职业培训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2年版)(Word精排版)佚名· 6068标准,培训 还剩15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职业编码4-07-03-05职业培训师(202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作方法和工具能根据培训项日要求选用配套教材L 3.4开发和选用培训教材应遵循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2. https://www.yxfsz.com/view/1825028639554637826
3.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电气设备安装工(4)取得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的、以中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中等以上职业学校本职业毕业证书。 ——高级(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取得本职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经本职业高级正规培训达到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 https://hkgcxy.jatc.edu.cn/2021/0110/c563a2181/pagem.htm
4.育婴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0版)(1)取得本职业中级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经本职业高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2)取得本职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6年以上。 (3)取得高级技工学校或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的、以高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学校本职业(专业)毕业证书。 http://www.xtzy.com/html/46633.html
5.国家职业标准——二胡板胡演奏员河北艺术职业学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为进一步完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为文化艺术类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供科学、规范的依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委托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中心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民族乐器演奏员(二胡、板胡演奏员)国家职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https://www.hebart.com/sjb/info/1007/1042.htm
6.《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进入公示阶段该学会在完成家庭教育指导师新职业申报后,广泛汇聚专家力量,多方多次调研论证,编制完成了《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标准与职业大典规定的内容相一致和衔接,细化了家庭教育指导师的职业定义,从从业者受教育程度、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特征、职业基础知识、工作要求、培训学时、技能要求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https://www.hntv.tv/jiaoyu/article/1/1699686889324019714
7.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国家职业标准(1)取得本职业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高级技师正规培训后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2)取得本职业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1.8.3鉴定方式 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理论知识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均实行百分制,成https://jxgcxy.jvtc.jx.cn/info/1266/1605.htm
8.装饰镶贴工国家职业标准(1)取得本职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经本职业高级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 (2)取得本职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专业工作7年以上。 (3)取得高级技工学校或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核认定的、以高级技能为培养目标的高等以上职业学校本职业毕业证书。 http://www.cnsdjxw.com/news_brows.asp?id=2963
9.降管理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pdf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有关规定,为了进一步完善国家职业标准 体系,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供科学、规范的依据,卫生部同劳动和社会保障 部在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协助下,委托有关专家,制 定了《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 一、本《https://m.book118.com/html/2022/0428/7030024110004115.shtm
10.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技术规程2.2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的特性、技术工艺、设备 材料以及生产方式等要求,对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提出的综合性水平规定。它是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鉴 定,以及用人单位录用、使用人员的基本依据。 2.3职业分类 按照职业的工作性质、活动方式等异同,对社会职业及其 类别所进行的系统https://www.docin.com/p-2638909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