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又来了一个新词儿?地理《大单元教学》!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见教材,见自己,见学生,学霸整理的地理笔记教师教育

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智能+”时代,社会迅猛发展、国际格局不断变化。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地理教研组秉承“走出去,请进来”原则,多次外出学习,请专家进校指导再提升。

杨向东教授讲座

“课程改革的四个基本理念——核心素养是育人目标,真实情境是活动载体,领域知识技能是必要基础,学习方式变革是实现途径。”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杨向东教授

崔允漷教授讲座

“单元不是内容单位,而是学习单位,是微课程。它指向素养目标的达成,以问题链或任务串来组织目标、情境、知识点、活动、评价等,成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学习故事。单元是课程的最小单位,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重要路径和基本单位。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综合组专家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

汪春燕老师讲座

单元学习是以单元的方式向学生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围绕某个实际问题,学生通过设计问题解决方案、自主决策或合作探究活动,最终以作品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北京市十一学校地理特级教师

海淀区兼职教研员汪春燕老师

素养发展,演练提升----课堂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了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地理组老师坚持实践改进。为满足学生素养发展需求,地理组老师着眼于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以课例形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从内容到课程的学习过程,合理设计学习单元

地理组老师认真研读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系统分析教材内容及其所承载的素养发展价值和社会应用价值,根据各年级学生实际情况,整体设计学习单元,明确单元主题。依据学习目标,遵循学科体系和学习逻辑,考虑单元之间的关系,整体架构单元学习活动;考虑单元内课时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学习顺序。

如:按教材内容组织的学习单元设计,以结构图形式整体呈现单元内的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课例内容,则是以真实情景下学习任务进行设计,学习任务具有综合性、挑战性和开放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体性。

【以真实情景下设计学习任务→→→以结构图形式设计的整体学习单元】

课例1:闫晓杰老师的《气候对自然景观形成的影响》

课例2:刘莉莉老师的《识别地貌形态》

课例3:彭光莉老师的《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2.组织参与式、反思性课堂学习,构建学科大观念

【参与式、反思性课堂学习→→→构建学科大观念】

课例2刘莉莉老师的《识别地貌形态》

课例3彭光莉老师的《分层设色地形图》

3.价值引领,聚焦核心素养,坚持学科育人

在情境体验和亲身感悟中,聚焦核心素养,坚持课程育人,注重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以致用,注重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生活实践相结合,强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地理素养的培养,则是让学生正确应用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基本思想、方法,在地理实践中积累正确的活动经验,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最终在解决地理环境中真实问题时形成正确的行为。

【地理实践→→→素养发展】

4.尝试多样化评价,诊断课堂学习效果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目标,针对核心学习活动制定表现性评价方案。参照课程标准,对学生活动表现进行水平预设和行为描述,形成表现评价指标。对照活动表现评价指标,对学生的活动表现进行即时评价和反馈,并结合水平进阶的关键点给予指导,激励学生进一步迁移运用与探究。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与实施分层(基础型、拓展型)作业、任务式(实践型、探究型)作业、学科融合类(跨学科、主题式)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发挥作业的复习巩固、提升素养和过程性评价功能,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迁移应用学科知识和问题解决的思路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表现性评价】

课例闫晓杰老师的《气候对自然景观形成的影响》

【探索实践性作业】

课例彭光莉老师的《分层设色地形图》

科学规范的教学单元设计,是课堂教学改进的基础。丰富的学科课程资源,是课堂教学改进的条件。恰当的学习任务,是课堂教学改进的重点。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深度互动的保障。素养导向的作业设计和学业检测,是固化学习效果的关键。

地理组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结合学情,以课堂为阵地,精心设计整个课程单元和课时内容,努力让每一堂课成为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增长点,价值观念的提升点,必备品格的形成点。

几多耕耘,几多收获----成果梳理

在课程整合教学思想的引领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探索单元教学基本路径。在学习、研究、备课、磨课、评课的过程中,切实转变着教师观念,优化着教学行为。真实情境下的大单元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思维活跃程度,让真实学习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发生,使学生地理学科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价值观念也随之悄然发生变化。

学生构建单元

学生在知识空间化、单元化、逻辑化的过程中,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学生素养发展

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实践能力、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优秀课例展示

课例1:郝然老师的校级公开课《农业地区分布》-----本节课由石景山教师进修学校吴云老师指导。

本节课是初二年级,按照教材内容安排,以农业为话题的大单元结构中的一节课时内容,侧重于农业事实现象的区域差异探究。以任务为驱动的深度学习过程,运用资料获得地理学科素养发展的过程,是地理学科特色的具体体现。

在早餐区域差异的真实情境中,发布对真实事件的判断和分析。

通过对概念的解析、对学习手册中农产品习性和地理各要素分布图的调动、重组、整合和运用的过程,最后对早餐区域差异这样的结果进行解释和论证,形成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串真实的数字和案例直击学生的心灵,引发共鸣,增强学生“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强烈民族自信。塞罕坝案例更是提到经济发展要兼顾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引导学生要做正确的事,要坚持把事情做正确,以促进学生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的形成。

最后在由内容到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地理学科大观念,地理学科核心思想。

本节课是高三年级,按照知识所承载的素养发展价值和社会应用价值,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话题的大单元结构中的一节课时内容,侧重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探究。它指向人地和谐发展素养目标的达成,以问题链来组织目标、情境、知识点、活动等,成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故事。

梳理问题并向教师和同学求助,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和方法策略,向更上位的地理原理提升,构建地理学科大观念。

本节课是通过对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探究,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主线,即“发展条件-发展特点-存在问题-今后发展方向(或对策)”,形成地理学科关键能力,增强区域发展要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价值观念,落实素养发展目标。

回看自己的成长历程,就是在不断叩问和思考“教什么”“如何教”“为何教”这些教学本源问题的过程中,经历着“见教材”“见自己”“见学生”的三个阶段。

曾被电影《一代宗师》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深深触动,就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是一个武师成为一代宗师必经的三个阶段。这句话对教师也富有启迪意义,对应于课堂教学,就是“见教材,见自己,见学生”。教师应该系统思考“教什么”“如何教”“为何教”,这三个问题分别对应着课程观、教师观和学生观。

始境:见教材

教师开展教学最先面对的是“教什么”的问题,对“教什么”的思考体现的是教师的课程观,而课程观最先体现在教师对待教材的态度上。

对待教材,我的认识变化与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的参禅三境界很契合,对应他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经历了“依赖教材”“跳出教材”“融入教材”三个阶段。

从教之初,我将教材视为唯一标尺。我反复研读教材,重要的语句段落能熟练背诵,这让我的课堂语言非常干净,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我像是教材的传声筒,这让课堂显得寡淡无味,很难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情绪。

工作第三年,偶然听到一堂展示课,课堂上那种热烈有序的氛围引起所有听课教师的赞叹。我捕捉到一个细节,就是授课教师所例举的“一碗馄饨的故事”“彼得的账单”“关于成长的谈判”等素材全部源于课外,没有一个是教材中的例子。这极大地影响了我,我开始抛开教材,不断“拓荒”。大量生动事例的铺陈,确实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殊不知过后学生却反映这些内容似乎学过,却又没什么深刻印象,翻开书本,也是空空如也。看来我是垦了外面的田,却荒了自家的园。

直到2009年我听了浙江省特级教师唐少华的一节历史的读图学法指导课,才有所顿悟。唐老师只选用了教材中的4张图制作了4张幻灯片,简约的流程犹如画了一个圆——先是聚点,抛出一个问题并集中火力;然后拎线,通过问题链的推进,有如“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最后联圆,环环融合,首尾呼应。整个过程不蔓不枝,却让在座的所有人深切体会到“整体—局部—细节”的读图方法。这时我才对“教材无非是例子”这句话有了新的理解:教师要做的不是单纯依赖教材,也不是抛开教材,而是融入教材。

当本着“融入教材”的认识进行备课时,我慢慢学会了经济用材,选材上“少而精”,用材上“简而丰”,让课堂脉络清晰。同时,平日处处留心,随时随地积累素材,作为备课之资,以提升课堂的密度和质量。此时,我已经由“狭义的备课”跃升到“广义的备课”。

关于“广义的备课”,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一个生动的例子:一位拥有3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上了精彩的一课,观摩教师都听得入了迷。课后,当被问及如何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仅花了约15分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又境:见自己

在教师角色上,我也经历过转变。一开始,我忙于显示自己的强大,表现为雷厉风行、干净利落、果断决绝、说一不二。客观上,这带给我颇为可观的成果,最直观的就是教学业绩突出,这带给我很大的自信。

但当我再次读到老子的“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时,对照一下,就不难发现自己处在第三个阶段,实在是等而下之的境界。此时我意识到教师的强大固然可以增加自身的力量感,但过于强大,尤其是那种表象的强大,反而掩盖了学生的光芒。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而不是显示教师自己的强大。

于是我决心调整自己的“位置”,有时站在学生的前面,遇物而诲,择机而教,做一个引导者;有时站在他们的身边,促膝长谈,耐心倾听,做一个陪伴者;有时站在他们的身后,藏巧于拙,乐于示弱,做一个陪衬者。

之后,我越来越重视自身作为“例子”的力量,力求以教人者教己。上《与人为善》一课时,我让学生说说身边的美善现象,一个学生提到了我:“一次全班在操场上排练节目,后来下起大雨,郑老师带着几个男生冒着雨冲回教室给大家拿来雨伞,自己却被淋湿了……”

我始终坚信,教师站立的地方就是一个教育场,在这个场域内,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果然,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善举:有个学生常常备着青草药膏,说是班里常有同学被蚊虫叮咬,青草药膏可以派上用场;有个学生常常带点儿面包,说是万一有同学没来得及吃早餐,可以暂时充饥;有个孩子感冒了,只见他独自一人走到边上吃饭,说是怕把感冒传给同学。

我始终认为,教师的高光时刻,并非站立在领奖台上收获鲜花和掌声之时,而是站立在讲台上收获亮晶晶的目光之时。真正的教育者,是在施教的同时实现自我教育的人。教师只有不断自我提升,课堂才能日益精进,每一点儿自我提升,都可能会让课堂发生一次微革命。

至境:见学生

课为学生而教,这点毋庸置疑,但要落到实处并不容易。比如道德与法治课,特别是七年级部分,大量内容诸如规则、诚信、友善等,在道理上似乎都是显而易见的,可真正要落到行为上却难之又难。例如《遵守规则》一课,似乎不用上课大家都知晓要遵守规则,可现实生活中仍有不少破坏规则的现象。

道德与法治课如果没有触及学生的内心,略过学生认知上的盲点和行为上的难点,没有经由学生自己思考而给予一个答案,就会沦为一种道德规训,看似快捷高效,实则是一种残缺的教学,因为它规避了“教育的难度”,那种启迪思维、健全人格的难度。

我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我用心备课之后,内容可以说烂熟于胸,课堂似乎也行云流水,可真实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问题出在哪里?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上《遵守规则》一课时,当学生问起“好朋友向我要作业抄,我给不给”“看到好朋友做了坏事,我该不该说”“对不讲规则的人要不要讲规则”等问题时,我才意识到我设计的问题不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原来问题出在离教材近了,却离学生远了,所以深入却难以浅出。

课堂不能用力于外部的规训,而应着力于内在的需求。教师应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和认知起点出发,教学设计和课堂推进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应努力营造独立思考、平等对话的氛围,积极又和谐,热烈又有序,在这样一种真实、自然、和谐的课堂形态里,学生才有可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还是以《遵守规则》为例,在利用教材中的交通规则作为切入点时,我不是设置“不遵守交通规则会有什么危害”这类浮光掠影式的提问,而是设问“过马路时,如果前方亮着红灯,但两边的车子离你还很远,此时你怎样做”。如果有孩子回答“通常是闯过去”,那就追问多是出于什么心理。待学生畅所欲言后,继续追问“现在让大家都以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待以上闯红灯心理,你的认识会有变化吗?今后的生活中你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吗”等问题链。

这一系列追问就是针对遵守交通规则这一知易行难之事的深入分析。针对熟悉的事物和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切换到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表达观点,从而再走向冷静的思考。有时教师多一步思索,就有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思考之门的钥匙。

我还引导学生不断推进思考,讨论“我们的班级生活中,还需要哪些规则(知其然)”“为什么需要这些规则(知其所以然)”“有没有更完善的规则(知其所尽然)”等问题,将他们的目光引导到自己的真实生活,在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同时,提升实践智慧,以便今后能得体应对。这就是道德与法治课极为重要的价值。

我甚至还组织讨论“你希望火车往哪个方向开”这个经典的道德两难问题,因为真实的生活中有太多两难的地方,教师不应选择回避,而应选取几棵“树木”深入分析,从而让学生触类旁通,认识“森林”。教师不要担心学生在面对真实的世界时会彷徨或迷失方向,如雪莱所言,过分珍爱羽毛,将失去翅膀,永远不能凌空飞翔。

上《诚信是金》一课时,有学生提问“对不诚信的人要不要讲诚信”,有学生反问“老师,您当学生时作弊过吗”;讲《礼仪展风采》一课时,学生提问“老师,我觉得讲礼仪有时有点儿假,我平时怎样就怎样,岂不更真实”……当学生愿意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而不再将教师的观点视为理解生活的唯一角度,不再把教材作为认识世界的唯一标尺,他们就实现了精神的主动成长。

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师,每一次备课和授课都是一场心灵对话。多年来,一场场心灵对话也激励我由“从业”进而“敬业”而后“乐业”。以上综合自玉渊潭中学、中小学老师参考等

THE END
1.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的文献研究综述自语文新课标颁布以来,语文教学的大单元教学方法成为语文教学界的热门词。为厘清这些概念,深入对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笔者对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理论支撑、教学价值、课堂实践等方面的学界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 一、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发展历程 笔者在文献检索中检索“语文大单元教学”,截止2021年10月,共有44篇学https://www.jianshu.com/p/7bb440a237e4
2.略述单元教学的产生与发展.docx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需求和发展水平来选择和实施适合的单元教学模式。 中国文献学研究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历史、哲学、文学、艺术、语言等领域。本文将阐述中国文献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前重要的研究领域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中国文献学研究的历史渊源 中国文献学https://m.renrendoc.com/paper/305686398.html
3.新课标背景下的大单元教学研究:国内外大单元教学发展与演进综述新课标背景下的大单元教学研究:国内外大单元教学发展与演进综述 .pdf,新课标背景下的大单元教学研究:国内外大单元教学发展与演进综述 随着义务教育新课标(2022版)的深入实施,大单元教学逐渐 在基础教育学校和教师中引起广泛关注和追捧。这种现象的产生,主 要源于以下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517/6051221133010132.shtm
4.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雨花台中学]很显然本单元在《课程标准》历史(Ⅲ)中有着突出而重要的地位,从纵向上看,“西方人文精神”是西方文化古代迄止近代的重要内容,并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要理解现代及当代的西方思想文化的发展,不能不了解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从横向上看,“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http://www.yhtzx.net/xkjs/lsjyz/jxsg/cms/post-278819
5.大单元教学心得体会(通用15篇)大单元教学心得体会篇1 以前我们的学习总会把课文当作重点,单元导语曾经受到过不屑一顾的冷遇,原因是以前没有认识到单元导语蕴含的内在价值和对学生的指引作用。但在的单元整体教学,首先需要教师高度重视单元导语,让学生根据单元导语,制定自己一单元的学习目标,并且引导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课文,并将这一单元列出提纲。看https://www.diyifanwen.com/fanwen/xindetihui/13298026.html
6.议题式教学设计:第三单元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地位:《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第八课。发展观点是联系观点的逻辑延伸,与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一起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二者都是我们认识和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同时,发展观与矛盾观密不可分,存http://xaeduyun.cn/s37gg/acommonapp/csite/ablog/cblog/mblogBrowse.do?blogid=2c90816581f240a501821015cd81093f
7.大单元教学反思(精选11篇)在发展不断提速的社会中,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单元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单元教学反思 篇1 在上《声音https://www.ruiwen.com/jiaoxuefansi/5081474.html
8.基于“双新”视域下的高中体育大单元设计探索——以排球“垫传摘要:随着“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落实立德树人、培养核心素养、课程改革深化方面,基于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发挥着联结新课程新教材与课堂教学的桥梁作用,是落实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体育与健康课程大单元教学应聚焦核心素养的整体性、体现结构化的理念、创设递进的情境,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重组、整合,https://tpd.xhedu.sh.cn/cms/app/info/doc/index.php/92565
9.聚焦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记焦作市马村区实验学校第一节课,由美术方黎明老师围绕《鱼戏莲叶间》和大家分享大单元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经验,讲解大单元教学的优势——整体性、相关性、阶梯性。并且从主题、欣赏、技法、构思、创作、展示这六个环节分别讲述师生互动的过程,呈现每个环节的教学成果和评价量规。从学科教学和学生发展角度上,拓展美术学科的外延学习。 http://www.qxteacher.com/id642115.html
10.校本研修:四年级语文备课组“聚焦关键性问题设计有效教学教学过程: 一、回忆习作历程 教师揭题: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之后,我们各自完成了一篇以《我的乐园》为主题的习作。同学们的乐园多姿多彩:有温馨的卧室,独特的图书角,柔软的海滩,温暖的家,快乐的校园,小区里的花园。通过每一个同学的习作,我都能感受到你们的文字所传递出来的那一份你们的快乐,这快乐像是长了翅膀,溢http://yhlxx.jnjy.net.cn/NewShow-2126.aspx
11.2024年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电大四、大主题或大概念设计 五、大单元目标叙写 六、大单元教学重点 七、大单元教学难点 八、大单元整体教学思路 九、学业评价 十、大单元实施思路及教学结构图(个性化定制可以联系学校) 十一、大情境、大任务创设 十二、学科实践与跨学科学习设计 十三、大单元作业设计 https://www.diandahome.com/242851.html
12.“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研修心得济南市大明湖小学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是学生走向深度学习的必经之路。我们要改变观念,超越传统的课时主义和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重构学生学习历程,在大单元、大概念、大情景下来设计学习路径。改变过去零碎的、不成体系的“部分+部分=整体”的知识组织形式,走向以大单元、大概念下真实情境的“整体-部分-整体”的任务活动建构方式https://rrt.jndjg.cn/index.php?r=space/school/portal/content/view&id=1342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