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隆中对阅读答案及译文隆中对原文及翻译一句一译(15篇)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3分)

(1)自董卓已来()

(2)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3)挟天子而令诸侯()

【小题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于:曹操比于袁绍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b.而: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c.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d.之:犹鱼之有水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小题3】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小题4】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答案

【小题1】(1)通以(2)一天天(3)挟持、控制

【小题1】d

【小题1】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筐(竹篮、竹筒)盛着食物、用壶装着水(酒水)来迎接将军你呢

【小题1】(1)夺取荆、益二州,作为霸业的根基。(2)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与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3)联吴抗曹,并从荆、益二州出兵。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理解词语意思的时候,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到一些字的特殊用法,比如已为通假字。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以及用法的能力。a项分别译为同、在b项分别为并列关系和转折关系连词c项分别译为凭借、于是d项均为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除了注意孰、箪、以等重点字,还要补充出省略的成份,还要注意语句的通顺性。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联系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先帝

2、甲段中加点的两个字,“胄”的读音是zhu:“身”的意思是亲自乙段中加点词语“不毛”的意思是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

3、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兴复汉室”“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等)

4、“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天下计”,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5、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3分)(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等有关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等有关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

(三)阅读下面《隆中对》中的文段,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苑、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字可兴矣”

1(1分)用“/”给下面语句标出正确的停顿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2(2分)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是(a)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士,高祖因之以成帝业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3(2分)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①曹操:②诸戎、夷越:①曹操:②诸戎、夷越:①此诚不可与争锋②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自董卓已来()(2)名微而众寡()(3)挟天子而令诸侯()(4)利尽南海()

(1)通“以”(2)而且(并且)(3)挟持(控制)(4)物资

5.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译文: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筐(竹篮、竹筒)盛着食物、用壶装着水(酒水)来迎接将军你呢(2分,如关键词漏译或错译,酌情扣分)

6.问题探究: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1)夺取荆、益二州,作为“霸业”的根基(2)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与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3)联吴抗曹,并从荆、益二州出兵

7简答:(3分)(1)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性,请从文中任举一例说明(可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2)联系实际,谈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2分)(1)①曹操“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②孙权“贤能为之用”⑧刘备“总揽英雄”(1分,可选其中一例回答)(2)当今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善于发现人才,珍惜人才,用好人才(2分,意同即可)

文言文(共13分)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1.下面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b)a.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挟持,控制b.利尽南海利:利用c.国险而民附附:归附d.时先主屯新野屯:驻扎

2.下面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b)a.①贤能为之用②不足为外人道也b.①而其主不能守②舍生而取义者也c.①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d.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②辍耕之垄上

3.句子翻译(3分)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译文: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这个意思吗?(本题要注意“殆”、“资”及反问语气,翻译意思对即可)

4.填空(3分)选文中诸葛亮对三方形势的分析十分准确:分析曹操,指出他具有政治和兵力优势;分析孙权,指出他具有地理和人才优势;分析刘表,既指出他具有交通和物产优势,也指出了他软弱无能的一面,此为刘备争霸天下定下了大计

7.简答题(3分)选文中“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一句,反映了诸葛亮什么样的思想?天命观(或“唯心主义”,意思对即可)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乙】班超字仲升,扶风①平陵②人,徐③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辫,而涉猎书传永平④五年,兄固⑤被召诣校书郎⑥,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扰当效傅介子⑦、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1”注释:①扶风:汉朝郡名②平陵:汉朝县名③徐:徐县.汉朝县名④永平:汉明帝年号⑤固:班超的哥哥班固,《汉书》的作者⑥校书郎:官名.⑦傅介子:西汉冒险家,以计斩楼兰王闻名于世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2分)①由是先主遂诣亮()②不耻劳辱()去拜访②以……为耻辱(认为……是耻辱)(每词1分)

2.乙文中有一个句子与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找出这个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左右皆笑之

3.将乙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分)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译文:家中贫寒,常作为受官府雇佣的抄书人来谋生(供养家庭)或:家中贫寒,常被官府雇佣抄书来谋生(供养家庭)

4.下面的句子中有一个通假字,试推测是哪一个字并写出本字(2分)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通假字是,本字是通假字:研本字:砚(各占1分)

5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4分)相同之处:两文都有对人物的正而描写和侧面描写,如甲文开头的话和乙文的大部分文字都属正面描写甲文除开头的正面描写外,均为侧面描写;乙文的“左右皆笑之”,也是侧而描写不同之处是,甲文以侧面描写为主;乙文以正面描写为主或:甲文的正面描写有对行为的描写和对外貌的描写;乙文的正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但无对外貌的描写甲文的侧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乙文的侧面描写只有对行为的描写(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分析均可,异同各占2分,不结合文本扣一半分)

(甲)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兵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3分)(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2)由是先主遂诣亮(到……去,这里有“去拜访”之意)(3)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2分)(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因为)(2)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总共)

3、翻译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4分)(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1)我原来是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种,只希望在动乱的年代中苟且保全生命,不要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2)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当时一般人没有谁同意他这种比附

4、回答下列问题(4分)(1)甲文段着重记叙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哪两件事?表明作者高洁志趣的句子是哪句?三顾茅庐、临危受命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乙文段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请作简要说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如正面写诸葛亮隐居时的不平抱负,侧面写徐庶的推荐

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3分)a以弱为强者b曹操比于袁绍贤能为之用信义著于四海c此用武之国d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⑴此诚不可与争锋争锋:争强、争胜⑵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资:资助、给予⑶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殷:兴旺富裕⑷总揽英雄揽招致、罗致

7.诺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4分)对曹操“不可与争锋”(1分);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1分);劝刘备先取荆、益二州,等待机会,然后进取中原(2分)(意思

燕昭王招贤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①,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②,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③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④,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注释]①共国:共同治理国家②致:招致,引来③趋:奔赴④追北:追击败北的敌人

1.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卑身厚币以招贤者(降低身份,指谦卑;)(2)孤之愿也(愿望)(3)燕国殷富(殷实富足)(4)燕王吊死问孤(慰问)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意思(3分)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郭隗说:“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那就从(敬重)我开始,(我这样才能不高的人都受到礼遇)何况是比我有才能的人呢?他们又怎么会因为与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

3.从文中看,燕昭王最终能击败强齐的原因是什么(2分)我的理解:①招纳贤士;②与百姓同甘共苦

4.你觉得阅读本文在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3分)我的感悟:示例:人才是取得胜利的法宝,我们必须尊重人才,用好人才,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促进我们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选自《出师表》)【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①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③今王诚欲致④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⑤,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士争凑⑥燕(节选自《燕昭王求贤》,有删改)【注】①厚:丰厚,用做动词②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③三:指很多,虚数④致:招来⑤见事:被任用⑥凑:聚集,奔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由是感激(此(或“这”,或“这件事”)()(2)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3)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4)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买)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b)(2分)a.苟全性命于乱世/况贤于隗者乎b.受任于败军之际/臣闻古之君人c.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d.遂许先帝以驱驰/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2分)士争凑燕士/争凑燕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译文:(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译文:(1)三次到我住的草庐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天下大事(2)于是不到一年,有很多匹日行千里的马送到燕国

4.结合两篇选文,概括刘备和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2分)思贤若渴,尊重人才,虚心求教(意思接近即可)

隆中对(节选)(9分)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译文

阅读试题及答案

17.选出解释有误的一项(▲)(2分)

(a)利尽南海(物资)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锋利)

(b)国险而民附(国都)此用武之国(地方)

(c)贤能为之用(他)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助词,无义)

(d)挟天子而令诸侯(表示承接关系)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表示转折关系)

18.句子翻译(2分)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19.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用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2分)

①曹操:▲②孙权:▲

③荆州、益州:▲④诸戎、夷越:▲

20.“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3分)

17b

18略

19此诚不可与争锋可以为援夺取、占领和、抚

20示例:选用贤能体恤百姓加强民族团结改善睦邻关系对内革新政治等(也可用原文作答,答出3点即可,3分)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2)欲信大义于天下()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4)愿诸君勿复言()

小题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之:犹鱼之有水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而: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佣者笑而应曰(《陈涉世家》)

d.于:曹操比于袁绍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小题4:在对策中,诸葛亮为刘备成就蜀汉大业作了哪几方面的规划?你最佩服他哪一点?(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1)命人退避(2)通“伸”,伸张(3)一天天(4)希望

小题2:a(2分)

小题3: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盼望能得到一位贤明的君主(2分)

小题4:内政、外交、军事路线方面高瞻远瞩、科学的预见性、重视人才等(4分)

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对所学文言文名篇中的词语,可以根据所学所记直接判断。注意字词在句子中的变化,比如“屏”是名词动用,“日”是名词做状语。

小题2: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都可以。了解文言常用字词多个义项,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a句中“之”都在主谓之间,不译。

小题3:

小题4:

试题分析:了解选文内容,分析诸葛亮所说的话,从内政、外交、军事策略方面概括,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可。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苑、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小题1】解释下列词语(4分)

①豪杰并起()②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③利尽南海()④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小题2】.翻译下列语句(4分)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

b.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小题3】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4分)

①曹操:

②诸戎、夷越:

【小题4】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2分)

【小题5】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两个。(4分)(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两个即可)

【小题1】①起兵、起事②图谋③物资④爱抚、爱惜

【小题2】a曹操于是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b挟持天子来命令诸侯各国,(我们)的确不能与之争强夺势。

【小题3】此诚不可与争锋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小题4】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小题5】诸葛亮舌战群儒,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锦囊妙计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起图恤”根据语境即可推断出意思。“利”是注解中的重点字,也是极需注意的字,此句中是名词用法,即“物资”之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非惟”“抑亦”‘争锋’等。“非惟”是不仅,不只的意思,“抑亦”是而且的意思,和前面的“非惟”是固定搭配。‘争锋’是争强,争胜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3】试题分析:根据原文中的“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可知,句子前半部分分析曹操的状况,最后提出对待曹操的策略,即“此诚不可与争锋”。根据语句“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可知,对待诸戎、夷越要“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提取能力。

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最终的战略方针,继而写出了最终的战略目标即结尾处“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的语句,即这个句子就是答案。

【小题5】试题分析:学习〈出师表〉和〈隆中对》时老师们都会补充,即使没有补充,在平时看的

电视剧《三国》里,也有一定的积累。如:有关诸葛亮的故事火烧赤壁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三气

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有关诸葛亮的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有关诸葛亮的歇后语三个

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名人故事的积累和概括能力。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尤其是文言文课后作业里面出现的积累题一定要做,并且及时复习,做到积少成多,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1)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屏()

(2)欲信大义于天下信()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

(4)愿诸君勿复言愿()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犹鱼之有水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c.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d.曹操比于袁绍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句子。

(1)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a.在“隆中对策”前,作者先采用侧面叙写的方式衬托出诸葛亮的与众不同和非凡才智。

b.诸葛亮以高祖刘邦在益州成就帝业为例提示刘备可以将益州作为建立蜀汉大业的基地。

c.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既论及地理、经济、军事等因素,又提到了恤民和用贤的重要。

1.(1)屏:(2)命人退避信:(3)(通“伸”)伸张日:(4)一天天愿,希望

2.a

3.(1)这个人值得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将军您应当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2)将军亲自统率益州大军从秦川出击,百姓谁敢不用竹筐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水来迎接将军您呢?(意对即可)

4.a

(三)阅读下面《隆中对》中的文段,完成28—30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苑、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字可兴矣”

28.(1分)用“/”给下面语句标出正确的停顿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29.(2分)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是()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士,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30(2分)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8.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29.a

30.①此诚不可与争锋②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小题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欲信大义于天下②挟天子而令诸侯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④将军既帝室之胄

小题2:下面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贤能为之用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b.①曹操比于袁绍②信义著于四海

c.①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②辍耕之垄上

小题3:句子翻译。(4分)

①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②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小题4: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最终战略目标是什么?为达到这个目标,诸葛亮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2分)

小题1:通“伸”,伸张挟持大概后代(2分)

小题2:c(2分)

小题3:(1)不仅仅是时机好,也是人谋划得当。(2分)(2)这大概是老天拿它来资助将军,将军难道没有夺取它的意图吗?(2分)

小题4:目标:成就霸业、兴复汉室。战略方针: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2分)

试题分析: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比如本题中的通假字“信”,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可用排除法,将明显不符合答案的项先行排除。a项“为”一是“被”一是“对”,b项“于”一是“与”一是“在”,d项“之”一是“的”一是“到”,故c对。

试题分析:从文段中最后几句“若……”中概括,注意这几句是先说策略后说目的的,与题目提问的顺序相反。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后面题目。(21分)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选自《隆中对》)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选自)

小题1:解释加点字词。(6分)a.此殆天所以资将军()b.既帝室之胄()

c.总揽英雄()d.夙夜忧叹()

e.庶竭驽钝()f.攘除奸凶()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以迎将军者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b.今操已拥百万之众以伤先帝之明

c.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当奖率三军

d.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先帝知臣谨慎

小题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小题4:【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均可)(2分)

小题5:“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文段正体现了前半句中的“”,【乙】文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2分)

小题6:诸葛亮备受后世推崇,而【甲】【乙】两段文字正好体现了他最受推崇的两个方面特点,你认为是哪两个方面呢?请结合文段加以分析(4分)

小题1:a大概b后代c招致d早e比喻才能平庸f铲除

小题2:a

小题3:(1)不仅仅是时机好,也是人谋划得当。

(2)这些就是我(诸葛亮)用来报答先帝(刘备)并且尽忠于陛下(刘禅)的职责与本分。

小题4:“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小题5:“天下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小题6:【甲】远见卓识【乙】忠心耿耿,需结合文段加以分析

试题分析:

小题1:文言文词语,平时有应多识记积累。“驽”本义是劣马,在此处用的是比喻意义。

试题分析:a项中的“以”,前一个是“来、用来”的意思,后一个是“把”的意思。b项中的“之”意思都是“的”。c项中的“率”都是“率领”的意思。d项中的“知”意思都是“知道”。

小题3:(1)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注意“非惟……抑亦……”固定句式的翻译。②翻译时要注意“所以”字在句中表示目的,是“用来”的意思。

小题4:根据两文比较可知,两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标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回答时用原文或自己的话均可

小题5:通读甲乙两文,根据题目的要求可用原文来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2分)

小题1:下列词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由是先主遂诣亮(告诉)b.此人可就见(接近、趋向)

c.先主器之(器重,重视)d.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小题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则名微而众寡而其主不能守

b.此用武之国或置酒而招之

c.因屏人曰:“汉室倾颓……”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信义著于四海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小题3:翻译下面文言文语句。(4分)

①将军宜枉驾顾之。(2分)

②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2分)

小题4:下列有关选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从分析天下形势,并提出对策、蓝图中,可见诸葛亮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军事家、具有天才的预见能力。

b.谈到建立“霸业”根基,诸葛亮先集中论述了占据荆州、益州的可能性,再紧承论述占据两州的必要性。

c.选段层次清晰,结构严谨,围绕“隆中对”的“对”前、“对”中、“对”后依次写来,且详略得当。

d.选段语言“言简而意丰,文省而深刻”,如结尾一个“善”字,就把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小题5: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根据文意,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能用原文中的词。)(2分)

①孙权:②益州: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①将军应该屈尊亲自拜访他。②然而(我的)志向(到现在)还没有罢休,你说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小题4:b

小题5:①联(合)②夺(取、占)

试题分析:a项中的“诣”应该解释为“拜访,请教”,所以选a。

试题分析:a项中的“而”,第一个表并列,第二个表转折;b项中的“之”,第一个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代词;c项中的“因”,第一个是“于是”的意思,第二个是“凭借,靠”的意思;d项中的“于”都有“在”的意思,所以选d。

试题分析:第一句翻译时要注意“宜”和“顾”的意思必须要翻译出来。第二句翻译时要注意这是一个问句,译文也必须为问句形式,同时需注意“然”和“谓”的意思。

试题分析:对照原文分析,b项中应该是先谈“必要生”,再谈“可能性”。

小题5:

试题分析:此题要注意“一个字”的要求和“不能用原文中的词”这一限制条件。由原文“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这两句话我们可以概括出对孙权是“联(合)”的态度,对益州则是“夺(取,占)”的态度。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弱为强者贤能为之用

b、曹操比于袁绍信义著于四海

c、此用武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d、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此诚不可与争锋争锋:__________________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资:____________________

(3)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殷:____________________

(4)总揽英雄揽: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1)曹操能打败袁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当前的优势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话写出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应该采取哪些策略。

1、d

2、(1)争强、争胜

(2)资助、援助

(3)殷实、富裕

(4)招揽、招致

3、这大概是上天所用来资助将军的;

老百姓兴旺富裕国家富足,但他们不知道爱惜人民。

4、(1)亦抑人谋也

(2)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

(3)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5、要点:

①夺取荆益二州,作为“霸业”的根基;

②结好孙权,内修政治,与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

③联吴抗曹,并从荆益二州出兵。

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11--13题。(10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1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4分)

(1)躬耕于南阳躬:

(2)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3)由是先主遂诣亮诣:

(4)此人可就见就: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将军宜枉驾顾之。

13.根据甲乙两选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对诸葛亮其人作出评价。(2分)

[答案]11.躬:亲自,自身。卑鄙:低微鄙陋。诣:拜访。就:接近。(每词1分)12.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

将军应该委屈自己亲自去拜访他。(每句2分)13.出身卑微,少有大志,知恩图报,鞠躬尽瘁。(答出两点即可)。(2分)

一.解词

【1】通假字

1.欲信大义于天下2.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2】古今异义词

1.将军宜枉顾之2.凡三往

3.孤不度德量力4.此殆所以资将军

5.遂用猖獗6.遂用猖獗

7.抑亦人谋也8.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词类活用

1.亮躬耕陇亩

2.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4.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4】重点词语解释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2.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3.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4.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5.此殆天所以资将军,6.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7.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二.翻译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3.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4.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5.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6.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三.阅读

(一)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解词

(1)将军既帝室之胄(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3)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4)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2.译句

(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3.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

4.“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5.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

(二)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乙】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1)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2)由是先主遂诣亮

(3)不耻劳辱(4)尝辍业投笔叹曰

(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2)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3.乙文中有一个句子与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4.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一)3.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兴复汉室”“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等)4.“天下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5.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等。有关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等。

有关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

(二)2.(2)家中贫寒,常被官府雇佣抄书来谋生(供养家庭)。3.左右皆笑之。4.相同之处:两文都有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甲文除开头的正面描写外,均为侧面描写。乙文大部分都属正面描写,“左右皆笑之”是侧面描写。不同之处:甲文以侧面描写为主,乙文以正面描写为主。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选自《出师表》)

[乙]时先主(刘备)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日:“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日:“君与俱来。”庶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选自《隆中对》)

【小题1】《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三条修明政治的主张,即、、其中最主要的是。(2分)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2分)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将军宜枉驾顾之b.时先主屯新野发闾左逋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c.遂许先帝以驱驰高可二黍许d.咨臣以当世之事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小题3】下列句中的“以”与“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咨臣以当世之事b.扶苏以数谏故c.遂许先帝以驱驰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小题4】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指代的对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臣本布衣(诸葛亮自称b.遂许先帝以驱驰(刘备c.孤不度德量力(刘备自称)d.君谓计将安出(徐庶

【小题5】甲、乙两段叙述了同一件事,但内容侧重点不同,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大意。(2分)

甲文:_____乙文:

【小题6】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译文:

(2)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亲贤远佞。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甲文:诸葛亮自述经历乙文: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

【小题1】略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a、拜访。b、驻扎。c、答应,大约。d咨询。经过分析,应选c。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a、拿。b、因为。c、来。d、凭借。例句中“以”的意思为“因为”,所以选“b”。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d.君谓计将安出(诸葛亮)。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刑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①利尽南海

②国险而民附

③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④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②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3、根据文意,将诸葛亮向刘备提出的具体战略方针排列顺序。

①礼贤下士,收罗人才;

②抚边境各民族;

③广布“仁义”;

④结好孙权,搞好外交;

⑤巩固荆、益基地;

⑥利用帝室之位的身份,打出“正统”旗号;

⑦选择时机,两路出兵北伐;

⑧搞好内政;

正确顺序是:

4、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用文中的6个字来概括)

1、物资;地势险要;不仅……而且;兴旺富裕

2、(1)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军队,挟持天子、号令诸侯,这方面的确不能和他争强。(2)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筐盛着食物用壶盛着酒来迎接将军呢?

THE END
1.九下语文第20课《曹刿论战》精品实用高效课件视频一场诡异的饕餮盛宴 可可讲电影 468跟贴 讲真,是球网先动手的!!! 新媒体 论背景音乐的重要性!! 新媒体 旁边有个抢活的…怎么办?人都过去了? 新媒体 多喝热水,热水治百病! 新媒体 59跟贴 这滑的挺远的哈,棒棒哒 新媒体 1跟贴 战斗民族糗事汇,每个都是爆笑 新媒体 5跟贴 https://m.163.com/v/video/VZHKG7LNO.html
2.曹刿论战原文翻译曹刿论战读音曹刿论战翻译一句一译曹刿论战原文翻译_曹刿论战读音_曹刿论战翻译一句一译曹刿论战先秦:左丘明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http://3g.ychedu.com/ywcs/YWJA/JNJA/598843.html
3.曹刿论战翻译一句一译曹刿论战曹刿论战翻译一句一译曹刿论战栏目 现代文阅读同步作文教案课件小学语文初中语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专题热门资讯 热门文章 曹刿论战背景 曹刿论战PPT 曹刿论战ppt课件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原文朗读 曹刿论战读音 曹刿论战原文 出师表是几年级的课文爱莲说 游白水书付过词语解释 https://www.scfaying.com/k/caozuolunzhanfanyiyijuyiyicaozuolunzhan/
4.曹刿论战说课稿12篇曹刿论战说课稿1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说教材】 《曹刿论战》是现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这篇课文可以说是文言知识的再积累、再巩固。而且,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https://xiaoxue.ruiwen.com/shuokegao/315150.html
5.实用文言文教案(通用11篇)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四、读书明理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https://www.jy135.com/jiaoan/673887.html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如何翻译?《曹刿论战》全文翻译赏析!这篇文章是同学们的必学文章,但是很多同学在学习了文章之后不太会赏析文章,本文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今天伊顿教育云南昆明一对一辅导小编为同学们搜集整理了详细的赏析,希望能够为同学们提供帮助。“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如何翻译?《曹刿论战》全文翻译赏析!一起来看看详细内容!仅供参考。https://yn.qinxue100.com/news/cz/20190918/146075.html
7.文言翻译。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译文:。下列方法翻译:(1)留--凡是有古今意思相同的词语,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冠名、地名、人名、器物明、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没有必要作变动.(2)对--将已由单音节发展成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3)拆--文言中有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有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要拆成两个单音词来翻译,而不能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a48e623a8b2e772294b3443e3fc98883.html
8.曹刿论战文学常识《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一篇文章,出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后人所起。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曹刿论战文学常识!欢迎阅读和鉴赏。 曹刿论战文学常识1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左丘明. 2.选自:《左传》. https://www.cnfla.com/wenxuechangshi/229287.html
9.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实用)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实用)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题目是后人所加。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https://www.unjs.com/w/321808.html
10.《曹刿论战》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本文记述曹刿向鲁庄公献策,终于在长勺之战中,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的进攻,反映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1102011.html
11.《曹刿论战》全文翻译文言文《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相关阅读: 初三年级文言文全集翻译(人教版) 八年级文言文全文http://www.zhongkao.com/e/20111101/4eaf9529a46d1.shtml
12.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是什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曹刿论战》翻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http://m.chusan.com/zhongkao/119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