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理论学习

雷浩李雪|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

原创雷浩李雪全球教育展望2022-06-2316:00发表于上海

摘要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版)》的颁布,标志着核心素养已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引领教学变革的重要引擎,倒逼课堂教学走向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学整体站位,弥合正式课程与体验课程之间的落差,从课程角度落实学习中心理念。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设计需要在核心素养育人目标体系下聚焦大单元主题与课时、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作业与检测、学后反思六个要素。在素养本位大单元教学实践中需要坚持“为学而教”的初衷,在实施路径上聚焦学科实践,在教学全程贯穿教-学-评一致性。

关键词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

作者简介

雷浩/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青年研究员(上海200062)

李雪/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上海200062)

一、素养本位大单元教学的价值透视

核心素养是一种复杂的、高阶的、人性化和社会化的综合表现,其发展具有整体性,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知识点或某一节课来实现。这就意味着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应当建立知识的“肌肉模型”,即打破碎片化学习,让知识从孤立零散走向关联、从无序走向有序,通过结构化统整使学习内容聚类为“块状”。换句话说就是摒弃以课时或知识点为单位的碎片化设计,走向完整而相对独立的学习历程设计。在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时,教师在教学中看到的不再是某一个学习行为或学习活动,而是学生从认识、理解到反思再到迁移应用的全貌。教师能够跳出串联各个知识点的微观思维,不再纠结采用哪种方法手段来攻破某一个教学难点,而是将学生学习的历程作为整体来通盘考虑,通过揭示各个知识点、学习经验之间的纵横关系,使其相互借力,让所谓的教学难点不攻自破,真正走出单一模式和碎片化教学的泥沼,这标志着教师教学站位的提升。

以高站位来规划大单元,那么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完整的学习事件或一段微课程。不同于教材编排中呈现出的自然单元,大单元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注重打破教材在学科间或学科内的排列组合,借任务、问题、项目等重组知识内容,引导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建立联结,促进新旧知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融合。因此,从单元外部来讲,单元与单元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从单元内部来讲,教学各要素都遵循学习逻辑呈现结构化特征,增强了教学的系统性。具体而言,系统性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学习任务、教学活动四个方面:首先,教学目标的确立基于对素养目标、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基本学情等的科学认识和系统分析。其次,教学过程在横向上全面把握学习要素,在纵向上统筹规划完整的学习环节和学习历程,将学习的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事件来开展。再次,学习任务的制定符合学生从简单到复杂、由具体至抽象的认知规律,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任务是连贯且递进的,同时注重教、学、评的有机统一。最后,教学活动的实施不再聚焦零碎知识点的理解、记忆或陈述,而是强调学生面对现实挑战时能综合运用不同知识解决问题。

(二)聚焦领悟和运作课程解决实施落差

相比“双基”和三维目标,核心素养更强调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结合和综合表现,将引领教学实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内在精神意志的统一为旨归,有利于打破分立性育人取向,体现对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理性之“整全人”的追求。

(三)从课程视角落实学习中心的理念

从课程逻辑来看,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就是学生经验的发展,课程内容是选择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是组织教育经验,课程评价是确定学生经验的发展情况。由此可见,课程逻辑以学生经验贯穿课程各要素的设计,从而更好地契合了新课程的要求。而指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是一个体现课程逻辑和学习立场的完整的学习事件,强调学生不仅要体验学的过程,而且要学会,即在真实情境下用知识解决问题;不仅强调真实情境下的学会,而且鼓励能动地、自主地学会,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为基础,大单元教学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按学习逻辑对学习目标、任务、情境、活动、评价等要素进行系统整合与设计,学生将在其中历经如何学会的进阶过程。在这个历程中,教学与评价相融合并共享教学目标,学生不仅能明确“学会什么”、了解“怎样学”,而且还能及时通过评价反馈掌握“学到何种程度”的信息。由此可见,大单元教学的出发点、历程和归宿都围绕学生的学习展开,有利于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关系。

在这种“学习中心”的教学关系下,教学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存在于学生能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亲身体验学习经历的全过程之中。教师承认、培养并依靠学生对学习的最终责任和自主发展的意识。教师的教重在为学生自主的学习实践和经验转化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利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进一步讲,是帮助学生建构发展性的学习过程,实现深度学习。可以说,大单元教学规避了以往“教为中心”的教学所暴露的师生主体立场错位、教学逻辑不匹配、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相分离以及学生发展不平衡等弊端,围绕学生的学习历程展开、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创造条件,呈现出“学习中心”的特质,回应了核心素养目标对良性教学关系的期待。

二、素养本位大单元教学设计的逻辑理路

(一)依托学期单元规划设定大单元主题与课时

单元主题的创建旨在回应为何要学习该单元。主题是对单元学习历程中所涉及的关键问题或主要内容的概括,一个清晰而明确的主题蕴藏着单元内容统整的内在逻辑,有助于确保知识系统能够统整。核心主题既能作为连接不同知识内容的线索,发挥聚合作用,又能为建立关联的知识系统赋予意义,增强学习过程的完整性与一致性。素养导向的单元主题不仅涵盖学科内或跨学科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同时又能体现出单元学习在真实生活情境下的价值意义,具有可操作性。单元课时意在将大容量的单元学习活动根据教学时长单位进行划分,能够体现单元学习历程的计划性、操作性和适应性。合理安排课时能直观呈现单元内部不同阶段需要集中实现的目标,有利于恰当地分配单元学习,达到循序渐进、逐步进阶的效果。

(二)以素养导向的育人目标体系为依据确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的灵魂,引领评价任务、学习过程、作业与检测以及学后反思的设计。学习目标主要回答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将学习目标作为单元教学设计的第一要素体现了逆向设计中“结果导向”的特点,打破了依据学习活动和内容预估学习结果的随意性,有利于提升目标设计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在宏观层面上,学习目标要对接真实情境下的核心素养,突出其对学生的发展性价值和对知识系统的整合性作用;在微观层面上,学习目标要能够落实到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转化成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学习结果。

新修订的学科课程标准是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建立的学科育人目标体系,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学业质量标准。这一目标体系系统描述了素养视域下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因而可以成为确立学习目标的主要依据。课程目标是对核心素养的拓展描述;课程内容标准是对实现核心素养的学习内容的描述。也就是说,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分别规定了学科育人目标以及素养视域下具体的学习内容,学习(教学)目标的设计可以从中提取或重组与单元主题相契合、与基本学情相匹配的目标维度和内容。学业质量标准根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标准,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特征,从而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和广度,为教学实施提供依据。学习目标设计可以将其作为提炼表现性要求、对接单元目标的切入点。具体而言,课标规定的主要是学段积累性和递进性的学业要求,可以将这些要求划分为若干个层级,根据层级递进的序列划分至单元目标中。需要注意的是,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兼顾单元整体目标和课时目标。与单元整体目标不同,课时目标应更周详、更具体,展示出更多形成性和表现性的目标,让课时与课时之间的学习建立联结并互为支撑,为单元整体学习的进阶搭建支架。

(三)基于真实情境创设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旨在回答如何知道学生在大单元学习中是否达到了预期结果?有哪些证据来判断学生学到何种程度?根据逆向设计的思路,将评价置于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之间,正是大单元教学设计专业化的体现:评价紧随目标之后,有利于提升二者之间的黏合度、增强评价与目标的匹配度,同时还可以修正目标中不恰当的部分。将评价置于学习过程之前,一方面,可以强化评价对学习过程的引领作用,确保学习过程不偏离预定方向;另一方面,能为评价嵌入学习过程提供基础,发挥过程性评价任务的诊断和调节等功能。然而,要发挥评价任务前置所形成的“承上启下”作用,要求评价任务既要确保能激发目标的考察点或者说目标对应的行为表征,同时又能持续嵌入学习过程中,通过及时有效的反馈来改进紧随其后的学习过程。

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情境性[6],那么评价任务作为激发学生达成预期素养目标的“引信”,也应当以真实情境为载体。评价任务的设计通常根据单元主题或统摄中心确定一个核心任务,然后将其分解为系列子任务,最终形成一个系统的、结构化的、具有挑战性的大任务。基于真实情境创设评价任务的逻辑包含三个要点:第一,包含真实挑战的评价任务。一方面,连接真实情境的素材有助于挖掘学生依靠现有经验难以完成的挑战性任务,以此激励学生吸收新知识、形成新思维,实现学习进阶;另一方面,真实情境更容易创造复杂的、多样化的挑战性任务,从而帮助学生促进经验的抽象转化,减少从一个具体问题到另一个相似问题的低通路迁移,强化将所学知识技能迁移到多元化情境中的高通路迁移。第二,能促成学生真切实践的评价任务。真实情境更容易与学生建立互动,使学生在任务中真切地参与和体验探究、讨论等学习活动,真实地在任务中“做事”,达到知行合一。第三,能展示学生真实表现的评价任务。现实生活中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方案既不是特定的也不是单一的,要以真实情境还原互动发生的背景,让评价任务不仅要能包容超出预设互动结果的生成性表现,而且要重视引出多样化的行为表现。

(四)以进阶思路构建学习过程

(五)以结构化思维设计作业与检测

作业与检测的设计旨在判断学生在一段学习历程中是否真的学会了。大单元教学是一段结构化的学习历程,那么作业与检测作为完整历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也应当体现结构化。具有结构化特征的作业与检测能够对各课时的作业内容、类型、难度等进行统筹规划,提高不同作业的关联性和递进性,减少针对低水平目标或反复操练性作业在单元教学中的机械重复,从而为学生减轻不必要的学习负担。

(六)根据学生认知序列设计学后反思

反思是确保学习活动在深层次发生的基本条件[8],学生只有经过学后反思才有可能实现对迷思概念的顿悟,进而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模式,重构经验体系,最终习得具有广泛迁移性的核心素养。换句话说,反思是发展核心素养的前提条件,是能力走向素养的关键步骤[9]。单元教学设计中的反思不是单纯地回顾或重复学习过程,而是由学生主动发起的、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思维过程,涉及学生对自身参与整段学习历程的活动过程及其行为、策略、资源、信息、结果等的再思考。

三、素养本位大单元教学实施的行动逻辑

大单元设计对于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具有独特优势,然而,再好的教学设计如果没有真正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付诸实施的行动,也难以改进现有教学的积弊,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地。大单元教学实施的内在逻辑就是将系统的、专业化的教学设计付诸行动,以此来促进学生主动的、深层次的学的实践。

(一)教学出发点落实“为学而教”

大单元教学的设计体现了学习立场,呈现出学生学会的历程而非教师教的过程,强调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那么以此为依据展开的课堂教学也应落实“为学而教”的思想。所谓为学而教,即学生的学习成为教学的本体目的与根本指向,一切教的实践都围绕学生“学什么、如何学会”展开,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促进和服务于学生深度学习的手段或条件,一切学习环境都旨在辅助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践行为学而教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第三,选择符合学习任务和学习过程的课堂教学形态。对于课堂教学形态来说,大单元教学具有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灵活性,能适用于包括对话型、指导型、自主型、合作型、评价型等在内的多种教学形态。[10]教师要以“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为教学实施的基本准则,在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和单元学习逻辑的基础上,根据具体学习任务和过程为单元教学实施匹配合适的教学形态。就教学组织形式而言,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综合考虑教学形态、教学资源以及具体教学情境等,以此权衡班级授课、分组教学或个别化教学等不同组织形式的适宜度。

其四,根据学习需求提供匹配的学习资源,这是大单元教学能够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障。大单元教学实施所需的学习资源可分为四类:一是学习场所提供的物资资源,如学习工具、教材、多媒体设备等;二是预备和激活已有经验体系的资源,例如学习档案袋、复习表、知识地图等;三是辅助学生开展学习或评价任务的资源,如拓展资料卡、评价量表等;四是指导学生精确掌握本单元学习历程的资源,可以是单元学习指导手册、学习策略/方法建议清单等。需要说明的是,学习资源的类型并不仅限于文字材料,还可以是音频、视频、图像等多媒体材料。

(二)实施路径聚焦学科实践

学科实践在大单元教学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建构学科思维方法、运用学科学习方式,换句话说就是用具有学科典型特征的思维和方式来“学会”学科,集中反映学科教学方式及其特性。具体而言,教师一方面要遵循学科知识建构的规律,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挖掘学习情境所蕴含的学科要素特征、提炼内隐于具体知识的学科思想方法,并结合情境引导学生体悟学科思想方法的内在逻辑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要借助学科思维方法实现单元教学内容的精简、提炼与整合,以此规避传统学科课堂教学内容分散和教学过程不连续的问题。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要坚持用与学科特征相匹配的学习方式来理解、建构和运用学科知识。例如,用反映语文学科特性的口语表达来学习语文;通过符合科学特征的合作探究方式来学习科学;借助史料实证来学习历史等。此外,学生还可以及时借助作业或练习归纳总结学科思想方法,通过学后反思强化对学科思想方法的认识,促进自身学科实践的经验转化,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超越学科课堂所限定的知识范围,激发具有创造性的实践。

(三)教学全程贯穿教-学-评一致性

大单元教学本质上是一段完整的学习历程,这样的一段历程需要建立在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引领下,明确如何抵达目的地以及当前与目的地间的差距,对应到教学中分别是教学目标、承载目标实现的学习任务以及判断学到何种程度的学习评价三个要素。目标是单元教学起点和归宿,一切教与学的活动都旨在实现目标,因此,有效的单元教学需要以目标为出发点,遵循教-学-评一致性。所谓教-学-评一致性,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学习评价三者之间相互统一,[12]而实现统一的判断标准和依据是学习目标,所以教-学-评一致性实则蕴含着教师教的活动、学生学的活动、评价任务都与学习目标保持一致。

在大单元教学实践中落实教-学-评一致性,具体可以这样做:其一,实施与学习目标一致的教学活动,即强调教师教的逻辑与学生学的逻辑相匹配。进一步讲,教师的教学内容、行为方式、活动过程等都能与学生学习的活动过程、评价任务相互伴随发生,并统一指向和对应支持学习目标的实现。其二,学习评价与教学目标一致,评价既回应教学目标的要求,又用于衡量学习与目标的差距、检测目标的实现情况,并通过反馈帮助改进学习、趋近目标。同时,评价任务嵌入学习的全过程,持续指向学习目标。其三,学生学习的活动过程与学习目标一致,各课时的学习活动在进阶的同时服务于本课时的目标要求。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统筹规划教学活动,能够促使教学活动形成有机的动态互动的机制,有利于破除基于知识点和课时的碎片化教学设计,在单元内部建立有意义的联结。

参考文献:

推荐阅读

◆《全球教育展望》2022年第5期目录

◆摘要“抢鲜”看——《全球教育展望》2022年第5期

◆CONTENTSOFGLOBALEDUCATION:NO.5,2022

◆吴刚平|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义务教育培养目标解读

THE END
1.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的文献研究综述自语文新课标颁布以来,语文教学的大单元教学方法成为语文教学界的热门词。为厘清这些概念,深入对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笔者对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理论支撑、教学价值、课堂实践等方面的学界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 一、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发展历程 笔者在文献检索中检索“语文大单元教学”,截止2021年10月,共有44篇学https://www.jianshu.com/p/7bb440a237e4
2.略述单元教学的产生与发展.docx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水平来选择和实施适合的单元教学模式。 中国文献学研究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历史、哲学、文学、艺术、语言等领域。本文将阐述中国文献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前重要的研究领域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文献学研究的历史渊源 中国文献学https://m.renrendoc.com/paper/305686398.html
3.新课标背景下的大单元教学研究:国内外大单元教学发展与演进综述新课标背景下的大单元教学研究:国内外大单元教学发展与演进综述 .pdf,新课标背景下的大单元教学研究:国内外大单元教学发展与演进综述 随着义务教育新课标(2022版)的深入实施,大单元教学逐渐 在基础教育学校和教师中引起广泛关注和追捧。这种现象的产生,主 要源于以下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517/6051221133010132.shtm
4.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雨花台中学]很显然本单元在《课程标准》历史(Ⅲ)中有着突出而重要的地位,从纵向上看,“西方人文精神”是西方文化古代迄止近代的重要内容,并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要理解现代及当代的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不能不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从横向上看,“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http://www.yhtzx.net/xkjs/lsjyz/jxsg/cms/post-278819
5.大单元教学心得体会(通用15篇)大单元教学心得体会篇1 以前我们的学习总会把课文当作重点,单元导语曾经受到过不屑一顾的冷遇,原因是以前没有认识到单元导语蕴含的内在价值和对学生的指引作用。但在的单元整体教学,首先需要教师高度重视单元导语,让学生根据单元导语,制定自己一单元的学习目标,并且引导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课文,并将这一单元列出提纲。看https://www.diyifanwen.com/fanwen/xindetihui/13298026.html
6.议题式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地位:《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第八课。发展观点是联系观点的逻辑延伸,与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起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二者都是我们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时,发展观与矛盾观密不可分,存http://xaeduyun.cn/s37gg/acommonapp/csite/ablog/cblog/mblogBrowse.do?blogid=2c90816581f240a501821015cd81093f
7.大单元教学反思(精选11篇)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单元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单元教学反思 篇1 在上《声音https://www.ruiwen.com/jiaoxuefansi/5081474.html
8.基于“双新”视域下的高中体育大单元设计探索——以排球“垫传摘要:随着“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落实立德树人、培养核心素养、课程改革深化方面,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发挥着联结新课程新教材与课堂教学的桥梁作用,是落实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应聚焦核心素养的整体性、体现结构化的理念、创设递进的情境,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重组、整合,https://tpd.xhedu.sh.cn/cms/app/info/doc/index.php/92565
9.聚焦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记焦作市马村区实验学校第一节课,由美术方黎明老师围绕《鱼戏莲叶间》和大家分享大单元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经验,讲解大单元教学的优势——整体性、相关性、阶梯性。并且从主题、欣赏、技法、构思、创作、展示这六个环节分别讲述师生互动的过程,呈现每个环节的教学成果和评价量规。从学科教学和学生发展角度上,拓展美术学科的外延学习。 http://www.qxteacher.com/id642115.html
10.校本研修:四年级语文备课组“聚焦关键性问题设计有效教学教学过程: 一、回忆习作历程 教师揭题: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之后,我们各自完成了一篇以《我的乐园》为主题的习作。同学们的乐园多姿多彩:有温馨的卧室,独特的图书角,柔软的海滩,温暖的家,快乐的校园,小区里的花园。通过每一个同学的习作,我都能感受到你们的文字所传递出来的那一份你们的快乐,这快乐像是长了翅膀,溢http://yhlxx.jnjy.net.cn/NewShow-2126.aspx
11.2024年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电大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 五、大单元目标叙写 六、大单元教学重点 七、大单元教学难点 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九、学业评价 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个性化定制可以联系学校) 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 十二、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 十三、大单元作业设计 https://www.diandahome.com/242851.html
12.“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研修心得济南市大明湖小学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是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必经之路。我们要改变观念,超越传统的课时主义和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重构学生学习历程,在大单元、大概念、大情景下来设计学习路径。改变过去零碎的、不成体系的“部分+部分=整体”的知识组织形式,走向以大单元、大概念下真实情境的“整体-部分-整体”的任务活动建构方式https://rrt.jndjg.cn/index.php?r=space/school/portal/content/view&id=1342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