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奶牛君一起来研读《新时代如何弘扬教育家精神》。
作者简介:
邬志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主要从事农村教育、教育管理、教育改革与政策研究,先后主持承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中欧合作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级项目等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中国教育现代化新视野》和《教育全球化:中国的视点与问题》等10余部,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光明日报》等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王苏平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新时代如何弘扬教育家精神
邬志辉王苏平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既是教育家群体所共有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特质,更是中国教育家群体所特有的彰显中国文化价值的精神风貌。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本质上回答的是“为何当教师、为谁当教师、怎样当教师”这一根本性问题。新时代弘扬教育家精神,一要追问为何当教师,从从教目的出发,坚守育人初心、修炼育己境界、回归创造本质;二要叩问为谁当教师,从职业身份入手,厚植服务人民之情、常怀至诚报国之心、树立胸怀天下之志;三要探问怎样当教师,从师生关系着眼,激发学生兴趣、触动学生心灵、解放学生天性。
关键词:教育家;教育家精神;精神谱系
在第39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的教育家精神内涵,并鼓励全国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教育家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继“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之后提出的又一个以行业命名的“中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指引和支撑广大教师和师范生立德修身、潜心育人、开拓创新、强教报国的强大精神力量。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家群体所共有的价值追求、道德品格、心智模式、能力素质等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特质,而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教育家精神在体现了世界教育家群体共有特征的同时,还彰显了中国教育家群体的特有风貌。我们认为,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本质上回答的是“为何当教师、为谁当教师、怎样当教师”这一教书育人的根本性问题。新时代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必须对这一重大根本问题给予深刻回答、全面培育和积极践行。
一、追问为何当教师——育人·育己·创造
我们为何当教师?思考这个问题的逻辑起点是从教目的。教师是培养人的职业,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崇高使命,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责任,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当教师就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这是教师的天职。但是,抱持什么信念当教师,这是区分一般从教者和教育家的分水岭。因此,弘扬教育家精神必须从深刻回答“为何当教师”这一事关从教信念和价值追求的核心问题入手。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升为师的动力,前提是教师必须把“心”用在教育上,而用“心”于教育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
二、叩问为谁当教师——人民·国家·天下
我们为谁当教师?思考这个问题的逻辑起点是职业身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重点强调要“突显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强化教师承担的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特别要求“公办中小学教师要切实履行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义务,强化国家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教育责任”。2021年11月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第十三条也明确提出“公办中小学教师是国家公职人员”。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升为师的格局,前提是教师必须确立高远的抱负理想,而立“志”于教育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
三、探问怎样当教师——激发·触动·解放
我们怎样当教师?思考这个问题的逻辑起点是师生关系。没有学生就没有教师,教师的身份是被学生所确证的。教师同学生之间建构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师生之间就存在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与学生建构一种积极友好的、健康向上的、富有教育学意向的关系。过去我们常说“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敬其师,效其行”。但是,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不是特权的而是平等的,不是猜疑的而是信任的。教师是在与学生共同经历、体验、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累积生命情谊的。师生之间有了情感的、精神的和心灵的共同生命体验,教育的影响才有可能真正发生。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升为师的智慧,前提是教师必须真正地爱学生和尊重学生,在民主与合作中张扬学生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