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范例6篇

师(满怀激情地):同学们,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策之言。几乎每篇文言文的学习都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带来人生的真谛。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只不过,今天我们是要从中考的角度来看它,为了取得中考的最终胜利,我们必须要打好文言文阅读这场小战役。要打好文言文阅读这场战役,熟悉中考文言文阅读的考点及题型,明确复习方向就显得很重要了。

师:请同学们拿出印有03、04、05、06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资料。这份资料课前已请同学们做好并根据印发答案订正好,你们完成了吗

生(齐答):完成了。

师:好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你做过的这份试卷来讨论、归纳一下中考文言文阅读有哪几类题型。(师板书:文言文阅读题型)

师:中考文言文的第一类题型是

生(齐答):解释词语。(师板书:解释词语)

师:第二类呢

生(齐答):翻译句子。(师板书:翻译句子)

师:第三类有点难概括吧

(一生插入:课文分析。)

师:恩,这位同学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它归纳为文意分析题。(师板书:文意分析)那第四类呢

(学生思考,小声讨论)

一生说:课外文言文阅读。

教师启发:是吧。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种题型的特殊性它和我们学过的课文联系得还是很紧密的,我们就姑且称它为拓展延伸题吧。(师板书:拓展延伸)

(学生四人一组展开活动,教师巡回,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十分钟后)

师:我看见刚才同学们都能积极参与讨论,而且讨论得相当热烈,想必同学们已找到了很多金点子,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好吗先看第一类,针对这一类题型,你们找到了什么好办法呢

生1:熟悉课文,在句子里面解释这个词的意思。

生2:多读多背。

生3:遇到陌生的词,可把一个字扩充为一个符合语境的词语。

师:同学们刚才讲得都很好。对于重点字词,我们首先要紧扣注释,认真识记。(板书:紧扣注释,认真识记)不知同学们发现没有,03-06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一共考了16个词语的理解,其中有14个能从课文下面的注释里找到,(学生翻看中考卷,教师略做强调)可见熟悉注释是个不错的方法。当然,解释词语时别忘了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另外,老师建议你们对实词中的一些特殊用法做个分类整理。(投影显示,教师讲解,学生跟着一起说)

(1)实词:

通假字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

一词多义

如:朝服衣冠(早晨)

朝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见)

古今异义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品德恶劣)

词类活用如:公将鼓之(名作动,击鼓)

师:为了提高复习的效率,同学们可以四人一组分工合作,每人整理其中一类,最后实现资源共享。

师:同学们又是如何来应对句子翻译的呢

生4:抓住关键词。

师:说得很好!请同学们看一下2006年的19题,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到题目的评分标准

(生翻看试卷,小声地说:“虽”、“安”、“毒”等关键词,译错2个扣1分。)

师:对呀,可见,抓住关键词翻译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还有吗

生5:如果逐字逐句翻译不通,就要稍加添改,直至流畅为止。

生6:重点句子背下来。

师:背当然是一个办法,但可能不是最科学的方法。其实,句子翻译也是有一定的诀窍的,大家一起看大屏幕(投影显示,教师讲解)

(2)翻译句子: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达——语意流畅

雅——文辞优美

方法:

增:补出省略成分。例:《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们就应该把句子补充成:“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后翻译。请生7翻译。

生7: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竭尽了。

删:无实义的虚词。例:《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就可以不译。

调:调整特殊语序。例《曹刿论战》中“战于长勺”就应调整为“于长勺战”后译。

师:翻译句子的五字法同学们有没有记住请响亮地齐声说一遍。

生(齐声):对、留、增、删、调。

师:第三类题型相对来说,难度比较大。那么,同学们针对这种题型都找到了哪些“必杀技“呢

生8:熟悉课文。

师:在同学们发言的基础上,老师想再补充一点自己在解答这种题型时的一点心得,请看大屏幕。(投影显示,教师讲解)

(3)文意分析

答题技巧:看清题目,明确指向

整体把握,上下推导(板书:明确指向,上下推导)

斟词酌句,表达完整

我们在审题的时候,首先要看清题目有几问,分别问了什么,有无特殊要求。例:2006年中考卷的20题,这里显然是两问,问蒋氏的两次“戚”和作者的两次“悲”的原因;特殊要求是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要求看清后,我们再结合语境,到上下文中寻找答案,经过搜索,我们不难找到问题的答案,最后我们再把答案稍作整理,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即可。

师:问言文四大中考题型我们已攻克了三类,剩下最后一类我们一起再来研究研究,看能不能一举攻破

生10:注重平时积累,同时结合课文,增加课外积累。

师:确实,要做好拓展延伸题,应以课文为范例,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联想,由此及彼,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巧妙迁移运用学过的知识。(投影展示)

(4)拓展延伸

答题技巧:通读材料,整体感知;(板书:迁移拓展,灵活运用)

迁移拓展,灵活运用。

师:讨论完四类题型的解题技巧,我看同学们都有点跃跃欲试了。下面我们就来练练兵,请同学们根据中考题型就《出师表》出一套题。(教师分发资料,学生动笔出题,教师巡回了解情况。)

(8分钟后)

师:大家完成得差不多了吧请把你的作业放到展台上。

(投影一生作业,师生共同点评。学生作业见附录)

2、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用自己的智慧栽种了一棵知识之树,还要把这种方法带到今后的学习中去,让它们长成一片森林,我们的大脑将会更加充实、心灵将不再荒芜。

附:[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①病笃,召亮于成都。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②,必能安国,终定大事③。若嗣子④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⑤。”亮涕泣曰:“臣敢⑥竭股肱⑦之力,效⑧忠贞之节,继之以死⑨!”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⑩之如父。”(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永安]即白帝城。②[曹丕]曹操之子。③[大事]此指灭魏灭吴,统一中国。④[嗣子]此子刘禅。嗣:继承。⑤[自取]自己取而代之。⑥[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⑦[股肱ɡōnɡ]比喻辅佐之臣。⑧[效]献出,呈献。⑨[继之以死]即一直到死。⑩[事]侍奉。

附:学生出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由是感激()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④后值倾覆()

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3.你最欣赏诸葛亮哪一个特点结合课内外阅读所了解的诸葛亮事迹说说理由。

典例链接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可爱者甚蕃蕃:______(2)不蔓不枝蔓:______

2.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B.花之隐逸者

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牡丹之爱

3.翻译下列句子。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4.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5.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请你为百色市推荐一种市花,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2007四川资阳市中考题)阅读下面的甲、乙两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文)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①,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②虏人③过五千,移文④旁郡。吏欲传檄⑤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⑥两炬三头热火⑦,营中星列⑧。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⑨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⑩,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释①廉范:廉颇的后代。②故事:按旧例。③虏:敌人。④移文:发文书。⑤传檄:发出紧急公文。⑥交缚:交叉缚扎。⑦热火:点火。⑧星列:象星一样布满。⑨待旦:等到天亮。⑩褥食: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望其旗靡()(2)会匈奴大入塞()

(3)俄而,斩首数百级()(4)范兵不敌()

(5)公将鼓之()(6)范乃令军中褥食()

2.用“/”划出下边一句话的朗读停顿。

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4.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____________之时,第二次是在____________之时(用原文填空)。乙文中,廉范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也表现出高超的指挥才能。廉范在作战中采用的妙招是____________。(可用原文作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5.曹刿、廉范这两位军事家指挥作战时,既能做到____________,又能做到胆大而心细,因此取得战争的胜利。____________

题型解析

1.字词解释。字词解释的考查有两种形式,即填空题和选择题,而以填空题为主,如百色卷的第1题和资阳卷的第1题。在做百色卷的第1题时,解释“蕃”时,要严格按照课文后的注释,准确无误;在解释“蔓”时,一定要注意在这个语言环境下的词性,在这里“蔓”作动词,应解释为“长枝蔓”,不能解释成名词“枝蔓”。此题答案为:(1)多。(2)长枝蔓。在解释资阳卷第1题中关于课外文段的字词时,一定要结合自己以前文言词语的积累。如“会”、“俄而”、“乃”可链接以前学过的知识,直接解释;“敌”可以按照注释疏通文意后再解释。此题答案为:(1)倒下。(2)正遇上。(3)一会儿。(4)抵挡。(5)助词,无实义。(6)就。

2.词义辨析。词义的辨析就是考查我们对重要的文言实词或虚词的一词多义的理解和掌握的准确度,也是中考常见的题型。而考查涉及到的字词均是平时我们常见的,老师多次强调的,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如百色卷第2题。在做这一题时,因为“之”的用法很多,我们要逐一理解它在每一项中的用法,然后进行比较和辨别。通过比较你会发现,ABD项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而C项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无实义。此题答案为C项。

3.断句停顿。文言文重在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而朗读就要掌握正确的朗读节奏,所以,此类试题也是基础试题,考查的概率比较高。此类题型的考查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选择题,让你选择朗读停顿的正确或错误项;一种是直接在原句进行划分,如资阳卷第2题。在做本题时,可以根据总结性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因为这是一个有两个主谓短语构成的并列关系的句子,可以根据“而”的标志来划分。此题答案为:虏众盛/而范兵不敌。

4.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几乎每篇均考,所占分值也比较大。如百色卷和资阳卷的第3题,它们均占4分,我们做起来一定要谨慎、认真。如做百色卷第3题的第(1)题时要注意重点词语“远”、“亵玩”,这两个词语要在译句中落实到位,落实准确。做第(2)题时,要注意“鲜”在这里不是新鲜的意思,而是要结合语境,解释成“少”。“闻”不是“新闻”,而是“听说”。此题答案为:(1)(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2)对于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做资阳卷第3题的第⑴时,要注意“一”、“再”和“三”的解释与现代汉语的不同,应翻译成“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并要注意“一鼓作气”与现代汉语的不同。做第⑵时,要会借助所给的注释,先疏通文意,再翻译。此题答案为:(1)第一次击鼓士气大振,第二次击鼓士气有所衰退,第三次击鼓士气消逝殆尽。(2)吏想发紧急公文向旁边的郡县求救,廉范不肯,亲自率领士兵抵抗。

6.写法探究。写作方法的考查,属于较难的题型,它是揣摩、品析作者行文过程及技巧的题目。如百色卷第4题,此题做起来应该不是很难,平时老师都反复强调过,而且问题的答案较明显,写和牡丹,就是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这要结合全文来整体感知,答案要完整,不能简单回答为:起衬托作用。

从历年高考的作答情况看,为数不少的考生容易出现并且易造成失分的错误主要有三种:一是脱离语境,误译词语;二是以今测古,替代不当;三是粗释大意,遗漏要点。为此,考生必须将上述内容列为复习重点,注意字词和句子的关系,并加以重点强化和灵活把握。不擅翻译的学生更应该把“取法于课内,巩固积累于课外”作为备考的基本原则,因为这是考生准确翻译句子的必备条件。

翻译句子题要坚持“三步走”:读―译―验。

一、读――联想所学,通读全文

首先,要读懂读通,能概括其主要内容或含义;其次,要正确理解句子之间、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要理解语句的深层含义或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一)阅读时要注意句子的停断。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能读作“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要留意句中的专用名词,细心体会。

如称谓、地名、国名、典章制度等,不要错读导致误解。

(三)要注意古今异义现象,勿将两个单音词误作一双音节词理解。

如“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其/实汉贼也”等。

(四)要体会古今语言的语法差别。

特别是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如倒装句、被动句及使动、意动用法等。

平时复习,遇到不懂的字词,要养成查工具书的习惯。查阅工具书时,要注意词的义项选择。

二、译――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要考虑采分点的问题,就必须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原则,“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这样,原文字字有落实,译文字字有根据,得分必高。

(一)直译。

1.直译的原则:严格按照原文字句进行,尽量保持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方式和原文一致。

2.直译的方法:“对、留、换、删、补、调”。

(1)“对”,字字落实。严格按照原文的词义、词序和句式,逐字逐句,把文言句翻译成现代白话句,尽量把原文的单音词对应译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例如:“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2013年高考全国卷新课标卷Ⅰ《马文升传》),可译为“在家闲居,无事从不到州城去。说到当时政事,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对译时多选用与文言实词相对应的、有共同语素的双音节词。

(2)“补”,补足成分。我们要翻译的句子会有此处省略N字的情况,必须增补省略句中被省略、而今天又不应省略的部分。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可译为“(第)一(次)击鼓,(士兵们)鼓足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竭尽了”。

(3)“换”,以白换文。用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句替换原文词句。主要是替换那些不宜用对译法翻译的文言词语。例如:“(卢)循晨造南津,命三军入城乃食”(2013年高考全国大纲卷《杜慧度传》)中的“造、乃、食”就不便对译,就用替换法译为“卢循清晨到达南津,命令三军攻入城中才能吃饭”。

(4)“留”,保留名号。就是要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某些专用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国号、年号等,可以保留不译。

(5)“删”,省去不译。对于在句子中只起协调音节作用的词语(如发语词、音节助词、语气词等),和只有语法功能而无实际含义的词语(如结构助词、某些连词等),在翻译时就应删去。另外,偏义复词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删掉,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出”应在翻译时删掉。

(6)“调”,调顺语序。文言倒装句的语序务必调整,如“会元遗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2010年全国卷一)中,“胁王以危言”是倒装句中的介词结构后置句,这句应译为“拿吓人的话威胁梁王”。再有,古人一句两断的句子需要调整语序。如“馆陶众庶,合境悲泣”(2009年全国卷一),应翻译为“馆陶县整个境内的百姓都悲哭”。

(二)意译。

如果语句难以直译,就遵循原文的意思予以意译。但仍须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需要意译的情况有如下几种。

1.处理某些词语的词典意义或典故意义,要意译。当词语的词典意义和这个词的语境意义有相当距离时,就不能用词典意义简单替换,而应该意译。例如“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就需要意译为“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2.处理一些修辞格,一般要意译。例如:“汝爝火余烬,敢与日月争明邪!”(2010年全国卷一)中的“爝火余烬”、“与日月争明”是比喻,翻译时就要意译为“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

3.处理一些特殊句子,要用意译。例如:“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论积贮疏》)把“汉之为汉”译为“汉朝成为汉朝”或“汉朝建立汉朝”都讲不通,如果意译为“汉朝建立政权以来”就通顺了。

三、验――“信”与“达”

译文要准确、通顺,就要讲究规范,符合“信、达、雅”的前两个标准。所谓“信”,就是忠实于原文,不误译,不漏译,不增译;“达”就是无语病,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

一、研读课标,研读考题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复习之前教师首先要认真研读课标,分析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这样才能在复习时做到有的放矢。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所以在复习时要重视学生对古诗文重要篇目的诵读积累,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同时,不能忽视对中考试题的研究。

分析近几年福建省三明市中考语文试卷可以看出,文言文阅读部分的考查正是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求来出题的。阅读材料无论是出自课内还是出自课外,考题的设计基本上着眼于课内知识,让学生运用课文中学到的知识来解答。

如2011年三明市中考,文言文试题为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孙叔敖遇狐丘丈人》两篇文言文,完成12~15题。(15分)

1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必先苦其心志()

(2)入则无法家拂士()

(3)仆闻之()

(4)官大者,主恶之()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知木兰是女郎

B舜发于畎亩之中此之谓也

C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孙叔敖曰:不然。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可以免于患乎?

15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4分)

(1)甲文中,列举舜、孙叔敖等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什么观点?

(2)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又如2012年三明市中考,文言文试题为阅读《桃花源记》和《愚公移山》两篇文言文,完成10~14题。(15分)

10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标一处)(2分)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1)便要还家()

(2)杂然相许()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其如土石何

B具答之投诸渤海之尾

C屋舍俨然杂然相许

D不复出焉且焉置土石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14内容理解。(4分)

(1)甲段作者虚构桃花源,表达了怎样的愿望?(2分)

(2)乙段“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愿望?(2分)

总而言之,考查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要有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而不只是机械地记忆文言文知识。在此基础上,能够结合文本,理解文本内容。

二、立足课本,分类归纳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要提高文言文复习的效率,就必须立足课本,分类归纳,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复习是学习之母。可是,善良的母亲常常变成凶狠的后娘。”文言文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果逐篇复习过去,将非常单调繁琐,以致事倍功半,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所以教师要讲究复习的方法和技巧。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从教材中解脱出来―即放过细节,抓住要点”。要想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复习效率,既要立足课本,更要引导学生从课本中解脱出来,在熟读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系统性地梳理和积累文言知识,即“抓住要点”。

另外,近两年三明市中考新增了对文言句子的节奏划分的考查。在学生诵读课文时,教师可适当巩固断句的原则和方法:第一,人、地、物等名称中间不能停顿。第二,表示完整意思的词语、句子中间不能停顿。第三,主谓之间通常可停顿,动宾之间有时也可停顿。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腰/白玉之环”。第四,领起全句的虚词后和表连接的虚词前可作停顿。如“夫/环而攻之……”,“太守归/而宾客从也”等。这样既帮助学生更顺畅地诵读,也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三、精练促学,小测巩固

光是梳理知识还远远没有达到目标,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要精心安排练的环节,以练促学,这样才能确保夯实积累,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传流文华;方法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内涵隽永,具有很大的现实借鉴与利用的意义。所以势必要学好、掌握好它的载体--文言文。但学好文言文并非易事,由于不少文言文距离今天年代久远,学生学习它会有距离感,假如不注重办法,势必让学生听讲昏昏然而无所收获。那么,怎样才能激活文言文教学呢·

1.引进写作

2.添加事例

有些文言文内容比较简单,可是如何让它生动而富有灵性呢·我认为只有添加事例,使它丰满,才可能让原文灵动。如辅导学生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当讲到邹忌的讽谏艺术时,不妨添加庄子以愿当泥涂之龟而辞退楚国使者的机智、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影射梁惠王的善喻以及《克雷洛夫寓言》中乌鸦与狐狸的故事等,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然也就明白了邹忌的讽谏艺术,从而让学生领悟到语言表达的无穷变化。

3.字词积累

4.激发兴趣

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这话不对。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文言文是渊源流长的瑰丽财富,我们不懂它,又如何领略中国文化的古典深厚,搏大精妙呢·其次,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和典故绝大部分来自文言文。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只有人们自愿做的事才做得好。”激发兴趣的要义,全在于激发出学生“自愿做”的热情。激发兴趣应注意时机的抉择,或在辅导初,或在辅导末,或在辅导中。本人以为最好是在辅导的初始时刻。

5.揭示内涵

6.介绍文化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关键载体,我国古代的人类活动就是靠文言文记载的。如能在文言文辅导中,适当介绍古代文化,打个比方古代的典章制度、礼仪习俗、器物用具、科举职官、天文历法及衣食住行等文化常识,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THE END
1.九下语文第20课《曹刿论战》精品实用高效课件视频一场诡异的饕餮盛宴 可可讲电影 468跟贴 讲真,是球网先动手的!!! 新媒体 论背景音乐的重要性!! 新媒体 旁边有个抢活的…怎么办?人都过去了? 新媒体 多喝热水,热水治百病! 新媒体 59跟贴 这滑的挺远的哈,棒棒哒 新媒体 1跟贴 战斗民族糗事汇,每个都是爆笑 新媒体 5跟贴 https://m.163.com/v/video/VZHKG7LNO.html
2.曹刿论战原文翻译曹刿论战读音曹刿论战翻译一句一译曹刿论战原文翻译_曹刿论战读音_曹刿论战翻译一句一译曹刿论战先秦:左丘明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三国时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http://3g.ychedu.com/ywcs/YWJA/JNJA/598843.html
3.曹刿论战翻译一句一译曹刿论战曹刿论战翻译一句一译曹刿论战栏目 现代文阅读同步作文教案课件小学语文初中语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专题热门资讯 热门文章 曹刿论战背景 曹刿论战PPT 曹刿论战ppt课件 曹刿论战教案 曹刿论战原文朗读 曹刿论战读音 曹刿论战原文 出师表是几年级的课文爱莲说 游白水书付过词语解释 https://www.scfaying.com/k/caozuolunzhanfanyiyijuyiyicaozuolunzhan/
4.曹刿论战说课稿12篇曹刿论战说课稿1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六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说教材】 《曹刿论战》是现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古文。这篇课文可以说是文言知识的再积累、再巩固。而且,本文线索分明,语言朴素https://xiaoxue.ruiwen.com/shuokegao/315150.html
5.实用文言文教案(通用11篇)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四、读书明理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https://www.jy135.com/jiaoan/673887.html
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如何翻译?《曹刿论战》全文翻译赏析!这篇文章是同学们的必学文章,但是很多同学在学习了文章之后不太会赏析文章,本文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今天伊顿教育云南昆明一对一辅导小编为同学们搜集整理了详细的赏析,希望能够为同学们提供帮助。“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如何翻译?《曹刿论战》全文翻译赏析!一起来看看详细内容!仅供参考。https://yn.qinxue100.com/news/cz/20190918/146075.html
7.文言翻译。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译文:。下列方法翻译:(1)留--凡是有古今意思相同的词语,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冠名、地名、人名、器物明、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没有必要作变动.(2)对--将已由单音节发展成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3)拆--文言中有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有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要拆成两个单音词来翻译,而不能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a48e623a8b2e772294b3443e3fc98883.html
8.曹刿论战文学常识《曹刿论战》是《左传》中的一篇文章,出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后人所起。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曹刿论战文学常识!欢迎阅读和鉴赏。 曹刿论战文学常识1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左丘明. 2.选自:《左传》. https://www.cnfla.com/wenxuechangshi/229287.html
9.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实用)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实用)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题目是后人所加。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https://www.unjs.com/w/321808.html
10.《曹刿论战》文言文原文阅读答案翻译注释本文记述曹刿向鲁庄公献策,终于在长勺之战中,使弱小的鲁国击败了强大的齐国的进攻,反映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https://m.wang1314.com/doc/webapp/topic/21102011.html
11.《曹刿论战》全文翻译文言文《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相关阅读: 初三年级文言文全集翻译(人教版) 八年级文言文全文http://www.zhongkao.com/e/20111101/4eaf9529a46d1.shtml
12.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是什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曹刿论战》翻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http://m.chusan.com/zhongkao/119049.html